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13個市的由來(河北各城市名稱的由來)
2023-06-22 09:29:18 1
你所不知道的河北第十期
河北省一向被稱為「燕趙大地」,這是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燕國和趙國。那麼河北的11個地級市名稱又是怎樣由來的呢?這一期《你所不知道的河北》,小編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石家莊
=Shijiazhuang=
省會石家莊原為一個不足二百人口的冀中平原小村莊,屬於清代正定府獲鹿縣,20世紀初晚清政府修建了京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經過此地時把火車站建在石家莊村,於是本地區中心城市逐漸由古城正定轉移到石家莊村。1925年北洋政府設小城鎮石門市,取石家莊村和休門村首尾二字。1947年12月26日,正式設置石家莊市。
保定
=Baoding=
保定原來以清苑為中心,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設清苑縣,五代時被契丹侵兵焚毀,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在其祖陵附近的清苑廢城設「保塞軍」(「軍」是宋遼金時期在要塞所設的行政區劃,駐有重兵),984年升為「保州」,小說戲曲中的呼延贊、楊延昭等均在此做過地方官,鎮守這座與遼國對峙的軍事重鎮。1213年蒙古軍隊攻陷金國保州,屠城。1227年蒙將張柔重建城池,1275年元帝取「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設「保定路」,從此有了保定之名。
唐山
=Tangshan=
唐山是由市區的大城山而來。唐貞觀19年(645年)李世民率大軍東徵高麗未果,敗軍回京途經此地,曾在大城山上屯駐,於是此山遂稱為「唐山」。近代李鴻章搞洋務運動辦開平煤礦設「唐山鎮」,1928年建市。此說見《永平府志》、《大清一統志》等志書。而《灤縣誌》則說:後唐李嗣原曾屯兵大城山,後來後唐姜將軍斬蛟有功,葬此山,「山以唐名,實由於此」。
廊坊
=Langfang=
廊坊名稱的來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宋朝初年,安次縣出了個宰相,名字叫呂端。呂端的父親叫呂琦,呂琦的官職是兵部侍郎。呂琦在任時,他在老家蓋了一所大宅院,就在現在的廊坊市區。由於房屋高大,遠近聞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所以就成為這一帶的標誌性建築,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時間長了,「侍郎房」變成了村名。又經過長期的口傳筆寫,慢慢的,就演變成為郎房——廊房——廊坊。
承德
=Chengde=
承德:原為承受德澤之意。據考證,「承德」一詞最早見於《尚書》中的《周官》篇:「六服群闢,罔不承德,歸於宗周」。大致意思是說各地諸侯無不承受周王的德澤,歸於周的王都。在這裡,「承德」一詞意為承受德澤。此外,「承德」一詞在歷史上也曾作為官職名稱使用,元明清時期有一種官職即為「承德郎」。有意思的是,「承德」最早在清代作為地名使用,指的卻是奉天(今瀋陽)。清王朝入關前曾在奉天建都。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命名奉天為承德,並設置承德縣,取承受先祖德澤之意。
張家口
=Zhangjiakou=
堡子里是張家口的發源地,是張垣大地歷經滄桑歲月,逐步成長繁榮的歷史見證。而張家口名稱的由來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就和這裡有密切的關係。
堡子里(亦稱下堡),明代屬京師宣府鎮,為萬全右衛地。宣德四年(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築城堡,名張家堡。張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裡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永鎮門」,南曰「承恩門」。嘉靖八年(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秦皇島
=Qinhuangdao=
秦皇島市因島而得名。秦皇派人渡海求仙的傳說,成就了中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名號命名的城市。關於「秦皇島」這個地名,十六世紀以前未見任何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版的《山海關志》最早記有這一地名:「秦皇島,城西南二十五裡,又入海一裡。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稍後,蔣一葵《長安客話》也記述了秦始皇從這裡派方士入海求長生不死藥的傳說。清光緒四年重修的《臨榆縣誌》記載島上有「李斯碑」。這些都說明「秦皇島」的「秦皇」指的是秦始皇。
邯鄲
=Handan=
邯鄲:地名專用,沿用千年。據了解,文獻記載「邯鄲」一名最早出現的時間是殷商末年。而對於「邯鄲」一名的解釋,至今最為流行的則是曹魏時期張晏的說法。按照張晏的解釋,「所謂邯山在東城下者也。曰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邯鄲之名,蓋指此以立稱矣。」(《史記》卷三《殷本紀》)。意思是邯山到此而盡,所以叫邯鄲。
邢臺
=Xingtai=
邢作為地名,最早見於《竹書·紀年》。「商祖乙九祀圮於耿,遷邢」。《史記·周本紀》中,也有「商祖乙遷於邢」的記載。關於商代都城「邢」是否就在今邢臺市,過去一直爭論不休。但隨著邢臺市轄域大量商文化遺址的被發現,各種論點趨於一致,即祖乙遷邢的「邢」就在今天的邢臺市。
衡水
=Hengshui=
「衡水」一詞始見於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南巡碑》。碑文提到,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的「衡水之濱」舉行過規模盛大的「禊禮」。「禊禮」指古代於每年的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滌除汙垢、禳災祈福的祭祀活動。「衡水之濱」中的「衡水」是河流的名字,也就是當時穿越今冀州市境內的漳水後一段的別稱,又名「橫漳」或「衡漳」。
到了隋朝開皇十六年,由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下博(包括桃園、北馬莊等原桃縣治所周圍的土地和村莊在內,分歸衡水縣。到了1946年3月,深、衡重勘縣界時,兩縣協商將上述17個村劃歸深縣,另有深縣若干村劃歸衡水)、信都和武邑三縣地,新置衡水縣,治所在今衡水市舊城村。縣之名稱,取「漳水橫流」之意,只因漳水從衡水縣西南入境後,不是東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後入海。所以,古人亦把這一段漳河水稱為「衡水」,後因漳、滏合流,這段河水即今日的滏陽河。
此後,衡水縣名稱歷代沿用。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冬設置衡水專區,1952年11月撤銷。1962年6月國家為集中扶貧,將原屬石家莊、滄州專區的11個貧困縣劃歸在一起,復設衡水專區,1970年改稱衡水地區。1982年5月,衡水縣所屬的衡水鎮改建為衡水市,此時衡水市、縣並存,至1983年9月撤銷衡水縣併入衡水市。1996年7月,衡水地區撤地設市,原衡水市改設為桃城區。
滄州
=Cangzhou=
滄州歷史悠久。秦代即已設縣置郡;兩漢屬冀州和幽州;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置滄州,以「鎮遏海曲」,取滄海為名;唐朝滄州為海雄鎮,城市人口達10萬之多;北宋河間府(滄州舊屬河間府轄區,河間現為滄州市一個縣級市)控遏南北,為河北三鎮之一;金代滄州為海上貿易的重要口岸;元、明、清三代滄州號稱京師之南府,天下之津途。
(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