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冷卻系統的制動卡鉗的製作方法
2023-06-25 05:59:26
專利名稱:帶有冷卻系統的制動卡鉗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的目的是用於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特別是用於高性能 車輛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
背景技術:
例如賽車的高性能車輛目前能夠獲得非常高的最大速度。因此要 求其制動系統保證有效的制動,即有限的制動空間,以及對例如在整 個行駛中隨時間變化而均勻進行的制動動作的響應。
當制動時,由於以摩擦材料製成的摩擦塊襯層和制動盤之間發生 的摩擦所引起的熱導致多個制動部件過熱。特別地,制動盤和摩擦塊 可能過熱,從而導致隨後的其製成材料的特性的變化,並因此導致制 動效果的總體降低。此外,由於非常熱的摩擦塊和操作所述摩擦塊的 缸-活塞單元之間的接觸,制動系統的流體可能過熱,隨後有沸騰的風 險。這些情況能導致對制動動作的響應的明顯改變和對制動系統的不 可逆的損壞。
為排除這些問題,制動卡鉗設有合適的冷卻系統。在這一意義上, 已知多種解決方案。
JP 03-194226描述了一種用於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其中相同的 冷卻空氣流通過管道傳送到摩擦塊的後方區域,然後通過經過形成在 摩擦塊厚度內的通路,它到達摩擦塊和制動盤之間的分界面。然而, 此解決方案要求在摩擦塊內形成貫通的管道,因此使得制動時壓靠制 動盤的摩擦表面減小。此外,由冷卻空氣流引起的冷卻僅能發生在摩 擦塊不與制動盤接觸時,因為形成在摩擦塊內的通路在制動時被制動
6盤從前方阻塞。
JP 62-67337描述了一種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其中單獨的冷卻 空氣流在形成於操作摩擦塊的活塞內的腔內傳送,所述冷卻空氣流隨 後通過活塞內的徑向開口從活塞到達摩擦塊和制動盤的座。然而,根 據此解決方案,冷卻空氣流連續經過活塞腔和制動盤區,且當該冷卻 空氣流到達制動盤區時它已被加熱,因此僅保證在活塞和摩擦塊之間 的區域內實現冷卻作用。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該 制動卡鉗設有冷卻系統,以便克服關於現有技術所陳述的缺點。
特別地,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 該制動卡鉗設有冷卻系統,以便避免制動盤、摩擦塊和制動系統流體 在特別惡劣的使用條件下的過熱,即在重複、長期的劇烈制動時的過 熱。
通過一種用於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實現了這些和其他目的,所 述制動卡鉗包括
-相互隔開的兩個側壁,該兩個側壁限定用於容納制動盤的一部 分的盤空間,其中這些側壁中的第一側壁包括用於可旋轉且可平移地 將卡鉗整體固定到車輛的裝置,且所述側壁通過跨該盤空間延伸的連 接結構相互連接,其中這些側壁中的每一個均限定適於容納至少一個 摩擦塊的至少一個座,所述摩擦塊具有旨在接合制動盤的摩擦表面和 與該摩擦表面相對的推力表面;
-推力裝置,該推力裝置適於接合摩擦塊的推力表面,以將摩擦
塊推靠在制動盤上從而緊固制動盤;
-冷卻管道,該冷卻管道適於將冷卻空氣流傳送到摩擦塊; 其中這些冷卻管道包括-第一出口,該第一出口構造為在摩擦塊的摩擦表面這側上產生 第一部分冷卻流;
-第二出口,該第二出口與第一出口不同,且構造為在摩擦塊的 推力表面這側上產生第二部分冷卻流,其中此第二部分冷卻流與第一 部分冷卻流不同。
為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和認識其優點,下面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 的一些示例性且非限制性的實施例,在附圖中
圖l是帶有根據本發明的制動卡鉗的盤式制動器的正視圖2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透視圖3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側視圖4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分解透視圖5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來自不同視點的分解透視
圖6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細節的透視圖; 圖7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沿圖1中的線X-X的剖視圖8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沿圖1中的線Y-Y的剖視圖; 圖9是圖3的制動卡鉗的沿圖3中的線Z-Z的剖視圖10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另外的細節的透視圖; 圖11是圖1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的圖10中的細節的側視圖; 圖12是根據本發明的另外實施例的制動卡鉗的細節的側視圖; 圖13是圖12的制動卡鉗的細節的另外細節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附圖,用於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以附圖標記l指示。 卡鉗l能夠通過諸如螺釘的固定裝置固定到車輛的懸架,而具有環
形制動帶的盤式制動器的制動盤15能夠連接到車輛的輪轂。制動盤15 限定製動盤的平面P。卡鉗1包括兩個側壁2和3,分別為懸架側上的其中形成所述固定 裝置的第一側壁3,和在車輪側上的第二側壁2。這兩個側壁2和3布置 為相互隔開以限定盤空間4,該盤空間4適於容納制動盤15的一部分且 通過跨所述盤式制動器4延伸的連接結構5連接(圖l)。
優選地,此連接結構5包括限定中間口8的兩個端部橋6和7,以及 布置在此中間口8處的橋式元件9,該橋式元件9連接兩個側壁2和3以在 制動時抑制卡鉗l的變形。
優選地,橋式元件9大約布置在中間口8的中央處,以將中間口8 分為具有大致相同的延伸的兩個半口。
包括諸如由金屬製成的板ll的至少一個、優選兩個摩擦塊10能夠 各布置在制動盤15的在其制動帶處的一側上並容納在由卡鉗1的側壁2 和3限定的座13內,板11承載摩擦材料襯層12。優選地,摩擦塊10通過 兩個支承銷14支承,所述支承銷14具有如下尺寸和機械抵抗性,即足 以允許摩擦塊10例如通過在其上邊緣16處形成在板11內的孔或縫隙懸 掛到這些支承銷14,以避免摩擦塊10的徑向移位(關於制動盤15的旋 轉軸線R-R)。
能夠在垂直於平面P的方向上移位的摩擦塊10能夠通過推力裝置 17操作,以便通過摩擦襯層12來緊固制動盤15的制動帶的部分(sector), 該推力裝置17例如是布置在卡鉗1的側壁2和3內的一個或多個液壓缸-活塞單元(圖8和圖9)。
制動卡鉗1還包括適於將冷卻空氣流傳送到每個摩擦塊10的多個 管道。
有利地,這些冷卻管道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出口19,該第一出口19構造為在摩擦塊10的具有旨在接合制動盤15的摩擦表面20的側上產生 第一部分冷卻流(圖4)。此外,這些冷卻管道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出口 22,該至少一個第二出口22與第一出口19不同,且構造為在摩擦塊IO 的具有推力表面21的側上、即在摩擦塊10的接觸推力裝置17的、與摩 擦表面20的側相對的側上產生第二部分冷卻流,該第二部分冷卻流與 第一部分冷卻流不同(圖7)。
有利地,第一出口19徑向布置在摩擦塊10外側,且優選地面向摩 擦塊10的摩擦表面20和制動盤15的相應的摩擦表面之間的分界面。此 外,第一出口19優選布置為使得由摩擦塊10的摩擦表面20限定的平面 P'與第一出口19相交。因此,第一部分冷卻流被傳送到摩擦塊10的摩擦 表面20和制動盤的相應的摩擦表面之間的分界面,並因此能夠衝刷摩 擦材料襯層12以及制動盤15的制動帶的與摩擦塊10相對的部分。
更有利地,第二出口22形成在卡鉗1的第一側壁3內,且構造為使 得第二部分冷卻流被橫向於摩擦塊10的平面P'引導,並因此直接衝擊摩 擦塊10的推力表面21。根據一實施例,該第二部分冷卻流被沿著與摩 擦塊10的推力表面21大致正交的方向引導。根據另外的實施例,第二 部分冷卻流具有相對於推力表面21的正交分量和切向分量,使得空氣 能夠沿推力表面21傳播,從而以均勻的方式冷卻推力表面21。此外, 切向分量導致第二部分冷卻流也沿其路逕到達推力裝置17,從而冷卻 推力裝置17。因此,防止了與活塞接觸的液壓流體的過熱及沸騰。
根據一實施例,在制動盤15的平面P的兩側上,即當制動盤15連接 到卡鉗1以形成盤式制動器時在制動盤15的兩側上形成這些第一出口 19和這些第二出口22中的一個或多個。因此,在制動盤的平面P的兩側 上產生一股或多股第一和第二部分冷卻流體,且摩擦塊10能因此被冷 卻,這作用在制動盤15的每一側上、以及其兩側的盤上和形成在兩個 側壁2和3內的推力裝置17上。相對的摩擦塊10中的每一個均在摩擦表 面20側上和推力表面21側上被冷卻。
10根據另外的實施例,在制動盤15的平面P的每一側上形成兩個第一 出口 19,以在每個相對的摩擦塊10的摩擦表面20處且在制動帶的與摩 擦表面20相對的摩擦表面處產生兩股不同的第一部分冷卻流,從而確 保對所述摩擦表面的均勻冷卻。此外,兩個第二出口22形成在制動盤 15的平面P的每一側上,以在每個相對的摩擦塊10的推力表面21處且在 操作摩擦塊10的推力裝置17上產生兩股不同的第二部分冷卻流,從而 也在每個摩擦塊10的推力表面21的側上確保均勻的冷卻以及減少制動 系統流體的發熱。
有利地,所述冷卻管道包括優選布置在卡鉗1的第一側壁3上的供 給管道23,該供給管道23具有適於獲取待傳送到第一和第二出口19和 22的冷卻空氣的入口24 (例如,見圖2)。供給管道23可選地連接到進 氣部分(圖中未示出)以從制動器的外部接收空氣,例如使用風扇裝
置或僅使用制動器安裝在其上的車輛的速度接收空氣。根據一實施例, 此入口24橫向於、優選正交於制動盤15的平面P定向。
有利地,供給管道23包括多個不同的分支口,所述分支口適於將 進入入口24的空氣分為在不同的管道內傳送的多股部分冷卻流。通過 分支口和分離管道將空氣流分開保證了空氣被預期地分配到想要冷卻
的位置。
有利地,冷卻管道包括在卡鉗1的盤空間4外側徑向走向的兩個外 冷卻管道32和33。這些外冷卻管道32和33連接到入口管道23,使得進 入入口24的空氣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傳送到外冷卻管道32和33。優選地, 這兩個外冷卻管道32和33在連接卡鉗1的兩個側壁2和3的中間橋式元 件9的兩側上延伸。特別地,這些外冷卻管道32和33中的第一個32布置 在端部橋6的側上,而這些外冷卻管道32和33中的第二個33布置在端部 橋7的側上(例如,見圖l)。根據一實施例,外冷卻管道32和33從卡鉗1的懸架側的第一側壁3 懸臂狀伸出。
根據另外的實施例,外冷卻管道32和33在卡鉗1的車輪側處由一個 或多個支承件28支承,該支承件28優選為兩個且相對於橋式元件9彼此 相對。
例如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兩個外冷卻管道32和33能夠包括連結部 34和輸送部35,輸送部35通過該連結部34與供給管道23流體連通(圖2、 圖4和圖5)。
為了使在外冷卻管道32和33內傳送的冷卻空氣以相對於制動盤15 的平面P大體上對稱的方式吹送,輸送部35優選為直線的,且最優選平 行於橋式元件9。
有利地,外冷卻管道32和33中的每一個均在輸送部35內形成一個 或多個、優選為兩個的第一出口19,該第一出口19相對於制動盤15的 平面P相對。因此,由兩個外冷卻管道32和33中的每一個形成的第一出 口 19全局上產生四股第一部分冷卻流,特別是在制動盤15的平面P的兩 側上相對於橋式元件9相對的兩股第一部分冷卻流。
有利地,外冷卻管道32和33的這些第一出口19中的每一個均由限 定出口縫隙63的擴散(diffusing)元件62形成。優選地,此出口縫隙63具 有平行於摩擦塊10的平面P'的延伸範圍(extension),該範圍大於或大體 上等於其中形成有這些擴散元件62的相應的外冷卻管道32或33的寬度 (圖4)。因此,確保了第一部分冷卻流的高擴散而不阻塞中間口8, 該中間口8是用於熱交換的另外的裝置。
優選地,擴散元件62從外冷卻管道32和33的輸送部35懸臂狀伸出 到橋式元件9。根據一實施例,外冷卻管道32和33中的一個的連結部34或其至少 一部分具有如下截面,該截面具有大於另一個外冷卻管道的連結部34 的截面的範圍。優選地,第二外冷卻管道33的連結部34或其一部分具 有如下截面,該截面具有大於第一外冷卻管道32的連結部34的截面的 範圍。
外冷卻管道33和/或32的連結部34、優選第二外冷卻管道33的連結 部34能夠包括偏轉部29,該偏轉部29適於引起從入口管道23吹送的冷 卻空氣的一個或多個方向變化(圖5)。
外冷卻管道32和33的連結分34能夠具有如下截面,該截面具有大 體上恆定或可變的範圍。
根據一實施例,第二外冷卻管道33的靠近被冷卻空氣遇到的第一 擴散元件62的連結部34具有大體上恆定的截面。
根據另外的實施例,第一外冷卻管道32的連結部34的截面具有收 窄部分30以向空氣施加加速度,該窄部分30靠近被冷卻空氣遇到的第 一擴散元件62。
外冷卻管道32和33的輸送部35優選但非必需地具有恆定的截面。 根據一實施例,外冷卻管道32和33的輸送部35的截面大體上彼此相等。
有利地,供給管道23與至少部分地形成在卡鉗1的第一側壁3內的 連通通路41流體連通(圖6和圖7)。該連通通路41優選包括第一和第 二室42和43,該第一和第二室42和43不同且通過分隔壁44彼此分開。 連通通路41以及第一和第二室42和43能夠由側壁3的部分65限定,且優 選但非必需地由可移除的上部覆蓋件45限定。
13口46和47分別形成在室42和43內,該口46和47將這些室42和43與 內冷卻管道48流體連通,該內冷卻管道48將冷卻空氣傳送到卡鉗的懸 架側的一個或多個第二輸出口22。內冷卻管道48和卡鉗的懸架側出口 22優選形成在卡鉗1的第一側壁3內,以減小制動卡鉗l的總體內外尺 寸。
有利地,內冷卻管道48鄰近形成在第一側壁3內的缸-活塞單元的 一個或多個缸座64 (圖8和圖9),使得第二部分冷卻流除了衝擊摩擦 塊10的推力表面21之外也衝擊推力裝置17,優選在推力裝置17的活動 端67處衝擊推力裝置17。這些活動端與摩擦塊10的推力表面21直接接 觸且構造為進行散熱並因此降低由摩擦塊10傳遞到操作活塞的制動系 統流體的熱量。這些活動端67可以但非必需地包括具有多個徑向孔的 輻射狀元件(圖中未示出),所述多個徑向孔用於合適的冷卻流體通 過它們流動,在此情況中是第二部分冷卻流。
根據一實施例,形成在側壁3內的缸-活塞單元的缸座64為三個, 且布置為使得內冷卻管道48中的一個(圖9)能夠布置在每對鄰近的缸 座64之間。
有利地,橋式元件9包括沿其側邊形成的兩個外壁49和50,它們與 優選但非必需地為可移除的且在橋式元件9的整個長度上延伸的第二 覆蓋件51—起形成一個或多個橋式管道,優選形成兩個橋式管道52和 53,分別來自連通通路40的室42和43的冷卻空氣能夠流過所述橋式管 道(圖3、圖4和圖6)。根據一實施例,連通通路40的分隔壁44在橋式 元件9的整個長度上延伸,以將這些橋式管道52和53分開。
有利地,橋式管道52和53將懸架側的連通通路41與形成在車輪側 內的第二連通通路54連通(圖5和圖7)。
此第二連通通路54優選至少部分地形成在卡鉗1的第二側壁2內,且最優選地包括兩個室55和56,所述兩個室55和56通過分隔壁44彼此 分開且通過橋式元件9的橋式管道52和53分別與懸架側的連通通路41 的室42和43連通。
連通通路54及其第一和第二室55和56優選由第二側壁2的部分66 且由第三上部覆蓋件60限定,該第三上部覆蓋件60優選但非必需是可 移除的。
從第一側壁3的室42和43吹送的冷卻空氣然後能夠在橋式元件9的 橋式管道52和53內傳送,併到達第二側壁2的室55和56。
口57和58分別形成在室55和56內,並將這些室55和56與另外的內 冷卻管道59流體連通,該內冷卻管道59將冷卻空氣傳送到形成在卡鉗1 的車輪側內的一個或多個第二出口22。內冷卻管道59和車輪側的第二 出口22優選形成在卡鉗1的第二側壁2內,以減小卡鉗l的總體內外尺寸。
有利地,內冷卻管道59鄰近形成在第二側壁2內的缸-活塞單元的 一個或多個缸座64 (圖8和圖9),使得第二部分冷卻流也衝擊形成在 第二側壁2內的推力裝置17,且優選衝擊推力裝置17的活動端67,例如 輻射狀元件。
根據一實施例,形成在側壁2內的缸-活塞單元的缸座64為三個, 且布置為使得內冷卻管道59中的一個(圖9)能夠布置在每對鄰近的缸 座64之間。
根據一實施例,制動卡鉗1包括通風蓋61,通風蓋與卡鉗l的本體 分開製造且可移除地可連接到該本體,以形成制動卡鉗l (圖4和圖5)。 此通風蓋61作為單件形成供給管道23、外冷卻管道32和33,以及具有 分別形成第一覆蓋件45和第三覆蓋件60的兩個側部分和形成第二覆蓋件51的中間部分的殼。優選地,通風蓋61還形成適於支承外冷卻管道 32和33的支承件28。
此通風蓋61能夠例如通過螺紋連接構件連接到卡鉗1的本體,並因 此能夠根據要求容易地移除,例如在技術檢査和維護操作時移除。
根據本發明的另外的方面,為了防止摩擦塊10當車輛在制動器停 用的情況下行駛時在座13內撞擊,設置至少一個合適的彈簧18以在摩 擦塊10上施加彈性預載荷,使得即使制動器被停用時摩擦塊10也在座 13內停止,由此降低由於摩擦塊10的移動導致的振動和制動噪聲。
彈簧18 (圖10和圖11)包括由兩個端部70和71限定的縱梁69。在 端部70和71處,彈簧18包括橫梁72,橫梁72橫向於縱梁69且連接到其 上,具有適於接合摩擦塊10的板11的上邊緣16的兩個端部73和74,以 將摩擦塊10彈性保持在適當位置。
彈簧18還包括聯接部75,該聯接部75適於優選通過中間橋式元件9 扣合地聯接到卡鉗1的連接結構5的相對部分。
彈簧18具有大體上對稱的形狀,以能夠在摩擦塊10上施加也大體 上對稱的力並避免力在制動盤15的兩側上的不同行為。
聯接部75大體上形成在縱梁69的中間且也具有相對於縱梁69大體 上對稱的形狀,以在彈簧18安裝到卡鉗1時能夠確保通過對稱力與橫向 於縱梁69的中間橋式元件9的扣合式接合。
優選地,彈簧18優選由板狀或帶狀材料形成為單件,所述材料成 形為具有僅繞大體上彼此平行且當彈簧18安裝到卡鉗1時大體上與制 動盤15的平面P正交的軸線的彎曲部。更有利地,橋式元件9和聯接部75布置且成形為使得彈簧18在其如 下的彈性變形期間保持聯接到橋式元件9,所述彈簧18的彈性變形是使 橫梁72的兩個端部73和74壓靠在摩擦塊10的板11的上邊緣16上所要求 的。
根據一實施例,聯接部75包括相對於縱梁69相對的一個、優選為 兩個的的聯接件76,所述聯接件76為大致C形的,具有兩個彎道77和78, 該兩個彎道77和78的凹部被定向為使得聯接部75能夠抓住並側向包圍 橋式元件9。在這一意義上,有利的是橋式元件9具有適於裝配在聯 接件76的彎道77和78的凹部內的兩個向外凸起的側邊緣79和80,以便 於通過彈簧18的聯接(例如,見圖6)。
C形聯接部75還可具有在兩個彎道77和78之間的反向部 (counter-portion)83,該反向部83適於至少部分地緊靠形成在橋式元件9 的下部分內的、即面向摩擦塊10的大體上平面的反向表面。有利地, 此反向部83包括具有凹形的凹入部85,所述凹形被定向為使得當彈簧 18安裝到卡鉗1時在制動時,此凹入部85壓靠在橋式元件9的反向表面 上而橫梁72的端部73和74接合摩擦塊10的上邊緣16。由此,摩擦塊IO 能夠彈性地從橋式元件9推開。優選地,凹入部85在整個聯接部75上橫 向於縱梁69連續地走向。
更有利地,彎道77和78相對於彼此布置成一定距離,使得聯接部 75通過彈性變形能夠幹涉連接到橋式元件9。
根據另外的實施例,聯接件76的彎道77和78是大致S形的,即它們 中的每一個均具有帶相反的彎曲部的兩個道,特別是凹道79和凸道80。 凹道79以與上文參考C形彎道描述的相同的方式起作用。凸道80適於壓 靠在橋式元件9的側表面81上,從而保證彈簧18上的用於彈簧18的另外 的支點,並因此保證更牢固的固定(圖6)。有利地,摩擦塊10的板11限定座82,該座82適於容納橫梁72的端 部73和74,以防止或阻礙彈簧18相對於摩擦塊10沿縱向方向或反過來 的移動。
座82能夠成形為提供與所述橫梁的端部73和74的形狀聯接。此外, 摩擦塊10的板11的上邊緣16的道能夠可選地具有表面粗糙度,該表面 粗糙度適於提供與橫梁72的端部73和74的摩擦聯接。
根據一實施例,每個板11的座82均相對於彼此不同地成形,使得 彈簧18的橫梁72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在橋式元件9的兩側上承載在制動 時非對稱地偏置的每個摩擦塊IO。優選地,布置為當摩擦塊10安裝到 卡鉗1時在橋式元件9的面向端壁7的側上的座82成形為使得彈簧18將 板11從橋式元件9沿方向D1推開到端壁7,並沿橫向於方向D1的方向D2 推開到盤空間4,且布置在橋式元件9的面向端壁6的側上的座82成形為 使得彈簧18將板11沿方向D3推到盤空間4的內部,該方向D3優選大體上 平行於方向D2 (例如,見圖12和圖13)。
有利地,橫梁72是凸出的且構造為使得當彈簧18安裝到卡鉗1時, 此凸出面向摩擦塊IO。由此,彈簧18能夠將摩擦塊10彈性地推向側壁2 和3,即從制動盤25與其平面P正交地推開。根據一實施例,這些橫梁 72具有至少部分地多邊形的形狀(圖10和圖11)。
優選地,橫梁72連接到縱梁69而無明顯的厚度變化,以避免彈簧 18的明顯的局部剛度變化。
最優選地,橫梁72在其整個長度上具有恆定的截面,例如C形截面, 帶有面向摩擦塊10且緊靠座82的凸出側。
有利地,縱梁69的包括在橫梁72和聯接部75之間的部分84的長度 大於橋式元件9的外壁49和50與摩擦塊10的座82之間的距離,且最優選
18地,部分84是大致S形的。由此,合適的預載荷施加到彈簧18上,以在 摩擦塊10的座82內彈性地推動橫梁72。
如此成形的彈簧18也能夠有利地設置在具有與以上參照根據本發 明的制動卡鉗l描述的那些不同的特性的制動卡鉗內。
從上面給出的描述,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根據本發 明的制動卡鉗如何解決與現有技術的制動卡鉗相關的問題。
特別地,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根據本發明的制動卡 鉗如何保證部分冷卻流在摩擦塊的兩側上存在,即在摩擦表面側上和 在推力表面側上存在,以防止在出現重複暴力制動時發生過熱。
此外,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除摩擦塊的摩擦表面側 之外,第一部分冷卻流如何也涉及制動盤的摩擦表面。因此,也以冷 卻空氣在制動盤的兩側上對該制動盤吹風,這將制動盤的溫度維持在 合適的範圍內。
最後,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第二部分冷卻流如何也吹 送到推力裝置的活動部分,從而有力地抑制將熱傳遞到制動系統流體, 並明顯降低使制動系統流體過熱的風險。
對於上述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以滿足附帶的具體要求為 目的,可以利用功能等同的元件來進行元件的多種修改、改變或替代, 而不偏離如下的權利要求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1),包括-相互隔開的兩個側壁(2、3),所述兩個側壁(2、3)限定用於容納制動盤(15)的一部分的盤空間(4),其中這些側壁(2、3)中的第一側壁(3)包括用於可旋轉且可平移地將卡鉗(1)整體固定到車輛的裝置,且所述側壁(2、3)通過跨所述盤空間(4)延伸的連接結構(5)相互連接,其中所述側壁(2、3)中的每一個均限定適於容納至少一個摩擦塊(10)的至少一個座(13),所述摩擦塊(10)具有旨在接合所述制動盤(15)的摩擦表面(20)和與所述摩擦表面(20)相對的推力表面(21);-推力裝置(17),該推力裝置(17)適於接合所述摩擦塊(10)的推力表面(21),以將所述摩擦塊(10)推靠在制動盤(15)上從而緊固所述制動盤(15);-冷卻管道,該冷卻管道適於將冷卻空氣流傳送到所述摩擦塊(10);其特徵在於,所述冷卻管道包括-第一出口(19),該第一出口(19)構造為在所述摩擦塊(10)的摩擦表面(20)這側上產生第一部分冷卻流;-第二出口(22),該第二出口(22)與所述第一出口(19)不同,且構造為在所述摩擦塊(10)的推力表面(21)這側上產生第二部分冷卻流,所述第二部分冷卻流與所述第一部分冷卻流不同。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述第一出口 (19) 徑向布置在摩擦塊(10)外側且面向所述摩擦塊(10)的摩擦表面(20) 和所述制動盤(15)的相應的摩擦表面之間的分界面;所述第二出口(22)形成在卡鉗(1)的第一側壁(3)內,且構造為將所述第二部 分冷卻流橫向於由所述摩擦塊(10)的摩擦表面(20)限定的平面(P') 引導,使得所述第二部分冷卻流直接衝擊摩擦塊(10)的所述推力表 面(21)。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由所述摩擦塊(10) 的摩擦表面(20)限定的平面(P')與所述第一出口 (19)相交,以將 所述第一部分冷卻流引導到摩擦塊(10)的摩擦表面(20)與制動盤(15)的摩擦表面之間的所述分界面。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的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述 第一出口 (19)中的一個或多個與所述第二出口 (22)中的一個或多 個形成在由制動盤(15)限定的平面(P)的每一側上,以在所述制動 盤的兩側上冷卻制動盤(15)與摩擦塊(10)之間的分界面和摩擦塊(10)與推力裝置(17)之間的分界面。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動卡鉗(1),包括 用於冷卻空氣的供給管道(23),該供給管道(23)布置在卡鉗(1)的第一側壁上;一個或多個橋式管道(52、 53),所述橋式管道(52、 53)與所 述供給管道(23)連通且跨所述盤空間(4)從卡鉗(1)的第一側壁 (3)延伸到第二側壁(2);一個或多個外冷卻管道(32、 33),所述外冷卻管道(32、 33) 與所述供給管道(23)連通且徑向布置在盤空間(4)外側,其中所述 外冷卻管道(32、 33)形成所述第一出口 (19);一個或多個內冷卻管道(48),所述內冷卻管道(48)形成在卡 鉗(1)的第一側壁(3)內且與所述供給管道(23)連通;一個或多個另外的內冷卻管道(59),所述另外的內冷卻管道(59) 形成在卡鉗(1)的第二側壁(2)內且與所述橋式管道(52、 53)連 通;其中所述內冷卻管道(48、 59)形成所述第二出口 (22)。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述外冷卻管道(32、 33)從卡鉗(1)的所述第一側壁(3)懸臂狀伸出。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述外冷卻管道(32、 33)由布置在卡鉗(1)的第二側壁(2)上的一個或多個支承件(28) 支承。
8. 根據權利要求5至7的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述 第一出口 (19)由限定出口縫隙(63)的擴散元件(62)形成。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述出口縫隙(63) 具有平行於摩擦塊(10)的平面(P')的延伸範圍,所述延伸範圍大於 或大體上等於形成有所述擴散元件(62)的相應的外冷卻管道(32、 33)的寬度。
10. 根據權利要求5至9的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述 橋式管道(52、 53)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連接結構(5)的橋式元件(9) 限定,所述連接結構(5)跨所述盤空間(4)延伸且連接卡鉗(1)的 兩個側壁(2、 3)。
11. 根據權利要求5至10的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 述推力裝置(17)在側壁(2、 3)的每個中包括用於缸-活塞單元的至 少一個缸座(64),該缸-活塞單元適於移動摩擦塊(10);且所述內 冷卻管道(48、 59)形成在所述缸殼體(64)旁側。
12. 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述內冷卻管道 (48、 59)形成在兩個連續的所述缸座(64)之間,該兩個連續的所述缸座(64)形成在相同側壁(2、 3)內。
13. 根據權利要求5至12的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卡鉗(1),所述制 動卡鉗(1)包括通風蓋(61),該通風蓋(61)與卡鉗(1)的本體 分開製造並連接到卡鉗(O的本體,其中所述通風蓋(61)形成-所述供給管道(23);-所述外冷卻管道(32、 33);-覆蓋殼,該覆蓋殼具有中間部分(51)以及兩個側部分(45、 60),所述中間部分(51)與連接結構(5)的橋式元件(9)—起限 定所述橋式管道(52、 53),所述側部分(45、 60)與側壁(2、 3) 的相應的部分(65、 66) —起限定從供給管道(23)分別到第一側壁 (3)的一個或多個內冷卻管道(48)以及從橋式管道(52、 53)到第 二側壁(2)的一個或多個內冷卻管道(59)的連通通路(41、 54)。
14. 根據權利要求10至13的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所 述橋式元件(9)布置在卡鉗(1)的兩個端部橋(6、 7)的中間。
15. 根據權利要求10至14的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卡鉗(1),其中 所述外冷卻管道(32、 33)數量為兩個且布置在所述橋式元件(9)的 兩個相對側上。
全文摘要
一種用於盤式制動器的制動卡鉗(1),該制動卡鉗(1)包括限定用於容納制動盤(15)的盤空間(4)的兩個側壁(2,3),其中這些側壁(2,3)中的第一側壁(3)包括用於可旋轉且可平移地將卡鉗(1)整體固定到車輛的裝置,且側壁(2,3)通過跨所述盤空間(4)延伸的連接結構(5)相互連接。側壁(2,3)中的每一個均限定用於容納至少一個摩擦塊(10)的至少一個座(13),所述摩擦塊(10)具有摩擦表面(20)和與該摩擦表面(20)相對的推力表面(21)。制動卡鉗(1)還包括冷卻管道,該冷卻管道具有第一出口(19),該第一出口(19)在摩擦塊(10)的摩擦表面(20)這側上產生第一部分冷卻流,和第二出口(22),該第二出口(22)與第一出口(19)不同,且在摩擦塊(10)的推力表面(21)這側上產生第二部分冷卻流,其中此第二部分冷卻流與第一部分冷卻流不同。
文檔編號F16D55/228GK101563550SQ200680056683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18日
發明者盧卡·馬埃斯特裡尼, 安德烈亞·迪·安吉利 申請人:福樂尼·樂姆寶公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