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03:33:36
專利名稱: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包括一個單獨的主控站和若干個終端站的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具體地說,涉及用於在短時間內檢測所監視的對象的狀態變化的一種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
下面將介紹這種類型的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的電力線載波系統。這種電力載波系統應用零一相載波系統,用一條配電線在主站和終端站之間進行信號傳輸。
圖1是說明這種類型的零一相載波傳輸系統原理的電路圖。其中,參考數字1表示為發信機,數字2為一同步電路,數字3為一個控制命令產生器,數字4為三相接地靜電電容,數字5為電容器,數字6為接收機,數字7為矢量合成器,數字8為同步檢測器,數字9為三相電容分壓器。參考字符Eab,Ebc,Eca表示電源,圖中的a,b,c為三相配電線,而L1,L2,L3則為負載數字10表示主站,它包括一個發信機1,接收機6,它們均受一處理器的控制。而處理器則包括一個控制處理器11,輸入/輸出單元12,及一個存儲器單元14。數字20表示一個終端站,它包括一個接收機6和一個發信機1,它們均受包括一個過程控制單元15和一個輸出單元16的處理器的控制。
現在參閱附圖2介紹這種採用零-相載波傳輸線系統的監控系統。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Vol.PwRD-1,NO.3,July 1986,發表的署名為Akira miyahara等的題為「Development and Field Test on a Distribution line 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配電線載波通訊系統的研製和現場試驗)的文章中,公開了一種零一相位載波傳輸型的監控系統。
通過控制命令發生器3,將來自控制處理器11的、相應於一個傳輸碼(見圖2(A))的輸出信號加至同步電路2。用三相中的其中一相作為基準(例如第三相),將此基準相加和上述輸出信號的頻率送至同步電路2,並由這些信號形成同步電路2的輸出信號,由它通過開關裝置將接在三相配電線中的C相線和地之間的小電容器5接通或斷開。電容器5的通斷產生了三相對地靜電電容4的不平衡,從而在整個配電系統中產生了一個相應於傳輸碼的零-相電壓(見圖2(B))。此零相電壓(圖2(B))於是可基本無損耗地傳輸到配電系統的末端。
另一方面,在接收機中,由矢量合成器7將來自三相分壓器9的每個電壓合成為一個零相電壓輸出。矢量合成器7的輸出和C相電容分壓器的輸出被送至同步檢測器8。同步檢測器8實行積分運算,然後從圖2(C)所示的積分運算後的輸出信號中取出其直流成分,由此再生出發送碼,其波形如圖(2D)。
用於數據傳輸的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中,包括包含發信機1和接收機6的主站10,還包括若干裝在配電線上的用來實行狀態監測和控制開關操作等的終端站20,在上述這種遠距離監控系統中,用以使主站10捕捉所有開關的狀態的通常做法是用一個終端查詢系統發送數據。終端查詢系統是這樣一種系統,它在主站的控制下與所有的終端站一個接著一個地建立通訊,以便進行與諸開關狀況等有關的數據傳輸。
然而,在終端查詢系統的情況下,如圖3所示,主站10向終端站20-1,20-2,20-3,……20-n依次進行詢問,這些終端站根據從主站10收到的信號,回答上述查詢。如果要掌握所有開關的狀態,例如,所有的終端站20-1,20-2,20-3,……,20-n的狀況,則要求有一個正比於終端站20的數目的傳輸時間,但問題是,這樣便要求需較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在一給定開關中可能發生的狀況變化。
現在來計算一下在終端站查詢系統中與具有數目為n的終端站20通訊所需的時間。與給定的終端站20的通訊時間t是由主站10至終端站20的傳輸時間(見圖3(tA))和由特定的終端站20至主站的響應時間(見圖3(tB))的總和。因此,為完成與n個終端站進行通訊所需的時間為T=n×t(1)由此可知,通訊時間是與終端站的數目成正比的。
圖4為傳輸格式的一個例子。
除了這種通訊系統以外,對於這種一根配電線作為信號傳輸通道的電力線載波系統,其通訊還要求有一種如下所述的技術來提高傳輸可靠性。
(Ⅰ)雙傳輸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二個具有相同內容的「字」要傳輸二次以改進其可靠性(有時用一反碼作為第二個字)。
(Ⅱ)nCr碼系統該系統中,用以組成每個字的「1」碼和「0」碼的數目是預定的。
(Ⅲ)奇偶檢驗碼在該系統中,組成一個字的「1」碼的數目預先確定為偶數或奇數。
如要改進中傳輸的可靠性,都要求採用上述提到的各種措施。其結果是,要求為進行通訊所必需的傳輸量增加到了一個可觀的程度(例如如圖4A和4B所示,就要求有三個終端站地址)。
假設,每個字包括八個碼,並採用上述傳輸系統。採用在圖4中所示的傳輸格式所需的傳輸量是這樣的,即從主站至終端站得以產生如下格式的信號(共72比特)同步信號 8位指令碼 8比特×2(雙傳輸)=168位地址 (8×2(雙傳輸))×3(數字)=48碼並從終端站到主站 傳輸如下格式的信號(共72比特)同步信號 8位開關狀態 8比特×2(雙傳輸)=16碼地址 (8×2)×3=48碼於是,我們由此可看到,為與每個終端站進行通訊,總共要求傳輸144比特,其中包括從主站至終端站的72比特傳輸碼,和包括72比特的應答碼。如果系統的頻率為傳輸速度(50或60BPS),則為與一個終端站建立通訊要用2.9秒(對50BPS)或2.4秒(對60BPS)的時間。
另一方面,如果為每條配電線裝10個開關,在每一組(bank)中裝10條配電線,則在正常情況下就有必要讓主站監測100個開關的狀況。這意味需要用可觀的時間進行監測。
一般說來,配電系統的開關狀態並不經常發生改變,而是每天或幾天變化一次。然而終端站的開關的狀態的變化,應該儘可能早地檢測到,以便及早檢測出電源故障或用戶的故障。因此為了不斷地監測很少發生的狀態的改變,要求有一種能在短時間內分別監測所有終端站的狀態變化的技術。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利用配電線作為信號傳輸通道、依靠在主站和若干終端站之間的同時進行通訊交換,而能在早期檢測出系統狀態變化的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遠距離監控系統,它包括一個主站,此主站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便產生各種為監測和控制所必需的各種命令,和包括若干終端站。這些終端站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便同時接收所監測的對象的狀態及控制所控制的對象,其中只有所監測的對象發生變化的那些終端站,才以預定的次序給出響應,以便允許以單一數據交換的方式檢測出所監測對象的狀態的變化,以主站指令結束時間作為系統的同步點,由主站和終端站同時對通訊時鐘進行計數,而如果在一預定的響應時間內沒有來自終端站的響應,則每個終端站的響應時間被提前一個預定長度(預定的時鐘脈衝數)。
對主站和終端站所言,都要以公共通訊時鐘作為整個系統的基準,以主站的傳輸信號作為起點,同時對主站傳輸完成時起的時鐘數進行計數。
每個終端站有不同的地址,在來自主站的發送完成之後,以其地址作為時間函數的參數來確定其響應的具體時刻。這些地址又連續地分配給所有的終端站,並由主站貯存其末地址。
主站用這樣的方式向所有的終端站發布命令,以便只引起其開關狀態的變化已經檢測出來的那些站的響應,在命令發送之後,主站設定在來自末地址的終端站的響應之前出現的時鐘數。
另一方面,每個終端站設定用作為在響應開始前的等待時間的時鐘數,並通過系統頻率監視時鐘,一個一個地減去那樣設定的時鐘。上述響應發生以前的時間為一時間段,在該時間段內,其他終端站作出響應。當識別到沒有響應信號時,特定的終端站的響應起始時刻被縮短一個安排用於非響應終端站的發送時鐘的個數(固定值),而主站完全一樣地執行同樣的過程。
用這種方式,根據已經作出響應的終端站的位置(主站發送完畢後的時鐘數),在短時間內主站能夠掌握其狀態發生變化的每個終端站的情況。
圖1是說明零相載波傳輸系統原理的方框圖。
圖2是常規用於零相位載波傳輸系統的信號波形。
圖3是用來解釋常規終端查詢監控系統的時序圖。
圖4是說明終端查詢監視系統傳輸格式的示意圖。
圖5A,5B,5C是說明一個把本發明的實施用於一個配電系統的例子的系統示意圖。
圖6為先有技術中採用的用於監測開關狀態變化的系統的時序圖。
圖7A,7B是用來解釋用於監測開關狀態變化的發送信號的格式例子的示意圖。
圖8是用來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時序圖。
圖9是用來解釋本發明實施例的主站工作的流程圖。
圖10是用來解釋本發明實施例的終端站工作的流程圖。
圖1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分組圖。
圖12是說明本發明的與圖8相似的一個遠距離監控系統工作的時序圖。
現在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5A為用到一個配電系統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方框圖。
在圖5A中,參考數字21表示一配電變壓器,變壓器的次級配有一個主站10,主站10具有與用作為一條信號傳輸通道的配電線22進行零-相載波傳輸系統通訊的功能。
配電系統裝有多組開關23,還有許多用於接收每個開關的工作狀況和從而產生工作控制命令的終端站20-1,20-2,20-3,……20-n。終端站20-1,20-2,20-3,……20-n也具有進行零-相載波傳輸系統通訊的功能。
圖5B是說明主站10的結構的方框圖。
主站10包括一個發訊機1,一個接收機6,一個控制處理器11,一個輸入/輸出單元12,一個通訊控制單元13,一個存儲單元14。輸入/輸出單元12與主計算機30相連。
來自主計算機30的命令等通過通訊控制單元13加至控制處理器11。
圖5C是說明終端站20的結構的方框圖。
終端站20包括一臺發信機1,一臺接收機6,一臺控制處理器15,和一個輸入/輸出單元16,輸入/輸出單元16適應於接受來自開關23的數據,由上述數據則要加到控制處理器15。
現參照圖5,7,8,9和10說明具有上述結構的實施例的工作過程。
圖9示出了主站的工作過程,而圖10則示出了終端站的工作。主站10根據零-相載波傳輸系統的原理向所有的終端站20-1,20-2,20-3……20-n,發送這樣一個命令即只從終端站中其所監視的開關23-1,23-2,……,23-n中產生了狀態變化(圖9的步驟100)的相應的終端站中才能接收到對上述命令的響應。已再生和接收到零-相電壓的終端站20設定從來自主站10的命令接收完畢到響應開始的時間,將此時間作為基於系統頻率的數據交換時鐘脈衝數,這裡還把特定的終端站的地址作為確定脈衝數的一個參數(圖10的步驟200,201)。下面參閱圖6和8研究接收到響應前的時間。在圖6或圖8中,Tc表示在響應以前的等待時間(時鐘脈衝數),△Tc為用於來自一個終端站的響應所需的時鐘脈衝數,而NA則表示特定的終端站的地址。在具有地址NA的終端站20的響應起始前的等待時間由下式給出TC=△TC×(NA-1) (2)根據特定的終端站的地址NA,每一個終端站20-1,20-2,20-3,……,20-n中都設定了由式(2)確定的響應起始時間TC。
另一方面,主站10存貯末地址NM,在產生了用於檢測狀態變化的命令之後,主站10把它貯存起來作為來自終端站20的響應時間的最大值((時鐘脈衝數),見圖9步驟101)。
現在,參照圖6和8,解釋如何確定響應時間的最大值。假設,NA為終端站20-n的最大地址,TMAx為來自終端站20-n的最大響應時間,來自終端站20-n的響應時間TMAx可表示為TMAX=△Tc×NM(3)由主站10設定此時間TMAX。於是在來自主站目的用來檢測狀態變化的命令完畢之後,主站10和終端站20都監視與系統載頻同相的發送/接收(數據交換)的時鐘脈衝,同時再生零-相電壓以便監視來自終端站20的響應信號(圖9的步驟103等,和圖10的步驟202等)。
圖7A和7B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用來監視開關狀態變化過程的傳輸格式的一個例子。假設一具有每個字為八個代碼的雙傳輸系統,在圖7A中所示的格式是從主站10至終端站20的信號中的一個。字符Ds表示同步信號,DD表示命令碼(也就是說是一個開關狀態改變監視命令)。另一方面,圖7B所示的格式是從終端站20至主站10的信號中的一個,其中DS是一同步信號,DM是指示開關狀態的信號。同步信號DS用八碼表示,而命令碼DD則以16碼(=8×2)表示,開關狀態信號DM用16碼(=8×2)表示。即使所有的終端站20都作出響應,在傳輸中的總碼數N為N=24+(24×NM) (4)在上式(4)中,第一項代表主站10的發送時間,第二項代表終端站20的總的響應時間。
現在,主站10監測來自終端站20的響應信號(圖9的步驟103至106)。另一方面,每個終端站20也都監測來自其它終端站20的響應信號,直到該特定的終端站給出響應時為止(圖10步驟203至206)。具體地說,發送/收信時鐘都受到監測(圖9步驟103和圖10步驟203),主站從「終端站20的最大響應時間」中一個脈衝一個脈衝地減掉(圖9步驟104)。同樣,該終端站20從「存貯響應前的等待時間」中逐個減去脈衝(圖10步驟204)。對發送和接收兩種方式都要確定一下是否已經收到一個碼(圖9的步驟105和圖10步驟205),然後再確定8個碼是否都已經收到。如果回答「否」,則程序返回步驟103,如果回答「是」,則進到步驟107。檢查8個碼是否已收到的目的是檢測某一給定終端站是否已設定了準備好響應的位置(時間)。
如果主站10和其餘的終端站20判別出了來自設定了響應位置的給定終端站20的響應信號不存在(包括沒有從給定終端站來響應信號的情況)(圖9步驟107的「否」和圖10步驟207的「否」),則確定該特定終端站無狀態變化,於是主站10從「該終端站的最大響應時間Tc(=TMAX)」中減去由該特定終端站20預定的開關狀態的響應時間(本實施例中為一固定的16碼信號)(圖9步驟108),同時終端站20從「響應開始以前的等待時間Tc」中也減去由該特定終端站20預定的開關狀態響應時間(圖10步驟208),由此縮短了開關狀態變化監測所需的傳輸時間(見圖8)。
具體地說,由圖9步驟103至106和圖10步驟202至204監測圖8中區域A以內的時間(8比特)。因此,舉例說,假設如果步驟214檢測到狀態有變化,則步驟212傳送一個同步信號,而如果步驟214沒有檢測到開關狀態有變化,則這種傳輸就不進行,主站10和終端站20-2等重複步驟103至106和203至206以監測該同步信號。如果在收到8個碼以後未發出圖7B的數據DM,則程序進入步驟108和步驟208。在步驟108和208中,作減法Tc=Tc-16,於是主站10進入步驟114,終端站20-2等進入步驟202。在本程序中,終端站20-2進入步驟214,在開關狀態變化不存在時,程序結束不發送數據部分DM。終端站20-3就此作出立即響應。
終端站20-3在步驟212產生一個同步信號,並在任何開關狀態變化的情況下,在步驟213傳送一個相關的信號。在這個響應信號存在時,主站程序移到步驟107、109,監測一周期的時鐘鍾,將響應信號時間Ts減1(步驟110),接收一個碼(步驟111),確認16個時鐘脈衝(也就是該接收信號)是否已經結束。如果已經結束,進入步驟109,如果未結束,到步驟113。步驟113捕捉到地址N的終端站20的任何狀態變化,然後到步驟114去更新終端站地址N。在確定該終端站地址是否是最後的一個以後,如果不是最後一個,則程序進入步驟103。另一方面,終端站進入步驟207,209,在209步監測時鐘周期,以計數16個時鐘脈衝。
在相同的時間內發生多個開關狀態的變化是非常罕見的,因此假定一個給定開關狀態變化了。發信碼的總數N′按下式給出N′=24+{8×(NM-1)+24} (5)在公式(5)中,右邊第一項表示主站發送時間(Tp),右邊第二項的左項表示確定終端站有無響應所需的時間(A),右邊第二項的右項表示終端站響應時間(A+B)。
如果有100個終端站,在該系統頻率下的傳輸速度是60比特/秒,就檢測一個狀態變化所需的時間在現有技術的系統與根據本發明的系統之間進行如下比較(1)查詢系統根據公式(1)(72(比特)×2)/(60(比特/秒)) ×100(終端站個數)=240(秒) (6)(2)未縮短非響應終端站響應時間的總監測系統根據公式(3)(24+(24×100(終端站個數))/(60(比特/秒))=40.4(秒) (7)(3)本發明系統根據公式(5)(24+(8×99+24))/(60(比特/秒)) =14.0(秒) (8)
由此可見,本發明系統具有能在短時間內檢測開關狀態變化的寶貴的優點。
根據本實施例,在主站10的開關狀態變化監測過程之後,設定主站10和終端站20的(假定所有的終端站都響應)等待時間(時鐘數),於是發送/接收的時鐘脈衝都被監測,並且逐個減去,在確認終端站20的響應不存在以後,減去預定的時鐘個數。也可採用替代這種方法的另一種方法,那種方法可用於,假定在配電系統內無狀態變化的情況,確認終端站響應不存在的時鐘個數可提前預置,如果終端站20的響應存在,則對該響應剩餘的時鐘個數可加上這個預定值。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示於圖11和12。
在涉及許多終端站的情況下,可將終端站20分為若干組,可使一個組內的終端站在同一時間作出響應,由此在該具體組內作為一個整體檢測開關狀態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響應信號可從不同的終端站「衝出」,但是如果該具體組的終端站由於各終端站對開關狀態變化產生的各自不同的響應而受到監測,則有可能分別捕捉到終端站各自的狀態。
對於狀態變化的監測過程所需時間在本發明系統與前述實施例之間進行如下比較假定有100個終端站,並將其分為10組,在其中一組內檢測狀態變化。如果傳輸速度假設為60比特/秒,在前述實施例中,根據公式(5),(24+(8×99+24))/60 =14(秒) (9)
而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下,根據公式(5),(24+(8×9+24))/60 + (24+(8×9+24))/60=4(秒) (10)因此該實施例的時間能得到進一步縮減。這個益處是在終端站分的組數比產生狀態變化的終端站的個數多的情況下取得的。
因此必需將終端站有效地分組,以便按照這個實施例的系統簡化處理。實現這個目的有幾種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一種這樣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如果將終端站按照地址順序分組,例如分成10組,其地址由供電戶指定,或這樣一種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如果一給定組的狀態變化是按離子站母線的距離來捕捉的,則地址要按離子站母線距離的增長次序來指定。
當然,地址還可用任何其它的方法來指定,包括(Ⅰ)利用電氣工作而機械固定的方法,或者搭接的等等;
(Ⅱ)開關裝置是手動可變的;
(Ⅲ)允許由主站用一個非易失可裝入存貯器編輯的方法。
具體地說,在包括許多終端站20的情況下,如果同時監測所有的終端站,那末通訊所需的時間將會按照與終端站個數成正比的延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個終端站不用序列地址號來指定,而用兩個或多個獨立的地址號來指定,這樣,一個給定的終端站可由這些地址號的組合來規定。如果每個地址組的終端站都被監測,則有可能減少監測所需的處理時間。
例如,100個終端站用包括X1至X10和Y0至Y9的兩個地址X和Y來規定,那未利用這些號碼的組合,可以識別100個終端站(見圖11)。在終端站的地址號以這種方式確定以後,對於具有狀態變化的終端站組X1至X10的一個總的監測指令用圖8的方法發出。所得到的結果如圖12所示。
具體地說,如果終端站1、11、……、81、91中的任一個產生狀態變化,則組X1中就顯出有狀態變化的響應。反之,如果在這個10個終端站中無狀態變化,則不作出響應。包括終端站2、12 22、……、82、92的下一組X2隻當它們中的任一個產生狀態變化時才作出響應。
如果這些組中的任一個終端站無狀態變化,則下一組X3在預定的逐次提前的時刻作出響應。按照這種方式,對於10個X組的狀態變化的監測反覆進行,如果檢測出任一站的狀態變化,則要規定對屬於這一個特定的、所涉及的Xn組的Y0至Y9進行同樣的監測。因此,在短時間內,只通過兩次全面的監測操作就可有效地識別出產生狀態變化的那個終端站。
假設將100個終端站分為10個組,每組有10個站,監測各終端站狀態變化的傳輸速度為60比特/秒。
正如由公式(5)得出的公式(10)所示,所需時間為4秒。
很明顯,如果多個X組在監測狀態時作出響應,則對Y組也得進行多次監測。
除了上述實施例(其中終端站分為X和Y兩種組)以外,本發明同樣地可用於這種情況,即終端站可分為X、Y、Z三種組或更多組。
以上說明涉及到一種裝置,用以與監測和控制開關為目的終端站及早通訊。當然,在利用電力線載波系統使整個系統同步的1對N的通訊系統中,裝置還限於開關狀態的變化(此外如電負荷量的變化等)。
本發明不限於配電系統的電力線載波方法的通訊系統,但通過使整個系統的通訊時鐘同步,可能使本發明在1對N的通訊系統中具有同樣的效果。
因此,從以上說明可以理解,根據本發明,一個主站與多個終端站在同時間內以通訊為目的交換數據,主站與終端站同步操作,以縮短與非響應的終端站的傳輸時間,藉此,有可能及早檢測該系統的狀態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遠距離遙測控制系統,包括一個主站,該主站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產生監測和控制所需的各種指令;還包括多個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的終端站,以接收與監測對象狀態有關的數據和控制被控對象,其特徵在於每個終端站在預定的不同的時間點上對來自主站的傳輸依次作出響應;該系統還包括一個裝置,當一個信號在預定時間段內未收到時,該裝置能縮短為一個特定終端站設備的所述預定時間。
2.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系統,其中從主站至所述終端站的通訊信號包括一個同步信號和一個命令碼,從終端站至主站的通訊信號包括一個同步信號和一個狀態信號;所述系統還包括一個裝置,當所述同步信號在主站和終端站都未收到時,該裝置按照相應於為該特定站所設置的命令碼和狀態信號將時間縮短一定長度。
3.根據權利要求
2所述的系統,其中由主站和終端站各自產生的通訊信號和同步信號具有相同的比特數,命令碼具有與狀態信號相同的比特數。
4.一種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它包括一個主站,該主站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產生監測和控制所需的各種指令;還包括多個終端站,該終端站都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接收與監測對象狀態有關的數據和控制被控對象;其特徵在於,主站發出一個只要求監測對象狀態變化了的那些終端站響應的指令,這些終端站根據規定的順序作出響應,允許在單個數據交換中檢測監測對象的狀態變化,通訊時鐘由主站和終端站同時計數,於是,如果一個特定的終端站在預定的響應時間內未響應,則每個終端站的響應時間提前一個預定的時間段。
5.根據權利要求
4所述的系統,其中從主站至所述終端站的通訊信號包括一個同步信號和一個指令碼,從終端站至主站的通訊信號包括一個同步信號和一個狀態信號;所述系統還包括一個裝置,當所述同步信號在主站和終端站都未收到時,該裝置按照相應於為該特定站所設置的指令碼和狀態信號將時間縮短一定的長度。
6.根據權利要求
5所述的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其中由主站和終端站產生的各自通訊信號的同步信號具有相同的比特數,命令碼具有與狀態信號相同的特數。
7.一種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它包括一個單一的主站,該主站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產生監測和控制所需的各種指令;還包括多個終端站,該終端站都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接收與監測對象狀態有關的數據和控制被控對象,這些終端站被分為多個組,每組包括幾個終端站;該系統還包括一個裝置,當信號在預定的時間段內未收到時,該裝置能縮短為主站和終端站組設置的預定時間。
8.根據權利要求
7的系統,其中從主站至終端站的通訊信號包括一個同步信號和一個命令碼,從終端站至主站的通訊信號包括一個同步信號和一個狀態信號,所述系統還包括一個裝置,當同步信號在主站和終端站都未收到時,該裝置可按照相應於為特定站設定的命令碼和狀態信號將時間縮短一定的長度。
9.根據權利要求
8所述的系統,其中由主站和終端站產生的通訊信號的同步信號具有相同的比特數,而指令碼具有與狀態信號相同的比特數。
專利摘要
一種遠距離監測控制系統包括一個單一的主站,它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產生監測和控制所需的各種指令;還包括多個終端站。這些終端站具有與通訊時鐘同步進行通訊的功能,以接收與監測對象有關的數據和控制被控對象。主站傳輸後,這些終端站在不同的時間點依次在預定的不同時間內作出響應。當同步信號在預定時間段內未收到時,可縮短為具體站設定的預定時間。
文檔編號H04Q9/00GK87102420SQ87102420
公開日1987年11月4日 申請日期1987年3月31日
發明者西島一夫, 宮崎照信, 酒勾榮三郎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立製作所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