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腸吻合搭接用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18:53:26 2
專利名稱:食管-腸吻合搭接用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管狀器官聯接用的裝置,具體說來屬於食管-腸吻合搭接用的裝置。
本發明可用於外科手術中的胃切除以及其它消化道器官吻合的搭接手術中。
已知一些腸吻合搭接用的縫合器械,能夠提供卡緊式(Ckoòo-чHъIǔ)縫合搭接。但這些器械不能保證縫合所要求的氣密性,特別是腸道手術中所必需的氣密性;此外這種縫合縫也不具備足夠的熱靜止狀態(TeмocTaTИka)和無菌性。
已知一種聯接管狀器官用的裝置,它包括套疊聯在一起的外圓柱形套筒和內圓柱形套筒(它們的底部沒有同軸孔)以及配置在內圓柱套筒外表面上的彈性環。外套筒上裝有同軸的空心柄,它是一個中空的殼體,並與外套筒底部的孔聯接在一起。該裝置還包括有探針及帶環形槽的套管(參見蘇聯專利公開SU,A,115,8176)。
將內套筒從外套筒中拉出,以形成一段區間,在吻合搭接之前將彈性環置入其中。
在作吻合搭接時,將需要聯接的組織安置在套管的環形槽中,並用彈性環壓住。讓做成空心管形式的探針穿過所有另件的空腔。將一個聯接器官-例如腸子以口袋形接縫固定在此探針上,而另一個器官包在套筒上。
但使用這種已知結構的裝置在利用套管把未固定的腸子裝入內套筒空腔時,由於將腸子裝入內套筒是隨意的,而且口袋形接縫有可能發生位移,故往往會使套管具有不同的厚度,因而就會相對內套筒牽拉套管的不同位置,而當卸掉彈性環時,該彈性環並不總能落在套管的凸肩之間,而可能處在套管的凸肩之上,因而不能形成接縫。在被割的壞死了的腸和食管脫掉之前探針在套管中一直存留**),將引起術後呼吸道可能出現的感染物在食管腔中積聚***),其後果便是術後階段嚴重的併發症。
作為本發明基礎提出來的任務是要創立一種食管-腸吻合搭接用的裝置,通過改變整個吻合搭接部件的結構,它能夠保證吻合搭接時彈性環與套管之間的相互定向。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創立一種食管-腸吻合搭接用的裝置,此裝置能保證吻合搭接時該裝置各另件之間的相互定向。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是要消除無法形成接縫的條件。
該任務是這樣解決的這種食管-腸吻合搭接用的裝置,它包括一個中空的殼體,與此中空殼體聯接一起的有外套筒和內套筒,兩個套筒是套疊聯在一起的,其中的內套筒是從外套筒拉出以形成一段區間,用來放置壓緊被聯接的生物組織的彈性環;每個套筒的底部都有一個孔,經過該孔使相應的套筒與中空的殼體相通;它包括配置在被聯接器官之一中的套管(其外表面上有藉助彈性環形成吻合用的第一個環形槽)和同該套管相聯的探針(它能穿過套管、套筒以及中空殼體的內腔),根據本發明,它還包括第二個套管,其外表面上有環形槽,以便用口袋形接縫將食管-腸通道中另一個被聯接器官的一端固定其中;而第一個套管的外表面上還有第二個環形槽,用來以口袋形接縫將第一個被聯接器官的一端固定住;該套管靠在探針上製做的軸肩上,從而就能在作吻合搭接時通過探針的運動而將兩個套管聯接成*,**,***,原文在敘述這些內容時語法曾有多處錯誤,難以提供準確的翻譯。僅供參考-校注。一個部件,並使其在套筒內移動,然後通過移動內套筒而將彈性環從內套筒的外表面上脫掉,用來壓緊第一個套管的第一個環形槽中被聯接的器官。
最適宜的做法是使配置在第一和第二個套管中的探針的直徑與這些套管的內徑是等量的。
同樣適宜的做法是在中空的殼體中放置可調節的擋銷,以便在吻合搭接之前保證內套筒定位。
隨後本發明將通過對其實施例的描述和附圖加以說明,其中
圖1表示本發明所述食管-腸吻合搭接用裝置的總體圖;
圖2表示根據本發明的吻合搭接部件縱向剖面;
圖3表示彈性環脫掉之前的吻合搭接部件縱剖面;
圖4表示吻合搭接後上述部件的縱剖面。
這種食管-腸吻合搭接用的裝置,它包括中空的殼體1(圖1)和套疊聯在一起的外套筒2及內套筒3。在每個套筒2,3的底部都分別做了一個孔4,5,套筒2,3的內腔就是經過這些孔跟聯在套筒2上的殼體1的內腔相通的。在套筒3的外表面上置有彈性環6(圖1),為此內套筒3要從套筒2中拉出,其結果就在套筒3的外表面上形成一段區間,在吻合搭接之前用來放置彈性環6。
此裝置還包括套管7和8(圖1,2),被聯接器官9和10(例如9為食管,10為腸)的一端就固定在該套管上。
套管7上有兩段,每段上都有一個環形槽11,12。環形槽12用來固定被聯接的器官9,例如通過口袋形接縫或使用結紮線。環形槽11的用途是藉助彈性環6形成吻合。套管8隻有一個環形槽13,用來固定被聯接的器官10,類似於固定器官9那樣。
穿過套管7,8、套筒2,3及殼體1內腔的有一個製做成柔韌拉杆形式的探針14,它有一段加粗了的部分15,置於套管7,8區域內。這段加粗部分15的直徑是和套管7,8的內徑等量的,以便保持套管7,8的同軸性,從而也就保持被聯接器官9,10的同軸配置。探針14上有軸肩16及一個錐形部分17,套管7的端面就靠在軸肩16上,而錐形部分17是為了讓探針14更方便地穿過套管7,8的內腔。
在中空的殼體1上置有可調節的擋銷18,做成杆形,帶有被置於槽20中的插接閥19。
本裝置的工作方式如下。
將予先配置好探針14的套管7裝進器官9(食管)的切除端,以使圓柱部分15進入套管7中,隨後將高出軸肩16的探針一端沿著食管送入口腔中,而食管的邊緣用結紮線21固定在套管7的槽12中。然後將帶有槽13的套管8裝進吻合用的另一個器官10(腸)的一端,並用結紮線22將器官10固定在套管8上。
經過腸上的輔助切口將裝配好的吻合搭接裝置送進腸中,直至與固定在腸中的套管8相接觸為止。探針14的第二端(圖2)穿過套管8及整個裝置引出外部去。
接下去開始移動探針14,這時就發生套管7和8的緊接觸並將它們聯接成一整塊,被固定的器官10將進入此裝置的內套筒3,而且器官9將伸入器官10中。探針14的移動一直到套管8擋在內套筒3的底部為止(圖3)。
這樣就能避免使器官9和10的生物組織落在套管7和8之間以及套管8和內套筒3的底部之間,也就是說保證了套管7上槽11相對彈性環6的位置。
藉助插接閥19將擋銷18的端部23從外套筒2的內腔推出去,繼續拉緊探針14,以使帶有套管7和8的內套筒3移動位置,直至擋在外套筒2的底部為止,這時彈性環6將從內套筒3的表面上推開並準確地落在槽11中(圖4),進而從腸壁透光的一方及套入腸中的食管上壓緊。
由於內套筒3做得比較短,而且食管又能額外地套進腸壁的喇叭形皺褶24中,於是就能增大食管壁與腸的結合面積,同時又能利用幾個穿過食管及腸壁表層的節縫25將它們固定。
經過腸上的輔助切口將此裝置從腸中取出,隨後再將切口縫合,而探針則從口中取出。這時套管7和8的內孔是敝開的,以便為病人提供營養並且很自然地將食管含物自由排出。經過7到10天,由彈性環6壓緊的腸及食管的壞死組織,將與套管7,8以及彈性環6一起脫落和按照自然的方式除去。
利用本裝置已在狗身上進行過五例腸聯接手術。手術進行得很成功,未發生併發症。曾對四名患者進行過胃切除手術,這當中利用上述裝置進行過食管與腸的聯接。在8天時間內形成吻合,隨後套管7,8和彈性環6脫落。所形成的接縫自然地伸展到食管範圍內。未發現併發症。
由於伸展良好的腸壁與食管壁的結合是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吻合可靠,易伸展,實際上避免了組織折皺。
權利要求
1.一種食管-腸吻合搭接用的裝置,它包括一個中空的殼體(1),與此中空殼體聯接一起的有外套筒(2)和內套筒(3),這兩個套筒(2,3)是套疊聯在一起的,其中的內套筒(3)是從外套筒(2)中拉出以形成一段區間,用來放置吻合搭接時壓緊被聯接生物組織用的彈性環(6);其中每個套筒的底部都有一個孔(4,5),經過該孔使相應的套筒(2,3)與中空的殼體(1)相通;它包括配置在被聯接器官之一(9)中的套管(7)(其外表面上有藉助彈性環6形成吻合用的第一個環形槽11)和同該套管(7)相聯的探針(14)(該探針14能夠穿過套管7、套筒2、3以及中空殼體1的內腔),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第二個套管(8),其外表面上有環形槽(13),以便將另一個被聯接器官(10)的一端固定其中;而第一個套管(7)的外表面上還有第二個環形槽(12),用來將第一個被聯接器官(9)的一端固定住;該套管(7)靠在探針(14)上製做的軸肩(16)上,從而就能在作吻合搭接時通過探針(14)的運動而將兩個套管(7,8)聯接成一個整塊,並使其在套筒(2,3)內移動,然後通過移動內套筒(3)而將彈性環(6)從內套筒(3)的外表面上脫掉,用來壓緊第一個套管(7)的第一個環形槽(11)中被聯接的器官(9,1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配置在第一個套管(7)和第二個套管(8)內的那段探針(14)的直徑,與套管(7,8)的內徑是等量的。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中空的殼體(1)中置有可調節的擋銷(18),以便在吻合搭接之前保證內套筒(3)的定位。
全文摘要
一種吻合搭接用的裝置,包括中空的殼體(1)、套疊聯在一起的外套筒和內套筒(2,3),此套筒(2,3)經過其底部的孔(4,5)與中空殼體(1)相通;包括一個置於內套筒(3)表面並突出在外套筒(2)之外區間上的彈性環(6)、帶有兩個環形槽(11、12)的第一套管(7)——為形成吻合及將一個被聯接的器官(9)固定其上用、帶有環形槽(13)的第二套管(8)——為將另一個被聯接的器官(10)固定其上用,以及一個能夠穿過套管(7、8)、套筒(2,3)和殼體(1)內腔並帶有軸肩(16)的探針(14),套管(7)就靠在軸腹(16)上。
文檔編號A61B17/11GK1041272SQ8810715
公開日1990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1988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1988年9月21日
發明者尼古拉·尼古拉維奇·卡施尼, 維克多·阿列克維奇·裡波多夫, 伊果爾·阿列克維奇·哥斯考夫 申請人:莫斯科N·V·斯克裡浮急救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