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的製作方法
2023-07-04 07:10:2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無人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人機訓練架上的用於安裝無人機的固定平臺。
背景技術:
無人機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已廣泛的應用於軍用和民用領域。無人機的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固定翼無人機、撲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等。由於操控簡單、可靠性高,並且不需要跑道便可以垂直起降,起飛後可以在空中懸停,因此相對於固定翼無人機和撲翼無人機,多旋翼無人機在各個領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多旋翼無人機通常有3個以上的旋翼,其機動性能是通過改變不同旋翼的扭力和轉速來實現。常見的多旋翼無人機,如四旋翼、六旋翼和八旋翼無人機,被廣泛應用於影視航拍、安全監控、農業植保和電力巡線等領域。
旋翼無人機要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其操作的熟練程度和精準性是必要的。無人機的操作涉及起飛、降落、上升、下降、俯仰、偏航等。例如,無人機在下降操作時,其旋翼的轉速會降低,無人機因缺乏升力開始降低高度,如果無人機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則需要減小無人機的下降速度,否則會出現無人機偏斜的情況,同時要不要讓無人機過於接近地面,在達到一定高度時需要使得無人機的下降速度減慢,直到無人機停止下降。
由此可知,對於無人機的初學者來說,要熟練的掌握無人機的操作,則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而直接使用無人機在空中進行訓練,則容易由於操作不熟練或者操作不當而導致無人機損壞。因此,較好的無人機操作培訓方式是使用無人機訓練平臺。無人機訓練架一般包括底座、與底座連接的支撐杆和與支撐杆的上端球鉸接連接的用於安裝無人機的安裝座。使用時將無人機固定在安裝座上,即可實現無人機的各種飛行姿態的訓練。但是當需要暫時停止無人機訓練時,由於固定平臺與支撐杆之間的連接為球鉸接,因此即使支撐杆能夠在無人機停止訓練時保持豎直狀態,固定平臺上及其上的無人機也無法保持水平,從而導致在停止訓練時,無人機無法停放。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使得安裝在其上的無人機在停止飛行訓練時可以正常停放。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所述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包括用於固定無人機的安裝座、安裝在所述安裝座下端面上的上限位筒和固定在無人機訓練架的可伸縮的支撐杆上的上套筒,所述上套筒能夠隨著所述支撐杆的伸縮而上下移動;
當所述支撐杆的長度縮短到最短時,所述上限位筒套裝所述上套筒,並且所述上限位筒與所述上套筒之間為間隙配合;當所述支撐杆伸長時,所述上限位筒向上移動,使得所述上套筒從所述上限位筒內移出。
優選地,所述上限位筒包括圓形的上筒和位於所述上筒的下端並且與所述上筒連接的下筒,所述下筒呈上小下大的圓錐形,所述上筒的內徑與所述下筒上端的內徑相同。
優選地,所述下筒的圓錐角為40-50°。
優選地,所述下筒的圓錐角為44°。
優選地,所述上筒與所述下筒為一體成型。
優選地,所述上限位筒的上端設置有用於將所述上限位筒固定在所述安裝座上的安裝法蘭,所述安裝法蘭上設置有螺栓孔。
優選地,所述上套筒包括固定套裝在支撐杆上端的固定部和與所述固定部連接的並且能夠容納所述支撐杆與所述安裝座的鉸接部分的容納部。
優選地,所述固定部與所述容納部為一體結構。
優選地,所述上套筒與所述支撐杆形成上端敞口、下端封閉的筒狀結構,所述上限位筒與所述安裝座之間形成下端敞口、上端封閉的筒狀結構。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通過在安裝無人機的安裝座的下端面固定有上限位筒,並在支撐杆上固定上套筒,在無人機停止飛行訓練時,安裝座上的上限位筒套裝在上套筒上,由於上限位筒與上套筒之間為間隙配合,因此能夠將安裝座固定在支撐杆上,避免安裝座在支撐杆上擺動,從而使得安裝在其上的無人機在停止飛行訓練時可以正常停放。
與上述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類似,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所述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包括用於固定無人機的安裝座、安裝在所述安裝座下端面上的上限位筒和固定在無人機訓練架的可伸縮的支撐杆的上套筒,所述上套筒能夠隨著所述支撐杆的伸縮而上下移動;當所述支撐杆的長度縮短到最短時,所述上限位筒插入所述上套筒內,並且所述上限位筒與所述上套筒之間為間隙配合;當所述支撐杆伸長時,所述上限位筒向上移動,使得所述上限位筒從所述上套筒內移出。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的結構示意圖(剖視);
圖2是圖1所示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的上限位筒的立體圖;
圖3是圖2所示的上限位筒的主視圖;
圖4是圖1所示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的上套筒的立體圖;
圖5是圖4所示的上套筒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安裝座;2-上限位筒;21-上筒;22-下筒;23-安裝法蘭;24-螺栓孔;3-上套筒;31-固定部;32-容納部;4-支撐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但這些例舉性實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僅用來例舉本實用新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實際保護範圍構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將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局限於此。
在本實用新型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詞,在未作出相反說明的情況下,所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是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定義的,並與附圖1中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內、外」是指相對於各零部件本身輪廓的內外。
這些方位詞是為了便於理解而採用的,因而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
適當參考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基本實施方式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可以包括用於固定無人機的安裝座1、安裝在所述安裝座1下端面上的上限位筒2和固定在無人機訓練架的可伸縮的支撐杆4上的上套筒3,所述上套筒3能夠隨著所述支撐杆4的伸縮而上下移動;當所述支撐杆的長度縮短到最短時,所述上限位筒2套裝所述上套筒3,並且所述上限位筒2與所述上套筒3之間為間隙配合;當所述支撐杆4伸長時,所述上限位筒2向上移動,使得所述上套筒3從所述上限位筒2內移出。
上述基本實施方式提供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通過在安裝無人機的安裝座1的下端面固定有上限位筒2,並在支撐杆4上固定上套筒3,在無人機停止飛行訓練時,安裝座1上的上限位筒2套裝在上套筒3上,由於上限位筒2與上套筒3之間為間隙配合,因此能夠將安裝座1固定在支撐杆4上,避免安裝座1在支撐杆4上擺動,從而使得安裝在其上的無人機在停止飛行訓練時可以正常停放。
在本實用新型中,其中所述的間隙配合是指上限位筒2套裝在上套筒3上後,上限位筒2與上套筒3能夠處於大致平行的狀態。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實現所述上套筒3能夠隨著所述支撐杆4的伸縮而上下移動,所述支撐杆4可以包括上杆、下杆和可滑動地套裝在所述上杆和所述下杆上的外杆。當所述支撐杆4收縮時,所述上杆和所述下杆可以插入所述外杆內,當所述支撐杆4伸長時,所述外杆可以相對所述下杆外向上伸出。當上套筒3安裝在外杆的上端時,上套筒3可以隨著外杆相對於上杆的移動而上下移動。當上杆伸入外杆內時,支撐杆4縮短,上套筒3可以插入上限位筒2內;當上杆從外杆內伸出時,支撐杆4伸長,上套筒3離開所述上限位筒2。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上限位筒2可以通過各種適當的方式固定在安裝座1的下端面上,例如通過焊接或者鉚接等方式。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如圖2、圖3所示,所述上限位筒2的上端設置有用於將所述上限位筒2固定在所述安裝座1上的安裝法蘭23,所述安裝法蘭23上設置有螺栓孔24。所述螺栓孔24的數量優選為4個,圍繞所述安裝法蘭23的軸線均布。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於上限位筒2在向下移動時,能夠準確地將所述上套筒3套入其中,優選地,所述上限位筒2包括圓形的上筒21和位於所述上筒21的下端並且與所述上筒21連接的下筒22,所述下筒22呈上小下大的圓錐形,所述上筒21的內徑與所述下筒22上端的內徑相同。
由於支撐杆4與安裝座1之間是通過球鉸接軸承連接,通過將下筒22設置為上小下大的圓錐形,可以在保證安裝在安裝座1上的無人機的翻轉角度的同時,縮小上限位筒2的尺寸。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下筒22的開口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定,優選地,所述下筒22的圓錐角為40-50°。進一步優選地,所述下筒22的圓錐角為44°。
為了便於上限位筒2的加工製造,並降低生產成本,所述上筒21和所述下筒22為一體結構。形成一體結構的上筒21和下筒22可以採用現有的任何適當的方式製造,例如,鑄造、機加工等。
由於無人機訓練架的支撐杆4與安裝座1之間通過球鉸接軸承連接在一起,為了避免上套筒3在插入所述上限位筒2後,上限位筒2與球鉸接軸承發生幹涉,優選地,所述上套筒3包括固定套裝在支撐杆4上端的固定部31和與所述固定部31連接的並且能夠容納所述支撐杆4與所述安裝座1的鉸接部分(即球鉸接軸承)的容納部32。
與上限位筒2的結構類似,為了便於上套筒3的加工製造,並降低生產成本,所述固定部31與所述容納部32可以為一體結構。形成一體結構的固定部31與容納部32可以採用現有的任何適當的生產方式,例如,鑄造、機加工等。
進一步地,為了緩衝上套筒3插入所述上限位筒2內的速度,避免上套筒3與上限位筒2之間發生碰撞,所述上套筒3與所述支撐杆4形成上端敞口、下端封閉的筒狀結構,所述上限位筒2與所述安裝座1之間形成下端敞口、上端封閉的筒狀結構。通過上述結構,在上限位筒2與上套筒3快速接近時,能夠在上限位筒2與上套筒3之間形成氣墊,從而起到緩衝作用。
與上述實施方式的原理相同,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無人機訓練架固定結構,所述無人機訓練架固定平臺包括用於固定無人機的安裝座1、安裝在所述安裝座1下端面上的上限位筒2和固定在無人機訓練架的可伸縮的支撐杆4上的上套筒3,所述上套筒3能夠隨著所述支撐杆4的伸縮而上下移動;當所述支撐杆的長度縮短到最短時,所述上限位筒2插入所述上套筒3內,並且所述上限位筒2與所述上套筒3之間為間隙配合;當所述支撐杆4伸長時,所述上限位筒2向上移動,使得所述上限位筒2從所述上套筒3內移出。
由於該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與本實用新型基本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類似,因此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實施方式的先後順序僅為便於描述,不代表實施方式的優劣。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方式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方式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