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最美的風景(藝術相約廣州最)
2023-06-15 09:54:40 4
國慶節的廣州城裡,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故事 正在講述; 一幅幅繪畫串起了 中國傳統時節的美好;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裡的 中國文物「重見天日」; 原創話劇《呼吸》上演了鍾南山院士 敢醫敢言、勇於擔當背後的故事……
這份國慶發現廣州清單, 希望為大家的假期增添更多美好, 還請收好哦。
樂享國慶——發現廣州
01
發現·博物館展覽
廣州的國慶,最潮的玩法之一就是去博物館。
◆ 「偉大曆程」——中共一大至七大巡展(廣州站)
巡展首次擷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七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的館藏精華,用近千張照片再現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講述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故事。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提供了「第三部分 凝聚共識——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圖文資料。通過三個單元的內容,聚焦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突出展示了中共三大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地點: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
時間:9月27日-10月27日
◆ 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展
展覽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遴選全省23家文博單位和相關機構收藏的近200件/套革命文物和700餘張珍貴圖片及史料,通過「廣東黨組織的創建」「中國大革命中心的形成」「土地革命戰爭的開展」「華南抗戰的中流砥柱」「為廣東的解放而戰」五大部分,全景式呈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南粵大地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歷程。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時間:6月29日-11月17日
◆ 百年風華 時代畫卷——廣州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展
展覽精選廣州美術家在不同時期聚焦中國共產黨歷史主題創作的優秀作品200餘件,涵蓋中國畫、油畫、水粉水彩、版畫、雕塑等多種美術門類,以時間為敘事線索分為「英勇鬥爭」「火紅建設」「春潮湧動」「美好生活」「藝苑新彩」五大篇章。展覽形象地講述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光輝歷程。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
時間:7月-10月
◆ 從黃浦潮到珠江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
廣州市首個全景式、完整、直接反映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史的主題展覽,集合了廣州、上海、北京三地,八家博物館,100件文物,近200幅圖片,以上海和廣州兩座城市發展為視角,以城市史與黨史相結合的策展方式,通過對三次浪潮的展示,全景式完整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其中包括國家一至三級文物共計37件(套),佔比超過1/3。
地點:廣州博物館
時間:4月28日-10月15日
◆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基本陳列
全新升級後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基本陳列按照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發展歷史,分為「創建:全總的成立」「領導工人運動」「培養工運幹部」「召開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發展工會組織」「前行:永遠跟黨走」6個部分,以中共一大至中共四大關於工會與工人運動的重要決議為軸心,從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藏數萬件/套文物藏品中,甄選出209件/套(含珍貴文物55件/套)首次集中展出,全面、系統地展示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誕生及其在廣州領導開展工人運動的歷史。
展覽還展出了最新創作的3幅油畫,包括《1926·少奇同志在全總》《劉少奇在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上作報告》《中華全國總工會各罷工補習學校開學典禮》。
地點: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
時間:長期
◆ 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沉浸式體驗
舊址依照軍委當年駐在此地時的情景進行了場景重現,再現周恩來領導下軍委的工作情況,周恩來、鄧穎超及聶榮臻、惲代英、徐成章、李富春等軍委成員在此的日常生活面貌;全新推出反映軍委歷史全貌的基本陳列,通過眾多珍貴的史料、檔案還原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營造了濃厚的軍事文化氛圍,推出以軍服發展史為主題的首個臨時展覽,設置了廣州唯一的「軍糧餐廳」和軍事、野外生存主題體驗式空間,並精心還原了上世紀20年代的老廣州風情。
地點: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
時間:長期
◆ 「應時而作——中國傳統時節繪畫展」
展覽以時令季節為線、傳統習俗為引、特色藏品為依託,首次將傳統時節繪畫進行系統地梳理、整合和展示。
「春萌」展示生機勃勃的「春景」和人們在佳節中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夏舞」展示松蔭消夏、飛閣聽泉、荷塘泛舟、清溪垂釣、菖蒲慶生、龍舟競渡;第三部分「秋興」畫層林盡染、蟹肥菊黃、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亦有落木蕭蕭、雁過留聲;「冬藏」有冬日古人策杖尋梅的身影,畫外有九九消寒圖互動。
展覽同時將繪畫與生活用具、傳統工藝品等精心布置於同一個空間中。150多組,共200多件展品,讓觀眾可以探尋藝術與文化習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時間:9月26日-2022年2月16日
◆ 藝海藏珍——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曆代繪畫精品展·山水篇
展覽展出藝博院院藏精品佳作51件/套,實物90件,百分之八十為國家一、二級文物,特別突出展示了一些近年來較少展出及作者知名度不高但藝術水準不低的藏品,以更全面地展示藝博院多年來豐碩的收藏成果。
展品包括容庚先生舊藏宋畫《雲山圖》、沈周《雲山圖》、文徵明《東莊聚會圖》、仇英《停琴聽阮圖》、董其昌《剪江草堂圖》、王時敏《仿倪雲林山水圖》、弘仁《山水圖冊》、石濤《山水圖》、董邦達《溪山深秀圖》、蘇仁山《玩波圖》等佳作。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
時間:8月20日-11月20日
◆ 返本開新——國畫研究會藝術回顧展
在20世紀20年代中西文化大衝突的時代背景中,緣於復興民族藝術的堅定信念,本著反對國畫西化的強烈願望,國畫研究會應運而生,成為與嶺南畫派並行的嶺南畫壇支柱力量。
展覽是為紀念國畫研究會成立九十五周年而舉辦,是國內第一次將粵港澳國畫研究會作品重要收藏機構的藏品進行集中展示,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2021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
展覽規模宏大,共啟用了廣州藝術博物院3個展館,面積達1500平方米,展線達330米,參展的國畫研究會會員共59人,展出作品約240件。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
時間:8月16日-10月10日
◆ 四海通達——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文物聯展
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後的首個大展,由海絲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共展出來自廣州、南京、寧波等31家文物收藏單位的383件文物精品,為歷年來參展城市最多、文物覆蓋範圍最廣且展出文物較精的海絲主題聯展。
展出文物包括了不少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展覽同時吸收了學術界關於海絲研究的新成果。展覽分「港通四海」「貨達天下」「異寶西來」「海事千年」和「交流互鑑」五個部分,力圖呈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的宏闊歷史圖景、「交得其道、千裡同好」的生動人類故事。
地點:南越王博物館
時間:9月27日-2022年1月10日
◆ 情合·志合——陳毅安家書展
陳毅安是黃埔四期生。1930年7月任紅三軍團攻打長沙戰役前敵總指揮,8月7日在戰鬥中犧牲。
展覽首次以陳毅安家書為視角,大規模展出陳毅安於湖南甲工、黃埔軍校、韶關北伐、工農革命時期寄出的23封信(複製件),圍繞「成長」與「選擇」兩大關鍵詞,詳細呈現了陳毅安與李志強如何突破時間和距離的藩籬,實現情感互通、經濟互持、前途互助和思想共振,也體現了陳毅安為共產主義信仰而奮鬥終身的大無畏精神。
地點: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時間:結束時間未定
◆ 「絲路霓裳——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飾」展
哈密地處新疆東部,古稱「西域咽喉」,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廣州位於中國南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不論是哈密,還是廣州都為東西方經貿往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與發展等作出重大貢獻。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中,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遷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種文化交流交融的舞臺。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飾是哈密維吾爾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產物。本次展覽展出了59件(套)哈密市博物館藏清代維吾爾族服飾,再現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地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時間:9月10日-11月2日
◆ 發現•保護•傳承——「十三五」時期廣州城市考古與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展
五年來,廣州配合國有土地收儲和城市基本建設工程,開展考古項目1479宗,其中包括完成考古調查項目929宗,調查面積20226萬平方米;勘探項目481宗,勘探面積約1240萬平方米;以及發掘項目69宗。
展出的336件/套考古出土文物,是廣州五年來考古發現的精華,包括了增城墨依山,黃埔馬頭莊、茶嶺、甘草嶺、沙嶺、大賢墩,廣東廣雅中學,廣州市大佛寺南院區,增城蓮花書院等重要項目。出土文物中,漢代陶鴞形五聯罐、「大親」銅鼎、陶樓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蓮花書院遺址及考古出土文物、以曾邊窯代表的陶瓷窯業及相關文物,也是在這個展覽裡,才第一次與觀眾見面。
地點:南漢二陵博物館
時間:6月29日-2021年4月17日
◆ 南海西行——絲路沿線的河岸與海洋文明展
由廣州海事博物館與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共同主辦。該展覽向觀眾展示九世紀前阿姆河、印度河、兩河以及波斯灣、地中海區域的石雕、佛像、青銅、玻璃、陶器、金銀飾品等近200件藝術品,梳理河流和海洋文明的特色,再現亞歐不同文明間長期交流和相互融合的歷史風貌,其中還展出了阿富汗出土的黃金王冠等炫目寶物。
地點:廣州海事博物館
時間:7月-10月
◆ 雲望長夏——洛陽博物館藏漢唐胡風文物展
漢唐時期,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唐等歷史時期曾是首都;廣州是聞名中外的東方大港,兩個城市都是多民族匯聚、中外商賈雲集、文化融通的繁華之地。經陸絲與海絲,胡人憑駝馬、帆船將金銀珠玉、齒革鱗甲等域外珍品運往洛陽、長安等內地主要城市,源源不斷,跨越千年。
本展覽從洛陽博物館甄選出文物展品近150件,以展示那個偉大時代。其中,彩繪胡商俑、黃綠釉執壺胡俑、陶胡俑頭、三彩胡俑、百戲俑等極富魅力。
地點:廣州海事博物館
時間:9月-12月14日
◆ 海天千色 跨洋萬裡——西方航海儀器展
展覽以航海過程中各環節為主要脈絡,從航海前的繪製海圖、研讀日誌等準備事項,到航行過程中的氣象觀測、時空定位、提升動力、安全駕駛,再到燈光、聲音、信號旗、摩斯密碼,到潛水探索、船員生活等,貫穿了航海全過程的技術與裝備領域,匯集各類文物展品約150件/套。
地點:廣州海事博物館
時間:9月17日-10月13日
◆ 「時代先鋒的現場——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
胡一川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版畫家、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的創建者之一、廣州美術學院首任院長兼黨委書記。2020年,適逢胡一川先生誕辰110周年,中央美術學院與廣州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站在人生的前線——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
今年,展覽回到胡一川先生曾經工作、生活了最長時間的廣州美術學院,並進行了重新組織和部署,增加了與此地密切相關的作品和文獻,以「時代先鋒的現場」為題,再次向全社會鄭重推出。
展覽通過600餘件珍貴的作品、手稿,包括國家博物館一級文物、第一次到廣州展出的《開鐐》等,以及前期收集、整理的大量口述史和文獻資料,還原了一位「時代先鋒」的藝術和人生現場,以此來紀念這位深刻影響了中國20世紀美術走向的大家。
地點: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時間:9月24日-10月22日
02
發現·劇院演出
這個國慶,絕對好「戲」連連~
◆ 原創話劇《呼吸》
記錄時代呼吸
鍾南山院士敢醫敢言,勇於擔當,於2020年9月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廣州大劇院原創話劇《呼吸》旨在用藝術的形式揭開鍾南山院士敢醫敢言、勇於擔當背後的故事。
原創話劇《呼吸》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擔任總製作,廣州大劇院擔任製作,並聯合廣州話劇藝術中心共同演出,該劇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全國抗疫題材重點舞臺作品創作」名單。
《呼吸》集結了國內頂級主創團隊,由著名作家、劇作家、「曹禺戲劇文學獎」獲得者唐棟和國家一級編劇、「曹禺戲劇文學獎」獲得者蒲遜共同擔任編劇,屢獲文華大獎的國家一級導演傅勇凡擔任導演,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秦立運擔任舞美設計,著名作曲家石松擔任作曲,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劉鳳恕擔任燈光設計,著名影像多媒體設計師張松擔任多媒體設計,並特邀原廣州醫科大學副校長、《還是鍾南山》作者魏東海博士擔任顧問。
導演傅勇凡指出,表演藝術是實踐藝術,要重視創作主題,要深入生活關照現實,演員要與生活同呼吸共命運。「此次劇目創作,我們要運用現實主義的意象表達,讓呼吸與生命、人物、心靈、心境、節奏、音樂等形成高度統一。」
時間:10月2日、10月3日
地點:廣州大劇院歌劇廳
◆ 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
廣州藝術季閉幕巨獻
《白毛女》是中國第一部新歌劇,也是民族歌劇的裡程碑。
《白毛女》的故事一直留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中,從歌劇到電影、京劇以及芭蕾舞劇,以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在每個時代都散發著燦爛的光芒。
為紀念歌劇《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原文化部於2015年至2016年組織開展了歌劇《白毛女》復排巡演、《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拍攝公映和紀念座談會等一系列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