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電影巫女的傳說(關於彝族傳說阿詩瑪)
2023-06-22 07:46:50 1
少數民族的文學傳統豐富多彩。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對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的搜集、整理和翻譯工作。比如阿詩瑪、劉三姐、嘎達梅林和召樹屯等,先有口頭傳唱,後有文學整理,最後甚至拍攝成了電影,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
每一部作品都豐富了祖國的文學寶庫,同時由於整理工作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進行的,也帶有那個時代的強烈色彩,形成了一個漢民族主體意識和少數民族悠久傳說之間的有效結合。在當時對這些民間文學的整理和改編當中,以《阿詩瑪》最為有名。
在1954年,以黃鐵等人,後來加上公劉在雲南圭山地區對撒尼人民的傳唱「阿詩瑪」進行了廣泛的搜集,前後搜集到二十多個版本。這二十多個版本是不能全部出版的,於是經過整理者互拆,打散,剔除和添加補足等方式,形成了一個當時可以接受的版本。
這個整理本,既要有彝族撒尼人民的生活風格,還要符合黨和政府的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政策,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階級鬥爭意識。
比如有的阿詩瑪版本是只涉及到家庭成員婆媳不和,阿詩瑪嫁過去後受到欺負,控訴夫家對阿詩瑪的虐待。這樣寫就沒有多大意思了。經整理者提純,把夫家熱不巴拉家變成了地主和剝削階級,阿詩瑪家是窮人家裡的美麗少女,這樣講剝削和虐待,就有了當年白毛女的影子,體現出了階級壓迫和剝削。
再如,所有的版本裡,拯救阿詩瑪的阿黑哥,他倆之間的關係都是兄妹關係,沒有一部版本說阿黑和阿詩瑪是戀人關係;而且阿黑和阿支之間的比賽也有妻家(舅家)人多勢眾,家大業大的對唱。如果這樣表演,就模糊了階級差別,而且兄妹之間,遠不如戀人之間能出戲,所以劉瓊導演的電影裡,又進一步改變了。(文學本保持了兄妹關係)再如,少數民族地區本來有「搶婚」風俗,這只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習俗,可能表現了當時的少數民族脫離原始社會或者奴隸社會還不太遠。漢族地區的嫁娶就是上花轎抬花轎等。但電影裡表現的搶婚,完全是壓迫者對被壓迫者的欺侮和蹂躪等。
換句話說,五十年代的阿詩瑪在文學本尤其是在電影方面,集中表現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階級鬥爭和剝削壓迫。其實,一個少數民族的美麗傳說,應該表現出足夠多的民間因素,既然原來的阿詩瑪傳說能有二十多個版本,如果有影視劇的編劇導演重新考慮再創作,應該產生出一個新的阿詩瑪形象。
但改革開放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學尤其是影視劇,在漢族地區是越來越少,幾近消失。比如清朝的辮子戲是不能視為少數名族題材,《東歸英雄傳》可以。至於南方的人數只有幾十萬幾百萬的民族題材,基本上都被忽視掉了。從前有的《達吉和她的父親》、《景頗姑娘》又普遍是漢族意識為主體對少數民族的拯救,這一模式。
但不管怎麼說,用阿詩瑪來作為香菸品牌,無論如何也是不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