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太原文化賦能繪就城市美好)
2023-06-14 21:08:58 4
我市打造紅色基因傳承高地,在建設紅色博物館上走在前列。 宿曉健 攝
歲月長河悠悠,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太原始終傳承著古老晉陽的歷史基因和文脈,保持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地域文化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太原以深厚文化底蘊涵養城市氣質,構築精神家園。圍繞文化傳承,太原正努力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市文化旅遊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省會城市的首位度持續提升,擦亮了「錦繡太原城」金字招牌。
立足新階段、堅持新理念,布局一群兩圈三區、太晉一體化、太忻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建設,我市文旅發展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
文物活化利用,描繪錦繡太原
依託天龍山石窟佛首回歸的高關注度,7月28日,「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在太原成立。石窟藝術展現錦繡太原的厚重底蘊,聯盟的成立,表達了太原石窟保護研究傳承的態度。
聚焦「讓文物活起來」,我市的文物保護利用,堅持歷史文脈和城市建設相交融、內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古城特色和現代文明相輝映,構建富有太原特色的文物創新生態體系。全市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41處。現有各類館藏文物18198件(套)、250703件。
天龍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回歸,成為當年全國文物界熱點,也凸顯了我市文物工作的成績。保護第一、挖掘價值、有效利用,我市文物保護堅持「一立兩走一夯實」。
一立,即出臺全國第二部博物館領域地方性法規《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豎起博物館領域太原標杆,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98座。
兩走,一是以國家首批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推廣項目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巡展為引領,帶動太原文化率先走出國門;二是持續打造「紅色、智慧、群眾、經典」四個博物館,推出各類陳展、研學、文化惠民活動,推動文物走下高臺、走近百姓,浸潤滋養群眾生活,堅定文化自信。
一夯實,即通過引進、培育考古個人領隊,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申領了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質,可以獨立自主領銜考古發掘,考古基礎實力得以夯實。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太原留下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我市打造紅色基因傳承高地,在建設紅色博物館上走在前列。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中,包括我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27處、可移動文物4件(套)。
目前,全市已開發利用革命遺址、舊址,重要人物的故居、舊居等革命文物資源建成紀念館、展覽館共11處,包括山西國民師範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等。婁煩縣高君宇故居等9處革命文物單位,被打造成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
優秀文化傳承,奏響時代強音
9月初,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公示,太原兩個項目入選,其中,東湖醋園入選非遺旅遊景區,劉家堡村入選非遺旅遊村寨。非遺與旅遊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實現資源共享。
太原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我市非遺保護,一直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採用多渠道、多維度手段,推動非遺走進現代生活,促進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賦予傳統非遺新的時代內涵。
2006年起,我市建立了非遺四級保護名錄,目前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項、省級65項、市級160項、縣級43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人、省級65人、市級136人、縣級286人。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我市大力創作文藝精品,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實施文藝精品戰略。
圍繞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鄉村振興等重大事件,新創晉劇、紅色話劇、舞蹈史詩、兒童劇、音樂劇、情景劇等劇目,包括晉劇《範進中舉》《上馬街》《起鳳街》《高君宇與石評梅》、晉劇電影《于成龍》、話劇《信仰之光》《晉文公》、兒童劇《瘋狂的布魯斯》、舞劇《雁丘詞》等不同風格作品70餘部,移植、改編、恢復作品30餘部,新創、改編歌舞、雜技、曲藝、小戲小品90餘部。
多部優秀作品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晉劇《于成龍》榮獲文化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劇目,晉劇《起鳳街》入選201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晉劇《傅山進京》榮獲文旅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晉劇《爛柯山下》入選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
文旅融合發展,書寫詩與遠方
「書房兀坐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色幽。」6月23日,太原市圖書館南站·國貿T6分館,在太原南站向市民開放。近2萬冊各類書刊和200餘個閱讀座位,不僅為市民讀者提供舒適、靜謐的閱讀空間,也為車站來往旅客提供了便捷、舒適的休閒學習場所。
在離市民最近的地方,我市16座城市書房齊齊整整,打通公共閱讀服務「最後一公裡」,延伸公共文化服務觸角,賡續著城市文化血脈。
文化惠民,文化為民。近年來,我市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建成覆蓋城鄉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市共有市級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美術館1個,縣級文化館10個、圖書館9個、美術館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6個,街道綜合文化站54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742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55個。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丁果仙大劇院改擴建有序推進,市民藝術中心建設項目立項。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擴容」,滿足群眾閱讀需求,在地鐵站、汽車站等場所設置自助圖書借還機8個。
過去10年,我市文旅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文旅融合成為文旅產業迅速壯大的基本思路,我市通過深挖歷史文化內涵,建設優質文旅項目,引領全市文旅產業融合步伐。
圍繞國際知名文旅休閒目的地目標,我市全力推動大景區及配套設施建設。晉祠公園、天龍山、太山、晉商博物院、晉陽湖公園、汾河景區、濱河自行車道、太原古縣城等一批景區景點建成或完成提升改造。府城文道、鐘樓街歷史文化街區等新景區、文化街區,凸顯城市文化韻味。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體系,成功培育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文化標杆企業。
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藍天常在、城入畫屏,「錦繡太原城」不僅包含經濟社會發展,也包括歷史文化底蘊的傳承光大。太原文化活力澎湃,將為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提供堅實文化支撐、強大精神力量。
太報時評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市
朱紅亮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興則城市興。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國家如此,城市亦如此。一座城市繁榮與否,不僅僅取決於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科技實力,更取決於文化的創造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文化的競爭。
黨的十八大以來,太原堅持以深厚文化底蘊涵養城市氣質,構築精神家園。文化已逐漸成為提升市民素質的支撐,成為弘揚城市精神、彰顯城市自信的重要力量,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不竭精神動力。
以文鑄魂,突出思想政治引領。堅定不移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文化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帶動作用,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為太原發展鼓舞士氣、振奮精神、凝心聚力。
以文強市,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太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以文化對接產業,把資源變成資產,將豐厚的歷史文脈,轉化為更強的文化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
以文惠民,提升文化服務水平。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文化創作力、文化服務力和文化品牌力,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差異化、多元化文化服務,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務,為市民帶來沉甸甸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千帆競發浪潮湧,百舸爭流正逢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太原將以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持續推進文化強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軟實力,激發城市發展新動能,奮力譜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來源:太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