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05:26:36 1

本實用新型屬於生產製造類產品組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
背景技術:
卡線物料組裝作為一種生產製造業的組裝工藝,廣泛應用於電子、電器製造行業。目前的電子產品的卡線物料外形較小,單純手工操作難度大,容易對操作工人的雙手造成傷害,勞動強度大,且作業速度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解決了作業疲勞問題,提高了作業速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包括底座,用於支撐和託付整個裝配治具;固定杆,底端與所述底座可拆卸連接,頂端設有卡線物料定位器;所述卡線物料定位器的邊緣部位設有卡槽;在所述固定杆上設有貫穿前後側面的通槽;轉軸,橫穿所述通槽的左右側面,與所述固定杆可拆卸連接;轉動杆,包括彎頭部和手持部,所述彎頭部的頂端設有卡頭;所述彎頭部和手持部成角度連接,所述彎頭部穿過所述固定杆上的通槽,且所述彎頭部與所述轉軸可拆卸連接,使得所述轉動杆以轉軸為支點而轉動,且所述彎頭部的卡頭能夠伸入到所述卡線物料定位器的卡槽中。
為了增大整個裝配治具的穩定性,提高固定杆的抗壓能力,所述裝配治具還包括加強筋,呈直角三角形狀,所述加強筋的兩條直角邊分別與所述固定杆和所述底座可拆卸連接。
為了限制轉動杆的回彈位置和按壓極限位置,所述裝配治具還包括上限位塊和下限位塊,所述上限位塊位於所述手持部的上端前側面,且與所述固定杆可拆卸連接;所述下限位塊位於所述手持部的下端後側面,且與所述固定杆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彎頭部與手持部在內側面形成90-180°;所述卡頭內側圓弧切線與手持部的夾角為30-60°;所述卡頭外側圓弧切線與手持部的夾角為90-100°。
為了保證每次按壓轉動杆後,轉動杆自動回位,所述手持部的內側面與所述固定杆之間設有彈簧。
為了增加轉動杆轉動的靈活性,所述轉軸上塗覆潤滑劑。
為了提高操作工人手握手持部時的舒適度,所述手持部外側設置軸套。
為了增大卡頭的寬度,提高卡頭對卡線物料的作用強度,所述彎頭部頂端的卡頭包括兩個卡尖,兩個卡尖之間設有空隙,相應的,所述卡線物料定位器的卡槽內設有擋板,所述擋板的寬度與所述兩個卡尖之間的空隙的寬度相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中的轉動杆、固定杆之間交叉連接,通過轉軸形成剪刀結構,以轉軸為支點完成槓桿作用。在所述固定杆頂端設置卡線物料定位器,所述卡線物料定位器的後側面的邊緣部位設有卡槽,相應的,在所述轉動杆彎頭部的頂端設有卡頭,當手握手持部,使得手持部與固定杆靠近時,所述卡頭伸入到卡線物料定位器的卡槽內,所述卡頭對卡線物料施力,卡線物料發生彈性變形,使得卡線物料上外張的卡扣穿入到待裝配產品的卡口內,完成卡線物料組裝。本實用新型操作簡單,可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操作工人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 本實施例的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 如圖1中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的爆炸示意圖;
圖3. 如圖1中轉動杆的結構示意圖;
圖4. 如圖1中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使用時物料組裝示意圖;
圖5. 如圖1中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使用時物理組裝完成示意圖;
圖6. 如圖1中卡頭和卡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註:底座10,固定杆20,通槽21,轉動杆30,彎頭部31,手持部32,卡頭33,卡尖331,轉軸40,卡線物料定位器50,卡槽51,擋板52,加強筋60,彈簧70,上限位塊80,下限位塊90,卡線物料100,線200,待裝配產品30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利用槓桿原理完成卡線物料的裝配,提高了裝配工作效率,其結構包括底座10、固定杆20、轉動杆30、轉軸40和卡線物料定位器50。
所述底座10位於整個裝配治具的最底端,用於支撐和託付整個裝配治具。所述底座10的上表面與所述固定杆20的底端可拆卸連接,所述固定杆20的頂端設有卡線物料定位器50,在所述固定杆20上設有貫穿前後側面的通槽21。所述卡線物料定位器50的後側面的邊緣部位設有卡槽51;卡槽內側連接卡線物料槽和線槽。所述轉軸40橫穿所述通槽的左右側面,與所述固定杆20可拆卸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以圖1中轉動杆30背離固定杆20的方向為前側面(如圖1中A面),靠近固定杆20的方向為後側面;以固定杆20朝向外側的面為左側面(如圖1中B面),不可見的面為右側面;所述前、後、左、右僅表示相對位置關係。
所述轉動杆30包括彎頭部31和手持部32,所述彎頭部的頂端設有卡頭33;所述彎頭部和手持部成角度連接,角度a為90-180°,優選的是120-150°,進一步優選是135°。所述卡頭內側圓弧切線與手持部的夾角b為30-60°,優選為43°。所述卡頭外側圓弧切線與手持部的夾角c為90-100°,優選為93°。所述彎頭部穿過所述固定杆上的通槽21,且所述彎頭部與所述轉軸可拆卸連接,使得所述轉動杆以轉軸為支點而轉動,且所述彎頭部的卡頭能夠伸入到所述卡線物料定位器的卡槽中。
使用時,將卡線物料100放入卡線物料槽中,將線200放入線槽,將待裝配產品300的卡口對準卡線物料槽。操作工人一手按壓待裝配產品300,另一隻手按壓轉動杆的手持部,將手持部向固定杆靠近,利用槓桿原理,所述轉動杆以轉軸為支點,會帶動彎頭部的卡頭朝向卡線物料定位器的卡槽移動,所述卡頭對卡線物料施力,卡線物料發生彈性變形,使得卡線物料上外張的卡扣穿入到待裝配產品的卡口內,完成卡線物料組裝。
本實施例所述的裝配治具還包括直角三角形狀的加強筋60,所述加強筋的兩條直角邊分別與所述固定杆20和所述底座10可拆卸連接,可以增大整個裝配治具的穩定性,提高固定杆的抗壓能力。
本實施例還可以在所述手持部的內側面與所述固定杆之間設置彈簧70,所述彈簧的一端放置在固定杆的沉孔內,另一端放置在手持部對應的沉孔內,作用是保證每次按壓轉動杆後,轉動杆自動回位。
作為優選的實施例,所述手動卡線物料裝配治具還包括上限位塊80和下限位塊90,所述上限位塊80位於所述手持部的上端前側面,且與所述固定杆可拆卸連接;所述下限位塊90位於所述手持部的下端後側面,且與所述固定杆可拆卸連接。所述上限位塊用於限制轉動杆的回彈位置,保證彎頭部的卡頭離開卡線物料定位器的卡槽,不影響放置卡線物料,且防止在彈簧力的作用下轉動杆過度回彈。所述下限位塊用於限制轉動杆的按壓極限位置,防止卡線物料過度擠壓變形。
所述轉軸的安裝位置可靈活調整,只要能夠為所述轉動杆與所述固定杆之間提供轉動支點,實現槓桿作用即可。如圖1中所示是一種優選的實施例,是在所述固定杆上設置貫穿左右側面和通槽的通孔;相應的,在所述彎頭部上設有貫穿左右側面的連接孔;所述彎頭部穿過所述固定杆上的通槽,使用轉軸穿過所述固定杆的通孔和所述轉動杆的連接孔,使得所述轉動杆以轉軸為支點而轉動。
如圖6所示,所述彎頭部頂端的卡頭33包括兩個卡尖331,兩個卡尖之間設有空隙,相應的,所述卡線物料定位器的卡槽51內設有擋板52,所述擋板52的寬度與所述兩個卡尖331之間的空隙的寬度相同,且位置相對應。如此設計可以增大卡頭的寬度,提高卡頭對卡線物料的作用強度,所述擋板對卡線物料起到限位作用。
為了增加轉動杆轉動的靈活性,可以在所述轉軸上塗覆潤滑劑。為了提高操作工人手握手持部時的舒適度,所述手持部外側設置橡膠軸套。
本實施例中所述可拆卸連接,優選使用螺栓連接,例如使用螺絲將上限位塊、下限位塊、加強筋固定到固定杆上,使用螺絲將固定杆固定到底座上。
以上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若干種優選實施方式中的幾種,應當指出,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