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去過黃山嗎(旅行家徐霞客與黃山)
2023-07-04 12:05:18
紅日初升
《遊黃山記》中著意描摹的黃山景物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歷來被稱為黃山四絕,這在徐霞客遊黃山的兩篇遊記中都曾著意加以描敘。
一是奇峰怪石。黃山地貌可依平天矼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山雄偉,壁立千仞;後山俊秀,玲瓏剔透。前山山體為粗花崗巖構成,由於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花崗巖常常發育為直立或近乎直立的主要紋理,在風雨侵蝕或地殼變遷等外力的作用下,巖體形成巨大的柱狀體或種種奇特的形狀,這樣便形成了黃山獨有的奇峰怪石。這在徐霞客的遊記中多有表現,如作者筆下的峰間小道是「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天門坎是「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丈,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天都峰頂是「唯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百步雲梯的石態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傾側崡岈,兀兀欲動」。遊記中還描述了「達摩面壁」、「禿顱朝天」、「海螺石」、「僧坐石」等山巖造型。
二是黃山松。人稱黃山是「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松的祖先乃是油松,靠風鳥為媒來到黃山。由於受黃山獨特的地理構造以及氣候、風力諸因素的影響,日積月累變異而成。1936年由中國植物學界正式命名為「黃山松」。黃山松要長在一定的高度之上,以黃山而言,八百米以上始稱黃山松,八百米以下則叫馬尾松。黃山松有其獨特的造型:它打破了生長上的對稱和平衡,側重於一方,甚至放棄了另一側枝條的生長。由於山高風急,樹幹大都短而粗,針葉密而短,而且樹冠平如削,有的幾乎平貼在石上生長。黃山松的生命力也特別旺盛,它可以紮根於無土的石罅之中,即是在斷崖峭壁之上,也能破石而出,而且形體奇特,忽偃蹇盤旋,或仰曲倒掛,或異幹同體。在遊記中,徐霞客以極大的興趣描摹了我國植物志中這一奇特的品種,或是渲染它的色彩:「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爛若圖繡」;或是描繪它獨特的形體:「絕嶮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虯幹,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之中又有其奇品也」「其松又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如幹,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在泛寫群松之態後,他還著重描寫了名松「擾龍松」奇特的身姿:「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幹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結,蟠翠三丈餘,其根穿石上下,幾與峰等」。
應當說,無論是從文學的角度還是從植物學的角度,徐霞客對黃山松的描繪,都是既準確又形象的。
三是雲霧。雲霧是黃山得天獨厚的勝景,它是由黃山地區山高林密、雨水充沛和寒流時來等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的。黃山一年約有三分之二時間在雲霧之中。在黃山觀雲海,以春季最佳。按雲海形成區域可分為前海、後海、東海和西海四塊。觀雲海的最佳處前海在玉屏樓,後海在清涼臺,東海在白鵝嶺,西海雲海在排雲亭,其中又以玉屏樓前的文殊臺為觀雲海的絕佳處。站在臺前,萬丈雲霧如千條白龍在臺前的深谷中翻滾騰挪,層巒疊嶂忽隱忽現。山風過處,雲浪滔滔,拍崖而過,呼嘯有聲,觀者有立於錢塘百尺潮頭之感。徐霞客在遊記中也以親歷對黃山雲霧作了生動的描繪:「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涉於後;予越其右,則霧出於左」;「山高風颶,霧氣來去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礄,時沒為銀海。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宇也」。
雲海是黃山得天獨厚的勝景。它是由於黃山地區山高林密、雨水充沛以及寒流到來等獨特的自然條件而形成的。比較起來。泰山孤峰獨聳,雲氣不大能留住;廬山飛峙江邊,雲霧暢行而少波折;峨眉地處西南,氣候沒有東南溼潤而少雲氣。唯有黃山群峰攢聚,空氣溼潤,特別利於雲霧積聚而多波折,從而形成黃山獨有的雲海奇觀。黃山一年有三分之二時間在雲蒸霞蔚之中,四季俱有雲海壯觀,以春季觀雲海為最妙。黃山按雲海形成的區域,可分為前海、後海、東海和西海。關前海雲濤最佳處在玉屏樓,後海在清涼臺,西海在排雲亭,東海在白鵝嶺。縱觀四海雲濤則在光明頂。其中又以玉屏樓前文殊臺為觀雲海絕佳處。站在臺前,萬丈雲煙如千條白龍在深谷翻滾騰挪,層巒疊嶂忽隱忽;風起期,雲浪滔滔,拍崖而過,呼嘯有聲,人忽如立於錢塘潮頭。夕照往往會在深谷上空呈現出七色光圈,內中顯出觀雲濤人頭像,這就是神奇的佛光。
四是溫泉。古稱靈泉、硃砂泉,在紫石峰麓海拔650米處。傳說軒轅氏曾在此沐浴,返老還童,故名「靈泉」。至於稱「硃砂泉」並不恰當,黃山溫泉中並不含硃砂,而是重碳酸鹽型的淡溫泉。而且,黃山的溪水、巖石和土壤中均不含硃砂,所謂硃砂峰、硃砂洞、硃砂溪等亦皆是誤傳誤記。黃山溫泉水溫為四十八度,每小時流量約四十噸左右。據康熙十三年修的《黃山志》載: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6-779),歙州刺史薛邕首先在此建廬舍,供人洗沐。大中六年(公元852),歙州刺史李敬芳在此修建龍堂,並立碑記載湯沐治好疾病的情況。天佑二年(公元904)刺史陶雅在此建寺,取名湯院。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中主李璟改名靈泉院,此泉供人沐浴一直至今。今泉邊石壁上,有明萬曆年間題刻的「天下名泉」四個大字。徐霞客兩次上黃山,皆止宿於湯院,也皆「解衣赴湯池」,他在遊記中對湯池也有段細緻的描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