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十六個網紅打卡地(上海市十大旅遊景點)
2023-07-04 15:51:09 1
上海市十大旅遊景點
(一)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東方明珠塔僅次於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和俄羅斯的莫斯科電視塔。東方明珠電視塔選用了東方民族喜愛的圓曲線體作為基本建築線條。主體有三個斜筒體,三個直筒體和11個球體組成,形成巨大空間框架結構。筒體內有6部電梯,其中一部是可載50人的雙層電梯,還有一部在上球體和太空艙間運行。塔體可供遊覽之處有:下球體、中間球體及環廊、上球體及太空倉等。下球頂高118米,設有觀光環廊和夢幻太空城等;上球頂高295米,有旋轉茶室、餐廳和可容納1600人觀光平臺。上下球之間有5個小球,是5套高空豪華賓館;太空倉供外賓觀光。燈光在電腦操縱下可以根據天氣變化自動調節,產生1000多種變化。電視塔的燈光效果也令人嘆為觀止。乘上東方明珠塔的電梯,只需四十秒鐘,便可到達263米高的觀光球上,在這裡,極目遠眺,上海景色盡收眼底,原來的高樓大廈,現在都顯得矮小了許多,蜿蜒的黃浦江上,巨輪如梭,連綿入海。分列兩邊的兩座大橋,如兩條巨龍,騰飛於黃浦江上,與中間的東方明珠一起,巧妙的組合成一幅二龍戲珠的巨幅畫面。入夜,巨大的球體在五彩燈光的裝飾下,光彩奪目,群星爭輝,更顯得晶瑩剔透。與浦西外灘的燈光建築-相輝映,展現出現代化大都市的迷人之夜。此塔與擴大至15.5萬平方米的浦東公園融為一體,園內還有大小不同15個球體,烘託電視塔的二個巨大球體,故有"東方明珠"之稱。附近還有娛樂中心、商業中心,將是浦東大型多功能旅遊景點。現已成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和"十佳旅遊景點"之一。
(二)外灘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外灘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外灘,百餘年來,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她位於外白渡橋至南浦大橋的黃浦江西岸,全長4公裡,是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和十佳旅遊景點之一。外灘的東側是浩蕩的黃浦江和漂亮的外灘新堤岸,在這裡,遊客可以領略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風採,遠眺對岸浦東陸家嘴地區的新姿,或是散步於綠樹花壇之間,感受大都市園林的別有風味,享受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氣的明媚陽光。
外灘西側矗立著各種風格迥異的中西建築物,盡顯"遠東華爾街"風採,今天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建築群。僅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1.5公裡長的這一段,便鱗次櫛比矗立著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哥德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壁式等。伴著宏亮的鐘聲,海關大樓的身影總是最先引起來訪者的關注,海關大樓是外灘建築群的主要建築,建於1927年,由英國設計家威爾遜設計。建築外觀具有歐洲古典和近代相揉合的折衷主義風格。大鐘仿英國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鐘樣式製作,在英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黃浦公園建成於1868年8月,它東臨黃浦江,北依蘇州河,是上海最早建造的公園。隨著時代的變遷,公園經過多次改建。1989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改建。改建後的黃浦公園,佔地31畝,在保留原有樹木的同時,使綠化面積達10.92畝,並使公園的景點布置也得到了合理的安排。公園正門內,有——位身軀偉岸的大型青銅工人雕塑,揚著風帆迎向襲來的巨浪,奮勇搏擊,稱為「浦江潮」。在下沉式的圓島上,建有由-同志親筆書寫題名的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塔下設外灘歷史紀念館。雕塑四周,綠蔭環抱,花團錦簇,是遊客攝影留念的好地方;雕塑後面的紫藤架長廊,供人們休閒憩息;公園內的兩幅大板塊綠地草坪內,種有茂盛的白玉蘭、茶花、桂花……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公園整體布局得體,景點排錯落有致。風景美麗的黃浦公園,集觀光、休閒、教育於一體,是遊覽觀光的勝地。
十裡南京路盡頭的陳毅廣場,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陳毅為解放上海,建設上海立下丁不朽功勳,上海人民對這位老市長充滿敬意,為了懷念他,上海市政府決定在南京東路外灘樹立這位老市長的塑像。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顯示他一路風塵,勤勤懇懇的公僕形象,又有和藹可親,虛懷若谷的儒將風度。每逢周末,在塑像前都將舉行隆重熱烈的廣場音樂會。陳毅塑像南面是廣場湧泉,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圈橢圓的現代化噴水池。水柱隨著聲音噴射,時高時低,池底安裝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隨著燈光的變換,條條水柱輝映出紅,黃,藍,綠的光束,為外灘增添了瑰麗的夜景。
黃浦江遊覽,是上海旅遊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旅遊節目,它不僅在於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代表著上海的象徵和縮影,還在於浦江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從這裡你可以看到上海的過去、現在,更可以展望上海的燦爛明天。浦江遊覽過程中可看到橫跨浦江兩岸的楊浦大橋、南浦大橋和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兩座大橋,象兩條巨龍橫臥於黃浦江上,中間是東方明珠電視塔,正好構成了一幅「二龍戲珠」的巨幅畫卷,而浦江西岸一幢幢風格迥異充滿濃鬱異國色彩的萬國建築與浦東東岸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聳雲間的現代建築相映成輝,令人目不暇接。吳淞口,是黃浦江、長江和東海三股水流交匯的地方,如果正值漲潮,你便可看到著名的「三夾水」奇觀,黃浦江從市區帶出的是青灰色的水,長江帶來的是夾有泥沙的黃色水,而東海水則是綠顏色的,三股水顏色不同,涇渭分明,形成色彩鮮明的「三夾水」,實為一大奇景。
(三)南京路步行街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南京路步行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最熱鬧最繁華的商業大街,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街"。在這裡匯集了數百家現代化商廈、中華老字號商店及名特產品商店,南京路成為我國最大的零售商品集散地和商業信息總匯,每天流向南京路的人流達到上百萬人次。
入夜,整條南京東路燈光閃亮,五光十色。南京路以其華美的建築、林立的商店、繁華的街市、輝煌的夜景而不負其"中華商業第一街"的美譽。1999年,這條"中華商業第一街"改建成中國第一條全天候步行街。
全長1033米的南京路步行街一期規劃從河南中路至西藏中路,採用不對稱設計,在筆直的南京路的偏北面,有一條始終貫穿全街的"金帶",裡面集中了各種花壇、候車亭等,在夕陽的照射下,"金帶"宛如一幕幕豐富多彩的動感電影。同時,南京路步行街的商業格局也有所改變,商店"千店一面"的現象成為歷史。
(四)上海科技館
[移動版] [查看地圖]
上海科技館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上海科技館是上海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閒旅遊基地。上海科技館項目佔地面積6.8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8萬平方米,展示內容由天地館、生命館、智慧館、創造館、未來館等五個主要展館和臨展館組成,總投資17.55億元人民幣。作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基地,使每個來參觀的觀眾能在賞心悅目的活動中,接受現代科技知識的教育和科學精神的薰陶。
上海科技館(Shanghai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是由上海市政府在新世紀投資興建的第一個重大社會文化項目,以「自然、人、科技」為主題,以提高公眾科技素養為宗旨,是上海重要的科普教育和休閒旅遊基地。它位於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區,世紀廣場西側,南鄰世紀公園。2001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就是在此舉行的。
上海科技館項目佔地面積6.8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8萬平方米,展示內容由天地館、生命館、智慧館、創造館、未來館等五個主要展館和臨展館組成,總投資17.55億元人民幣。其中土建安裝8.55億元,首期展項5億元,二期展項4億元。
上海科技館設有地殼探秘、生物萬象、智慧之光、視聽樂園、設計師搖籃、彩虹樂園、自然博物館等七個展區和巨幕影院、球幕影院、四維影院、太空影院及會館、旅遊紀念品商場、臨展館、多功能廳、銀行等配套設施。
作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基地,上海科技館以「自然·人·科技」為主題,以促進全體市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為宗旨,融展示與參與、教育與科研、合作與交流、收藏與製作、休閒與旅遊於一體,以學科綜合的手段及寓教於樂的方式,使每個來參觀的觀眾能在賞心悅目的活動中,接受現代科技知識的教育和科學精神的薰陶。
上海科技館首期對外開放六個展區、一個分館:體驗各種地質變化的地殼探秘展區;展現雨林地形、熱帶植物、奇妙物種,展示生命奧妙的生物萬象展區;少年兒童觀察外部世界,參與科技實踐活動的兒童科技園;揭示自然規律,演示多種科學現象的智慧之光展區;強調「好主意」是創新之源的設計師搖籃展區;展示現代信息和影視技術的視聽樂園展區;陳列逾三千件的人類、動物、古生物珍貴標本,講述生命傳奇的自然博物分館。大到宇宙蒼穹,小到生物細胞,眾多科學原理和科技成果在這裡得到聲情並茂的展示,給遊人以啟迪和教育。此外,還有給人以全新感受和強烈震撼的IMAX立體巨幕影院、球幕影院以及四維影院。正在規劃設計中的二期展項工程,還將推出若干個展區,其展示內容更加全面,展示技術更加先進,展示形式更加豐富。
(五)上海野生動物園
[移動版] [查看地圖]
上海野生動物園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科普教育基地。
上海野生動物園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國家林業局合作建設的中國首座國家級野生動物園,位於上海浦東南匯區南六公路178號,佔地153公頃(2300畝),距上海市中心約35公裡。該園投資3億元人民幣,於1995年11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首批AAA-旅遊景點。2007年5月8日,上海野生動物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旅遊景區。園內匯集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動物和珍稀動物二百餘種,數量上萬,其中更包括有來自國外的長頸鹿、斑馬、羚羊、白犀牛等,以及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金毛羚牛等。園內分車入和步入兩大參觀區。
上海野生動物園(ShanghaiwildlifePark)是我國最大的國家級野生動物園,佔地153公頃,距市區35公裡。園內匯集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珍稀動物200餘種上萬餘頭(只),其中有來自國外的長頸鹿、斑馬、羚羊、犀牛等,
(六)豫園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豫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和遊覽勝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嘉靖、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園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號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潘家是當時上海的望門大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長達九裡的上海城牆建成,使及東南沿海的倭患逐漸平息,二十餘年來生命財物經常受到威脅的上海人民稍得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並開始繁榮。士大夫們紛紛建造園林,怡情養性,弦歌風月。
潘恩年邁辭官告老還鄉,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從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七)靜安寺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靜安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靜安寺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號。向為著名江南古剎。據碑誌,建於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創始人為康僧會。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衝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沸井浜一側,即現今寺址。
靜安寺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上海市真言宗古剎之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靜安寺建築布局在嚴格的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座落著山門鐘樓鼓樓、大雄寶殿和法堂。靜安寺山門朝南,與天王殿合一。山門地面層鋪砌優質花崗巖,半橢圓型拱門門券雕刻著宋代雲紋花飾。鐘樓鼓樓各側東西,鐘樓底層是重新恢復的「天下第六泉」——湧泉,上懸精鑄7.3噸的和平鍾。鼓樓採用架空方式將地鐵出入口覆蓋起來,上置直徑3.38米牛皮大鼓。
靜安寺法堂位於大殿北面,緊連大殿。柚木結構,銅瓦屋頂,共7層,高32.22米。上海靜安寺沿襲「宋營造法」,採用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獸、套獸等)、挑簷和鬥拱裝飾,在此基礎上結合佛教特點,用大象、0、蓮花等具有鮮明佛教色彩的圖案進行裝飾。選用緬甸進口柚木為寺廟主結構用料,黃色和深灰色琉璃瓦及銅瓦覆頂,主要飾物(脊吻、塔剎等)皆貼金裝飾。布局上沿襲中國傳統建築風格,門、堂、廊結合。
(八)上海城隍廟(老城隍廟旅遊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上海城隍廟(老城隍廟旅遊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著名的名勝和歷史古觀--城隍廟,位於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原為金山神廟,祀漢博陸侯霍光(又名霍光行祠)。佔地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上海從宋朝開始有城隍廟,廟址在現在的永嘉路上,叫淡井廟,又稱華亭縣城隍行殿。當時上海是華亭縣下面的一個鎮,故淡井廟實是華亭縣的城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置縣後將金山神廟改建為城隍廟,直至明永安年間(1403--1424年),於是始有上海的城隍廟。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邑人集資於廟左側造起東園,廟才成了城中的名勝處所。乾隆中葉,潘氏豫園收歸城隍廟作為西園並重加修葺後,由於商賈輻輳,百業薈萃,城隍廟遂成了著名的小商品、土特產和特色商品市場。
民國13年7月,發生火災,大殿等全殿。同年11月又火燒東樓,殃及殿宇,因損失嚴重,重修經費甚大,遂有黃金榮、杜月笙等發起集資,組成董事會,重建殿宇。重建的城隍廟,大殿、二殿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而外觀仍為古廟形式,歇山頂、飛簷高脊、彩棟畫梁,枋上繪三國故事,秦錫田有記云:「殿高四丈八尺,深六丈三尺三寸,以水泥為材料,不用一磚一木,而彩掾畫棟、翠瓦朱簷,仍沾古神廟之儀制......」
在主軸線上,方浜中路南有照壁、旗杆。廟前有牌坊,系石柱結構,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43年),額上有永嘉幼童題」海隅保障「四字。入內為戲臺。大殿前有庭院,原有碑亭,盤龍石柱,碑為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知縣李紋所刻。另有銅香爐等,均在」文革「中被毀。1994年廟宇恢復宗教活動。
(九)練塘古鎮
[移動版] [查看地圖]
·
練塘古鎮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練塘古鎮位於上海青浦區,是古代江南聞名的商業集鎮,也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同志的故鄉。古鎮區老街就在鎮中市河兩側,兩條石板路隔河相望。「高屋窄巷對街樓,小橋流水處人家」構成了練塘獨特的景觀。街道兩旁的民居重脊高簷,過街樓,河埠頭,長廊,幽弄和深宅使古鎮呈現古樸,恬和、幽靜的風貌。
橫跨市河的10多座元、明、清古橋掩映在垂柳之間,各橋各式,小木船不時輕輕划過,人走其上,船行其下,橋影、船影、屋影、人影在微波中蕩漾。兩岸老房子的建築特色對比鮮明:上塘街多連續的兩層樓,門面臨街,以前多為店鋪,屋後臨水,上築樓臺兼顧堆貨和觀景納涼;下塘街多民居院宅,圓頭山牆,粉壁黛瓦,前門沿河。與陳雲故居近鄰的顏安學校,院門、迴廊、照壁、小園,仍然保留了早年陳雲讀書時的書院格局。沿河老街上完全是原汁原味的水鄉古鎮日常生活,傍晚還能聽到屋裡飄出陳雲最愛聽的蘇州評彈。
這裡人文歷史豐富、文物古蹟充盈。春秋佳日,攜酒泛舟,蕩漾期間,綠水青山,平林修竹,悠然塵外。有「九峰列翠、三泖行帆、塔院曉鍾、西來挹秀,天光古剎、圓通朝爽、明因夕照,鶴蕩漁歌」八景。
(十)徐家匯源景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
徐家匯源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在上海中心城區西南,有一處百年文化建築群,這裡見證了國人「最早看西方」,孕育了近現上海乃至中國科學文明發展,策源了海派文化,這就是人文集聚,史跡薈萃、商貿繁榮、交通和暢的徐家匯,這就是上海首個開放型都市旅遊景區——徐家匯源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00年前,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中西文化交流先驅徐光啟曾卜居在這有肇嘉浜等多條河流匯聚的地方,從事農耕試驗,並著書立說。之後,此處也成為徐氏家族後裔聚集地,清康熙年間得名徐家匯。
在歷史上,徐家匯一直是中西文化兼容並蓄的象徵,徐光啟就是在這片熱土上,率先引進了西方科學與文明,開啟了中國邁向全球的窗口,也給海納百川的「上海精神」打下了第一塊基石。此後數百年,後人繼承了徐光啟、利瑪竇(MatteoRicci)開創的「西學東漸」、「中學西傳」事業,一系列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出版、慈善和宗教機構在此次第興建。至二十世紀初,徐家匯已具規模,成為文化重鎮,繼而成為海派文化的策源地。
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期間,徐家匯源作為城市最佳實踐區,引起公眾對海派文化深邃燦爛歷史的關注。
2012年,徐家匯源景區榮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面積約2.4平方公裡,含歷史風貌、繁華商業和生態綠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