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切斷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6-24 21:45:21

本發明屬於機械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自動切斷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機械加工業的發展,對型材切斷的質量、精度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具有高智能化的自動切斷功能的要求也在提升,自動切斷裝置的發展必須要適應現代機械加工業發展的要求。
在現有的型材切斷過程中,常用方式有手工切斷或自動切斷機。其中,手工切斷存在質量差,尺寸誤差大、材料浪費大,後續加工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等問題;自動切斷機雖然實現了型材的自動切斷,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但是其仍存在切斷精度差,尺寸誤差大的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切斷設備,以提高加工效率,提高加工的切斷精度,減小加工尺寸誤差,提高產品的加工質量。
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自動切斷設備,其包括:輸送裝置、壓管裝置、龍門架、切斷裝置、第一進給機構以及兩個防護罩;
所述龍門架包括龍門橫梁和兩個龍門立柱;所述龍門橫梁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個龍門立柱連接;所述兩個龍門立柱相對設置於所述傳送裝置的兩側,且所述兩個龍門立柱的內側設置有龍門框架;所述壓管裝置設置於所述輸送裝置的進料端;所述切斷裝置設置於所述龍門立柱背離所述壓管裝置的一側;
兩個所述防護罩分別與兩個所述龍門立柱連接;兩個所述防護罩均分別包括側罩板和前罩板,且所述側罩板與所述前罩板連接形成l形結構;兩個所述防護罩的所述側罩板分別與相應的所述龍門立柱連接,並分別位於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的外側;兩個所述防護罩的所述前罩板分別位於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的前側;
所述切斷裝置與所述龍門立柱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進給機構設置於所述龍門架上,且所述第一進給機構的執行端與所述切割機構連接,控制所述切割機構升降;所述切斷裝置包括主動輪、從動輪、環形刀片以及第一伺服電機;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亂相對設置於所述輸送裝置的兩側;所述環形刀片套設於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上;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的下方分別設置有用於調節刀片方向的第一轉向刀片扭矩調節器和第二轉向刀片扭矩調節器;所述第一伺服電機設置於所述主動輪的下方,並與所述主動輪傳動連接,控制主動輪轉動。
進一步,所述傳送裝置包括支撐架、第一輸送帶、第一主傳動輥、第一張緊輥、第二輸送帶、第二主傳動輥、第二張緊輥以及第二伺服電機;
所述第一主傳動輥、所述第一張緊輥、所述第二主傳動輥和所述第二張緊輥平行設置於所述支撐架上;所述第一輸送帶套設於所述第一主傳動輥和所述第一張緊輥上,所述第二輸送帶套設於所述第二主傳動輥和所述第二張緊輥上,且所述第一輸送帶和所述第二輸送帶分別位於所述切斷裝置的出料側和進料側;所述第一主傳動輥和所述第二主傳動輥位於臨近的位置,且所述第一主傳動輥和所述第二主傳動輥均與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傳動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傳動帶和所述第二傳動帶間預留有用於通過所述環形刀片的間隙。
進一步,所述壓管裝置包括用於壓緊所述輸送裝置上的物料的壓臺以及設置於所述輸送裝置上用於驅動所述壓臺升降的調節機構。
進一步,所述壓臺包括壓臺架和樞接於所述壓臺架的滾筒;所述調節機構包括調節螺杆、連接杆以及固定杆;所述調節螺杆豎直轉動設置於所述輸送裝置上,並位於所述壓臺架的一側;所述連接杆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壓臺架和所述固定杆的頂端鉸接,且所述連接杆臨近所述壓臺架的一端與所述調節螺杆螺紋配合,形成絲槓機構;所述固定杆豎直設置於所述輸送裝置上,且所述固定杆的底端與所述輸送裝置滑動配合,所述固定杆的滑動方向與所述輸送裝置的輸送方向一致。
進一步,所述第一進給機構包括:第一滑塊、第一絲杆以及第三伺服電機;所述龍門立柱設置有滑槽,所述第一滑塊通過所述滑槽與所述龍門立柱滑動配合,且所述滑塊沿所述龍門立柱上下移動;所述第一絲杆穿過所述第一滑塊,並與所述滑塊螺紋配合;所述第三伺服電機與所述第一絲杆傳動連接,控制所述第一絲杆轉動;所述切斷裝置與所述第一滑塊連接。
進一步,所述切斷裝置還包括在切割過程中用於壓緊物料的壓板機構以及驅動所述壓板機構升降的第二進給機構;所述壓板機構設置於所述龍門架上,所述第二進給機構與所述壓板機構傳動連接。
進一步,所述龍門立柱的內側設置有龍門框架;所述壓板機構包括壓板支架、兩個壓板以及連接件;所述壓板支架與所述龍門框架滑動連接;所述兩個壓板設置於所述環形刀片的兩側,並用於壓緊物料;所述兩個壓板通過連接件與所述壓板支架連接。
進一步,所述龍門框架設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進給機構包括第二滑塊、第二絲杆以及驅動組件;所述第二滑塊滑動設置於所述第二滑槽,並沿所述龍門框架上下移動;所述第二絲杆穿過所述第二滑塊,並與所述第二滑塊螺紋配合;所述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二絲杆傳動連接,控制所述第二絲杆轉動;所述壓板支架與所述第二滑塊連接。
進一步,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進給輪、兩個主動錐齒輪以及兩個從動錐齒輪;所述進給輪設置於所述龍門架上;所述兩個主動齒輪與所述進給輪同軸固定設置,所述兩個主動齒輪分別位於所述輸送裝置的兩側,且所述進給輪的輸出軸與所述輸送裝置的輸送方向垂直;所述兩個從動錐齒輪分別與所述兩個主動錐齒輪嚙合,且所述兩個從動錐齒輪分別同軸固定設置於相應的所述第二絲杆的頂端。
本發明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提供的自動切斷設備,與現有技術相比,減小了加工尺寸誤差,提高了切斷加工的穩定性及精準度,進而具有良好地加工效果與加工效率,可以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實施例中所述的自動切斷設備的結構示意圖(為畫出防護罩);
圖2是實施例中所述的輸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中所述的壓管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中所述的切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中所述的切斷裝置的一側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中所述的自動磨刀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為:
1-輸送裝置;2-壓管裝置;3-龍門架;4-切斷裝置;5-第一進給機構;6-壓板機構;7-第二進給機構;11-支撐架;12-第一輸送帶;13-第一主傳動輥;14-第一張緊輥;21-壓臺;22-調節機構;41-主動輪;42-從動輪;43-第一轉向刀片扭矩調節器;44-第二轉向刀片扭矩調節器;45-第一伺服電機;46-自動磨刀片;61-壓板支架;62-壓板;63-連接件;71-第二滑塊;72-第二絲杆;73-驅動組件;211-壓臺架;212-滾筒;221-調節螺杆;222-固定杆;223-連接杆;731-進給輪;732-主動錐齒輪;733-從動錐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於本發明所保護的範圍。
實施例
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自動切斷設備,其包括:輸送裝置1、壓管裝置2、龍門架3、切斷裝置4、第一進給機構5以及兩個防護罩。
龍門架3包括:龍門橫梁和兩個龍門立柱;龍門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兩個龍門立柱連接;兩個龍門立柱相對設置於傳送裝置的兩側,且兩個龍門立柱的內側設置有龍門框架;壓管裝置2設置於輸送裝置1的進料端;切斷裝置4設置於龍門立柱背離壓管裝置2的一側。
兩個防護罩分別與兩個龍門立柱連接;兩個防護罩均分別包括側罩板和前罩板,且側罩板與前罩板連接形成l形結構;兩個防護罩的側罩板分別與相應的龍門立柱連接,並分別位於主動輪41和從動輪42的外側;兩個防護罩的前罩板分別位於主動輪41和從動輪42的前側。
切斷裝置4與龍門立柱滑動連接,第一進給機構5設置於龍門架3上,且第一進給機構5的執行端與切割機構連接,控制切割機構升降;切斷裝置4包括:主動輪41、從動輪42、環形刀片以及第一伺服電機45;主動輪41和從動亂相對設置於輸送裝置1的兩側;環形刀片套設於主動輪41和從動輪42上;主動輪41和從動輪42的下方分別設置有用於調節刀片方向的第一轉向刀片扭矩調節器43和第二轉向刀片扭矩調節器44;第一伺服電機45設置於主動輪41的下方,並與主動輪41傳動連接,控制主動輪41轉動。
基於上述結構的額自動切斷設備,在切斷過程中,當物料經輸送裝置1輸送到切斷裝置4下方時,第一進給機構5將切斷裝置4降到合適的切割高度,套在主動輪41和從動輪42上的環形刀片在第一轉向刀片扭矩調節器43和第二轉向刀片扭矩調節器44的作用下使切割位置處的刀片垂直朝向輸送裝置1進行切割;而且,通過壓管裝置2可以將物料壓緊在輸送裝置1上,使物料穩定地輸送至切斷設備處。
同時,相對於現有的電機,伺服電機具有運行穩定、反應及時,精度高等優點,從而通過伺服電機可以更好地提高該自動切斷設備的加工精度;並且,通過各裝置的合理布置,使得整體結構更加緊湊,從而節省了佔用空間;通過設置的防護罩可以起到防護作用,有利於安全生產。
因此,相對於現有技術,該自動切斷設備減小了加工尺寸誤差,提高了切斷加工的穩定性及精準度,進而具有良好地加工效果與加工效率,可以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具體地,傳送裝置包括支撐架11、第一輸送帶12、第一主傳動輥13、第一張緊輥14、第二輸送帶、第二主傳動輥、第二張緊輥以及第二伺服電機。
第一主傳動輥13、第一張緊輥14、第二主傳動輥和第二張緊輥平行設置於支撐架11上;第一輸送帶12套設於第一主傳動輥13和第一張緊輥14上,第二輸送帶套設於第二主傳動輥和第二張緊輥上,且第一輸送帶12和第二輸送帶分別位於切斷裝置4的出料側和進料側;第一主傳動輥13和第二主傳動輥位於臨近的位置,且第一主傳動輥13和第二主傳動輥均與第二伺服電機傳動連接,從而通過第二伺服電機不僅可以同時控制第一主傳動輥13和第二主傳動輥轉動,使第一輸送帶12和第二輸送帶進行物料輸送,而且還提高了第一主傳動輥13和第二主傳動輥的控制精度,實現精確送料,更好地提高了整個設備的加工精度。
優選地,為了使環形刀片更好地完成切斷加工,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間預留有用於通過環形刀片的間隙,從而使得環形刀片可以通過間隙,從而能夠更好地切斷物料。
壓管裝置2包括用於壓緊所述輸送裝置1上的物料的壓臺21以及設置於所述輸送裝置1上用於驅動所述壓臺21升降的調節機構22。其中,壓臺21包括:壓臺架211和樞接於壓臺架211的滾筒212;調節機構22包括調節螺杆221、連接杆223以及固定杆222;調節螺杆221豎直轉動設置於輸送裝置1上,並位於壓臺架211的一側;連接杆223的兩端分別與壓臺架211和固定杆222的頂端鉸接,且連接杆223臨近壓臺架211的一端與調節螺杆221螺紋配合,形成絲槓機構;固定杆222豎直設置於輸送裝置1上,且固定杆222的底端與輸送裝置1滑動配合,固定杆222的滑動方向與輸送裝置1的輸送方向一致。
基於上述結構的壓管裝置2,通過主動調節螺杆221實現了壓臺架211的升降調節,從而使設置於壓臺架211上的滾筒212將輸送裝置1上的物料壓緊或鬆開。同時,在調節過程中,當壓臺架211上升時,連接杆223推動固定杆222沿輸送裝置1向遠離螺杆的方向滑動;當壓臺架211下降時,連接杆223拉動固定杆222沿輸送裝置1向靠近螺杆的方向滑動;從而通過滑動設置的固定杆222即有利於壓臺架211的穩定固定,又可以避免在調節過程中固定杆222產生剛性作用力而影響壓臺架211的升降調節。其中,輸送裝置1設置有與固定杆222的底端滑動配合的滑槽。
第一進給機構5包括:第一滑塊、第一絲杆以及第三伺服電機;龍門立柱設置有滑槽,第一滑塊通過滑槽與龍門立柱滑動配合,且滑塊沿龍門立柱上下移動;第一絲杆穿過第一滑塊,並與滑塊螺紋配合;第三伺服電機與第一絲杆傳動連接,控制第一絲杆轉動;切斷裝置4與第一滑塊連接,從而通過第三伺服電機更精準地控制切斷裝置4的升降調節,更好地提高整個設備的加工精度。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案,上述切斷裝置4還包括在切割過程中用於壓緊物料的壓板機構6以及驅動壓板機構6升降的第二進給機構7;壓板機構6設置於龍門架3上,第二進給機構7與壓板機構6傳動連接,從而通過壓板機構6可以物料壓緊,使進入切斷裝置4的物料更加平穩,避免因其顫動而影響切斷效果,可以更好地減小加工誤差,提高加工精度。
具體地,龍門立柱的內側設置有龍門框架;壓板機構6包括壓板支架61、兩個壓板62以及連接件63;壓板支架61與龍門框架滑動連接;兩個壓板62設置於環形刀片的兩側,並用於壓緊物料;兩個壓板62通過連接件63與壓板支架61連接。
龍門框架設置有第二滑槽;第二進給機構7包括第二滑塊71、第二絲杆72以及驅動組件73;第二滑塊71滑動設置於第二滑槽,並沿龍門框架上下移動;第二絲杆72穿過第二滑塊71,並與第二滑塊71螺紋配合;驅動組件73與第二絲杆72傳動連接,控制第二絲杆72轉動;壓板支架61與第二滑塊71連接。
驅動組件73包括進給輪731、兩個主動錐齒輪732以及兩個從動錐齒輪733;進給輪731設置於龍門架3上;兩個主動齒輪與進給輪731同軸固定設置,兩個主動齒輪分別位於輸送裝置1的兩側,且進給輪731的輸出軸與輸送裝置1的輸送方向垂直;兩個從動錐齒輪733分別與兩個主動錐齒輪732嚙合,且兩個從動錐齒輪733分別同軸固定設置於相應的第二絲杆72的頂端,從而通過進給輪731轉動依次帶動主動錐齒輪732和從動錐齒輪733轉動,並經主動錐齒輪732和從動錐齒輪733的轉向作用,使驅動力傳送至第二絲杆72,帶動第二絲杆72轉動,進而使得第二滑塊71沿第二絲杆72移動。
本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上述切斷裝置44還包括設置在龍門框架上的自動磨刀片46,且磨刀片46位於臨近環形刀片的位置,從而可以自動打磨環形刀片,與現有技術相比,打磨環形刀片不需要再將環形刀片取下,可直接自動打磨,方便快捷,節省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本實施例中,第一輸送帶12遠離切斷裝置4的出料端設置有下料斜板,通過下料斜板便於將加工好的產品從輸送裝置1上滑下,避免產品損壞;同時,防滑罩的前罩板和側罩板通過阻尼鉸鏈連接,從而便於前罩板的打開和自動關閉,從而便於對防護罩內的切斷裝置4進行清潔、維護等操作。
本實施例中,為了便於調節螺杆221的手動操作,調節螺杆221的底端設置有手輪,從而可以更加方便、省力進行調節螺杆221轉動操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