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19:49:56
專利名稱:一種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動控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
背景技術:
制動控制單元(英文縮寫為BCU)是用於控制車輛的制動及緩解,是車輛制動系統的核心控制部分。現有的制動控制單元具有充風電磁閥,排風電磁閥,壓力傳感器,緊急制動電磁閥,檢測接口等部件。其中,各部件之間通過管路連接,雖然能夠實現輸送流體的作用,但其存在有一些不足之處1、管路連接件數量較多,易出現洩漏的情況;2、不便於設備的安裝、調試和檢修;3、整體體積大、安裝空間小,且勞動強度高、工作周期長、人工成本高。4、現有技術中一種車型需要一種設計,通用性、統一性較差。5、由於通用性差,造成設計人員浪費,重複勞動,製造方面統一性差,不可通用。而在維護方面一種車型由於設計圖不同,需要一些專職維護人員,其它車型又需另一批維護人員,這樣在人員和業務方面都帶來不便。6、由於通用性、統一性差,在生產製造上就存在工期長,影響整個項目的交貨周期等缺陷。有鑑於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諸多問題,本案設計人基於從事相關製造領域多年的豐富經驗及過強的專業知識,結合應用實際,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提供一種可在各種車型通用互換,減少作業人員數量,減輕作業人員負擔並且大幅度減少管路連接件數量、減少洩漏、方便安裝、調試和檢修,同時又可節省安裝空間,減輕勞動難度,節約工作時間,降低人工成本。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以期提供一種可在各種車型實現通用和互換,減少作業人員數量,減輕作業人員負擔,降低作業人專業水平需求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大幅度減少管路連接件數量、減少洩漏、方便安裝、調試和檢修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節省安裝空間,減輕勞動難度,節約工作時間,降低人工成本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包括矩形主板,在所述主板內開設的若干條氣路通道,以及設置在所述主板表面上並分別與各自對應的氣路通道相連的氣路元件,在所述主板上通過所述氣路通道與所述氣路元件相配合至少形成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和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其中,所述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第一氣路通道,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進氣口外接壓縮空氣供給裝置,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出氣口外接空氣制動系統的送風管路,所述第一氣路通道沿其進氣口至其出氣口的方向依次與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過濾器、第一球閥塞門、單向閥、第二球閥塞門串接;所述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第二氣路通道,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第一球閥塞門和所述單向閥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相連通,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出氣口外接停放制動系統的送風管路,所述第二氣路通道沿其進氣口至其出氣口的方向依次與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脈衝電磁閥、雙向閥、第三球閥塞門串接;所述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第三氣路通道,所述第三氣路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過濾器和所述第一球閥塞門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相連通,所述第三氣路通道的出氣口外接空氣簧系統的送風管路,所述第三氣路通道沿其進氣口至其出氣口的方向依次與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溢流閥、減壓閥、第四球閥塞門串接。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還包括總風壓力檢測子單元,該總風壓力檢測子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所述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過濾器的出口相連,在所述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上分別連接有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第一測試頭、第一壓力開關和第一壓力傳感器。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中,所述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還包括空氣制動壓力供風子單元,該空氣制動壓力供風子單元包括第四氣路通道,所述第四氣路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雙向閥相連,其出氣口外接制動缸的空氣管。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中,在所述主板內開設有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所述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的進口端與所述第四氣路通道相連,在所述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上分別連接有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第二測試頭、第二壓力開關和第二壓力傳感器。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中,在所述主板內開設有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所述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連接於靠近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出氣口處,在所述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上分別連接有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第三壓力開關和第三測試頭。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中,在靠近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進氣口處連接有總風缸;在所述主板內設有制動風缸供氣支路,所述制動風缸供氣支路的進氣口外接制動風缸,其出氣口連接於所述單向閥與所述第二球閥塞門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上。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中,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第三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第四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制動風缸供氣支路的進氣口均開設於所述主板的一側表面上。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中,所述氣路元件設置在所述主板的另一側表面上。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中,在所述主板的一側表面上連接有附板,所述附板表面貫穿開設有若干個外接口,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第三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第四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制動風缸供氣支路的進氣口分別對應一個所述外接口。如上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中,所述外接口的內壁開設有與螺堵相配合的螺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優點1、本實用新型採用集成模塊化設計,將制動電磁閥、壓力開關、雙向閥、單向閥、截斷塞門等集成安裝在一塊氣路板上,形成一個氣路控制迴路。與現有的管式連接相比,本實用新型在氣路集成板上進行板式安裝,減少了管路連接件的數量,減少了管路洩漏,方便安裝、調試和檢修。同時又節省了安裝空間。使大量的安裝工作轉移到車下進行,安裝調試完畢後再整體吊裝到車上。使操作工人的工作由仰式工作改為工常工作狀態,減輕了勞動難度,節約了工作時間,降低了成本。2、本實用新型容裝部件多、功能全,對於某些車型不需要的功能,採用壓板或螺堵封堵的辦法,實現所需要的功能。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按用戶需要增加不同的功能,具有廣泛的適用範圍,既方便了使用,又使氣路板做到完全統一互換。3、本實用新型的主板採用LC4(超硬鋁)材料,且各部件與主板之間通過鋼絲套連接,保證了連接強度。
在此描述的附圖僅用於解釋目的,而不意圖以任何方式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範圍。另外,圖中的各部件的形狀和比例尺寸等僅為示意性的,用於幫助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並不是具體限定本實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狀和比例尺寸。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教導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各種可能的形狀和比例尺寸來實施本實用新型。圖1為本實用新型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主板內布設的氣路通道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的氣路原理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附板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主板;20-附板;201、202、203、204、205、206_ 外接口 ;1-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11_第一氣路通道;111-進氣口 ;112-出氣口 ;12-過濾器;13-第一球閥塞門;14_單向閥;15_第二球閥塞門;2-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21_第二氣路通道;211-進氣口 ;212_出氣口 ;22-脈衝電磁閥;23_雙向閥;24_第三球閥塞門;3-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31-第三氣路通道;311-進氣口 ;312_出氣口 ;32_溢流閥;33_減壓閥;34_第四球閥塞門;35_測試頭;36_測試頭;4-總風壓力檢測子單元;41_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411_進氣口 ;42_第一測試頭;43_第一壓力開關;44_第一壓力傳感器;5-空氣制動壓力供風子單元;51-第四氣路通道;511-進氣口 ;512_出氣口 ;6-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61_第二測試頭;62_第二壓力開關;63_第二壓力傳感器7-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71_第三壓力開關;72_第三測試頭;[0046]8-總風缸;9-制動風缸;91-制動風缸供氣支路;911-進氣口。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和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描述,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細節。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教導下,技術人員可以構想基於本實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變形,這些都應被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範圍。請參考圖1至圖4,分別為本實用新型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側視結構示意圖、立體結構示意圖、主板內布設的氣路通道的結構示意圖,以及附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包括矩形主板10,在主板10內開設的若干條氣路通道,以及設置在主板10表面上並分別與各自對應的氣路通道相連的氣路元件,在主板10上通過氣路通道與氣路元件相配合至少形成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1、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2和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3,分別用於向空氣制動系統、停放制動系統及空氣簧系統供風。由於本實用新型採用在主板10內開設若干條氣路通道,通過在主板10的表面上開設與氣路通道相連通的安裝孔,並將氣路元件分別對應安裝在各自的安裝孔上,從而實現連通氣路通道作用和對氣路的控制。與現有的管式連接方式相比,本實用新型大幅度減少了管路連接件數量,具有減少洩漏、方便安裝、調試和檢修的效果。具體地講,請一併參見圖5,為本實用新型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的氣路原理圖。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1,用於向外部的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第一氣路通道11,第一氣路通道11的進氣口 111外接壓縮空氣供給裝置,使得壓縮空氣供給裝置通過進氣口 111輸送至第一氣路通道11內;第一氣路通道11的出氣口 112外接空氣制動系統的送風管路,使得經由第一氣路通道11的壓縮空氣通過出氣口 112輸送至空氣制動系統。第一氣路通道11沿其進氣口 111至其出氣口 112的方向依次與設於主板10表面上的過濾器12、第一球閥塞門13、單向閥14、第二球閥塞門15串接,從而形成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I。其中過濾器12用於對進入主板10中壓縮空氣過濾,第一球閥塞門13用於接通或切斷總風向空氣制動和停放制動的供風,單向閥14用於當第一氣路通道11發生破裂等故障時,制動風缸的壓縮空氣不會被倒流排出,保證制動系統的用風,第二球閥塞門15為帶電觸點截斷塞門,用於接通或切斷向空氣制動系統的供風,並將塞門的狀態提供給監控系統。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2,用於向外部的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包括設置在主板10內的第二氣路通道21,第二氣路通道21的進氣口 211與第一球閥塞門13和單向閥14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相連通11,第二氣路通道21的出氣口 212外接停放制動系統的送風管路,這樣使得第一氣路通道11中的部分壓縮空氣分流至第二氣路通道21內,並可經由第二氣路通道21向停放制動系統送風。第二氣路通道21沿其進氣口 211至其出氣口 212的方向依次與設於主板20表面上的脈衝電磁閥22、雙向閥23、第三球閥塞門24串接,形成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2。其中,脈衝電磁閥22用於控制本車停放制動的施加或緩解;雙向閥23用於防止停放制動和空氣制動的疊加;第三球閥塞門24為帶電觸點截斷塞門,用於接通或切斷向停放制動系統的供風,並將塞門的狀態提供給監控系統。[0051]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3,用於向空氣簧系統供風,包括設置在主板10內的第三氣路通道31,該第三氣路通道31的進氣口 311與過濾器12和第一球閥塞門13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11相連通,該第三氣路通道的出氣口 312外接空氣簧系統的送風管路,使得第一氣路通道11中的部分壓縮空氣分流至第三氣路通道31內,並可經由第三氣路通道31向空氣簧系統送風。該第三氣路通道31沿其進氣口 311至其出氣口 312的方向依次與設於主板10表面上的溢流閥32、減壓閥33、第四球閥塞門34串接,形成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其中,溢流閥32的作用是在總風壓力不足時,切斷向空氣簧系統的用風,以保證空氣制動系統的用風需要;減壓閥33的作用是將總風壓力降到某一固定壓力時,保證向空氣簧系統提供穩定的空氣壓力;第四球閥塞門34用於接通或切斷總風向空氣簧系統的供風。另外,在溢流閥32與減壓閥33之間的第三氣路通道31上連接有測試頭35 ;在減壓閥33與第四球閥塞門34之間的第三氣路通道31上連接有測試頭36,其作用是可方便地檢測向空氣簧系統的供風壓力。進一步的,為了檢測總風壓力,如圖1、4、5所示,本實用新型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還包括總風壓力檢測子單元4,該總風壓力檢測子單元4包括設置在主板10內的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41,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41的進氣口 411與過濾器12的出口相連,使得總壓縮空氣經過濾器12過濾後,部分進入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41進行總風壓力檢測。在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41上分別連接有設於主板10表面上的第一測試頭42、第一壓力開關43和第一壓力傳感器44。其中,第一測試頭42可方便地檢測總風管的壓力;第一壓力開關43裝在不同車上將起到不同的作用,若裝在某些車上用於檢測總風壓力是否達到規定值,作為總風低壓檢測用壓力開關;若裝在另些車上用於空壓機的啟、停控制,也可在部分車上不設第一壓力開關43 ;第一壓力傳感器44用於檢測總風壓力,可作為總風壓力監視或用於空壓機的啟停控制。進一步的,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還包括空氣制動壓力供風子單元5,該空氣制動壓力供風子單元5包括第四氣路通道51,該第四氣路通道51的進氣口 511與雙向閥23相連,使得第二氣路通道21內的壓縮空氣通過雙向閥23分為兩路,一路輸送至第三球閥塞門24,並經由第二氣路通道21的出氣口 212輸送至停放制動系統的送風管路,從而為停放制動系統供風;而另一路輸送至第四氣路通道51並經第四氣路通道51的出氣口 512輸送至制動缸的空氣管,從而為制動缸供風。進一步的,如圖5所示,在主板10內開設有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6,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6的進口端與第四氣路通道51相連,在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6上分別連接有設於主板10表面上的第二測試頭61、第二壓力開關62和第二壓力傳感器63。其中第二測試頭61方便檢測本車空氣制動的空氣壓力;第二壓力開關62用於根據檢測到的本車空氣制動的壓力,判斷車輛的空氣制動是否緩解;第二壓力傳感器63用於檢測本車空氣制動的壓力。進一步的,如圖5所示,在主板10內開設有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7,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7連接於靠近第二氣路通道21的出氣口處,以便於檢測第二氣路通道21內輸送至停放制動系統的壓縮空氣的壓力。在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7上分別連接有設於主板10表面上第三壓力開關71和第三測試頭72。其中第三測試頭72可方便地檢測本車停放制動的空氣壓力;第三壓力開關71用於檢測向停放制動的供風壓力是否達到規定值,以表示停放制動的施加或緩解。進一步的,如圖5所示,在靠近第一氣路通道11的進氣口 111處連接有總風缸8,用於總風壓縮空氣的存儲;在主板10內設有制動風缸供氣支路91,制動風缸供氣支路91的進氣口 911外接制動風缸9,用於本車中空氣制動用壓縮空氣的存儲,制動風缸供氣支路91的出氣口連接於單向閥14與第二球閥塞門15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11上。進一步的,如圖4所示,第一氣路通道11的進氣口 111和出氣口 112、第二氣路通道21的出氣口 212、第三氣路通道31的出氣口 312、第四氣路通道51的出氣口 512、制動風缸供氣支路91的進氣口 911均開設於主板10的一側表面上,使得主板10上的各埠布設結構合理,便於操作。如圖1所示,各氣路元件均設置在主板20的另一側表面上。各氣路元件包括但不僅限於過濾器12、第一球閥塞門13、單向閥14、第二球閥塞門15、脈衝電磁閥22、雙向閥23、第三球閥塞門24、溢流閥32、減壓閥33、第四球閥塞門34、測試頭35、測試頭36、第一測試頭42、第一壓力開關43、第一壓力傳感器44、第二測試頭61、第二壓力開關62、第二壓力傳感器63、第三壓力開關71、第三測試頭72等,使得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大量的安裝工作轉移到車下進行,安裝調試完畢後再整體吊裝到車上。本實用新型使操作工人的工作由現有的仰式工作改為工常工作狀態,減輕了勞動難度,節約了工作時間,降低了成本。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改進之處,如圖3所示,並請一併參考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附板的結構示意圖。在主板10的一側表面上連接有附板20,附板20表面貫穿開設有若干個外接口 201、202、203、204、205、206,第一氣路通道11的進氣口 111和出氣口 112、第二氣路通道21的出氣口 212、第三氣路通道的出氣口 312、第四氣路通道的出氣口 512、制動風缸供氣支路的進氣口 911分別對應一個外接口,使得附板20與主板10對位安裝,便於控制壓縮氣體在主板的氣路通道內輸入和輸出。另外,本實用新型中的氣路通道的橫截面直徑不得小於直徑為15mm,以保證足夠的壓縮空氣流量。在使用過程中,車輛總風管通過第一氣路通道11的進氣口 111為制動控制單元提供總供風。總風缸8用於列車中總風壓縮空氣的存儲,當總風管壓力不足時由總風缸8補充供風。車輛總風管供風分為5個分支,將壓縮空氣提供到車輛的5個不同位置。具體地講,首先,總風進入過濾器12對進入氣路板中的壓縮空氣進行過濾;通過第一測試頭42檢測總風管的壓力,第一壓力開關43安裝在某些車上用於檢測總風壓力是否達到規定值,作為總風低壓檢測用壓力開關;安裝在另些車上用於空壓機的啟、停控制,可根據用戶要求也可在部分車上不設此件。第一壓力傳感器44可用於檢測總風壓力,作為總風壓力的監視或用於空壓機的啟停控制,如若不需要也可不設此件。從過濾器12出來的壓縮空氣分為二路,一路通過溢流閥32,其作用是在總風壓力不足時,切斷向空氣簧系統的用風,以保證空氣制動系統的用風需要;減壓閥33,其作用是將總風壓力降到某一固定壓力,保證向空氣簧系統提供穩定的空氣壓力;第四球閥塞門34,其用於接通或切斷總風向空氣簧系統的供風;測試頭35、36,用於方便地檢測向空氣簧系統的供風壓力,此路壓縮空氣最終到達第三氣路通道31的出氣口 312,與車輛的空氣簧供風管或其它輔助用風系統相連實現供風。另一路通過第一球閥塞門13,其用於接通或切斷總風向空氣制動和停放制動的供風。由第一球閥塞門13通過的壓縮空氣經單向閥14通過制動風缸供氣支路91的進氣口 911向制動風缸9供風;壓縮空氣由第一球閥塞門13通過脈衝電磁閥22來控制本車停放制動的施加或緩解,再經雙向閥23到達第四氣路通道51的出氣口 512,與車輛的制動機輸出到制動缸的空氣管相連,另一路經雙向閥23到達第二氣路通道21的出氣口 212與車輛的停放制動管相連實現供風。壓縮空氣由單向閥14經第二球閥塞門15接通或切斷向空氣制動系統的供風,並將第二球閥塞門15的狀態提供給監控系統,此路壓縮空氣經第一氣路通道11的出氣口 112與車輛的制動機供風管相連實現供風。在本實用新型中,外接口 201、202、203、204、205、206的內壁開設有與螺堵相接的
螺紋,當對於某些車型不需要的功能時,可採用壓板或螺堵封堵的方式,封堵無關的氣路通道,實現選擇所需功能的目的。由於本實用新型在設計上採用按使用部件最多,功能最全的車型進行氣路板的設計和生產,對於某些車型不需要的功能,可採用壓板或螺堵封堵的方式,實現只選擇所需要的功能。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按用戶需要增加不同的功能。既方便了使用,又使氣路板做到完全統一互換。同時解決了以往一種車型一種設計,不論在人員還是在加工製造,售後維護方面都帶來不便以及人員浪費等技術問題。針對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詳細解釋,其目的僅在於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解釋,以便於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釋成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特別是,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各個特徵也可以相互任意組合,從而組成其他實施方式,除了有明確相反的描述,這些特徵應被理解為能夠應用於任何一個實施方式中,而並不僅局限於所描述的實施方式。
權利要求1.一種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包括:矩形主板,在所述主板內開設的若干條氣路通道,以及設置在所述主板表面上並分別與各自對應的氣路通道相連的氣路元件,在所述主板上通過所述氣路通道與所述氣路元件相配合至少形成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和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其中, 所述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第一氣路通道,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進氣口外接壓縮空氣供給裝置,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出氣口外接空氣制動系統的送風管路,所述第一氣路通道沿其進氣口至其出氣口的方向依次與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過濾器、第一球閥塞門、單向閥、第二球閥塞門串接; 所述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第二氣路通道,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第一球閥塞門和所述單向閥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相連通,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出氣口外接停放制動系統的送風管路,所述第二氣路通道沿其進氣口至其出氣口的方向依次與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脈衝電磁閥、雙向閥、第三球閥塞門串接; 所述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第三氣路通道,所述第三氣路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過濾器和所述第一球閥塞門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相連通,所述第三氣路通道的出氣口外接空氣簧系統的送風管路,所述第三氣路通道沿其進氣口至其出氣口的方向依次與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溢流閥、減壓閥、第四球閥塞門串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還包括:總風壓力檢測子單元,該總風壓力檢測子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板內的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所述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過濾器的出口相連,在所述總風壓力檢測支路通道上分別連接有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第一測試頭、第一壓力開關和第一壓力傳感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還包括:空氣制動壓力供風子單元,該空氣制動壓力供風子單元包括:第四氣路通道,所述 第四氣路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雙向閥相連,其出氣口外接制動缸的空氣管。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主板內開設有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所述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的進口端與所述第四氣路通道相連,在所述空氣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上分別連接有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第二測試頭、第二壓力開關和第二壓力傳感器。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主板內開設有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所述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連接於靠近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出氣口處,在所述停放制動壓力檢測支路通道上分別連接有設於所述主板表面上的第三壓力開關和第三測試頭。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在靠近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進氣口處連接有總風缸;在所述主板內設有制動風缸供氣支路,所述制動風缸供氣支路的進氣口外接制動風缸,其出氣口連接於所述單向閥與所述第二球閥塞門之間的第一氣路通道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第三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第四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制動風缸供氣支路的進氣口均開設於所述主板的一側表面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氣路元件設置在所述主板的另一側表面上。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主板的一側表面上連接有附板,所述附板表面貫穿開設有若干個外接口,所述第一氣路通道的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第二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第三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第四氣路通道的出氣口、所述制動風缸供氣支路的進氣口分別對應一個所述外接口。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接口的內壁開設有與螺堵相配合的螺紋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集成式制動控制單元,包括矩形主板,在所述主板內開設的若干條氣路通道,以及設置在所述主板表面上並分別與各自對應的氣路通道相連的氣路元件,在所述主板上通過所述氣路通道與所述氣路元件相配合至少形成空氣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停放制動系統供風子單元和空氣簧系統供風子單元。本實用新型還包括總風壓力檢測子單元,空氣制動壓力供風子單元。本實用新型可大幅度減少管路連接件數量、減少洩漏,並且容裝部件多、功能全,對於某些車型不需要的功能,採用壓板或螺堵封堵的辦法,實現所需要的功能。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按用戶需要增加不同的功能,具有廣泛的適用範圍,既方便了使用,又使氣路板做到完全統一互換。
文檔編號B60T13/66GK202911729SQ201220621259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1日
發明者崔洵銘 申請人:長春市天瑞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