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製造方法
2023-06-01 01:25:16 1
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箱體結構內設有多極子空腔,每個子空腔內的底座的底殼壁上設有安裝槽,一個支架座與其上安裝的觸頭支持、橋形動觸頭和壓力彈簧共同集成橋形動觸頭組件,支架座的下端設有可在安裝槽內安裝固定的安裝部,使橋形動觸頭組件位於子空腔內的左、右滅弧室之間,左動觸點位於對應左滅弧室的左空腔內、右動觸點位於對應右滅弧室的右空腔內。觸頭支持通過直線移動滑槽副安裝在支架座上,觸頭支持的下端通過壓接結構與橋形動觸頭可拆卸連接,上端與操作機構耦連,壓力彈簧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接結構與支架座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接結構與橋形動觸頭連接。可有效解決因分斷短路電流導致橋形動觸頭卡滯使起動器功能失效的問題。
【專利說明】交流電動機起動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具體涉及其橋形動觸頭的安裝、運動和定位。
【背景技術】
[0002]交流電動機起動器是一種用於控制交流電動機的啟動/停止電器,然而隨著功能的不斷擴展,現代的電動機起動器除了基本的用於控制電機啟動/停止的開關功能外,還要求增加用於安全保護及控制電機運行特性等其它功能,即要求電動機起動器能兼有電機控制電路中的如斷路器等其它電器的功能,例如以下安全保護功能:當電動機起動器接入被保護的線路內,流過與負載相同電流,當負載過載或斷相時,雙金屬片被加熱到一定的彎曲行程或者通過其差動機構帶動起動器機構脫扣,從而斷開線路起到保護作用;當負載短路時,短路電流流經起動器內部的線圈,帶動鐵心瞬時動作驅動機構脫扣,從而起到保護作用。現代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基本設計要求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各機構的運動件的運動精度和動作可靠性不僅要滿足能頻繁啟動/停止的基本要求,而且還要滿足起動器的自動脫扣保護動作的準確性、可靠性要求,並且,該準確性、可靠性應具有足夠的抗擊內外環境對其破壞的能力,其中內部環境的破壞因素如電弧、自動脫扣保護動作的失靈或失效等。二是電氣連接應具備良好、穩定的通電特性,特別是觸頭的電接觸特性;三是應具備足夠的分斷能力,其中不僅包括在大電流(特別是短路電流)情況下的穩定可靠分斷能力,而且還應包括在觸頭輕微燒蝕粘連情況下的正常分斷能力。四是應具備可靠有力的滅弧能力,以提升起動器產品的安全等級、使用壽命及使用範圍等性能指標。
[0003]專利號為200820215433.9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電動機起動器裝置,其可動橋形觸頭通過與設置在開關殼體的兩側壁上的4個筋實現安裝、定位和上下平動,而4個筋均位於兩個滅弧室之間的座腔內,筋與可動橋形觸頭之間的滑動安裝部位也位於兩個滅弧室之間的座腔內。此外,其接觸壓力彈簧的安裝結構採用了套裝在一個軸銷上的結構,而該軸銷也位於兩個滅弧室之間的座腔內,座腔內的電弧容易使筋產生變形,從而導致可動橋形觸頭喪失上下平動的精度及可靠性,甚至使上下平動失效;座腔內的電弧也容易使軸銷產生變形,使接觸壓力彈簧的安裝不穩定,從而導致可動橋形觸頭上下平動失效,和/或可動橋形觸頭與靜觸頭的電接觸性能下降、接觸電阻增大,甚至使可動橋形觸頭與靜觸頭的電接觸失效。由於電動機起動器控制的電機是感性類負載,如果觸頭的分斷速度過快,則電機會產生很大的過電壓,該過電壓,一方面可能擊穿動觸點與靜觸點之間的弧隙,使電弧繼續燃燒、延長燃弧時間,另一方面可能將起動器的絕緣擊穿,引起破壞事故,因此,電動機起動器的使用要求決定了其分斷速度不能太快,燃弧時間相對於其他開關電器要長。由於燃弧時間相對長的原因,所以使設置在兩個滅弧室之間的座腔內的零部件易受電弧燒蝕。然而,可動橋形觸頭設置在兩個滅弧室之間並在兩個滅弧室之間的座腔內上下移動的結構是實現橋形動觸頭的上下移動並與靜觸頭的閉合/分斷所必需的,其中一個移動副機構和壓力彈簧是必不可缺的, 申請人:發現,由於現有普遍採用的移動副機構及壓力彈簧在座腔內的連接結構不合理,所以使得它們耐飛弧破壞的能力很差,因此導致起動器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差和使用壽命短。此外,現有的可動橋形觸頭、軸銷、接觸壓力彈簧等零件以散裝的形式直接安裝在開關殼體上的結構,除了耐飛弧破壞的能力差以外,還存在安裝調試困難、生產效率較低,不能滿足自動化生產的發展要求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設計更加合理、可靠性更高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方案。
[0006]一種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包括由底座1、殼座100固定連接形成的箱體結構和安裝在殼座100上的操作機構,在所述的箱體結構內設有多極子空腔10,每個子空腔10內裝有左滅弧室8、右滅弧室9、引弧片17、左靜觸頭5、右靜觸頭6、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橋形動觸頭4上的左動觸點41和右動觸點42分別與左靜觸頭5上的左靜觸點51和右靜觸頭6上的右靜觸點61閉合/分斷配合,其中每個子空腔10內的底座I的底殼壁Ie上設有安裝槽11,在所述的箱體結構內的每個子空腔10內還包括一個支架座2,所述的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分別安裝在支架座2上,並與該支架座2共同集成橋形動觸頭組件20,所述的支架座2的下端設有可在所述的安裝槽11內安裝固定的安裝部25,使橋形動觸頭組件20位於子空腔10內的左滅弧室8與右滅弧室9之間、左動觸點41位於對應左滅弧室8的左空腔81內、右動觸點42位於對應右滅弧室9的右空腔91內;所述的觸頭支持3通過直線移動滑槽副安裝在支架座2上,觸頭支持3的下端通過壓接結構與橋形動觸頭4可拆卸連接,觸頭支持3的上端與所述的操作機構耦連,壓力彈簧7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接結構與支架座2連接,壓力彈簧7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接結構與橋形動觸頭4連接。
[0007]優選的,所述的支架座2上設有兩個對稱設置的U形截面的柱體21,且這兩個柱體21朝向支架座2的上端伸展形成兩個U形滑動槽26,兩個豎向槽口 29形成在兩個U形滑動槽26之間,左動觸點41和右動觸點42分別穿過兩個豎向槽口 29伸出到左空腔81內和右空腔91內,在每個豎向槽口 29上端的兩個柱體21上分別設有防脫凸肩28,每個豎向槽口 29的寬度D大於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每個豎向槽口 29的兩個防脫凸肩28之間的距離d小於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進一步的,所述的支架座2的豎向槽口 29的下端設有定位翼22,定位翼22上設有定位槽孔27,定位槽孔27套裝在底座I的定位凸起12上。
[0008]優選的,所述的直線移動滑槽副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的上端的一對U形滑動槽26和設置在觸頭支持3上的滑動部31,所述的滑動部31插入U形滑動槽26,並且滑動部31與U形滑動槽26滑動配合,以使滑動部31可直線移動。
[0009]優選的,所述的壓接結構包括設置在觸頭支持3的下端的壓接槽32、設置在壓接槽32兩側的一對第一水平定位面30、設置在壓接槽32底部的第一垂直壓接面35以及設置在橋形動觸頭4上的一對第二水平定位面40和一個第二垂直壓接面45,橋形動觸頭4可拆卸地壓裝在所述的壓接槽32內,第一水平定位面30與第二水平定位面40接觸並壓緊配合,第一垂直壓接面35與第二垂直壓接面45接觸並壓緊配合。進一步的,所述的壓接結構的每個第一水平定位面30包括凹弧面33和分別與凹弧面33的兩端銜接的兩個第一平面34,每個第二水平定位面40包括凸弧面43和分別與凸弧面43的兩端銜接的兩個第二平面44,各個第一平面34分別與對應的第二平面44接觸壓緊配合,各個第一水平定位面30的各凹弧面33同心,各個第二水平定位面40的各凸弧面43同心,並且各個凹弧面33分別與對應的凸弧面43接觸壓緊配合。
[0010]優選的,所述的第一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內的連接柱凸24和/或連接凹槽23,壓力彈簧7的一端套裝在連接柱凸24上並/或插裝在連接凹槽23內。
[0011]優選的,所述的第二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橋形動觸頭4上的連接柱臺46,壓力彈簧7的另一端套裝在連接柱臺46上。
[0012]優選的,所述的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的底面的外面設有容納引弧片17穿過的通槽250。
[0013]優選的,所述的引弧片17設有至少一個定位孔槽170,定位孔槽170套裝在底座I的定位凸起12上。
[0014]通過對橋形動觸頭系統結構改進和優化設計,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大幅度提升了橋形動觸頭系統的耐飛弧破壞的能力,同時使橋形動觸頭系統的各零部件集成為橋形動觸頭組件20的整裝形式的部件,從而可大大改善起動器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還可大大提高起動器產品的生產效率和降低製造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一實施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的A— A剖視圖。
[0017]圖3是圖2所示的一個極的結構示意圖,與圖2的區別僅在於圖3中未示出橋形動觸頭組件20的結構,只示出了底座I及滅弧系統的結構。
[0018]圖4是圖1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支架座2零件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9]圖5是圖4的俯視圖,示出了支架座2上的兩個U形截面的柱體21和由兩個柱體21構成的U形滑動槽26的俯視形狀結構。
[0020]圖6是圖5的左側視圖。
[0021]圖7是圖1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觸頭支持3零件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22]圖8是圖7的仰視圖。
[0023]圖9是圖7的俯視圖,示出了觸頭支持3上的滑動部31的俯視形狀結構。
[0024]圖10是圖7的左側視圖。
[0025]圖11是圖1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橋形動觸頭4零件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26]圖12是圖1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以下結合附圖1至12給出的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不限於以下實施例的描述。
[0028]附圖1-12存在以下關係: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一實施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的A— A剖視圖中僅示出了一個極的底座1、滅弧系統及橋形動觸頭組件20的結構及它們之間的安裝關係,其餘的極的結構與圖示的極相同。圖3與圖2的區別是僅示出了底座I及滅弧系統的結構,圖3示出了容納圖4所示的支架座2的下端的安裝部25的安裝槽11的俯視形狀結構。圖4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支架座2的平面結構示意圖示出了支架座2的下端的安裝部25的形狀結構、支架座2上的朝向支架座2的上端伸展的U形截面的柱體21的形狀結構,安裝部25安裝到圖3所示的底座I安裝槽11內。圖5是圖4的俯視圖,圖5中支架座2上的由兩個柱體21構成的U形滑動槽26的俯視形狀結構與圖9所示的觸頭支持3上的滑動部31的俯視形狀結構相匹配。圖6是圖5的左側視圖,分別示出了支架座2上的兩個U形截面的柱體21之間的豎向槽口 29的形狀結構、豎向槽口 29上端的兩個柱體21上的防脫凸肩28的形狀結構、豎向槽口 29的寬度D及兩個防脫凸肩28之間的距離d,其中D大於圖12所示的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d小於圖12所示的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圖8是圖7的觸頭支持3零件的仰視圖,圖8中示出了一種與圖12所示的橋形動觸頭4上的結構相匹配的壓接結構的實施方式,其中包括凹弧面33及與其兩端銜接的兩個第一平面34、兩個凹弧面33同心且其曲率半徑為R、兩組第一平面34之間的距離為H,距離H等於圖12所示的距離h,曲率半徑R等於圖12所示的曲率半徑r。圖9示出了圖7的觸頭支持3上的滑動部31的俯視形狀結構,該結構與圖5所示的支架座2上的U形滑動槽26的俯視形狀結構相匹配。圖10是圖7的左側視圖,示出了觸頭支持3的下端的壓接槽32、兩個第一平面34之間的距離H。圖10的距離H等於圖12所示的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圖12是圖11的橋形動觸頭4零件的俯視圖,示出了一種與圖8所示的觸頭支持3上的結構相匹配的壓接結構的實施方式,其中包括凸弧面43和與其兩端銜接的兩個第二平面44、兩個凸弧面43同心且其曲率半徑為r、兩組第二平面44之間的距離h (即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
[0029]參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包括一個底座1、一個殼座100和安裝在殼座100上的操作機構(圖中未不出)。電機起動器是一種多極開關電器,它的極數通常有兩種:一種是2個極,它用於控制單相電動機;另一種是3個極,它用於控制三相電動機。底座1、殼座100和操作機構分別是多極公用的部件。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為上下兩層結構。上層以殼座100為機架,下層以底座I為機架,殼座100上除了安裝有操作機構夕卜,還安裝有多極脫扣裝置(圖中未示出)、接線裝置(圖中未示出)、各個極的左靜觸頭5和右靜觸頭6等常規部件。下層的底座I內設有各個極的由左滅弧室8、右滅弧室9、引弧片17等零部件構成的常規結構的滅弧系統和包括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壓力彈簧7的橋形動觸頭系統,左靜觸頭5、右靜觸頭6、滅弧系統和橋形動觸頭系統的數量分別與極數相同。殼座100與底座I通過常規的如卡接連接結構固定連接在一起形成箱體結構,在該箱體結構內又根據極數分成多個子空腔10,即如圖2和3所示,每一極都具有一個獨立的子空腔10,每個子空腔10由底座I的前殼壁la、後殼壁lb、左殼壁lc、右殼壁Id、底殼壁Ie和殼座100圍成。每個子空腔10內的布局是相同的,S卩:由位於子空腔10內的中間位置的橋形動觸頭系統將所在子空腔10分隔成左空腔81和右空腔91,左滅弧室8設置在左空腔81的左邊區域,左滅弧室8與橋形動觸頭系統之間的區域為左分斷/閉合區;右滅弧室9設置在右空腔91的右邊區域,右滅弧室9與橋形動觸頭組件20之間的區域為右分斷/閉合區。引弧片17安裝在子空腔10內的底殼壁Ie上,它穿過支架座2與底殼壁Ie的結合部位,橫跨整個子空腔10,並且其兩端分別與左滅弧室8、右滅弧室9底面(圖中未示出)電連接。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的每一極子空腔10內還包括一個支架座2,在支架座2上分別安裝有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與支架座2共同集成為一個橋形動觸頭組件20。動觸頭組件20位於子空腔10內的中間位置,安裝在其上的包括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仍處於上述中間位置,它們的功能不受支架座2的影響。顯然,形成整體橋形動觸頭組件20的優點在於,與現有的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等零部件以散裝的方式分別安裝在底座I上相t匕,使橋形動觸頭組件20的結構不再受底座I的結構及工藝限制,可採用抗飛弧破壞性能好的直線移動滑槽副結構、彈簧連接結構和理想的用材,將觸頭支持3通過直線移動滑槽副安裝在支架座2上,同時使橋形動觸頭組件20可經預裝配後整裝到底座I上,可大大方便安裝調試、提高自動化組裝生產效率。
[0030]橋形動觸頭系統的觸頭支持3的下端與橋形動觸頭4連接,通過該連接使觸頭支持3與橋形動觸頭4聯動。橋形動觸頭系統的壓力彈簧7用於向橋形動觸頭4提供向上的閉合接觸力,即壓力彈簧7的彈力驅使左動觸點41和右動觸點42分別與左靜觸點51和右靜觸點61閉合。橋形動觸頭系統的觸頭支持3的上端與操作機構耦合連接,即:操作機構的控制杆(圖中未示出)與觸頭支持3的上端接觸連接,通過該接觸連接,實現控制杆與觸頭支持3之間的操作力的傳遞;當操作機構的操作力使控制杆推壓觸頭支持3的上端時,操作力克服壓力彈簧7的彈力使觸頭支持3向下移動,觸頭支持3推動橋形動觸頭4向下移動,使左動觸點41和右動觸點42分別與左靜觸點51和右靜觸點61分斷;當操作機構撤去操作力時,壓力彈簧7的彈力驅使橋形動觸頭4向上移動,使左動觸點41和右動觸點42分別與左靜觸點51和右靜觸點61閉合,同時橋形動觸頭4推動觸頭支持3向上移動。
[0031]參見圖1、圖4至圖9,上述的直線移動滑槽副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的上部的一對U形滑動槽26、設置在的觸頭支持3上的滑動部31,滑動部31插入U形滑動槽26,並且滑動部31與U形滑動槽26滑動配合以使滑動部31可直線移動。顯然,直線移動滑槽副的具體結構還可以有其它形式,但不管何種形式,它要比現有的軸銷結構具有更好的抗飛弧破壞性能,因為軸銷的功能是為了定位壓力彈簧及橋形觸頭,並使橋形觸頭沿著該軸銷上下運動。當線路發生短路時,起動器觸頭在大電流分斷過程中產生的電弧有可能會燒損並熔化該支架座上的軸銷,使軸銷變形,從而導致橋形動觸頭卡滯在軸銷上無法沿著軸銷上下運動,使起動器主迴路無法通電。而觸頭支持3上的滑動部31和設置在支架座2的上部的U形滑動槽26的滑動配合結構不易受飛弧破壞而失效,並可結合採用耐飛弧破壞的材料的方式,可獲得更理想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0032]參見圖1、圖7-12,觸頭支持3的下端通過壓接結構與橋形動觸頭4可拆卸連接。所述的壓接結構包括設置在觸頭支持3的下端的壓接槽32、設置在壓接槽32兩側的一對第一水平定位面30、設置在壓接槽32底部的第一垂直壓接面35,以及設置在橋形動觸頭4上的一對第二水平定位面40和一個第二垂直壓接面45,橋形動觸頭4可拆卸地壓裝在壓接槽32內,第一水平定位面30與第二水平定位面40接觸並壓緊配合,第一垂直壓接面35與第二垂直壓接面45接觸並壓緊配合。顯然,通過這樣的壓接結構,可以實現觸頭支持3與橋形動觸頭4的可拆卸連接,或者說,採用壓接結構的目的之一是能使觸頭支持3與橋形動觸頭4之間實現聯動,另一個特殊目的是能使觸頭支持3與橋形動觸頭4之間實現可拆卸連接,以滿足橋形動觸頭組件20的裝配要求。參見圖7至11,所述的壓接結構的每個第一水平定位面30包括凹弧面33和分別與凹弧面33的兩端銜接的兩個第一平面34,每個第二水平定位面40包括凸弧面43和分別與凸弧面43的兩端銜接的兩個第二平面44 ;兩個第一水平定位面30的兩個第一平面34之間的距離H等於兩個第二水平定位面40的兩個第二平面44之間的距離h。當橋形動觸頭4裝入觸頭支持3壓接槽32後,觸頭支持3上的各第一平面34必然與橋形動觸頭4上的各第二平面44對應配合,即各第一平面34分別與對應的各第二平面44接觸並壓緊配合;兩個第一水平定位面30的兩個凹弧面33同心,兩個第二水平定位面40的兩個凸弧面43同心,兩個凹弧面33的曲率半徑R等於兩個凸弧面43的曲率半徑r。當橋形動觸頭4裝入觸頭支持3壓接槽32後,觸頭支持3上的各凹弧面33必然與橋形動觸頭4上的各凸弧面43對應配合,即各凹弧面33分別與對應的各凸弧面43接觸並壓緊配合。附圖所示的壓接結構是一種優選的方案,不排除採用其它方式,但不管何種方式,在觸頭支持3與橋形動觸頭4之間接觸壓緊配合的配合面中,觸頭支持3與橋形動觸頭4上都會分別包括至少2個(一對)水平定位面和一個垂直壓接面,以限制橋形動觸頭4相對於觸頭支持3的5個自由度。上述的各種形式的水平定位面均與觸頭支持3的移動方向平行,而各種形式的垂直壓接面均與觸頭支持3的移動方向垂直。由於H=h(即使得各第一平面34分別與對應的各第二平面44接觸並壓緊配合)、R=r (即使得所有壓接結構兼有較好連接性能一各凹弧面33分別與對應的各凸弧面43接觸並壓緊配合),所以觸頭支持3與橋形動觸頭4之間具有較好的連接性能(即不自由鬆動的特性)和可拆卸性能(即能輕鬆方便地將它們拆開的特性)。以上的壓接結構是具有抗飛弧破壞的性能的優選方案,不排除其它形式的壓接結構。
[0033]參見圖1、圖4至圖12,壓力彈簧7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接結構與支架座2連接,壓力彈簧7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接結構與橋形動觸頭4連接。所述的第一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內的連接柱凸24和連接凹槽23,壓力彈簧7的一端套裝在連接柱凸24上並插裝在連接凹槽23內。當然這是一種優選的方案,還有兩種圖中未示出的可用的方案,其中一種是:所述的第一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內的連接柱凸24,壓力彈簧7的一端套裝在連接柱凸24上;另一種是:所述的第一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內的連接凹槽23,壓力彈簧7的一端插裝在連接凹槽23內。因此可以將第一連接結構歸納為:所述的第一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內的連接柱凸24和/或連接凹槽23,壓力彈簧7的一端套裝在連接柱凸24上並/或插裝在連接凹槽23內。所述的第二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橋形動觸頭4上的連接柱臺46,壓力彈簧7的另一端套裝在連接柱臺46上。以上的第一連接結構和第二連接結構都是優選方案,不排除其它形式的連接結構。
[0034]參見圖1至12,所述的子空腔10內的底座I的底殼壁Ie上設有安裝槽11,所述的支架座2的下端設有安裝部25,安裝部25安裝在安裝槽11內固定,並使橋形動觸頭組件20位於左滅弧室8與右滅弧室9之間的子空腔10內、左動觸點41位於對應左滅弧室8的左空腔81內、右動觸點42位於對應右滅弧室9的右空腔91內,即:橋形動觸頭組件20位於子空腔10內的中間位置,並將子空腔10分隔成左空腔81和右空腔91 ;左滅弧室8設置在左空腔81的左邊區域,左滅弧室8與橋形動觸頭系統之間的區域為左分斷/閉合區,用於容納安裝在橋形動觸頭系統的橋形動觸頭4的左動觸點41、安裝在殼座100上的左靜觸頭5上左靜觸點51,並允許左動觸點41上下移動,使左動觸點41與左靜觸點51的分斷/閉合完全處於左分斷/閉合區內;右滅弧室9設置在右空腔91的左右邊區域,右滅弧室9與橋形動觸頭組件20之間的區域為右分斷/閉合區,用於容納安裝在橋形動觸頭系統的橋形動觸頭4的右動觸點42、安裝在殼座100上的右靜觸頭6上右靜觸點61,並允許右動觸點42上下移動,使右動觸點42與右靜觸點61的分斷/閉合完全處於右分斷/閉合區內。所述的支架座2上設有兩個U形截面的柱體21,兩個柱體21對稱設置並朝向支架座2的上端伸展形成兩個U形滑動槽26,兩個U形滑動槽26之間形成兩個豎向槽口 29,在每個豎向槽口 29上端的兩個柱體21上分別設有防脫凸肩28,每個豎向槽口 29的寬度D大於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每個豎向槽口 29的兩個防脫凸肩28之間的距離d小於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由於D>h,所以當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裝入U形滑動槽26後,橋形動觸頭4的兩端可分別通過兩個左豎向槽口 29伸出到左空腔81內和右空腔91內,位於橋形動觸頭4的兩端上的動觸點41和右動觸點42分別也穿過兩個豎向槽口 29伸出到左空腔81內和右空腔91內。由於D>h,所以當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裝入U形滑動槽26後,橋形動觸頭4在壓力彈簧7的彈力作用下與防脫凸肩28接觸,即兩個豎向槽口 29上端的兩個柱體21上的4個防脫凸肩28阻擋限制了橋形動觸頭4沿所述的直線移動方向自由脫出。在將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裝入U形滑動槽26後,再將觸頭支持3插入到U形滑動槽26內,並使觸頭支持3的下端與橋形動觸頭4連接,觸頭支持3的滑動部31與U形滑動槽26滑動配合,實現觸頭支持3通過直線移動滑槽副安裝在支架座2上。由此可見,如果觸頭支持3與橋形動觸頭4之間的壓接結構不是採用可拆卸連接形式,則觸頭支持3無法安裝到U形滑動槽26內。由於支架座2通過其下端的安裝部25固定安裝到底座I的底殼壁Ie的安裝槽11內的,而兩個豎向槽口 29位於支架座2的上部,所以支架座2與底座I的固定連接不妨礙橋形動觸頭4的兩端分別通過兩個左豎向槽口 29可伸出到左空腔81內和右空腔91內。為了進一步加強支架座2與底座I的固定連接強度,一種優選的方案是在支架座2的兩個豎向槽口 29的下端分別設有兩個定位翼22,每個定位翼22上設有定位槽孔27,定位槽孔27套裝在底座I的定位凸起12上,通過定位槽孔27與定位凸起12的安裝配合,進一步加強了支架座2與底座I的固定連接。當然,這是一種優選的方案,定位翼22的數量和位置,可根據實際結構需要選定,不排除其它實施方案。為使引弧片17穿過支架座2與底殼壁Ie的結合部位、並方便支架座2與安裝槽11之間的安裝配合,優選的方案是所述的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的底面的外面設有容納引弧片17穿過的通槽250。為了使穿過支架座2與底殼壁Ie的結合部位的引弧片17不受支架座2與安裝槽11的安裝影響,一種優選的方案是,所述的引弧片17設有至少一個定位孔槽170,定位孔槽170套裝在底座I的定位凸起12上,通過定位孔槽170與定位凸起12安裝配合,使引弧片17的安裝定位更加穩定可靠,並在支架座2安裝槽11內的過程中,不會移位,方便支架座2的安裝。
[0035]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包括由底座(1)、殼座(100)固定連接形成的箱體結構和安裝在殼座(100)上的操作機構,在所述的箱體結構內設有多極子空腔(10),每個子空腔(10)內裝有左滅弧室(8)、右滅弧室(9)、引弧片(17)、左靜觸頭(5)、右靜觸頭(6)、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橋形動觸頭(4)上的左動觸點(41)和右動觸點(42)分別與左靜觸頭(5)上的左靜觸點(51)和右靜觸頭(6)上的右靜觸點(61)閉合/分斷配合,其特徵在於: 每個子空腔(10)內的底座(1)的底殼壁(Ie)上設有安裝槽(11),在所述的箱體結構內的每個子空腔(10)內還包括一個支架座(2),所述的觸頭支持(3)、橋形動觸頭(4)和壓力彈簧(7)分別安裝在支架座(2)上,並與該支架座(2)共同集成橋形動觸頭組件(20),所述的支架座(2)的下端設有可在所述的安裝槽(11)內安裝固定的安裝部(25),使橋形動觸頭組件(20)位於子空腔(10)內的左滅弧室(8)與右滅弧室(9)之間、左動觸點(41)位於對應左滅弧室(8)的左空腔(81)內、右動觸點(42)位於對應右滅弧室(9)的右空腔(91)內; 所述的觸頭支持(3 )通過直線移動滑槽副安裝在支架座(2 )上,觸頭支持(3 )的下端通過壓接結構與橋形動觸頭(4)可拆卸連接,觸頭支持(3)的上端與所述的操作機構耦連,壓力彈簧(7)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接結構與支架座(2)連接,壓力彈簧(7)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接結構與橋形動觸頭(4)連接。
2.根據權 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支架座(2)上設有兩個對稱設置的U形截面的柱體(21),且這兩個柱體(21)朝向支架座(2)的上端伸展形成兩個U形滑動槽(26 ),兩個豎向槽口( 29 )形成在兩個U形滑動槽(26 )之間,左動觸點(41)和右動觸點(42)分別穿過兩個豎向槽口( 29)伸出到左空腔(81)內和右空腔(91)內,在每個豎向槽口(29)上端的兩個柱體(21)上分別設有防脫凸肩(28),每個豎向槽口(29)的寬度D大於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每個豎向槽口(29)的兩個防脫凸肩(28)之間的距離d小於橋形動觸頭(4)的寬度h。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直線移動滑槽副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的上端的一對U形滑動槽(26)和設置在觸頭支持(3)上的滑動部(31),所述的滑動部(31)插入U形滑動槽(26),並且滑動部(31)與U形滑動槽(26)滑動配合,以使滑動部(31)可直線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壓接結構包括設置在觸頭支持(3)的下端的壓接槽(32)、設置在壓接槽(32)兩側的一對第一水平定位面(30),設置在壓接槽(32)底部的第一垂直壓接面(35)以及設置在橋形動觸頭(4)上的一對第二水平定位面(40 )和一個第二垂直壓接面(45 ),橋形動觸頭(4 )可拆卸地壓裝在所述的壓接槽(32 )內,第一水平定位面(30 )與第二水平定位面(40 )接觸並壓緊配合,第一垂直壓接面(35)與第二垂直壓接面(45)接觸並壓緊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內的連接柱凸(24)和/或連接凹槽(23),壓力彈簧(7)的一端套裝在連接柱凸(24)上並/或插裝在連接凹槽(23)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二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橋形動觸頭(4)上的連接柱臺(46),壓力彈簧(7)的另一端套裝在連接柱臺(46)上。
7.採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支架座(2)下端的安裝部(25)的底面的外面設有容納引弧片(17)穿過的通槽(250)。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支架座(2)的豎向槽口(29)的下端設有定位翼(22),定位翼(22)上設有定位槽孔(27),定位槽孔(27)套裝在底座(1)的定位凸起(12)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引弧片(17)設有至少一個定位孔槽(170),定位孔槽(170)套裝在底座(1)的定位凸起(12)上。
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交流電動機起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壓接結構的每個第一水平定位面(30)包括凹弧面(33)和分別與凹弧面(33)的兩端銜接的兩個第一平面(34),每個第二水平定位面(40)包括凸弧面(43)和分別與凸弧面(43)的兩端銜接的兩個第二平面(44),各個第一平 面(34)分別與對應的第二平面(44)接觸壓緊配合,各個第一水平定位面(30)的各凹弧面(33)同心,各個第二水平定位面(40)的各凸弧面(43)同心,並且各個凹弧面(33)分別與對應的凸弧面(43)接觸壓緊配合。
【文檔編號】H02P1/10GK203574568SQ201320652730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2日
【發明者】徐勝國, 胡建國, 汪小娟 申請人:浙江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