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電影狙擊大片(二戰狙擊電影的三部經典)
2023-06-01 03:48:23
二戰電影狙擊大片? 《雙狙人》三部曲是冷戰背景的狙擊手影片,《兵臨城下》《女狙擊手》和《最後一顆子彈》則是二戰背景的經典影片和前者相比,它們的感情戲更濃,狙擊戰術和兵器的體現也很好,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二戰電影狙擊大片?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二戰電影狙擊大片
《雙狙人》三部曲是冷戰背景的狙擊手影片,《兵臨城下》《女狙擊手》和《最後一顆子彈》則是二戰背景的經典影片。和前者相比,它們的感情戲更濃,狙擊戰術和兵器的體現也很好。
《兵臨城下》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2001年在國內上映(大概是為了避免與國產經典老電影重名,改名為《決戰中的較量》),主演裘德·洛、艾德·哈裡斯對中國觀眾來說也算熟臉。 不過讓該片出名的最大因素還是其主角,瓦西裡,原型就是二戰蘇軍傳奇狙擊手瓦西裡·扎伊採夫。他被稱為二戰中第二大狙擊王牌,擊斃敵人400名以上。
影片的故事編得很好,以史達林格勒戰役為背景,從瓦西裡嶄露射擊天賦、成為狙擊英雄,到他和德國老牌狙擊教官對戰,情節曲折。
片中對於狙擊戰術的表現也很有觀賞性,比如小孩根據德國軍官靴子上的黃色顆粒,判斷出他曾前往化工廠某地,於是瓦西裡提前到該地設伏。還有打斷電話線,誘殺德軍的電話兵。
▲ 約瑟夫和阿道夫手挽手時,你美國人也在向日本德國賣鋼鐵石油甚至武器。美國人拍片總忘不了「精心」地抹黑其他國家。本片對蘇聯紅軍的政委、戰術有很大程度的抹黑,對瓦西裡·扎伊採夫的出身、童年和成長經歷也做了篡改。
當然,片中免不了來點談情說愛,安排瓦西裡和政委同時追求一位美女狙擊手。真實的歷史上,扎伊採夫的愛人確實是一位女狙擊手,但那是在後來扎伊採夫當狙擊教官時,才談出來的。 要論談感情,筆者感覺另一部狙擊手電影更豐富、有深度,《女狙擊手》。
該片拍攝於2015年,而且有一點在如今看來頗令人玩味:俄羅斯、烏克蘭合拍。 故事主角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就是以蘇聯女英雄、王牌狙擊手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為原型。她可是二戰中排名第四的王牌狙擊手,擊殺敵人309名,其中包括36名德軍狙擊手。 她的出生地是貝裡亞·特沙科夫的一個小村莊,如今屬於烏克蘭;德國入侵時她是基輔國立大學的學生,入伍培訓後在巴亞耶夫卡、敖德薩、塞瓦斯託波爾等地戰鬥。 按照現在的地域劃分,說她是俄羅斯、烏克蘭的女英雄、王牌狙擊手,都可以。大概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在2015年,俄羅斯文化部和烏克蘭電影委員會共同出資拍了這部電影。原本的片名,在俄羅斯叫《塞瓦斯託波爾保衛戰》,在烏克蘭叫《堅不可摧的女人》。 柳德米拉的戰績都是在一年內取得的,因為她在1942年6月被迫擊炮炸傷,隨後就奉命退出戰鬥,隨蘇聯代表團出訪美國、加拿大。
電影也是以她出訪美國、與羅斯福總統夫人交往為主線條,穿插她的回憶,來展示她的戰鬥生涯和感情經歷。
如果說《兵臨城下》中瓦西裡的成功主要是靠個人天賦,那麼在《女狙擊手》中,柳德米拉的成功不僅是靠個人天賦,還有家庭的薰陶、教官的關心、上級的愛情。
影片對柳德米拉的感情描述很細膩,故事情節相對來說不如《兵臨城下》曲折,因此觀賞性略低一點。誇張些說,可以把一部看作動作片,一部看作文藝片。
但該片對狙擊戰術的展現,筆者感覺比《兵臨城下》更豐富。特別是在柳德米拉參加狙擊手訓練的那段,體現出她在觀察、偽裝、心理素質上能力卓越,這也是成為優秀狙擊手的必要條件之一。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感到一絲絲「捧美踩蘇」的味道。說「一絲絲」,是因為片中沒有像《兵臨城下》那樣,直接拍蘇軍政委用機槍驅趕士兵衝鋒送死,只是通過人物的微表情等手段,展示出對蘇軍政工、內務制度的不滿。美國總統夫人作為全片穿針引線的角色,還扮演出讓柳德米拉回歸女性、放下心結、開朗性格的橋段。光環有點大呀。可惜現在的現實中,美國總統壓根沒想著讓烏克蘭回歸和平。
二戰狙擊手影片,讓筆者覺得經典的第三部,或者應該說第一部,是1995年澳大利亞拍攝的《最後一顆子彈》(又一部和老片重名的)。
相比前兩部的大製作,這部影片的場景可以說「小氣」。主角不過倆人:澳軍士兵史丹利,日軍狙擊手山川。配角中稍微有點份量的也只有三人:澳軍小隊的狙擊手,山川的小舅子,汶萊小女孩。 該片的戰鬥環境和《雙狙人》一樣,也是叢林,只不過從太平洋的東邊轉到西邊,東南亞的婆羅州。但該片的戰鬥過程更像是一場遭遇戰,史丹利也不過是因為撿到狙擊步槍,只剩下自己和對手單挑,才打成了狙擊對決。 影片裡的狙擊戰術,給筆者留下的經典印象不多,反倒是槍械更有趣一點。這個明天再說,今天只講電影本身。在人物刻畫上,筆者覺得要比前兩部更強,因此最後一顆子彈的反轉不算很突兀(雖然筆者覺得澳大利亞向日本示好是個錯誤)。
史丹利和山川激戰一夜,最後在草叢裡拿槍對峙,前者只剩下兩顆子彈,後者只剩一顆。 此時史丹利突然看到汶萊小女孩走向雷區。小女孩送給他的手鍊曾讓他幸運地躲過一槍,於是史丹利不顧危險地起身向椰子樹射擊,試圖警示小女孩,可惜兩槍未中。要是細究起來,史丹利這樣捨身忘死很不合常理,因為他與這位一面之緣的汶萊小女孩的感情,會強過六位戰友?但導演找了一點平衡回來,就是史丹利很有可能忘了自己還剩幾顆子彈,也忘了隱蔽(從他在空彈夾彈出後面對瞄準鏡的表情,筆者感覺是這樣)。畢竟他壓根就不是狙擊手,只是普通一兵。
最後一顆子彈,是山川的。他轉身「繼承」史丹利未競的事業,筆者倒是覺得很順利成章,因為在前面有他女兒的橋段做鋪墊。他也顯然是抱著赴死的心理,不再考慮是否多殺一個敵人了。
一槍定生死,二戰大背景,三部經典片。 如果拋開狙擊戰、狙擊槍本身,幾部二戰、現代狙擊手電影都不如《雙狙人》。但在情感體現上,二戰的三部更優秀。現代狙擊手的影片,筆者感覺最好的也有三部:《生死狙擊》《美國狙擊手》《生死之牆》。簡單說起來就是:一部爽動作,一部微反戰,一部極反轉。
P.S. 《兵器知識》雜誌的投稿郵箱已更換,新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