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的製造方法
2023-05-31 13:59:50
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榨油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包括設有驅動機構的機體、壓榨組件、炒制容器、容器蓋以及電加熱器;所述壓榨組件包括榨杆和榨膛,榨杆由驅動機構驅動,榨膛通過可拆卸結構與驅動機構連接,榨膛上設有榨膛入料口;所述炒制容器上端開口,底部設有落料口,所述落料口位於所述榨膛入料口的上方;所述容器蓋封蓋於所述炒制容器上端開口;所述電加熱器設置於所述容器蓋內;所述容器蓋通過側部連接臂鉸接在機體上;還包括設置於容器蓋下部,與所述炒制容器相對旋轉的攪拌機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將加熱元件設於容器蓋上,簡化了炒制容器的結構,本實用新型還可兼作食物烤制裝置,增加了榨油機的實用性。
【專利說明】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榨油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家用榨油機,包括機座、驅動機構、炒鍋、攪拌機構、落料控制機構和壓榨組件,驅動機構設於機座內,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和減速箱,減速箱的輸入端與驅動電機的輸出端連接,減速箱的輸出端一般水平設置,其中部設有驅動輸出孔或驅動輸出軸;壓榨組件包括榨膛和螺杆,榨膛的連接端通過可拆卸結構連接在減速箱的輸出端,螺杆的連接端設有與驅動輸出孔(或驅動輸出軸)相配合的連接軸(或連接孔),榨膛上設有與炒鍋的出料口相連通的進料口。攪拌機構包括攪拌架和攪拌電機,炒鍋的出料口偏離中設於炒鍋的底部,炒鍋的中心設有供所述攪拌電機輸出軸穿的中心孔,攪拌架安裝在所述攪拌電機的輸出軸上。工作時,炒鍋中的油料在攪拌架的作用下進行加熱炒料,炒料完成後,從炒鍋出料口流出並從榨膛的進料口落入壓榨組件中進行壓榨,壓榨後產生的油渣和油分別從榨膛的出渣口和出油口排出。
[0003]現有的家用榨油機的機座,一般採用如中國專利⑶202246614口公開的分體式機座,其上座殼和下座殼各自獨立成型,炒料系統(包括炒鍋、落料控制機構和攪拌機構)設於上座殼內,驅動機構設於下座殼內,上座殼位於下座殼上面,上座殼與下座殼通過耦合器連接。這種結構的機體裝拆不方便,其結構的本身也限制榨油機的外觀設計,導致外形無法採用更好的造型設計。
[0004]現有的家用榨油機的炒鍋,一般採用如中國專利⑶201604306口公開的榨油機中的結構,即物料鍋固定設在上機體中,物料鍋外圍設置有加熱帶用來對待壓榨進行加熱。這加熱方式傳熱率低,油料受熱不均勻,從而影響油脂的質量;同時加熱帶的使用壽命短,並且需要對加熱帶設置隔熱結構以防止損壞機體,結構比較複雜。
[0005]現有的家用榨油機的壓榨組件連接方式,一般採用如中國⑶203766065口公開的固定裝置,即包括固定塊和鎖環,固定塊設有多個擋塊,相鄰擋塊之間形成凹槽,擋塊在軸向和徑向兩個方向上都突出於固定塊本體,鎖環設有前卡位和擋圈;固定塊置於所述鎖環內,固定塊的擋塊與所述鎖環的擋圈貼合;固定塊與主機固定連接;榨膛固定端置於鎖環內,榨膛固定端與固定塊貼合,榨膛固定端的凸起嵌入所述固定塊的相鄰擋塊之間的凹槽內,榨膛固定端的凸起的前端面與鎖環的前卡位的後端面貼合。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固定塊和鎖環的配合來固定榨油機榨膛,固定塊的擋塊限制鎖環沿軸向向前運動,固定塊的凹槽可限制榨膛的轉動,榨膛固定端的凸起可限制鎖環沿軸向向後運動,從而使榨膛得以固定。上述這種固定裝置結構複雜,操作繁瑣,而且容易出現卡死的情況,不方便使用者使用,而且安裝時需要對準方可正確地安裝,安裝不方便。
[0006]現有的家用榨油機,壓榨出的油脂直接經過濾後直接食用,無法消除油料中可能潛在的細菌(如黃麴黴素),無法保護油脂的安全。
[0007]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家電產品的需求日益趨向多功能性,而現有的家用榨油機一般只有榨油功能,顯然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加熱均勻、加熱效率高,並且具有食物烤制功能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
[0009]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包括設有驅動機構的機體、壓榨組件、炒制容器、容器蓋、電加熱器和攪拌機構;所述壓榨組件包括榨杆和榨膛,所述榨杆由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榨膛通過可拆卸結構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所述榨膛上設有榨膛入料口 ;所述炒制容器上端開口,其底部設有落料口,所述落料口位於所述榨膛入料口的上方;所述容器蓋封蓋所述炒制容器上端開口 ;所述電加熱器設置於所述容器蓋內並向所述炒制容器輻射熱量;所述攪拌機構設置於容器蓋下部並延伸至炒制容器內,所述攪拌機構可相對所述炒制容器旋轉攪,拌置於炒制容器內的油料。
[0010]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1]將所需壓榨的物料放入所述炒制容器內,蓋上容器蓋,啟動電加熱器對物料進行加熱,在物料加熱的同時,開啟攪拌機構,對炒制容器內的物料進行翻炒;翻炒至所需程度,開啟驅動機構,驅動所述榨杆轉動,物料經所述落料口落入所述榨膛入口,再從榨膛入口進入榨膛內進行壓榨。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將加熱元件設於容器蓋上,簡化了炒制容器的結構,電加熱器與容器蓋的裝配也更方便;工作時,電加熱器產生的熱量直接對炒制容器內的油料輻射加熱,加熱效率更高,油料受熱更通透,加熱更均勻;由於採用向下輻射加熱的加熱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還可兼作食物烤制裝置,增加了榨油機的實用性。
[0013]進一步的,所述機體包括機座和與機蓋,所述機蓋一側與所述機座鉸接;所述炒制容器可分離地設於所述機蓋上側,所述機蓋上設有連通所述炒制容器落料口和所述榨膛入料口的落料通道。所述機蓋的設置便於炒制容器的放置,而且採用與所述機座鉸接的結構,便於對機座內的結構進行清洗、拆卸和安裝;所述料通道的設置,使炒制後的物料能準確地落入榨膛入料口內。
[0014]優選的,所述攪拌機構包括設於所述容器蓋內的攪拌電機和延伸至炒制容器內的攪拌架,所述攪拌架由所述攪拌電機旋轉驅動。上述攪拌機構的驅動方式,為傳統方式,工藝簡單。
[0015]進一步的,所述攪拌機構固定連接於所述容器蓋的下部,所述基座上側設有中空的旋轉連接軸,所述旋轉連接軸的下端與所述落料通道連通;所述炒制容器可旋轉套接在所述旋轉連接軸上,所述機蓋上設有炒料電機以及隨炒料電機而旋轉驅動所述炒制容器的旋轉裝置。上述攪拌機構的驅動方式為另一種更優的方式,不僅能簡化容器蓋的結構,還能更好地配合熱源上置的加熱方式,炒制油料的效果更好。
[0016]進一步的,所述炒料容器的落料口下端向下延伸有導料壁,所述導料壁伸入所述旋轉連接軸內,使油料進入所述連接軸時更準確、更順暢。
[0017]進一步的,所述旋轉裝置包括三種方案:
[0018]第一種為: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上的驅動齒輪;以及設於炒制容器落料口外圈並且與所述驅動齒輪相嚙合的旋轉齒輪。
[0019]第二種為: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上的驅動皮帶輪;設於炒制容器落料口外圈的旋轉皮帶輪;以及連接所述驅動皮帶輪和所述旋轉皮帶輪的傳動皮帶。
[0020]第三種為: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上的驅動鏈輪;設於炒制容器落料口外圈的旋轉鏈輪;以及連接所述驅動鏈輪和所述旋轉鏈輪的傳動鏈。
[0021]進一步的,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齒輪和旋轉齒輪的情況,所述旋轉齒輪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的內圈;
[0022]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皮帶輪和旋轉皮帶輪的情況,所述旋轉皮帶輪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的內圈;
[0023]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鏈輪和旋轉鏈輪的情況,所述旋轉鏈輪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的內圈。
[0024]進一步的,所述炒制容器包括炒鍋和固定設於炒鍋下部的旋轉託盤;所述炒制容器的落料口貫穿所述炒鍋的底部中心和所述旋轉託盤的中心;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齒輪和旋轉齒輪的情況,所述旋轉齒輪固定設於旋轉託盤下側落料口的外圈;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皮帶輪和旋轉皮帶輪的情況,所述旋轉皮帶輪固定設於旋轉託盤下側落料口的外圈;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鏈輪和旋轉鏈輪的情況,所述鏈輪固定設於旋轉託盤下側落料口的外圈。
[0025]首先,設置旋轉託盤後,方便炒鍋的安裝並使其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在旋轉託盤上可以設置物料開關,在壓榨過程中物料開關可以起到控制油料流量的作用,在需要取出炒制容器時,關閉物料開關可以防止油料的散落。其次,設置旋轉託盤更方便於旋轉齒輪、旋轉皮帶輪或旋轉鏈輪的設置。
[0026]進一步的,所述旋轉託盤與所述機蓋之間設有旋轉導引結構;所述旋轉導引結構設有三種:
[0027]第一種: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下部的圓筒導軌,以及三個以上環設於機蓋上承託所述圓筒導軌下端面的圓弧凸起。
[0028]第二種: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下部的圓筒導軌,以及三個以上環設於機蓋上並且與所述圓筒導軌相配合的轉軸支撐機構;所述轉軸支撐機構包括與所述機蓋上側連接的轉軸支座,以及與轉軸支座可旋轉裝配的轉子,所述轉子承託所述圓筒導軌的下端面。
[0029]第三種: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下部的圓筒導軌,以及三個以上的轉軸支撐機構,所述轉軸支撐機構包括用柔性材料製成的轉軸支座和與轉軸支座可旋轉裝配的轉子;所述機蓋上設有圓周導槽,沿所述圓周導槽設有三個以上橫跨圓周導槽內外兩側的轉軸支座安裝槽;所述轉軸支座嵌入安裝在所述轉軸支座安裝槽內,並且所述轉子的上側低於所述圓周導槽的上端,所述圓筒導軌下部插入所述圓周導槽內,所述轉子承託所述圓筒導軌的下端面。
[0030]這種結構的轉軸支座採用插入式可拆卸連接,可以整體裝拆轉軸支撐機構,這樣更加便於轉軸支撐機構的製造加工;優選的,所述轉軸支座採用柔性材料,以便於嵌入安裝在轉軸支座安裝槽內並與其緊密的配合,所述轉軸支座上設有供所述轉子插入安裝的支座裝配槽,該支座裝配槽的內部兩端設有與轉子兩端可旋轉配合的軸孔,所述轉軸支座中部自上端向下設有圓周導槽過槽;所述轉子包括剛性轉軸和套於其中部的彈性摩擦套,所述圓周導槽過槽底部設有彈性摩擦套安裝槽,所述彈性摩擦套的上側凸出所述圓周導槽過槽承託所述圓筒導軌的下端面。由於轉軸支座採用柔性材料,故所述支座裝配槽可以設置為一條細槽,安裝轉子時通過擠壓嵌入到軸孔內安裝,並且可以防止轉子的脫落,而無需其它的固定的結構,使轉軸支座的結構更簡單。
[0031]第四種: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下部的圓筒導軌,以及三個以上的轉軸支撐機構,所述轉軸支撐機構為可旋轉設於機蓋上的滾柱;所述機蓋上設有與圓筒導軌配適配的圓周導槽,沿所述圓周導槽設有三個以上橫跨圓周導槽內外兩側的滾柱安裝凹槽;所述滾柱安裝在所述滾柱安裝凹槽內,並且所述滾柱的上側低於所述圓周導槽的上端;所述圓筒導軌下部插入所述圓周導槽內,所述滾柱承託所述圓筒導軌的下端面。
[0032]這種結構相對簡單,所述滾柱可以採第二種方案中的轉子,以提高與圓筒導軌下端面的連接的穩定性。
[0033]進一步的,所述容器蓋通過連接臂支撐在機體的上方,所述連接臂的下端連接於機座的側部,所述容器蓋鉸接於連接臂的上端並可翻轉蓋合所述炒制容器;或者,所述容器蓋鉸接在所述機體上並可翻轉蓋合所述炒制容器。所述容器蓋採用鉸接的設置方式,便於向炒制容器內加料和取出炒制容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4]圖1為家用榨油機的結構圖;
[0035]圖2為家用榨油機打開機蓋的結構圖;
[0036]圖3為炒制容器部位的分解圖;
[0037]圖4為圖3的4部放大圖;
[0038]圖5為旋轉託盤的結構圖;
[0039]圖6為旋轉託盤仰視狀態圖;
[0040]圖7為榨油機的剖視圖1 ;
[0041]圖8為榨油機的剖視圖2 ;
[0042]圖9為容器蓋的剖視圖;
[0043]圖10為第一種榨膛導引結構的結構圖;
[0044]圖11為第一種榨膛導引結構的主視圖;
[0045]圖12為第二種榨膛導引結構的結構圖;
[0046]圖13為第二種榨膛導引結構的剖視圖;
[0047]圖14為第一種榨膛與驅動機構的可拆卸結構的結構圖;
[0048]圖15為第二種榨膛與驅動機構的可拆卸結構的結構圖;
[0049]圖16為殺菌裝置的結構圖;
[0050]圖17為第二種旋轉導引結構的結構圖;
[0051]圖18為圖17中的8處放大圖;
[0052]圖19為第三種旋轉導引結構的結構圖;
[0053]圖20為第三種旋轉導引結構的分解圖;
[0054]圖21為第四種旋轉導引結構的結構圖;
[0055]圖22為圖21中的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6]以下結合【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57]參見圖1至圖16,本實用新型的家用榨油機,包括:設有驅動機構8的機體,所述機體包括機座1和與機座1可拆卸連接的機蓋2 ;包括榨杆32和榨膛31的壓榨組件3,所述榨杆32由所述驅動機構8驅動,驅動機構8包括驅動電機81和減速箱82,所述減速箱82上設有驅動輸出軸822或驅動輸出孔821 ;所述榨膛31通過可拆卸結構與所述減速箱82連接,所述榨膛31上設有榨膛入料口 311 ;底部中心設有落料口 4100的炒制容器4,該落料口 4100位於榨膛入料口 311的上方;封蓋所述炒制容器4上端開口的容器蓋5 ;設於容器蓋5內並且向炒制容器放射出輻射熱的電加熱器;設於容器蓋5下部並相對所述炒制容器4旋轉攪拌的攪拌機構10。所述容器蓋5通過側部連接臂6鉸接在機座1上,使容器蓋5通過側翻的方式打開和封蓋炒制容器4,操作方便。
[0058]與現有產品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將加熱元件設於容器蓋5上,簡化了炒制容器4的結構,電加熱器與容器蓋5的裝配也更方便;工作時,電加熱器產生的熱量直接對炒制容器4內的油料輻射加熱,加熱效率更高,油料受熱更通透,加熱更均勻;由於採用向下輻射加熱的加熱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還可兼作食物烤制裝置,增加了榨油機的實用性。
[0059]以下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
[0060]參見圖1至圖8,所述炒制容器4可分離地設於所述機蓋2上側,所述機蓋2上設有連通所述炒制容器4落料口 4100和所述榨膛31入料口 311的落料通道21。所述機蓋2與機座1的可拆卸連接方式可以採用可拆卸的鎖扣連接,這樣在拆卸時,機蓋2可以整個取出;更優的,所述機蓋2 —側與所述機座1鉸接,機蓋2上與鉸鏈部位相對的一側可採用鎖扣連接固定,或者更優的,選用卡扣、磁吸或鎖扣等固定;這樣,通過翻蓋的方式打開機蓋2,方便裝拆壓榨組件3。當蓋上機蓋2時,落料通道21的下端與榨膛入料口 311連接,以保證壓榨時,油料能準確的進入榨膛31內。
[006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重要改進,還包括設於機蓋2上的炒料電機9以及隨炒料電機9而旋轉驅動所述炒制容器的旋轉裝置。
[0062]所述旋轉裝置有三種技術方案:
[0063]第一種為: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9上的驅動齒輪91 ;以及設於炒制容器4落料口 4100外圈並且與所述驅動齒輪91相嚙合的旋轉齒輪44。
[0064]第二種為: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9上的驅動皮帶輪;設於炒制容器4落料口 410外圈的旋轉皮帶輪;以及連接所述驅動皮帶輪和所述旋轉皮帶輪的傳動皮帶。
[0065]第三種為: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9上的驅動鏈輪;設於炒制容器4落料口 410外圈的旋轉鏈輪;以及連接所述驅動鏈輪和所述旋轉鏈輪的傳動鏈。
[0066]採用上述旋轉裝置後,與現有技術相比,採用炒制容器旋轉的方式可以更好的適應上部加熱的方式,使油料均勻地受熱;當用來烤制食物時,可以使食物隨炒制容器4的旋轉均勻受熱,使食物烤制更通透。
[0067]以下說明炒制容器的結構:
[0068]所述炒制容器4包括炒鍋41和固定設於炒鍋41下部的旋轉託盤42 ;所述炒制容器4的落料口 4100貫穿所述炒鍋41的底部中心和所述旋轉託盤42的中心;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齒輪91和旋轉齒輪44的情況,所述旋轉齒輪44固定設於旋轉託盤42下側落料口 423的外圈;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皮帶輪和旋轉皮帶輪的情況,所述旋轉皮帶輪固定設於旋轉託盤42下側落料口 423的外圈;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鏈輪和旋轉鏈輪的情況,所述鏈輪固定設於旋轉託盤42下側落料口 423的外圈。
[0069]旋轉託盤42的有益效果如下:首先,設置旋轉託盤42後,方便炒鍋41的安裝並使其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在旋轉託盤42上可以設置物料開關,在壓榨過程中物料開關可以起到控制油料流量的作用,在需要取出炒制容器時,關閉物料開關可以防止油料的散落。其次,設置旋轉託盤42更方便設置旋轉齒輪44、旋轉皮帶輪或旋轉鏈輪的設置。
[0070]為了解決炒制容器4與機蓋2的連接問題,所述機蓋2上設有由落料通道21向上延伸形成的旋轉連接軸;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齒輪91和旋轉齒輪44的情況,所述旋轉齒輪44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43,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43的內圈;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皮帶輪和旋轉皮帶輪的情況,所述旋轉皮帶輪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43,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43的內圈;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鏈輪和旋轉鏈輪的情況,所述旋轉鏈輪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43,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43的內圈。在連接結構上,連接軸承43起到連接旋轉連接軸和旋轉齒輪44、旋轉皮帶輪或旋轉鏈輪的作用,同時實現炒制容器4與旋轉連接軸的可旋轉連接。
[0071]旋轉託盤42與所述炒鍋41的連接方式可以為:旋轉託盤42與所述炒鍋41可以採用一體成型製造。
[0072]參見圖3、圖5和圖7,作為本實用新型更優的選擇,所述旋轉託盤42與所述炒鍋4通過可拆卸結構連接。以方便炒鍋41和旋轉託盤42單獨製造,降低工序的複雜程度。所述旋轉託盤42與所述炒鍋41的可拆卸結構包括:設於所述炒鍋41下側的銷柱412和對應設於旋轉託盤42上的銷孔421,所述旋轉託盤42的上表面420與炒鍋鍋41的下表面相配合,以使兩者能緊密地配合。
[0073]參見圖3和圖4,為了提高旋轉託盤42工作時的穩定性,所述旋轉託盤42與所述機蓋2之間設有旋轉導引結構。
[007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四種旋轉導引結構:
[0075]第一種旋轉導引結構為: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42下部的圓筒導軌422,以及三個以上環設於機蓋2上承託所述圓筒導軌422的凸起,該凸起上表面為圓弧面。
[0076]參見圖4,第二種旋轉導引結構為: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42下部的圓筒導軌422,以及三個以上環設於機蓋2上並且與所述圓筒導軌422相配合的轉軸支撐機構。通過設置轉軸支撐機構,可以提高旋轉託盤42的穩定性,同時減小旋轉託盤42旋轉的摩擦力。所述轉軸支撐機構包括與所述機蓋2連接的轉軸支座22,以及與轉軸支座22可旋轉裝配的轉子23,所述轉子23承託所述圓筒導軌422的下端面;所述轉子23包括剛性轉軸232和套於其中部的彈性摩擦套231,剛性轉軸232的兩端可旋轉架設於所述轉軸支座22上的支撐槽221內,所述彈性摩擦套231中部設有承託圓筒導軌422的下端面的摩擦套凹槽2311。所述彈性摩擦套231的作用是使承託圓筒導軌422與轉子能同步旋轉。
[0077]參見圖17和圖18,第二種旋轉導引結構的轉子採用柱狀滾子,即滾柱238,滾柱238的兩端可旋轉架設於轉軸支座228上的支撐槽2218內,滾柱238的上側承託圓筒導軌422的下端面。
[0078]參見圖19至圖21,第三種旋轉導引結構為第二種結構的一種改進:所述機蓋2上設有圓周導槽222 ;沿所述圓周導槽222設有三個以上橫跨圓周導槽222內外兩側的轉軸支座安裝槽(與2210的結構相同);所述轉軸支座22(:嵌入安裝在所述轉軸支座安裝槽內,所述圓筒導軌422下部插入所述圓周導槽222內,並且所述轉子23(:的上側低於所述圓周導槽222的上端。這種結構的轉軸支座22(:採用插入式可拆卸連接,可以整體裝拆轉軸支撐機構,這樣更加便於轉軸支撐機構的製造加工。優選的,所述轉軸支座22(:採用柔性材料,以便於嵌入安裝在轉軸支座安裝槽內並與其緊密的配合,所述轉軸支座22(:上設有供所述轉子23(:插入安裝的支座裝配槽2210,該支座裝配槽221(:的內部兩端設有與轉子23(:兩端可旋轉配合的軸孔2230,所述轉軸支座22(:中部自上端向下設有圓周導槽過槽224(:;所述轉子23(:包括剛性轉軸232(:和套於其中部的彈性摩擦套2310,所述圓周導槽過槽2240底部設有彈性摩擦套安裝槽2250,所述彈性摩擦套231(:的上側凸出彈性摩擦套安裝槽2250承託所述圓筒導軌422的下端面;作為更優的方案,所述彈性摩擦套231(:中部設有承託圓筒導軌422的下端面的摩擦套凹槽。
[0079]由於轉軸支座22(:採用柔性材料,故所述支座裝配槽221(:可以設置為一條細槽,安裝轉子23(:時通過擠壓嵌入到軸孔223(:內安裝,並且可以防止轉子23(:的脫落,而無需其它的固定的結構,使轉軸支座22(:的結構更簡單。
[0080]參見圖21和圖22,第四種旋轉導引結構為第二種結構的另一種改進:所述轉軸支撐機構為可旋轉設於機蓋上的滾柱230 ;所述機蓋2上設有與圓筒導軌下部422相適配的圓周導槽222,沿所述圓周導槽222設有三個以上橫跨圓周導槽222內外兩側的滾柱安裝凹槽2210 ;所述滾柱230安裝在所述滾柱安裝凹槽2210內,所述圓筒導軌422下部插入所述圓周導槽222內,並且所述滾柱230的上側低於所述圓周導槽222的上端,所述滾柱230承託所述圓筒導軌422的下端面。
[0081]這種結構相對第一種方案更簡單,所述滾柱230可以採第二種結構中的轉子,以提高與圓筒導軌422下端面連接的穩定性。
[0082]參見圖7,為了防止油料在旋轉託盤42和炒鍋41的落料口 410的端面上出現散落,所述炒鍋41的落料口 410下端向下延伸有導料壁411,設置該導料壁411後,其可以將落料口 410延伸到炒鍋41與旋轉託盤42配合的端面以下,即延伸到旋轉託盤42的落料口423內,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油料的散落。
[0083]為了解決安裝麻煩的問題,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兩種榨膛導引結構:
[0084]參見圖10和圖11,第一種為:所述榨膛導引結構為與減速箱82連接並支撐於榨膛31下部的支撐導槽34,所述支撐導槽34上設有與榨膛出油孔312相對應的排油口 ;所述榨膛31的末端伸出所述支撐導槽34的末端。
[0085]採用這種方案後,榨膛31可以快速的向電機方向推放到位,減少了傳統榨油機安裝時的對準操作,方便使用者裝拆榨膛34,為了避免油脂從支撐導槽34末端漏出,在支撐導槽34末端設有凸邊341 ;這樣在榨膛34末部壓榨出的油脂可以回流到出油孔312排出。
[0086]參見圖12和圖13,第二種為:所述榨膛導引結構包括對稱設於減速箱82上的兩條導軌824,以及對稱設於榨膛31兩側的兩條導槽313 ;或者,所述榨膛導引結構包括對稱設於驅動機構上的兩條導槽,以及對稱設於榨膛兩側的兩條導軌。更優的,還包括套接所述驅動輸出孔821和榨杆32連接端321的轉接套筒35,所述轉接套筒35與榨杆32連接端321配合的一端為套孔,與驅動輸出孔821配合的一端為套軸。更優的,所述轉接套筒35與驅動輸出孔821之間設有將轉接套筒35向外推離的彈簧36。當然,上述轉接套筒35兩端也可以都採用套孔,這時減速箱82的輸出端選用驅動輸出軸822。
[0087]第二種方案由於採用對稱的兩條導軌824和相配合的兩條導槽313,定位效果更好,與現有產品相比結構更簡潔;另外,榨杆32通過帶有彈簧36的轉接套筒35與驅動機構8的驅動輸出軸822或驅動輸出孔821連接,更方便快捷地實現連接。
[0088]為了解決榨膛固定裝置結構複雜、操作繁瑣、容易卡死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兩種榨膛31與驅動機構8的可拆卸結構:
[0089]參見圖14,第一種為:榨膛31與驅動機構的可拆卸結構包括:設在減速箱82上的榨膛安裝槽8230,該榨膛安裝槽8230由對稱設於減速箱兩側的擋耳823之間的空間構成,所述兩側的擋耳823自榨膛安裝槽8230向內設有豎向的卡插槽8231 ;設於榨膛31的連接端並插入所述榨膛安裝槽8230的連接法蘭314 ;與卡插槽8231配合的固定插塊36,該固定插塊36的下端設有與榨膛31外徑相配合的凹槽361 ;固定插塊36上端設有向榨膛31 —側彎曲的兩塊擋片362 ;安裝時,所述固定插塊36插入卡插槽8231內並卡設在所述連接法蘭314的外側,所述兩塊擋片362卡在榨膛31的連接法蘭314的缺口上。
[0090]第一種結構與傳統的旋卡式的榨膛連接結構相比,榨膛31的連接法蘭314推入到位後,通過插入式的固定插塊36就可以實現榨膛31與驅動機構8的固定,結構更簡單,操作更方便;為了進一步提高操作的便利性,所述固定插塊36可以設置在機蓋2的下側,當打開機蓋2時,固定插塊36隨機蓋2被拔離卡插槽8231,可以實現榨膛31的拆卸操作;當蓋上機蓋2時,固定插塊36插入卡插槽8231內,實現榨膛31的與驅動機構8的連接。當機蓋2 —側與所述機座1鉸接時,通過翻開和蓋上機蓋2就可以實現固定插塊6的拔出和插入,操作更簡便。
[0091]參見圖15,第二種榨膛31與驅動機構8的可拆卸結構為:包括設在減速箱82上並且上側開口的連接箱體37,所述連接箱體37與減速箱82連接的一側設有驅動連接孔371,驅動連接孔371用於榨杆32與減速箱82的連接;所連接箱體37相對驅動連接孔的一側設有供榨膛31連接端放入的榨膛放置槽372 ;上側設有箱蓋入料口 381的連接箱蓋38,其下部對稱設有與連接箱體37內側配合的兩插入壁382,並且與插入壁382相鄰的兩側設有下側開口的V形卡槽383 ;設於榨膛31的連接端並插入所述連接箱體37內的連接法蘭315 ;安裝時,所述兩插入壁382插入連接箱體37內,並且外側的V形卡槽383的上端卡設在連接法蘭315的外側,同時箱蓋38入料口正對於榨膛入料口 311的上方。更優的,兩插入壁上設有扣槽384,所述連接箱體37與所述兩插入壁382配合的兩側設有上側開口的取蓋槽373。
[0092]第二種結構傳統的旋卡式的榨膛連接結構相比,不僅具有第一種方案的插拔式的便捷性,而且由於連接箱蓋38上側設有箱蓋入料口 381,這樣可以不需要在榨膛31上設置凸起的榨膛入料口 311,只需要開設一個缺口即可,通過兩插入壁382與榨膛31相切的配合關係,就可以保證從箱蓋入料口 381進入的油料可以全部進入所述缺口中,簡化了榨膛31的結構。
[0093]參見圖1和圖16,針對壓榨出的油脂中存在的細菌的問題,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殺菌裝置7,該殺菌裝置7包括:設於榨膛出油孔312下方的基座71,所述基座71中部設有連通榨膛出油孔312並且下端開口的基座腔體;設於基座71—側並向基座腔體的落油區域照射紫外線的紫外線殺菌器72,具體結構為,基座71側部設有殺菌器安裝孔,所述紫外線殺菌器72安裝在殺菌器安裝孔內。設置殺菌裝置7後,紫外線殺菌器72向落油區域照射紫外線,對經過落油區域的油脂進行殺菌和消毒,如消除黃麴黴素,得到高質量的油脂。
[0094]參見圖9,本實用新型的電加熱器包括熱反射罩52、設於熱反射罩52下方的環形電加熱管53,環形電加熱管53也可以採用其它形狀,如迂迴狀;所述熱反射罩52與容器蓋外殼51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環形電熱管53為紅外光波管,如碳纖維光波管,具有性能穩定(電熱功率穩定、升溫快、表面工作溫度均勻、電熱轉換率高)、節能效果強、使用壽命長和安全性好的優點;另外熱反射罩與容器蓋外殼51之間留有間隙,起到隔熱的效果。
[0095]作為更優的改進方案,所述環形電加熱管53下方設有由電機54驅動的排熱風541扇。設置排熱風扇541後,增加了熱對流的作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加熱效率,隨著攪拌機構10對油料的攪拌,熱風進入油料內部,提高了油料受熱的均勻度和通透性,使壓榨出的油脂更香。
[0096]為了防止碎肩進入排熱風扇541和電加熱器中,所述排熱風扇541下部設有防肩罩55。防肩罩55可採用與容器蓋51固定連接或可拆卸連接;優選防肩罩55與所述容器蓋51可拆卸連接,以方便防肩罩55的更換和清洗。
[0097]參見圖9,本實用新型的攪拌機構10由炒制容器的結構決定,當炒制容器4由旋轉裝置驅動時,所述攪拌機構10與容器蓋5固定連接:所述攪拌機構10包括與容器蓋5連接的立柱,所述立柱的下部設有橫向攪拌葉,橫向攪拌葉上套設有軟質掃料件,該軟質掃料件的下側與所述炒制容器底部的形狀相適配。
[0098]為了方便攪拌機構10的安裝和更換,所述攪拌機構10與容器蓋5可拆卸連接,
[0099]更優的,攪拌機構10採用可摺疊結構,容器5上設有收納該攪拌機構10的收納腔,在不使用時,可以將攪拌機構10收納,方便運輸和包裝。
[0100]當炒制容器4與機蓋2採用固定連接的結構時,所述容器蓋5內設有驅動所述攪拌機構10的攪拌電機。
[0101]另外,為了提高出油效果,在可以榨膛31上設有榨膛加熱器用來給榨膛31加熱,以獲得較好的出油率和更佳的食用口感;還可以設置溫控器和溫度傳感器以控制榨膛加熱器的加熱溫度,以為榨膛提供最佳的壓榨溫度。
[0102]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此外,儘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並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任何限制。
【權利要求】
1.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包括設有驅動機構的機體、壓榨組件、炒制容器、容器蓋、電加熱器和攪拌機構; 所述壓榨組件包括榨杆和榨膛,所述榨杆由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榨膛通過可拆卸結構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所述榨膛上設有榨膛入料口 ; 所述炒制容器上端開口,其底部設有落料口,所述落料口位於所述榨膛入料口的上方; 所述容器蓋封蓋所述炒制容器上端開口; 所述電加熱器設置於所述容器蓋內並向所述炒制容器輻射熱量; 所述攪拌機構設置於容器蓋下部並延伸至炒制容器內,所述攪拌機構可相對所述炒制容器旋轉攪拌置於炒制容器內的油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機體包括機座和與機蓋,所述機蓋一側與所述機座鉸接;所述炒制容器設於所述機蓋上側,所述機蓋上設有連通所述炒制容器落料口和所述榨膛入料口的落料通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機構包括設於所述容器蓋內的攪拌電機和延伸至炒制容器內的攪拌架,所述攪拌架由所述攪拌電機旋轉驅動。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機構固定連接於所述容器蓋的下部,所述基座上側設有中空的旋轉連接軸,所述旋轉連接軸的下端與所述落料通道連通;所述炒制容器可旋轉套接在所述旋轉連接軸上,所述機蓋上設有炒料電機以及隨炒料電機而旋轉驅動所述炒制容器的旋轉裝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炒料容器的落料口下端向下延伸有導料壁,所述導料壁伸入所述旋轉連接軸內。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上的驅動齒輪;以及設於炒制容器落料口外圈並且與所述驅動齒輪相嚙合的旋轉齒輪; 或者,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上的驅動皮帶輪;設於炒制容器落料口外圈的旋轉皮帶輪;以及連接所述驅動皮帶輪和所述旋轉皮帶輪的傳動皮帶; 或者,所述旋轉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炒料電機上的驅動鏈輪;設於炒制容器落料口外圈的旋轉鏈輪;以及連接所述驅動鏈輪和所述旋轉鏈輪的傳動鏈。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齒輪和旋轉齒輪的情況,所述旋轉齒輪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的內圈; 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皮帶輪和旋轉皮帶輪的情況,所述旋轉皮帶輪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的內圈; 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鏈輪和旋轉鏈輪的情況,所述旋轉鏈輪的內圈套接有連接軸承,所述旋轉連接軸套接在所述連接軸承的內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炒制容器包括炒鍋和固定設於炒鍋下部的旋轉託盤;所述炒制容器的落料口貫穿所述炒鍋的底部中心和所述旋轉託盤的中心; 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齒輪和旋轉齒輪的情況,所述旋轉齒輪固定設於旋轉託盤下側落料口的外圈; 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皮帶輪和旋轉皮帶輪的情況,所述旋轉皮帶輪固定設於旋轉託盤下側落料口的外圈; 對於旋轉裝置採用驅動鏈輪和旋轉鏈輪的情況,所述鏈輪固定設於旋轉託盤下側落料口的外圈。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託盤與所述機蓋之間設有旋轉導引結構; 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下部的圓筒導軌,以及三個以上環設於機蓋上承託所述圓筒導軌下端面的圓弧凸起; 或者,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下部的圓筒導軌,以及三個以上環設於機蓋上並且與所述圓筒導軌相配合的轉軸支撐機構;所述轉軸支撐機構包括與所述機蓋上側連接的轉軸支座,以及與轉軸支座可旋轉裝配的轉子,所述轉子承託所述圓筒導軌的下端面; 或者,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下部的圓筒導軌,以及三個以上的轉軸支撐機構,所述轉軸支撐機構包括用柔性材料製成的轉軸支座和與轉軸支座可旋轉裝配的轉子;所述機蓋上設有圓周導槽,沿所述圓周導槽設有三個以上橫跨圓周導槽內外兩側的轉軸支座安裝槽;所述轉軸支座嵌入安裝在所述轉軸支座安裝槽內,並且所述轉子的上側低於所述圓周導槽的上端,所述圓筒導軌下部插入所述圓周導槽內,所述轉子承託所述圓筒導軌的下端面; 或者,所述旋轉導引結構包括設於旋轉託盤下部的圓筒導軌,以及三個以上的轉軸支撐機構,所述轉軸支撐機構為可旋轉設於機蓋上的滾柱;所述機蓋上設有與圓筒導軌配適配的圓周導槽,沿所述圓周導槽設有三個以上橫跨圓周導槽內外兩側的滾柱安裝凹槽;所述滾柱安裝在所述滾柱安裝凹槽內,並且所述滾柱的上側低於所述圓周導槽的上端;所述圓筒導軌下部插入所述圓周導槽內,所述滾柱承託所述圓筒導軌的下端面。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源上置的家用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蓋通過連接臂支撐在機體的上方,所述連接臂的下端連接於機座的側部,所述容器蓋鉸接於連接臂的上端並可翻轉蓋合所述炒制容器; 或者,所述容器蓋鉸接在所述機體上並可翻轉蓋合所述炒制容器。
【文檔編號】B30B15/34GK204249389SQ201420640179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7日
【發明者】廖國瑾, 熊雙喜 申請人:廣東順德惠美莊電器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