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在深圳相聚(南方城市的聚會)
2023-06-14 21:34:42 1
兩位TV Cameraman
1999年12月2日傍晚,中國南方航空CZ8712航班降落在珠海金灣機場,送來的乘客中有四位是人民日報社的記者,下飛機後,他們立刻驅車奔向40多公裡之外一塊萬眾矚目的土地——澳門。此時,距離澳門回歸祖國還有18天。
這四位記者是來為近30人的人民日報採訪團打前站的,其中,羅華和王淑軍兩位記者將代表「人民日報網絡版」進行獨立採訪。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兩年後,人民日報社便開始籌備「上網」,1997年元旦,人民日報網絡版(下文簡稱「網絡版」)正式誕生,這便是人民網的前身。
報社領導為了支持網絡版的發展,專門撥出了兩個前往澳門採訪的名額。羅華和王淑軍在當時的採訪日記中寫道:「這次人民日報網絡版派出我們兩位記者採訪澳門回歸,還是我國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第一次派出自己的記者採訪,意義重大。」
1999年,在澳門採訪的王淑軍(左)與羅華(右)
為了迎接澳門回歸祖國,網絡版專門推出了網頁專題,這在如今看來略顯原始、稚嫩的網頁,把前方兩位記者回傳的圖文、視頻消息第一時間送到網民面前。
1999年人民日報網絡版推出的慶祝澳門回歸專題頁面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網際網路新芽初萌,網絡媒體尚屬鮮為人知的新生事物,也難怪羅華與王淑軍領到的記者證上標示為TV Cameraman(電視攝像師)。為了適應網際網路傳播特點,兩位網絡版記者主要以採制視頻、圖片新聞為主,二人扛著攝像機走街串巷,互相出鏡,互相拍攝。12月6日凌晨兩點,兩個人終於「折騰」出了第一條視頻新聞,雖然只有四十多秒,卻也讓他們倍感興奮。視頻製作完成後,再經過幾個小時的漫長傳輸,就可以在網頁上與網友見面了。
1999年,羅華在澳門的記者證
制約採訪效率的不僅有龜速的網絡,還有並不先進的設備。如今擔任人民網總編輯的羅華回憶道:「在澳門採訪的時候,一手拿數位相機,一手拎一袋子五號電池,拍三四十張照片就得換一次電池。但是為了及時回傳照片,還是堅持用數位相機。」
羅華(右)與澳門日報社電腦科主任溫錦明交流
隨著回歸日期的臨近,兩位記者的工作日益增多,但他們依然利用晚上的空餘時間拜訪《澳門日報》電腦科,交流學習。兩家媒體的「初代網絡人」坐在一起,相談甚歡。
20年後,人民視頻推出的《澳門記憶》系列短視頻第一集便採訪了《澳門日報》代總編輯崔志濤,完成了一次闊別已久的相逢。
1999年12月20日0:00,五星紅旗在政權移交大典場館升起,宣告了澳門新時代的到來。兩位記者經歷了徹夜不休的採訪之後,興奮地走上街頭,感受澳門回歸的第一天。兩天之後,他們在澳門的採訪正式結束,二人共計發回文字、圖片260餘篇(幅),音視頻報導10條。同時,《人民日報》記者採寫的各類報導也同步發布在網絡版上,成為了國內最早實踐「報網互動」的媒體之一。這是人民網與澳門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是更多故事的開端。
共同成長的歲月
2004年12月20日,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五歲生日,人民網再次為它推出了專題網頁。這五年間,人民日報網絡版正式更名為人民網,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澳門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當年人民網專題中的文章介紹,澳門回歸五年後與廣東貿易額翻了一番多,GDP年均增幅超過10%,特區各類學生人數超過總人口的20%······
2004年人民網推出的慶祝澳門回歸五周年專題頁面
2004年,中國網民數量達到8700萬。當時人民網總編室分管臺港澳報導的副主任柳曉莉說,網友們在專題內積極留言,編輯們甚至把網友留言精選編成快訊。那時有三個判斷網絡好新聞的標準:發布快、轉載量高、網民留言多。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民日報》與人民網之間的報網互動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柳曉莉回憶,2004年在澳門採訪的《人民日報》記者,會隨時跟人民網後方編輯電話連線,口述新聞內容,發布簡訊。
2009年人民網推出的慶祝澳門回歸十周年專題頁面
2009 年6 月20 日,借著3G時代的東風,人民網手機電視正式上線,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手機電視傳媒的非廣電機構。當年年底,人民網在慶祝澳門回歸十周年採訪報導中產出了大量一手視頻新聞。現在擔任人民網福建分公司總經理的餘尤宜,是當年前往澳門採訪的記者,他說:「能夠感受到當地老百姓對內地同胞很友善。當地人覺得澳門回歸後挺好的,一是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大量內地遊客為澳門帶來了更多收入。」
據餘尤宜回憶,當時有四位人民網記者前往澳門,其中三位是視頻記者。他們白天採訪,晚上剪輯,利用QQ當天回傳文件,效率相較於1999年的前輩有了巨大的躍升。2009年,中國網民數量達到了3.84億,與網民的交互愈發重要,當時在後方負責專題的鄧志慧說,人民網推出了「我有問題問記者」等互動項目,記者帶著網民們關切的問題前往澳門採訪。
目前,鄧志慧正在澳門進行採訪工作,一位在澳門生活六十多年的歷史老師用「繁榮」二字形容澳門回歸後的變化;另一位正在澳門讀書的內地女生講道,行動支付等網絡應用讓澳門人的生活更加便利,澳門與內地之間在生活上的融合越來越高。
人民網港澳頻道編輯劉潔妍已在人民網工作十年,今年是她首次前往澳門參與報導。她說,澳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將國情教育融入到一點一滴,並且在很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吸收了西方文化。2009年,還是實習生的劉潔妍參與了慶祝澳門回歸十周年的專題報導,開啟了與人民網的故事。
2014年人民網推出的慶祝澳門回歸十五周年專題頁面
五年如白駒過隙,2014年慶祝回歸十五周年專題報導倏然而至,這次最大特點之一便是由曾經的「報網互動」發展到更深度的「報網融合」。據當時參與採訪的王喆介紹,每一篇澳門人物專訪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時,都附有一個二維碼,掃碼便可觀看人民網拍攝的專訪視頻。2019年,人民視頻進一步將AR功能落在《人民日報》版面上,掃描特定圖片可以播放AR視頻。對人民網來說,從報網互動、報網融合再到媒體融合,永遠都是進行時。
橫跨20年的相會
20年可以改變很多。
1999年,羅華和王淑軍在澳門街頭隨機採訪,不料採訪對象都只會說粵語,不會普通話。隨著澳門回歸祖國,學習普通話的熱潮也隨之到來。2011年澳門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已有41.4%的人能講普通話,據一位正在澳門大學就讀的內地學生說,校內的澳門師生大多能說較流利的普通話。
1999年,羅華與王淑軍所見的澳門遠不如現在繁華。如今,各類度假酒店拔地而起,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落成使用,港珠澳大橋橫跨三地……
1999年,人民網的前身「人民日報網絡版」尚在蹣跚學步,今天,它已成為擁有33個國內分公司、15個海外公司或辦事處、多家控股公司的上市企業,並積極向科技型、智慧型企業轉型。
20年來,伴隨著一次又一次報導,人民網與澳門的關係愈發密切。目前,人民網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的網頁專題已經上線,新一代人民網人在澳門發掘的動人故事已經開始陸續發布。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人民網專題頁,加入這場南方城市的聚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