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人在囧途》,為何能在整個囧系列電影中封神?
2023-05-31 20:56:55 2
2010年,一個香港導演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獨立電影,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立意是他從未接觸過,毫無概念的東西,這便是「春運」,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個詞——回家。
就像候鳥遷徙一樣,這是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運動軌跡,而「春運」的載體,皆以火車為主,拍攝一個火車上的故事,太難了,但他卻成功了。
他叫葉偉民,這部以「春運」為題材的電影,叫《人在囧途》,豆瓣評分7.7分。
如今10年過去,《人在囧途》電影兜兜轉轉,經由當年的主演徐崢之手,早已發展成「囧系列」電影,但不管這個系列怎麼變,《人在囧途》始終是「囧系列」的封神之作,難以被超越,原因為何?
小兮以為,在於「真實」二字。
稍微留心的,就會知道,「囧系列」電影四部曲中,只有這第一部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
葉偉民將他的第一部電影放在了「春運」題材上,講述的是回家途中的故事。這故事的「囧勁」取決於這一趟路途,而「回家過年」這麼一件大事,卻不會發生在囧系列的其他幾個地點上。
我們都知道,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跟故事的敘事有極大的關係,但同樣,跟故事題材的選取,也是密切相關的。
「春運」,不是大部分人,更不是一部分人,而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
葉偉民將眼光放在了「春運」這麼一個「大眾行為」上,本來就已經戳中了許多觀眾回家的執念,僅僅從題材上達到和觀眾的共情,電影其實已經成功了大半。
但,火車上的故事該怎麼開展,又是一個難解的題。
早在2004年,馮小剛就已經用一部《天下無賊》的賀歲檔電影,將「回家」和「火車上的故事」相結合,為如何講好火車故事做了很好的示範。
火車上人流攢動,買錯票的、買到假票的、看不好個人物品的、騙子小偷集中的,哪一件事離我們遠呢?
套上了這些春運「日常事」,無形中,春運和囧式故事,就成了這部電影的兩個關鍵詞。
葉偉民用李成功和牛耿這兩個倒黴鬼和他們所遇到的倒黴事,以「真實」的表現形式,將這部「囧式」的公路片包裹在春運回家團圓之喜中,卻在其中穿插許多讓人笑不出來的事,有種用春運,品人生的錯覺。
很多人覺得,「囧系列」電影的喜劇風格,是王寶強和徐崢的聯合,是因為他們兩人,這個系列的電影才具有「囧風」,其他沒有王寶強參與的,已經變味了,其實這並不正確。
相信也不是葉偉民選擇他們倆擔當主角的初衷。
徐崢在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裡就已經聲名大噪,但他始終無法擺脫的便是他演繹的喜劇角色,大多都有一個「憨憨的」,「傻傻的」的形象。
和他一樣的,還有王寶強。
網絡上有人戲稱「有人演什麼像什麼,有人演什麼是什麼,只有王寶強,是像什麼演什麼」。
縱觀王寶強參演的角色,幾乎全都是「本色出演」,本人看著憨,甚至是傻,他也就順著這樣的角色一路往下演了,當然,這也跟他的外在形象有關(小兮沒有取笑他樣貌的意思,而是他的氣質,給人就是一種「傻勁」)。
徐崢和王寶強的許多角色氣質,都有「憨傻」「淳樸」甚至是「善良」這麼一個共性,用在這部電影裡,則更有代入感。
《人在囧途》講述的是一個玩具老闆李成功在小三曼妮的「強烈要求」下,準備回家過年,順便和長期兩地分居的老婆,攤牌離婚,路遇前往長沙追債的牛耿,兩個人似乎「黴運當頭」,倒黴事纏身,最後一路囧事不斷,經歷了幾次人性的拔河,李成功終於從身心上回頭,回家的一個故事。
許多人在這個故事裡的看的是「囧」,但小兮卻在這個故事裡看到「平民氣質」。
如果李成功是精明至極的人,那麼這趟囧途是不會這麼「順順噹噹」的,所謂「無利不起早」,李成功本就是商人出身,唯利是圖才是他該有的本性。
凡事不跟情掛鈎,所以我們一開始看到的就是一個可以冷漠承諾小三答應離婚的角色,可偏偏這個角色又是矛盾的,他並不全然無情,相反,他會因為牛耿一次次地停住了自己的步伐,「配合」著牛耿的單純和善意,甚至將身上僅剩的現金全給了那個「女騙子」。
這樣的人,特別像我們身邊每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03、紀錄片鏡頭和公路喜劇的結合帶出了中年男人的特質囧系列電影中,除了「囧」,還有一個非常直觀的共性,那便是中年男人。
中年男人,這本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上有老,下有小,在外創業的,打工的,都處於上坡路段,對內和妻子孩子父母之間,關係上都趨於平淡,甚至是矛盾期。
牛耿和李成功兩個人其實屬於兩個階層的中年男人,一個眼巴巴地等著發獎金和工資回家和親人團聚,卻不想最後只能走上討債回家的路,一個事業小有所成,卻迷了方向,差點拋棄妻女。
其實,早在電影正式開拍之前,葉偉民就曾經帶著他的攝製團隊在全國的火車站實地拍攝春運場景,將紀錄片的鏡頭融合在兩個男人身上一起講故事。
他是用最真實的鏡頭和稍帶刻意的「囧」事,帶出了這兩個人男人在生活中的困境,把他們難以周全的生活姿態,赤裸裸地展開在我們每個人面前。
中年男人,是一個不懂哭,更不懂發洩的群體,葉偉民的這一次創作,無疑是開了中年男人與公路喜劇結合的先河,同時,提供了讓更多人認識,甚至是了解這類群體的渠道。
牛耿和李成功他們倆他們代表了這兩個階層同一年齡段的眾生相。
在這部片之前,國內以中年男人和公路喜劇片概念相結合的電影其實並不多,之後聚焦中年男人的電影也沒有太出挑的。
即便是後面徐崢延續了「中年男人」的這些故事,把中年男人的故事都填滿了,也沒能超越這部前作。
葉偉民的「人在囧途」,最好的地方,在於講故事和紀錄片式鏡頭的結合,而這,在囧系列的其他電影裡,只看到了影子,並沒有真的延續。
《人在囧途》這個名字,其實拆分理解,也是很奇妙的,似乎每個字都能拆解出來故事的邊邊腳腳,但後續的《泰囧》、《港囧》以及《囧媽》都太單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