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谿縣小吃(湖北十堰竹溪特產)
2023-07-04 01:03:40 1
八大碗是竹溪紅白喜事常用的席面。何為八大碗?八大碗有些什麼菜品?關於八大碗又有哪些傳說?接下來你將為您一一解讀。
竹溪八大碗來源於哪裡?
八大碗一直流傳於竹溪民間,常常有人問起八大碗指哪八碗菜?吃八大碗有哪些講究?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其實,竹溪八大碗來源於陝西八大碗或本省黃州八大碗,現在西安市就有長安八大碗有限公司,黃州也有八大碗專賣店。有學者傾向於陝西傳入說,因為竹溪建縣時「陝西流民有五」。
再往前追溯,我國的八大碗起源於滿族八大碗。滿族八大碗是滿族同胞的特有菜種。它由雪菜炒小豆腐、滷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御府椿魚、阿瑪尊肉等八種菜組成。
八大碗做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川肉絲、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清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八大碗往往用於宴請賓客之際,每桌八個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時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清朝乾隆期間,正值鼎盛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飲食市場空前繁榮,其中以「滿漢全席」稱雄飲食業(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滿族地方風味也應運而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滿族八大碗深受民間歡迎,吃過八大碗的人都知道,八大碗味美,吃起來過癮,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滿族旗人祭禮考》記載: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慶典、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飪手法。其中阿瑪尊肉俗稱努爾哈赤金肉,最有代表性。此菜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流傳下來的。《滿族簡史》記載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後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葉亭雜記》記載:祭用,必選擇其毛純黑無一雜色者,其牲即於神前割之、烹之。
竹溪八大碗有哪些美麗傳說?
關於八大碗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呂洞賓、鐵拐李、何仙姑、張果老、藍採和、曹國舅、韓湘子、鍾離漢「八仙」雲遊四海時,駕祥雲一路從北向南,經過竹溪時,見竹溪河谷地綠意盎然,雲煙氤氳,植物茂盛,一改西北之荒涼,便按下雲頭,遂化作百姓走進茅屋草舍。八仙見百姓生活清苦單調,飲食極為粗劣,於是分工在四周山上採來可食的椿芽、木耳、香菇等山珍,創造性地把各種葷素菜搭配在一起,煎、煮、烹、炸、炒,做出一桌桌豐盛的宴席來大宴四鄉八鄰百姓。
八仙之一呂洞賓高興萬分,拔劍在巖石上刻下七律一首:「古木叢林號白雲,高巖更去謁觀音。路逢青嶂上頭上,寺隱白雲深處深。法鼓震開天地眼,飛輪推出聖凡心。時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巖海上尋。」從此,有了竹溪八景之一的「雲巖劍跡」。竹谿縣現存的清同治版縣誌《藝文志》收錄的《遊白雲巖》一詩,署名呂巖,而呂巖正是成仙之前的呂洞賓的真名。傳說呂洞賓真有其人,沒有成仙之前,名呂巖,故鄉在今山西芮城。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自幼熟讀經史,中過進士,當過唐末地方官。後因厭倦亂世,拋卻人間富貴,和妻子一起到中條山上各居一洞修行。其修仙成功之後,下山雲遊四方,濟世濟民。
八仙走後,竹溪百姓學會了八仙的烹飪方法,並將菜的原料採集分類,製成佳餚,每逢重大節日、祭祀活動等都用這種宴席招待四方來賓,為紀念八仙授藝,取名八大碗,於是形成了今天流行於竹溪河流域的八大碗菜系。
八大碗內容有何變化?
竹溪是移民建縣,據《竹谿縣志》記載,明成化十二年建縣時,竹溪人口構成「陝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今則四川江南山西廣東湖南本省武昌黃州安陸荊襄之人亦多入籍。」目前現存的江西館、湖南館、黃州館即是佐證。
特殊的人口結構,有利於文化相互滲透,使竹溪菜融合了川、陝、鄂等各地飲食習慣,兼收並蓄,形成了現在以四川的辣、山西的酸相融合的酸辣特色。八大碗落戶竹溪以後,就約定俗成為四葷四素,葷菜常見的有紅肉、大酥、小酥、滷水拼盤等;素菜有煎豆腐、煮粉條另加兩個時令蔬菜。八大碗中蒸菜、滷菜、粉條、豆腐都可以頭天準備,而竹溪的紅白喜事多開「流水席」,灶裡不斷火,路上不斷人。八大碗便於準備的優點自然被竹溪人所接受,成為紅白喜事和年節的主打席面。
竹溪八大碗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富裕也在不斷變化,八個菜內容因時而變,因口味而變。最重要的是增加了湯,有的還把湯換成了蒸盆。
以上就是關於竹溪八大碗的介紹,喜歡的請點個讚並關注我。在你的家鄉,紅白喜事又會準備什麼樣的菜式呢?歡迎在下方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