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的結局是什麼(毛遂自薦成功後)
2023-06-01 03:38:12 1
毛遂自薦的結局是什麼?「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毛遂自薦的結局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毛遂自薦的結局是什麼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成語被人們稱為「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作為一種漢語中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
通常情況下,成語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與習用語、諺語相近,但又略微有區別。
那麼這裡我們不妨來講一講「毛遂自薦」的故事,並且在此基礎上來講一講毛遂此人最後的結局。老師們在教授這個成語的時候,可很少會告訴你故事主人公的其他經歷。
毛遂自薦時值公元前259年,秦軍派遣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對此趙王非常著急,於是他找到平原君趙勝,並要求趙勝儘可能從楚國求來軍隊解趙國之圍。
平原君在離開趙國之前,準備帶20個門客一起出發。可點來點去只點中了19個人,這使得趙勝心煩不已。
恰好在這個時候,平原君手下一個叫做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道:我聽說您要去楚國籤訂「合縱」盟約,可是始終找不到最後一人。
我本人具備一定的能力,希望先生能夠帶上我一起。趙勝見狀趕緊問了問毛遂的基本情況,可當聽說毛遂在自己手下已經待了三年之後又有些猶豫。
在他看來,毛遂三年都沒有出名,怕是一個才能中庸的人。對此毛遂則表示,以前是因為自己根本找不到機會展示自己。
如果趙勝能夠給他一個平臺,他的才能一定會折服眾人。最後趙勝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帶上毛遂。眾人到了楚國之後,楚王稱只接見平原君一人。
至於他所帶來的門客,則都被留在殿外。眾人一直等到中午,也沒有看到平原君從殿內走出來。
毛遂見狀直接大步跨上臺階,進殿高喊「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對此楚王有些氣惱,質問趙勝在外面呼喊的人是誰。
得到趙勝的回答之後,楚王直接呵斥毛遂: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嘛?對此毛遂絲毫不懼,他直接將手放在劍上,然後對楚王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這句話令楚王感到有意思,他決定暫時寬恕毛遂,並詢問了毛遂自己出兵有什麼好處,且在聽完毛遂的陳述之後楚王也感覺很有道理,便答應了馬上出兵。
在楚國等國家軍隊的幫助下,趙國成功抵禦住了秦軍。而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後,也將毛遂奉為上賓。
此後「毛遂自薦」也就被人們拿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雖說毛遂一時風光無限,可惜後來他的結局一點都不好。
毛遂之死在毛遂自薦並順利幫助趙國解圍後沒多久,趙國的世仇燕國又趁著趙國元氣大傷之際,直接跑來攻打趙國。
彼時趙國已經無將可派,在眾人的建議下,毛遂便被頂了上來。對此毛遂本人其實並不願意,因為他知道自己於行兵布陣方面絲毫沒有優勢。
可惜遺憾的是,趙王鐵了心讓他帶兵,沒辦法的毛遂只能硬著頭皮上陣。雖然他當時順利勸服了楚王,可到底沒有什麼軍事才能。
在他的指揮下,趙軍可謂是節節潰敗。最後毛遂自覺對不起趙王,便在一個山林中選擇了自刎,結局可謂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