一種工業爐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00:21:46 1
專利名稱:一種工業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爐具,尤其是一種工業爐。
技術背景
在現有技術中,公知的技術是工業爐只有一個燃燒室,煤等燃料在其中 燃燒後直接經輸送道送出,在煤燃燒時由於沒燃燒充分,會產生大量的濃煙, 不僅浪費了資源還汙染了環境,這是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工業 爐的技術方案,該方案的工業爐能將煤燃燒產生的黑煙進行二次燃燒,使得 出爐的火為純精火,節約了資源,且能自動送煤,自動除煤渣。
本方案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的 一種工業爐,包括有爐體,爐體 內有帶進煤口的燃燒室和設置在燃燒室底部的爐排,本方案的特點是在燃 燒室上有氣室,氣室上還設置有氣體混合室,氣室和氣體混合室之間設置有 隔板,隔板上設置有進風口、進風控制閥和聚火口,所述的爐排為圓形,可 繞中心軸轉動,爐排的下表面設置有爐排齒,在爐排下方還設置有由支架支 撐的摟灰手,摟灰手與爐排齒隙配合,所述的燃燒室內還設置有預防門。在 進煤口還設置有輸送帶, 一個電機通過減速器驅動輸送帶。在所述爐排的下 方還有一個一端帶齒的轉軸,轉軸的齒與爐排齒嚙合,所述的電機還通過所 述的減速器驅動轉軸,聚火口為兩個,隔板下面有支架。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由於在該方案中在燃 燒室上有氣室,氣室和氣體混合室之間的隔板上有進風口和聚火口,在燃燒 室產生的帶著濃煙的火經氣室後,到達氣體混合室後,與由進風口進入的空氣混合後,進一步燃燒,得到純精火,在燃燒室內有能轉動的爐排和與爐排 齒隙配合的摟灰手,電機通過減速器驅動轉軸,轉軸又帶動爐排轉動,在摟
灰手的作用下,除去爐排上的煤灰;還有一個預防門,可以將一些生活廢料 送入燃燒室,將其燒掉,達到了廢物利用的目的,另外,還有通過電機控制 的輸送帶,能自動往燃燒室加煤。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 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圖l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l為氣體混合室,2為氣室,3為支架,4為預防門,5為燃燒室,6 為爐排,7為摟灰手,8為進風口, 9為進風控制閥,IO為聚火口, ll為進煤口, 12為輸送帶,13為減速器,14為電機,15為轉軸,16為轉軸齒,17為爐排齒, 18為爐排中心軸,19為摟灰手支架,20為隔板。 》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並結合 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通過附圖可以看出,本方案的工業爐, 一種工業爐,包括有爐體,爐體
內有帶進煤口11的燃燒室5和設置在燃燒室5底部的爐排6,本方案的特點是 在燃燒室5上有氣室2,氣室2上還設置有氣體混合室1,氣室2和氣體混合室1 之間設置有隔板20,隔板20上設置有進風口8、進風控制閥9和聚火口10,所 述的爐排6為圓形,可繞中心軸18轉動,爐排6的下表面設置有爐排齒17,在 爐排6下方還設置有由支架19支撐的摟灰手7,摟灰手7與爐排6齒隙配合,所 述的燃燒室5內還設置有預防門4。在進煤口11還設置有輸送帶12, 一個電機 14通過減速器13驅動輸送帶12。在所述爐排6的下方還有一個一端帶齒16的轉 軸15,轉軸齒16與爐排齒17嚙合,所述的電機14還通過所述的減速器13驅動 轉軸15,聚火口10為兩個,隔板20下面有支架3。
權利要求1. 一種工業爐,包括有爐體,爐體內有帶進煤口的燃燒室和設置在燃燒室底部的爐排,其特徵是在燃燒室上有氣室,氣室上還設置有氣體混合室,所述的氣室和氣體混合室之間設置有隔板,隔板上設置有進風口、進風控制閥和聚火口,所述的爐排為圓形,可繞中心軸轉動,爐排的下表面設置有爐排齒,在爐排下方還設置有由支架支撐的摟灰手,摟灰手與爐排齒隙配合,所述的燃燒室內還設置有預防門。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工業爐,其特徵是在進煤口還設置有輸送帶, 一個電機通過減速器驅動輸送帶。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爐,其特徵是在所述爐排的下方還有 一個一端帶齒的轉軸,轉軸的齒與爐排齒嚙合,所述的電機通過所述的減速 器驅動轉軸。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工業爐,其特徵是所述的聚火口為兩個。
5.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工業爐,其特徵是所述的隔板下面有支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工業爐的技術方案,該方案的工業爐,包括有爐體,爐體內有帶進煤口的燃燒室和設置在燃燒室底部的爐排,其特徵是在燃燒室上有氣室,氣室上還設置有氣體混合室,所述的氣室和氣體混合室之間設置有隔板,隔板上設置有進風口、進風控制閥和聚火口,所述的爐排為圓形,可繞中心軸轉動,爐排的下表面設置有爐排齒,在爐排下方還設置有由支架支撐的摟灰手,摟灰手與爐排齒隙配合,所述的燃燒室內還設置有預防門。
文檔編號F27B17/00GK201297848SQ20082017471
公開日2009年8月2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5日
發明者谷運忠 申請人:谷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