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伊健年輕長發力壓四大天王(20世紀初最貴的香港電影)
2023-06-08 06:19:02 3
零號嘮嗑員:客觀說娛,主觀嘮嗑。鄭伊健拍《古惑仔》走紅的時候,正是香港電影低迷的時候。
他就像一支強心劑,給斷崖式衰退的香港電影送去了一個希望。
古惑仔的票房據說是12億。
12億對普通人是什麼概念?
假如這位普通人月入1萬,一年賺12萬,那他賺足12億要一萬年。
就和星爺非要在那份愛上加的期限一毛一樣。
假設這位普通人一輩子工作40年(差不多大學畢業就工作去了,避免了畢業就失業的尷尬!)
那他要250輩子不吃不喝、像個貔貅一樣只進不出、只賺不花才能攢下來12億!
假如這位普通人將這12億存入銀行,而銀行一年定期利率為2.75%,那12億一年的利息收入就是3300萬元……
那還當啥普通人啊,世界這麼大,你也該去看看了!
多看多玩,然後睡醒了繼續上班啊親!
賺了這麼多錢的《古惑仔》,就像一坨巨浪,一下就把鄭伊健掀起來了!
要知道在以前,他最火的作品,是和陳松伶合作的電視劇《月兒彎彎照九州》。
而更早之前,他是一個沒有太多曝光度的娛樂圈小透明。
主持過三年兒童節目,演的劇基本都撲街。
能讓人有點印象的,一個是檸檬茶廣告↓
一個是《天若有情》裡那個反派↓
就連和同事黎芷珊的辦公室戀情談了三年,手都分了,也沒有媒體關心。
而彼時的香港電影是個啥情況呢?
90年代初的香港電影,好作品越來越少。
那個時候,香港原本玩電影的有錢人都去玩房地產了,導致投資越來越少。
沒有投資就沒有片子,本地沒片子,外邊的自然要趁虛而入……
於是劇情爽、特效強、主角還帥的好萊塢大片一股腦湧入香港市場,擠兌的香港電影連喘氣兒都費勁,票房也就一點一點流出去了。
但是沒有人願意將蛋糕拱手相讓啊!
拍電影的也是有骨氣的好吧?
看電影的也想先寵自家孩子啊!
於是1996年《古惑仔》一爆,鄭伊健立刻就成了全香港最受寵的香餑餑。
王晶對巔峰時期的鄭伊健的形容是:
「一度比劉德華還要紅,在氣勢上壓倒了劉德華。」
在那個年代,能勝過劉德華的人,不多。
他的著裝、髮型,還有眉頭微皺、拽酷裝B的樣子……
都成了小年輕爭相模仿的經典……
當年不少同學拿水彩筆在自己身上「畫過花兒」了解一下↓
資本逐利,天經地義。
《古惑仔》系列的爆紅,也讓那些有錢人看到了商機,他們紛紛把錢投給了有鄭伊健參演的電影。
得到好資源的鄭伊健,接下來的一系列電影也是個個爆紅。
《風雲》是98年香港票房冠軍↓
《中華英雄》是99年香港票房榜第三,僅次於星爺的《喜劇之王》和成龍的《玻璃樽》。
同年的《烈火戰車2極速傳說》是香港票房榜第七。
總之,在2000年以前,鄭伊健絕對是香港影壇的票房扛把子和資本吸鐵石,是可以抗衡「雙周一成」的存在。
於是,鄭伊健和那些年特想效仿好萊塢拍特效大片的香港電影就在《蜀山傳》相遇了。
2001年上映的由徐克導演的電影《蜀山傳》,可謂是新世紀初的最貴電影。
那時的香港電影,成本大部分都控制在2000萬港幣左右,就連王家衛的高成本巨作《旺角卡門》,也僅僅有4000萬的投資。
而《蜀山傳》的投資接近一億港幣,超出平均電影成本的四倍。
在當時可謂是驚呆一票吃瓜群眾。
當時在特效界,最有名的當屬星爺的《少林足球》,其中共用了400多個特效鏡頭,創下了香港影史之最。
而《少林足球》和《蜀山傳》相比,只能是心甘情願當個「弟弟」——
《蜀山傳》的特效鏡頭,足足有1600多個,為了做好這些鏡頭,徐克請了4家好萊塢的電腦特技公司。
光是特效這部分,就花費了超過4000萬港幣。
而那時候的那些畫面用了超過100臺計算機來製作,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
就算放到現在依舊還能秒殺一大堆所謂的特效大片。
不過這部耗資巨大、群星雲集的電影最終還是撲街了:
票房只有一千萬出頭,排在了當年票房榜13位。
和票房冠軍星爺的《少林足球》差了將近五千萬。
後來有人總結了《蜀山傳》失敗的原因,說是因為短板太多:
劇情不出眾,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俠片」,以至於很多人無法接受,表示看不懂。
就算有特效這個賣點加持,也改變不了《蜀山傳》被毫不留情批為爛片這個現實。
《蜀山傳》的失敗,也標誌著香港電影的一次重要嘗試,失敗了。
而這個時候,韓國電影崛起並頻頻在國際上獲獎,也成了擠兌香港電影的一股力量。
儘管之後的港片《無間道》三部曲成為其潰敗前最後的「迴光返照」,也無法改變香港電影已徹底從引領者變成了追隨者的事實。
《蜀山傳》之後,鄭伊健「強心劑」的效力便消失了。
同年的《九龍冰室》和客串的《拳神》,票房只有四,五百萬。
2002年,鄭伊健參演的《我老婆唔夠秤》票房700萬,《暗戰2》票房500萬。
當年票房最難看的是《當男人變成女人》,僅有一百多萬。
2003年也很慘:除了英皇全明星豪華陣容的《千機變》扳回一城,其他幾部電影(《安娜與武林》《雙雄》《炮製女朋友》)都是撲街之作。
短短三年時間,鄭伊健便從票房扛把子變成了票房毒藥,之後再也無緣大製作電影。
2008年,他甚至開始為新一代演員餘文樂做配角。
而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也已經很久沒進過年度總票房前10了。
曇花一現的鄭伊健,從巔峰到沒落,不過用了十年時間,這裡面有香港電影大環境的原因,也有他自己隨遇而安、缺乏事業心的原因。
或許不管是鄭伊健也好,還是香港電影也好,我們給他們的期待都過高。
香港終歸是太小,鄭伊健也終歸挑不起大梁啊……
本文原創,嚴禁抄襲洗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