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態攔截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7-04 13:21:46

本實用新型屬於生態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態攔截系統,適用於湖泊、河流水體生態修復。
背景技術:
目前,全國70%以上的湖泊河流遭受不同程度汙染,水汙染不僅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水質的惡化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全國大江大河的一級支流受汙染極為普遍,支流級別越高,汙染程度也越嚴重。我國湖泊河流汙染主要表現是「富營養化」。湖泊河流的汙染不僅僅影響水體的功能例如供應生活用水,以及危害水生生物,而且正在導致湖泊河流本身的消亡。根據國家環保部1993年對131個湖泊水庫的監測,其67個湖泊水庫達到富營養化程度,佔50%以上;超過類水質的嚴重汙染的湖泊水庫有28個,佔調查總數的21%以上。由於汙染嚴重,有的湖泊水庫甚至喪失了作為生活用水水源的功能,例如,滇池和巢湖已經不能在用作當地的飲用水水源。水環境生態修復是指受損水環境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被破壞前的自然狀況,強調在不斷減少水域汙染源的前提下,採用生態方法淨化水質,提升水體自淨能力,還原水體生態系統的結構,恢復水體在區域或流域的結構功能。
水環境生態修復的前提條件是要為水生植物的修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周邊排汙口汙水的排放及上遊來水汙染物排放等對湖體的生態修復造成較大的影響,特別是懸浮物或藻類等引起水體的不透明,導致沉水植物很難成活。因此一種高效生態攔截系統對湖泊/河流水體生態修復提供了必要條件,為水生植物的恢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該系統的技術原理是,利用透水濾布及沉水植物將渾濁物等有害物質阻止在水生植物恢復區,局部提高水生植物恢復區的透明度,為水生植物恢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目前,排汙口小排量汙水及上遊來水汙染排放末端治理技術有集中處理方式和分散處理方式兩種。其中集中處理方式主要將點源汙染排放汙水集中管網收集至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達標後排放。分散處理方式主要是將各個點源排放汙水分散處理(包括人工溼地處理、生態濾池處理、一體化設備處理等)。雖然這些技術措施已普遍運用,且工藝成熟,但也存在某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投資成本高、佔地面積大、處理效果不是很理想等等。如收集至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投資成本很高,且施工難度較大。如採用人工溼地工程處理,則佔地面積較大。如採用生態濾池進行處理,則處理效果有限。如採用一體化設備處理則運行成本較高,需加藥劑,容易形成二次汙染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於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生態攔截系統,能方便和高效的阻止排汙口渾濁物等有害物質或上遊來水藻類物質,增加局部水域透明度,為大面積沉水植物恢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進一步達到水體修復、水質改善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生態攔截系統,包括透水濾網,還包括浮子、杉木樁、沉水植物和鉛墜,透水濾網包括第一透水濾網和第二透水濾網,第一透水濾網與第二透水濾網間隔設置且均垂直於水平面,第一透水濾網與第二透水濾網之間設置有沉水植物,第一透水濾網與第二透水濾網分別與若干個杉木樁連接,杉木樁底部固定在河床底部,第一透水濾網和第二透水濾網的頂邊分別與包裹濾布固定,包裹濾布內設置有浮子,第一透水濾網和第二透水濾網的底邊設置有鉛墜。
如上所述的第一透水濾網與第二透水濾網的間距為5~50m。
如上所述的與第一透水濾網連接的各個杉木樁的間距為3~5m,與第二透水濾網連接的各個杉木樁的間距為3~5m。
如上所述的沉水植物為狐尾藻或黑藻或眼子菜或菹草。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能方便和高效的阻止排汙口渾濁物等有害物質或上遊來水藻類物質,處理效果好;
2、不需要佔地,維護管理簡單,不需能耗,不用向水體投放藥劑,不會形成二次汙染;
3、材料簡單,價格低,可循環使用,節約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應用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透水濾網與浮子的接連示意圖;
圖4為透水濾網與杉木樁的連接示意圖;
圖5為透水濾網與鉛墜的連接示意圖。
圖中:1-透水濾網;101-第一透水濾網;102-第二透水濾網;103-包裹濾布;2-浮子;3-杉木樁;4-沉水植物;5-鉛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
如圖1~5,一種生態攔截系統,包括透水濾網1,還包括浮子2、杉木樁3、沉水植物4和鉛墜5,透水濾網1包括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第一透水濾網101與第二透水濾網102間隔設置且均垂直於水平面,第一透水濾網101與第二透水濾網102之間設置有沉水植物4,第一透水濾網101與第二透水濾網102分別與若干個杉木樁3連接,杉木樁3底部固定在河床底部,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的頂邊分別與包裹濾布103固定,包裹濾布103內設置有浮子2,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的底邊設置有鉛墜5。
第一透水濾網101與第二透水濾網102的間距為5~50m。
與第一透水濾網101連接的各個杉木樁3的間距為3~5m,與第二透水濾網102連接的各個杉木樁3的間距為3~5m。
沉水植物4為狐尾藻或黑藻或眼子菜或菹草。
本實用新型在安裝時,將杉木樁3分別綁在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上,杉木樁3的底端超出第一透水濾網101/第二透水濾網102的底邊,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杉木樁3的數量,杉木樁3間隔設置且間距為3~5m。再將鉛墜5分別綁在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的底邊,鉛墜5的數量、大小、重量根據工程中水體深度和生態攔截系統的重量決定,確保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的底邊能沉到水底。再將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的頂邊分別與包裹濾布103連接,包裹濾布103內設置有浮子2,浮子2的數量及大小根據生態攔截系統的重量決定,確保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的頂邊能浮在水面。當杉木樁3、鉛墜5和浮子2都安裝完畢以後,將杉木樁3 的底端插入湖底,當杉木樁3全部插入湖底,第一透水濾網101、第二透水濾網102、杉木樁3安裝完畢。
當第一透水濾網101、第二透水濾網102、杉木樁3安裝完畢後,在第一透水濾網101和第二透水濾網102之間放置沉水植物4,本實用新型安裝完畢。
本生態攔截系統通過第一透水濾網101、沉水植物4和第二透水濾網102對汙水進行三層過濾,能方便和高效的阻止排汙口渾濁物等有害物質或上遊來水藻類物質,增加局部水域透明度,為大面積的沉水植物4恢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進一步達到水體修復、水質改善的目的。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