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踝內側用接骨板的製作方法
2023-06-22 10:37:41 1

本發明涉及一種接骨板,特別是涉及一種外踝骨折的內固定手術中採用的接骨板。
背景技術:
脛骨下端為後踝,後踝骨折時,需要利用固定裝置對後踝進行內固定手術,常用的固定裝置為接骨板和螺釘,現有的接骨板為金屬鈦製成的條狀的板,接骨板與骨接觸的面為平面,進行固定手術時,螺釘鎖緊後,接骨板要對骨折部位有一定的力,需要保證接骨板與脛骨和後踝緊密接觸。
由於脛骨、踝骨的側面是曲面並不是平面,在使用中,接骨板與踝骨不能嚴密貼合,接骨板對骨固定不牢靠,施加力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其結構簡單、可與脛骨和後踝緊密貼合。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包括長條板狀的接骨板本體,所述接骨板本體的上側面和下側面均為曲面,所述下側面與外踝外側面緊密貼合,所述接骨板本體包括一體構成的脛骨貼合部和關節貼合部,所述關節貼合部的長度小於所述脛骨貼合部的長度。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其中,所述脛骨貼合部上間隔設置有多個複合孔,每個複合孔均為兩個通孔相交而成,兩個通孔分別為帶螺紋通孔和不帶螺紋通孔,所述關節貼合部上間隔設置有兩個尺寸相同的鎖定螺釘孔。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其中,所述接骨板本體採用純鈦或鈦合金製成。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其中,所述脛骨貼合部與所述關節貼合部的連接處所成的角度為170度。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其中,所述關節貼合部的寬度與所述脛骨貼合部的寬度相等。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其中,多個所述複合孔的尺寸不同。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其中,所述接骨板本體的邊緣設置倒角,所述接骨板本體邊緣的厚度小於接骨板本體中間的厚度。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於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包括長條板狀的接骨板本體,接骨板本體包括一體構成的脛骨貼合部和關節貼合部,關節貼合部的長度小於脛骨貼合部的長度,結構簡單;接骨板本體的上側面和下側面均為曲面,下側面可與後踝外側面緊密貼合,脛骨貼合部的下側面的曲率與脛骨外側面相應位置的曲率相同,關節貼合部的下側面的曲率與後踝外側面相應位置的曲率相同,相應位置指的是被接骨板本體的脛骨貼合部和關節貼合部覆蓋的位置,脛骨貼合部可與脛骨緊密貼合,關節貼合部可與後踝緊密貼合,更貼合骨折部位。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中,所述脛骨貼合部上間隔設置有多個複合孔,多個所述複合孔的尺寸不同,每個複合孔均為兩個通孔相交而成,兩個通孔分別為帶螺紋通孔和不帶螺紋通孔,帶螺紋通孔與鎖定螺釘配合使用,鎖定螺釘穿過帶螺紋通孔鎖入骨頭以起支撐骨頭的作用,不帶螺紋通孔為加壓孔,其與不帶螺紋的標準螺釘配合使用,利用外部加壓將標準螺釘壓入骨頭中,使接骨板與骨頭壓緊,在外踝骨折處的固定更加牢固可靠;使用時,醫生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帶螺紋通孔或不帶螺紋通孔,便於醫生操作。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後踝內側用接骨板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主視圖;
圖4為圖3的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的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包括長條板狀的接骨板本體1,接骨板本體1的上側面12和下側面11均為曲面,下側面11與後踝外側面緊密貼合,接骨板本體1包括一體構成的脛骨貼合部111和關節貼合部112,脛骨貼合部111與關節貼合部112的連接處所成的角度117為170度,關節貼合部112的長度115小於脛骨貼合部111的長度116,關節貼合部112的寬度113與脛骨貼合部111的寬度114相等。
再結合圖3和圖5所示,接骨板本體1的上側面12和下側面11均為曲面,下側面11與後踝外側面緊密貼合,脛骨貼合部的下側面的曲率與脛骨外側面相應位置的曲率相同,關節貼合部的下側面的曲率與後踝外側面相應位置的曲率相同,相應位置指的是被接骨板本體的脛骨貼合部和關節貼合部覆蓋的位置,脛骨貼合部可與脛骨緊密貼合,關節貼合部可與後踝緊密貼合,更貼合骨折部位。
如圖1和圖2所示,脛骨貼合部111上間隔設置有三個複合孔13,三個複合孔13的尺寸不同,每個複合孔13均為兩個通孔相交而成,兩個通孔分別為帶螺紋通孔131和不帶螺紋通孔132,關節貼合部112上間隔設置有兩個尺寸相同的鎖定螺釘孔14,鎖定螺釘孔14用於將關節貼合部112與後踝貼合後鎖緊。如圖4所示,帶螺紋通孔131的軸線均傾斜於接骨板本體1的下側面設置。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的接骨板本體1可採用純鈦或鈦合金製成。
如圖1和圖4所示,接骨板本體1的邊緣設置倒角16,接骨板本體1邊緣的厚度小於接骨板本體1中間的厚度。
如圖5所示,脛骨10的下端為後踝20,後踝20發生骨折,需要在後踝骨折部位利用本接骨板30和螺釘進行內固定手術,以使骨折的骨頭得到加固和復位:首先切口使骨折部位露出,將本接骨板30置於切口內的骨折部位,使下側面11與後踝外側面貼合,開孔將螺釘擰入鎖定螺釘孔中將接骨板初步固定,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鎖定螺釘與帶螺紋通孔131配合或者選擇標準螺釘與不帶螺紋的通孔132配合使用,完成接骨板的植入,骨折塊有移位時,選擇不帶螺紋的通孔,外部加壓使標準螺釘穿過不帶螺紋的通孔壓入骨頭,直至接骨板與骨頭接觸或者壓緊,使骨折塊復位,骨折部位的骨頭需要支撐力時,選擇帶螺紋通孔,使鎖定螺釘穿過帶螺紋的通孔鎖緊以使接骨板與骨頭接觸壓緊。
本發明後踝內側用接骨板中的接骨板本體的上側面和下側面均為曲面,下側面可與後踝外側面緊密貼合,脛骨貼合部的下側面的曲率與脛骨外側面相應位置的曲率相同,關節貼合部的下側面的曲率與後踝外側面相應位置的曲率相同,相應位置指的是被接骨板本體的脛骨貼合部和關節貼合部覆蓋的位置,脛骨貼合部可與脛骨緊密貼合,關節貼合部可與後踝緊密貼合,更貼合骨折部位;脛骨貼合部上間隔設置有多個複合孔,多個複合孔的尺寸不同,每個複合孔均為兩個通孔相交而成,兩個通孔分別為帶螺紋通孔和不帶螺紋通孔,帶螺紋通孔與鎖定螺釘配合使用,鎖定螺釘穿過帶螺紋通孔鎖入骨頭以起支撐骨頭的作用,不帶螺紋通孔為加壓孔,其與不帶螺紋的標準螺釘配合使用,利用外部加壓將標準螺釘壓入骨頭中,使接骨板與骨頭壓緊,在後踝骨折處的固定更加牢固可靠;使用時,醫生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帶螺紋通孔或不帶螺紋通孔,便於醫生操作;每個複合孔13均為帶螺紋通孔131和不帶螺紋通孔132相交而成,形成的複合孔那個13的尺寸大於單一的帶螺紋的孔和不帶螺紋的孔的尺寸,便於醫生在骨幹上打孔。此外,採用此種複合孔,螺釘的植入角度有多種。
本接骨板採用金屬鈦製成,其可以在骨頭完全癒合後移除或者留在原處。
本接骨板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後踝外側用接骨板成對使用,二者位於不同位置,二者的貼合面與後踝的不同位置貼合。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發明的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