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五部超好看的怪獸電影(新片不與現實對話)
2023-06-07 17:36:43 2
巴西足球隊在世界盃迎來單刀球,丹一家正坐在電視機前屏氣凝神。
突然天降異象,從紫紅色光霧的蟲洞裡走來一群聲稱是來自30年後未來的特種兵,他們回到當下的2022年招募戰士,以擊敗在2050年肆虐世界的外星怪物,確保人類文明的延續。
如上,《明日之戰》是一部典型的末世怪獸科幻大片。
影片講述了2050年的地球,被外星生物「白長釘」侵襲。於是倖存者穿越回2022年,向他們的父輩祖輩求救,克裡斯·帕拉特飾演的丹,是一位在高中教書的伊拉克戰爭老兵,被傳送到了未來參戰。
確實好久沒有看到一部如此大體量的末世科幻災難片了。
跟《失控玩家》的拿來主義相同,《明日之戰》中也有各種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影子。
比如搶奪實驗室樣本的段落,那種屏氣凝神警覺怪物的體驗,仿佛重溫《寂靜之地》;而「白長釘」的怪獸形象,尤其是其幼卵,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異形》。
丹與女兒的父女情部分,也很容易讓人警覺地想起《星際穿越》。還有類似穿越時空戰鬥以拯救地球的《明日邊緣》,再如同樣講述侵襲地球的《星河戰隊》。
如果「就是來看打怪獸的」,那麼它香
如果不去討論科幻設定,心理預期只是火爆的打怪獸爽片,那麼《明日之戰》肯定能滿足你的胃口。
各種廝殺、槍戰、爆炸等大場面的視覺衝擊力,能讓人感受到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很香。
比如前三分之一的重頭戲,搶奪實驗室殘留的樣本。
穿越到未來伊始,影片多方面營造和鋪墊出未知而強大的恐怖氛圍。隨後不久,男主角率領的小分隊和怪獸狹路相逢,從實驗室所在的樓道,展開敵強我弱的追殺,然後到街道上的瘋狂追襲,瞬間吃人。很多正面死磕的第一人稱視角鏡頭,士兵們拼命殺出重圍,最終僅三人逃出生天。
再如抓捕雌性巨獸的大戰。
一邊是終於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雌獸困進牢籠中,而另一邊,雄性怪獸們儼然已經成群結隊「聞訊」殺來。從地上肉身近戰,打到天上飛的直升機對決,這一段廝殺戲的火力值非常重。
圍攻基地的一場戲,也頗為震撼。
怪獸群密密麻麻從水中襲擊未來基地,飛機只能幫著空襲掃射,人類機槍盡顯渺小微弱,觀影過程中全身皮膚發麻程度,與《星河戰隊》差不多。
視效刺激不斷輸出的同時,情感內核也帶到了。
《明日之戰》就是最普通不過的好萊塢末日科幻大片的敘事套路,故事發展完全遵循著「怪獸入侵(破壞平衡)——人類不斷應對——最終守護地球(恢復平衡)」的三幕結構。
而按類型片的模式來說,拯救地球的出發點和動力,一定是拯救家人。比如電影中的救女兒。結尾也必然是地球得到拯救,家庭歸於和睦,無論父子矛盾還是父女矛盾都得到解決。
從這個意義上看,《明日之戰》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從「父女情」到「父子情」的接力,而非某種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前半段的「父女情」還是後半段的「父子情」,三代人在一條逆轉的時間線裡,用犧牲與拯救彌合了彼此。
最後一場漫無邊際的雪中決戰高潮,從父子隔閡到攜手戰鬥,拯救了地球,守護了家庭,可以說非常刻意了。但這也符合觀眾預期,尤其是最後電鋸 毒液 近身徒手肉搏,很容易讓觀眾滿足。
不過電影對情感矛盾處理得非常敷衍,父女的矛盾只靠女兒臺詞陳述;而父子的矛盾,就……「純天然」的,沒給任何緣由,也不帶任何解釋。
總之,如果只是看看大場面,那麼《明日之戰》還是可以的。可一旦細究影片的科幻設定,肯定會大跌眼鏡。
很搞笑的一個關鍵設定bug是,未來世界2050年的白長釘,戰鬥能力太有限了,怕被刺脖子,怕被刺腹部,電鋸可以「爆頭」,火也可以燒得死。面對怪獸不知人類為啥沒上什麼重型武器,倒是因陋就簡地用了電鋸,最後還是喪屍般被白長釘一邊倒地反殺。
從這個角度上看,這是《明日之戰》像極了披著外星怪獸皮的喪屍片的原因。
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情節設計,糟糕到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女兒研究出消滅白長釘的辦法——毒素,竟然裝在針管裡,需要手動給白長釘注射。所以,非常搞笑地,毒素打一半怪物都醒了,最後還是選擇引爆炸彈,讓人和怪物同歸於盡。
可是,直接悄悄地把外星飛船一鍋端地炸掉不好嗎?
作為母題的「怪獸入侵」
怪獸電影,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嚴格意義上講,並非是一種類型片。一般電影中大多有體型巨大或怪異的生物形象作為異化的非人實體。
但怪獸或「怪獸入侵」可以說是科幻片、災難片、恐怖驚悚片中一個經久不衰的母題。
圍繞這個母題,出現了很多經典的怪獸形象,兼具視覺奇觀與文化內涵。怪獸,本質上源自人類對自然、社會乃至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想像。
《哥斯拉》
1933年的《金剛》,1954年的《哥斯拉》,1975年的《大白鯊》,1979年的《異形》,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都是怪獸電影上要劃重點的裡程碑式作品。
《金剛》雖非濫觴,但卻因其製作、敘事與主題的強大影響力,而被視為怪獸電影的開山之作。《金剛》中最經典的一幕,便是金剛輕而易舉地攀爬至帝國大廈——人類現代文明的象徵物之上與飛機搏鬥,人類世界顯得不堪一擊。
問世於冷戰期間的日本影片《哥斯拉》(1954),講述了被核試驗喚醒並發生基因突變的恐龍,摧毀東京的故事。《哥斯拉》是反思工具理性與科技理性議題的早期範本,也為這個主題設定了比較經典的敘事模版,以至於,後來日本版的《哥斯拉》系列電影,甚至高達29部。
六七十年代,隨著新好萊時代的降臨,新型怪獸也隨之出現在電影之中。
《大白鯊》
史匹柏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重新確立了怪獸在銀幕上的形象。也是從此,巨蟒、巨鱷等各種生活中可以想像到、但又巨大的生物,開始成為電影的主角,肆虐銀幕。
而1979年的《異形》,則更堪稱經典,影響了後世絕大多數的怪獸科幻片。
進入九十年代,史匹柏用一部《侏羅紀公園》再次震驚了全世界,影片中電腦特效製作的恐龍惟妙惟肖,消失了億萬年的龐大神秘物種在銀幕上栩栩如生。《侏羅紀公園》的意義,在於讓怪獸電影步入商業大片時代。
在此之後,怪獸電影開始兩種發展路線。
其一,《金剛》《哥斯拉》《異形》《侏羅紀公園》等系列被不停被翻拍重製;
其二,新的怪獸電影層出不窮,比如《環太平洋》系列、《迷霧》等等。
《環太平洋》
乏味的複製品是多數,但偶有創新之作。
比如「巨型尺寸」是《環太平洋》(2013)的清新之處。《環太平洋》系列創造性地擴大了「怪獸」的尺寸,相應的人類也造出了巨型的機甲戰士來應戰。巨大的機甲戰士與怪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銀幕震撼。
怪獸電影是如何沒落的?
從世界範圍看,怪獸電影發展到今天一個硬性標準就是視覺特效的運用和奇觀場景的展示。
但僅有視效刺激,遠遠不夠。
怪獸電影,孕育其的社會和歷史文化語境息息相關。
怪獸電影或者說怪獸入侵的母題,大多指向技術批判和文化批判兩種意涵。
有關文化批判,最經典的怪獸形象莫過於金剛了。電影《金剛》中的「巨型大猩猩」形象一直被認為是「映射了美國社會的黑人種群。試想《金剛》裡那隻巨大的猩猩如果死在地上,而不是死在帝國大廈的頂端,那麼這部電影可能早就被人們遺忘了。
《金剛》
而日版的《哥斯拉》,一方面充滿著當時的人們對於科技陰暗面的憂思與懼怕,另一方面,它也是日本乃至世界民眾對於核恐慌集體心理的充分呈現,是冷戰的文化隱喻與象徵。
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異形》系列,則攜帶著技術批判、女性主義、性與暴力、冷戰意識形態等廣泛的議題。
《異形》
奉俊昊導演的《漢江怪物》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文本。
《漢江怪物》中的怪物,被認為是韓國國民性的化身,其產生於政府,卻被人民之手消滅。
《漢江怪物》
重思《明日之戰》,怪獸「白長釘」的設定,沒有負載什麼隱喻或者文化內涵。對於政府的刻畫,是不可見的,如此敏感的跨國拯救行動,做得像兒戲一樣。
唯一的熟悉感覺是,當片中「星爵」 克裡斯·帕拉特從天空落地時,吃雞遊戲開場了。
電影非常像遊戲攻略的任務,主角團七八個人與怪獸死磕,簡單粗暴,咔咔就是打打打。
流媒體電影的遊戲化、趨同化,愈發明顯。
尤其是近兩年來,無論什麼類型和題材,寬泛意義上的視效動作大片,越來越呈現出遊戲化的傾向。
試圖尋找什麼文化表達的痕跡,簡直扯淡。
哥斯拉、金剛、異形等經典怪獸形象,一次次在大銀幕上復活,但會與時俱進去更新內涵的太少。
一次次怪獸侵襲不過是一次次毫無靈魂的資本遊戲,拼盤雜燴、通俗至死。
你也可以看作是,流媒體入侵電影的一種消極面的表徵,但終究還是一種好萊塢大片越來越逃避現實的態度使然。
神話時代產生神話怪獸,工業時代造就科技怪獸,在信息化文化大融合的當今時代,文化的多元化、大融合,理應對新的怪獸有新的想像。畢竟,所謂「怪獸」,都是社會衝突在人內心的延伸,怪獸電影始終指向著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心理。
《水形物語》就是一個我們時代「怪獸」的想像與表達,裡面的怪獸既在神話歷史中無跡可尋,也不是近代科技的產物,更多是人與怪獸的綜合體。
怪獸電影,反映著現代世界中個體的生存危機與身份焦慮,指向人類現代性的反思與憂懼心理。
完全拒絕思考,迴避與時代和現實對話,也只能拍成吃雞遊戲啊。
【文/洛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