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新地標建築規劃(探訪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進展)
2023-06-26 14:56:46 1
新京報訊(記者 徐美慧)11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將基本形成;到2035年,現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沙盤。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今日(11月30日),新京報記者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幾個重要建設點位探訪採訪,來了解副中心是怎麼推進高質量發展的。
探訪1: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園以來,累計接待遊客380多萬人次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約 11.2平方公裡,是副中心「兩帶、一環、一心」綠色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投綠心公司總經理彭光勇介紹,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運營管理工作目前正在高標準、高質量推進。
他介紹,自2020年9月29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園以來,累計接待遊客380多萬人次,舉辦各類活動200餘場。
「開園以來,我們在做好綠化養護、保安、保潔、遊客服務等基礎運維工作的同時,不斷完善公園各項服務設施。」彭光勇介紹。
在餐飲服務方面,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引進了慶豐包子鋪、肯德基以及十幾處木屋商亭,為遊客提供簡餐服務;在親子活動方面,公園引入了綠洲帳篷營地、森林奇趣樂園等特色項目;在文化設施方面,公園內的園藝驛站、中國書店能夠充分發揮公園科普陣地、文化陣地的作用。同時,為不斷豐富副中心市民文化生活,公園還將舉辦有特色的文體活動。
彭光勇介紹,下一步,為助力北京冬奧會,公園即將舉辦的第二屆「冰雪嘉年華」活動正在積極籌備中。
同時,明年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將在智慧公園領域進一步建設,將設置智慧跑道等智慧設施。
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南門西側,則有一個以東亞鋁業廠區保留建築為基礎建設而成的室內體育運動場地——城市綠心活力匯。
城市綠心活力匯內部設置的籃球場。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城市綠心活力匯項目毗鄰多條市政道路,交通便捷,未來必將成為城市副中心市民會客、運動健身、遊玩娛樂的核心區域。
實際上,活力匯是由老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北投體育總經理助理高原鳴介紹,通過對東亞鋁業老廠房的改造,城市綠心活力匯運動館會以全新的容貌展現在市民面前。
運動館內設置有標準籃球場3片、羽毛球場15片、網球場3片,並配套體育主題酒店和餐飲中心。
11月30日,城市綠心活力匯內部的羽毛球場,市民正在打羽毛球。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據了解,今年7月至9月暑假期間,城市綠心活力匯共計接待市民3萬餘人次。
高原鳴介紹,場館內鋪裝了專業運動木地板,鋪設運動丙烯酸地面,架設了專業防眩光體育照明,「我們希望借城市綠心活力匯為市民提供一個集運動競技、教學培訓及體育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空間,同時為通州區群眾體育的消費升級貢獻力量。」
探訪2: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外立面預計今年年底對外亮相
《意見》指出要加快城市副中心文化體育旅遊發展,支持城市副中心創建文化、旅遊、商務融合發展示範區。其中特別提到:要高標準完善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則是高質量發展的典型。
11月30日,正在進行外立面施工的副中心三大建築。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三大建築即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項目位於城市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與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投集團重大項目總監、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介紹 ,三大建築及共享配套設施項目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佔地約70公頃,總建築規模約60萬平方米。
陳宏達表示,三大建築是高質量推動首都「四個中心」——文化中心建設的生動體現。
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其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建築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高度為49.5米,包括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及室外劇場,總座位數約5500個。
陳宏達表示,該項目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文化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於一體,對標世界級一流劇院標準進行設計、建設,將滿足各類世界級演出要求,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和感官體驗。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其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赤印」和銀杏樹葉片,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22.3米,設有古籍文獻館、藝術文獻館、少兒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開架閱覽區、立體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日接待能力為5000至8000人次。
「圖書館項目定位為現代大型省級公共圖書館,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享等功能於一體,將森林景觀與圖書閱覽區融為一體,形成極具親和力的公共開放空間,努力為讀者營造一個舒適放鬆的閱覽環境,進一步增進了圖書閱覽的人文體驗。」陳宏達表示。
大運河博物館又名「運河之舟」,其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築高度35米,日接待量約為6000人次。
據了解,博物館項目定位為智慧型綜合博物館,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將成為立足城市副中心、輻射京津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千年運河文脈的傳播中心、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陣地和展示城市發展的生動窗口,為參觀者帶來文化薰陶與情感共鳴,進一步滿足市民的文化學習需求。
三大建築共享配套設施建築規模約30.4萬平方米,其中包括軌道交通預留工程,約4.9萬平方米,集購物消費、餐飲服務、文創交流、親子娛樂、共享停車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可滿足市民遊客一站式購物服務需求。
陳宏達介紹,截至目前,博物館、劇院、圖書館已分別於今年4月20日、4月30日、6月8日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正全力推進三大建築外立面工程,預計於今年年底實現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工程基本完工,2023年底前力爭具備開放條件。
探訪3:運河商務區已有註冊企業14739家,註冊資本金達3861億元
運河商務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逢介紹,運河商務區規劃面積20.38平方公裡,包括核心啟動區、新城金融服務園區、0101街區三大區域。目前運河商務區總計可供應產業空間面積達到630.35萬平方米。
張逢表示,目前,運河商務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項目大部分已基本完工,為產業項目提供了良好的市政條件。
11月30日,在運河商務區一棟大樓中俯瞰。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他表示,截至目前,運河商務區集聚了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企業,現代金融服務產業鏈和總部經濟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
「截至今年10月底,運河商務區共有註冊企業14739家,註冊資本金3861億元。」張逢表示,隨著一批高端優質企業的落地,園區的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稅收狀況實現了從樓宇銷售佔主導向總部、金融產業為主的轉變。稅源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更趨合理。
張逢介紹,到「十四五」期末,運河商務區將建設成為環境更加宜居宜業、現代商務區產業體系更加成熟、發展支撐體系更加多元、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的區域。
一方面,核心啟動區將完成建設,實現項目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總建築規模不低於686萬平方米,住房供應面積不低於436萬平方米。
另一方面,運河商務區將打造開放創新的制度體系。持續推進「兩區」政策落地,釋放改革發展活力,進一步深化運河商務區體質機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探索土地及工程領域、投融資領域、人才培育和引進領域的一批制度創新,深入探索區域改革發展新模式。
同時,將積極建立協同聯動發展新機制,推動跨區、跨省政務事項通辦通聯、推進與北三縣地區探索公共資源互通共享、加強跨區域產業合作等舉措落地。
運河商務區的諸多政策,吸引了大量國內外企業落戶運河商務區。
三峽能源便是其中之一。三峽能源副總經濟師張軍介紹,去年3月,該企業全員主動將企業遷往通州區,落戶運河商務區。
為什麼要搬到城市副中心?張軍解釋稱,通州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意義非凡,「將企業搬往副中心,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發展機會。」
張軍表示,搬到運河商務區後,其企業在各種政策方面均享受到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們認為,我們企業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定會有更好更大的發展。」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攝影記者 陶冉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劉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