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的起源(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回事)
2023-05-31 16:30:01 3
2019年,取材於真實案件的電影《第15條》上映,引起了印度社會的廣泛關注。整部劇情的根源在於三名少女屬於低種姓賤民而爆發的慘案,儘管印度在1947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一制度仍對印度社會產生消極影響。
種姓觀念根深蒂固種姓的梵文是「varna」,代表「膚色」,後來引申為「所出生的族姓」。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自中亞入侵南亞次大陸,驅逐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由於雅利安人是白種人,他們將膚色較黑的達羅毗荼人稱為「達薩」,為了便於區分,建立了種姓制度。
上圖_ 印度四大種姓:持樂器的婆羅門、持武器的剎帝利、持秤的吠舍、持瓶子的首陀羅
馬克思曾指出:「部落之最極端的、最嚴格的形式是種姓制度。」表明種姓制度實質上是一種維持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社會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雅利安人內部出現了分化。
在婆羅門教聖典《梨俱吠陀》中描述,當諸神分割一個原始巨人普魯沙時,「他的嘴變成了婆羅門,他的雙臂變成了羅惹尼亞, 他的雙腿變成了吠舍, 他的雙腳生出首陀羅」。「婆羅門」是掌握宗教的祭司階層,「羅惹尼亞」即「剎帝利」,以部落首領和武士為主的軍事階層,「吠舍」主要是從事農牧工商的平民,「首陀羅」意味著數量眾多的奴隸。前三個種姓稱為「再生族」, 首陀羅則是「一生族」。
另外,還有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旃陀羅」,這些人就是「賤民」。《第15條》開始之初,警官阿揚路過一個低種姓村莊,想下去喝杯水,屬下擔心他被賤民的影子汙染,予以阻止。這一細節足以證明,種姓制度深植於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
上圖_ 19世紀初的天城文梨俱吠陀手抄本
種姓政治司空見慣種姓制度的最大特徵在於職業世襲和內部通婚,這明顯不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從人口數量上看,婆羅門約佔5%,剎帝利約佔4%,吠陀約佔2%,首陀羅佔比最高,達45%,賤民約佔18%。前三個種姓長期壟斷國家政權。
19世紀,英國出於殖民統治的需要,採取削減婆羅門特權、推行文官考試以及禁止種姓幹涉婚姻等措施、對種姓制度進行分化瓦解。可是,這些措施無法動搖印度鄉村以種姓為基礎的種姓會議。它由本種姓的年長者組成,具有處理本種姓集團內部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權力,並有權對各種犯罪做出裁決。高種姓會議不僅有權處理本種姓集團內部的相關案件,還可以插手低於本種姓的其他種姓集團內的案件。1858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公開承認尊重印度種姓制度的習慣,宣告殖民政治改革向種姓制度的屈服。
上圖_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
20世紀30年代,聖雄甘地提倡提高賤民地位,發動「哈裡真」運動。他堅持認為應該把賤民改名為「哈裡真」,意思是「上帝所愛的人」。1947年,印度獨立後,頒布廢除種姓制度的法律。
《第15條》說的就是《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禁止宗教、種族、種姓、性別、出生地的歧視,所有公民不因其種姓而在進入和使用商店、餐館和公共水井等方面受到限制。」印度先後推出一系列法律,旨在減輕種姓制度的負面作用。
在現實中,法律上並未根除種姓制度,反而以宗教文化的形式予以保留,種姓的區分用不公開的形式保留下來。隨著低種姓及賤民政治覺悟的提高,紛紛組建政黨。很多政黨通過拉攏特定種姓的選民或提名主導種姓候選人,用種姓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帶有種姓的政治無疑加深了印度政壇的裂痕,阻礙了國家的民主進程。
上圖_ 19世紀英國人所繪的拉吉普人
種姓經濟熟視無睹《第15條》中,三名少女和工廠主的僱傭關係,顯然象徵著印度的種姓經濟。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影響,種姓制度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再生族」大多成為了農場主和高利貸者,首陀羅從事手工業者和佃農,賤民成了貧農和僱農的主力。
據統計,2002年,5%的高種姓集團控制著國家財富總值的32%,2012年,這一比例增長至47.6%。2019年,10%的高種姓集團控制著國家財富總值的60%。而在賤民中,僱農佔35%,佃農佔45%,還從事清潔、捕魚、收屍、做苦力和耕田等工作。
上圖_ 尼赫魯 與 甘地
出生婆羅門的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指出:「種姓制度及其相關的許多東西是完全不協調的、反動的、拘束的, 並且是進步的障礙。在它的體制之內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機會上的平等的, 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 更不可能有經濟上的民主。」
同時他又認為:「在印度人們保持著種姓制的條件下, 印度終歸是印度; 但是從他們與這個制度脫離關係的那一天起, 印度就不復存在了。」在這種矛盾思想的左右下,印度經濟進展緩慢。同樣是人口大國的中國,2019年GDP14.36萬億美元,印度GDP2.85萬億美元,兩者相差5倍。種姓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規模的擴張。
上圖_ 印度種姓的劃分
種姓教育顧此失彼《第15條》中,高種姓的阿揚警官接受過高等教育,而印度社會中90%的賤民是文盲。在印度人口中,82%信奉印度教,其教義規定婆羅門是知識的壟斷者,低種姓沒有平等求知的權力。英國統治時期,大力興辦西式教育,用來打破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印度獨立後,提倡全民教育,反對婆羅門對知識的壟斷。
儘管如此,教育始終籠罩在種姓制度的陰影之下。在大學裡低種姓的學生仍佔少數。不同的種姓有不同的大學,如婆羅門大學、林格亞特大學等,這些大學只收本種姓的子女上學,而且同一所大學裡,不同的種姓把持著不同的系。例如巴特大學歷史系、地理系和生物系由卡亞斯坦種姓控制,婆羅門種姓操縱政治系和哲學系,中等種姓把持商業系和英語系。
上圖_ 膚色為印度種姓制度最顯眼的種姓特點之一,偏黑肌一般為低種姓人群
種姓制度對傳統職業的要求,扼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不利於印度教育的發展。2019年,印度的文盲率高達26%,成年人文盲多達2.87億,是全世界文盲最多的國家。種姓的羈絆下,教育嚴重缺失,進一步遲滯了印度整體實力的壯大。
《第15條》尾聲時,阿揚警官和一群人坐在地上,分享食物,絲毫沒有種姓歧視。影片對種姓制度進行了自我剖析,嚴厲批判了這一制度的腐朽和沒落。尼赫魯說過:「只要種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國家中佔據應有的地位。」相信現代文明的光輝終將驅散種姓制度的陰霾,給印度帶來光明。
文:計白當黑
參考資料:
【1】謝振玲 《種姓制度對當代印度的影響》
【2】劉曉燕 《種姓制度和印度社會》
【3】李達南 《漫談印度的種姓制度》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