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巷道沉澱體系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06:36: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礦山排水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礦山巷道沉澱體系。
背景技術:
在礦山建設及生產過程中,工作面往往會產生大量的汙水,所產生的汙水需要及時排出,而從工作面排往水泵房的水中往往夾雜泥沙等雜質,這些雜質進入水倉後隨著水流速度的減緩開始沉澱,造成水倉淤積,不僅需要頻繁清理水倉,還會減少水倉的儲水量,造成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礦山巷道沉澱體系,可以減小沉澱池的體積,避免水倉的淤積。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礦山巷道沉澱體系,其特徵在於:包括螺旋沉澱池、進水管、排水管、儲汙管和清淤井,所述進水管末端貫穿螺旋沉澱池側壁、且呈切線布置,所述螺旋沉澱池下端對接水平安裝的儲汙管,儲汙管末端與清淤井連通,所述排水管包括豎向段和水平段,豎向端位於螺旋沉澱池內、且下端位於螺旋沉澱池中下部,水平段位於螺旋沉澱池上方、且與豎向段連通。
所述進水管和排水管均為金屬管材或塑料管材,所述進水管水平設置、且在其末端設置傾斜段,傾斜段末端位於螺旋沉澱池內。
所述螺旋沉澱池、清淤井和儲汙管均為鋼筋混凝土管,所述螺旋沉澱池下端為圓錐狀結構。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於:將螺旋沉澱池布置在巷道中水流速度平緩的位置,進水管的水從切向位置的進水口進入螺旋沉澱池,從螺旋沉澱池中部軸向的排水管排出。水在螺旋沉澱池中經過離心和折返,實現雜質分離的目的。被分離的雜質進入沉澱池底部的儲汙管,通過專用的清淤井進行清理,從而實現用小體積沉澱池最大限度的清除水中雜質和沉澱池可持續利用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其中:1、進水管;2、螺旋沉澱池;3、排水管;4、儲汙管;5、清淤井。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於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採用其他不同於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礦山巷道沉澱體系,;包括螺旋沉澱池2、進水管1、排水管3、儲汙管4和清淤井5,所述進水管1末端貫穿螺旋沉澱池2側壁、且呈切線布置,所述螺旋沉澱池2下端對接水平安裝的儲汙管4,儲汙管4末端與清淤井5連通,所述排水管3包括豎向段和水平段,豎向端位於螺旋沉澱池2內、且下端位於螺旋沉澱池2中下部,水平段位於螺旋沉澱池2上方、且與豎向段連通;所述進水管1和排水管3均為金屬管材或塑料管材,所述進水管1水平設置、且在其末端設置傾斜段,傾斜段末端位於螺旋沉澱池2內;所述螺旋沉澱池2、清淤井5和儲汙管4均為鋼筋混凝土管,所述螺旋沉澱池2下端為圓錐狀結構。
在具體應用時,進水管1和排水管3為有一定強度的金屬管或塑料管制成,螺旋沉澱池2,儲汙管4,清淤小井5為混凝土砌築而成,將本沉澱體系布置在巷道水溝一側,從工作面流出的夾雜大量雜質的水,從進水管1進入螺旋沉澱池2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產生一定的初速度,水從內側切向進入螺旋沉池2後沿圓形池壁旋轉,較重的顆粒在離心力作用下緊貼螺旋沉澱池2的內壁運動,速度急劇下降,在重力作用下通過螺旋沉池2下部的錐狀管進入儲汙管4,進入螺旋沉澱池2後的水繼續往下方運動,到達排水管3的吸水口(排水管末端安裝能夠實現吸水的抽水裝置)位置,隨後經過180度的折返進入排水管3排出,此時水中夾雜的較小顆粒雜質,無法實現180度折返,在慣性和重力作用下通過螺旋沉底池2下部的錐狀管進入儲汙管4,實現了清除水中雜質的目的。儲汙管4和清淤小井5共同作用實現了儲淤和清淤功能,從而實現了該沉澱體系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