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最好的電影(我們的時代到了)
2023-06-27 10:47:48 3
《春天裡》是1937年沈西苓執導的電影《十字街頭》的插曲,由影片中老趙的扮演者趙丹演唱。
在20世紀三十年代各種思潮與文化的衝擊下,中國的電影事業逐漸起步,電影明星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趙丹便是這一時期當之無愧的電影明星。
他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探索民族表演體系,致力於建立中國自己的表演方式。他從影以來,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塑造了無數深入人心的銀幕形象。
在趙丹的藝術生涯裡,藝術創作始終與自己的生命經驗掛鈎,他的表演方式前後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趙丹的一生隨著社會的激蕩而起伏不定,動蕩的命運為他的藝術生涯蒙上了一層厚重的歷史色彩。
文/編:YUXIN
責編:騎桶飛翔
策劃:拋開書本編輯部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趙丹,原名趙鳳翱,祖籍山東,1915年6月27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兩歲時隨父母移居南通,少時便熱愛藝術,同友人成立「小小劇社」,使他日後的表演無形中受到了文明戲與話劇的影響。
《琵琶春怨》(1933)
1932年,趙丹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出演個人首部電影《琵琶春怨》,開啟了電影生涯。
1937年主演影片《馬路天使》和《十字街頭》,因他卓越的演技和俊朗的外形,很快便躋身於上海灘的明星行列,奠定了他在影壇的地位。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同眾多具有進步思想的文藝工作者一起用電影宣傳愛國思想。
《上海二十四小時》(1933)
1933年,趙丹加入左翼戲劇家聯盟,參演了許多左翼電影運動時期(1932-1937年)的進步影片,例如由夏衍編劇、沈西苓執導的《上海二十四小時》、沈西苓編導的《鄉愁》、袁牧之編導的《馬路天使》等。
1939年,他從重慶到了新疆進一步開展戲劇活動,卻被反動軍閥監禁,入獄五年,人人都以為他早已犧牲,妻子葉露茜也改嫁他人。趙丹的人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幸福狂想曲》(1947)趙丹與黃宗英
1947年11月,趙丹遇到了第二任妻子黃宗英,與其聯合主演喜劇電影《幸福狂想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在開國大典上,趙丹激動地高呼道:「我們的時代到了,可以拍自己的電影了!」
《烏鴉與麻雀》(1949)
1949年主演《烏鴉與麻雀》,憑藉「小廣播」蕭老闆一角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個人一等獎。同年,與黃宗英搭檔主演《麗人行》。隨後又出演了許多深受觀眾喜愛的角色。
《烈火中永生》(1965)
1965年,他主演劇情電影《烈火中永生》,在片中飾演重慶地下黨領導許雲峰,這成為他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許雲峰成為他人生中最後一個角色。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趙丹被反動派迫害,再次入獄五年。充滿戲劇性的是,關押他的監獄,竟是二十年前拍攝《麗人行》的地方。文革結束直到他去世前,將近十五年的時間裡,他都未能拍攝成一部電影。
但他建立民族表演體系的願望從未停止,他將自己一生的創作經驗與思考總結為字,著有《銀幕形象創造》與《地獄之門》兩本書。
1980年10月10日,趙丹因胰腺癌晚期在北京逝世,終年65歲。
回顧趙丹的一生,他的藝術創作思想共經歷了兩次轉變。
一、早期舞臺化表演
起初,趙丹參與的左翼戲劇以宣傳愛國思想為主,人物形象較為類型化,他的表演也受到文明戲和話劇的影響,借鑑了戲曲中程式化的表演方式。
之後趙丹分析了戲曲與話劇在表演上的區別,開始逐步形成戲劇化、舞臺化的表演方式。
趙丹國畫
1931年,他考入了由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黃賓虹、潘天壽學習山水畫,在校期間,他參加美專劇團、新地劇社和拓聲劇社,並積極參加左翼劇聯活動。
趙丹將繪畫與電影創作融合起來,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與感受力。
他的妻子黃宗英說:「他認為自己字比畫好,畫比戲好。實際上,是他的戲裡有他的畫。」「1」
趙丹自己也曾經說過:「繪畫與電影藝術相通,有異曲同工之妙。繪畫講求意境,講求精神,虛虛實實,追求高尚的品味。演戲借鑑繪畫藝術可以提高藝術素養,對表演大有益處。」
查爾斯·勞頓在《控方證人》中飾演辯護律師韋菲爵士
同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好萊塢電影傳入中國。外國電影對趙丹的一生影響深遠,受到查爾斯·勞頓、勞倫斯·奧利弗等演員表演風格的啟發。他「看了大量的歐美電影,他仔細地研究了人物的體態、心理、神態、步伐、手勢和習慣動作,並將這些運用到自己的表演當中。」「2」
初入影壇,趙丹以舞臺表演與模仿為主要依託,主演了《琵琶春怨》(1932)、《上海二十四小時》(1932)、《到西北去》(1934)等影片。
這一階段,趙丹由舞臺轉向銀幕,表演方式受到戲曲、話劇、繪畫與外國電影的影響,構成了他早期舞臺化表演的藝術思想。
二、對斯坦尼體系的探索——詩意現實主義的建立
,時長00:46
《馬路天使》片段
1937年趙丹主演電影《十字街頭》,在片中飾演失業大學生老趙;同年主演《馬路天使》,飾演機靈詼諧的樂隊吹鼓手陳少平。這兩部電影是他初步嘗試現實主義創作的實踐。
趙丹在排演易卜生的戲劇《玩偶之家》和《娜拉》時,偶然間接觸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為其中後期表演風格的建立指引方向。
斯坦尼體系系統的闡釋了表演藝術的規律,要求演員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演員的自我修養》中寫到「不要去表演激情,也不要抄襲外形,必須要真實地體驗到激情,體驗到⼈物形象,要讓⼈物在你的表演中⾃然⽽然地體現出來。」
趙丹也意識舞臺表演與電影表演的區別,從模仿式的舞臺化表演轉而探索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紮根於實際生活,用真切的感受觸及人物的精神世界,為角色賦予不同的質感。
《關不住的春光》(1948)
這一時期,趙丹融合斯坦尼體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詩意現實主義表演方式,塑造了許多深入人心的銀幕形象,如《烏鴉與麻雀》中的蕭老闆、《關不住的春光》中的商人吳警之等。
經歷了歷史的流變與十年的牢獄生活,趙丹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儘管趙丹建立民族表演體系的願望未能實現,但他對藝術理想化的追求和獨特的表演方式卻影響深遠。
晚年病中,他寫下《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一文,文中寫道:「文藝創作是最有個性的,文藝創作不能搞舉手通過!可以評論、可以批評、可以鼓勵、可以叫好從一個歷史年代來說 文藝是不受限制 也限制不了的。」
該文章刊登於1980年10月8日《人民日報》,兩天後 ,趙丹便與世長辭,這成為了他最後的心聲。
※參考:
[1]黃宗英.快樂的阿丹——在法國談趙丹生平[J].電影藝術,1981,(10):40.
[2]樊妍秋.「我演我」與趙氏表演體系——詩意寫實主義表演大師趙丹藝術觀念探尋[J].戲劇之家,2022(07):31-33.
作者|YUXIN
豆瓣ID:WANZ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