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龍爭虎鬥經典片段(李小龍為什麼會在電影龍爭虎鬥的片場成為暴君)
2023-06-14 20:19:48
電影《龍爭虎鬥》(1973)OST英文版封套
李小龍還在美國好萊塢仿惶時,曾誇海口立下三大宏願:一是推廣弘揚截拳道,使中國功夫傳遍全世界;二是使華語片打進國際市場,讓全世界的電影觀眾認識中國電影;三是在歐美的影片中飾演主角,奠定中國演員的國際地位。
前兩大宏願,可以說已基本實現。他已成為美國武術界傳奇式的英雄,中國功夫早已由美國西部向東部突進,漸成熱潮。
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在美國本土熱門的東西,必然會影響全世界,繼而是歐洲的功夫熱、拉美的功夫熱、澳洲的功夫熱。
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這種世界性的中國功夫熱,甚至還反饋到港臺澳及東南亞的華人世界,使得對武術有所疏遠的華人,再度熱衷於古老的中國功夫來。
李小龍主演的影片,不是第一個打進國際市場的,但他卻是第一個最成功地把華語片打進國際市場的先行者。
他的《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1972)先在東南亞鬧了個滿堂紅,繼而又風靡貝魯特、羅馬、布宜諾斯艾利斯、雪梨等大都市,在美國還創下在香港人眼裡是天文數字的6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
李小龍和洪金寶在《龍爭虎鬥》(1973)中搏鬥的影像
1972年底,《猛龍過江》公映,又在港澳臺及東南亞掀起李小龍熱,並波及全世界。
李小龍已實現前兩大宏願,就差最後一個宏願——在歐美影片中擔任主角。
李小龍並不是沒碰到過這種機遇。在他履行嘉禾公司的片約之時,就回絕了好萊塢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拍攝《無聲笛》的計劃。李小龍確實是意氣用事,僅僅為印度之行與詹姆斯·柯本James Coburn(1928-2002)鬧矛盾之事而出一口怨氣,為此,他還得罪了老朋友斯特林·西利芬特Stirling Silliphant(1918-1996)。
美國著名編劇斯特林·西利芬特Stirling Silliphant
李小龍不後悔失去這次機遇。他認為機遇還是會有的,不僅僅是好萊塢邀他客串主演電影,他還會成為好萊塢某大公司的長期籤約明星,因為他而建立中國功夫片的明星運作機制。
原本,斯特林·西利芬特最有可能促成李小龍夢想成真,他最熟悉李小龍的功夫及演技,對李小龍也最熱心。
他為《無聲笛》上馬而飛赴香港遭李小龍冷遇,且不說他與詹姆斯·柯本請人寫劇本的兩萬美元泡了湯,他親自動筆耗時一年的代價又作何計算?
電影《龍爭虎鬥》(1973)的外景地,弗雷德·溫特勞布Fred Weintraub(右)正在和李小龍交談
因此,李小龍出演的第一部好萊塢影片,不是已有現成劇本的《無聲笛》,而是劇本平庸、美國味太濃的中國功夫片《龍爭虎鬥》(1973)。這既出人意料之外,又盡在情理之中。
《龍爭虎鬥》是華納公司前任副總裁弗雷德·溫特勞布Fred Weintraub(1928–2017)一手促成的。
弗雷德·溫特勞布跟李小龍有一些私人交情,他由此而動念為李小龍籌劃一部中國式的功夫片。1969年,弗雷德·溫特勞布把自己的構想提交公司高層,結果被否定掉了。
電影《龍爭虎鬥》(1973)韓國DVD版封套
這一切,李小龍均蒙在鼓裡,弗雷德·溫特勞布是不會把高層的秘密洩露於外人聽的。
後來,李小龍回港發展,紅遍半個地球。弗雷德·溫特勞布認為請李小龍主演好萊塢影片的時機已成熟。這時,他遇到一個志同道合者——道具及美術設計家保羅·M·海勒Paul M. Heller(1927–2020)。
弗雷德·溫特勞布和保羅·M·海勒,分別擔任《龍爭虎鬥》的製片人及助理製片人。
當弗雷德·溫特勞布和保羅·M·海勒有了拍攝好萊塢第一部中國功夫片的意向後,便一起去拜訪奧斯卡金像獎劇作家斯特林·西利芬特。
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斯特林·西利芬特表現得很熱心,他非常贊同他們的意向,說:早就該為李小龍拍一部中國功夫片。
弗雷德·溫特勞布和保羅·M·海勒請人寫了一部《血與鋼》的電影文學劇本。上報華納公司,很快就得到批准。
弗雷德·溫特勞布設法與李小龍取得聯繫。這時,李小龍已開始了《死亡遊戲》(1978)的拍攝。但他不會放棄他盼望了快10年的主演好萊塢影片的機遇,毅然停止《死亡遊戲》,先口頭上答應了弗雷德·溫特勞布。
電影《龍爭虎鬥》(1973)的外景地,前排:約翰·薩克松John Saxon(左)、李小龍;後排:羅伯特·沃爾Robert Wall(左)、鄒文懷
李小龍在電影事業上,還得依賴於嘉禾電影公司老闆鄒文懷(1927-2018)。鄒文懷的每一項重大決策,都使李小龍上了一個臺階。他把華納公司邀他主演電影的消息告訴鄒文懷。那意思是,他要重返好萊塢,成為好萊塢的職業電影演員。
不知鄒文懷是否擔心李小龍遠走高飛,一去不回。他提的建議使李小龍非常興奮。鄒文懷說,你現在不只是個職業演員,還是製片公司的老闆。現在是他們有求於你,你幹嘛不以協和公司的名義與華納公司合作。影片成功,不僅你出名,你的協和公司也出了名。還有你獲得的不只是片酬,還可按比例分成。
日本《電影旬報》雜誌對電影《龍爭虎鬥》(1973)專版介紹的頁面
鄒文懷指點迷津,李小龍茅塞頓開,對鄒文懷道:對,如今我的協和,也可跟國際大公司華納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了!
鄒文懷作為協和公司的合法合伙人,同李小龍一道飛往美國,同華納公司商議合作事宜。
華納公司對李小龍一行高度保密,但是李小龍的面孔已為美國觀眾所熟悉,記者盯梢採訪。在他們飛抵美國的第二天,消息就刊在洛杉磯的報紙上,在好萊塢引起較大的轟動。
電影《龍爭虎鬥》(1973)劇照
李小龍是這樣回憶的:"啊,不得了!每天都有七八十個電話找我,希望我能有一份差事給他們。"李小龍被美國的傳媒炒成東方第一位功夫影星,《血與鋼》被炒成好萊塢巨片,許多好萊塢電影圈的人士,都以能與李小龍合作這部巨片的製作為榮。
好萊塢的大製片公司如米高梅、哥倫比亞、聯美等,也都派要員四處活動,竭力把李小龍拉過去,許諾的條件比華納優惠,但一時炮製不出功夫片劇本。
在這種情況下,華納公司破天荒地採取了屈尊之舉,他們不是互提條件,而是華納公司單方面地全部接受協和公司提出的條件,並且率先在合約上簽字。
日本《電影旬報》雜誌對電影《龍爭虎鬥》(1973)專版介紹的頁面
若不是因為李小龍,像協和這樣的小公司在好萊塢巨頭眼裡,根本就不算個玩意。
這是李小龍的勝利,更是鄒文懷的成功。
李小龍與鄒文懷,改變了華納公司單方面製作的初衷,而改為兩家合作;製片資金由華納公司負責,拍攝與製作在香港,這樣,協和作為合作方的地位不是可有可無的;剪輯好底片後,英語版的後期製作在華納公司,國語版則由協和公司負責,票房收入按兩種版本進行劃分,其它事宜則另附細則,或再商議。
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按照鄒文懷的暗示,李小龍沒有立刻在合約上簽字——儘管華納公司的做法使他們意外地滿意。合約被帶回香港,李小龍大筆一揮,使他的第三大宏願成為伸手可觸的現實。
這部影片的製作資金預算是60萬美元(但實際上用了80多萬美元),這在好萊塢屬一般標準,但對港臺等華語片的公司來說,無疑是一部巨片。這使得依然是空殼的協和公司名聲大噪,大有與邵氏、國泰等大公司平分秋色之勢。
該片的英文片名是《ENTER THE DRAGON》,中文片名為《龍爭虎鬥》。李小龍喜歡以"龍"為片名,一則取自自己的名字,二則象徵著中國。
李小龍和洪金寶在《龍爭虎鬥》(1973)中搏鬥的影像
李小龍對原劇本《血與鋼》不甚滿意,提了一大堆意見。製片人弗雷德·溫特勞布向李小龍保證,他們會請好萊塢最傑出的電影劇作家改寫成電影分鏡頭劇本。
1973年元月,華納公司的人飛赴香港。他們有:製片人弗雷德·溫特勞布、保羅·M·海勒,導演羅伯特·高洛斯Robert Clouse(1928-1997),演員吉米·凱利Jim Kelly(1946-2013)、約翰·薩克松John Saxon(1936-2020)、安娜·卡普莉Ahna Capri(1944-2010)等。
羅伯特·高洛斯是好萊塢著名導演,早年曾兩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他是個攝影師出身的導演,他攝影的第一部影片《凱迪拉克The Cadillac》(1962)就不同凡響,獲奧斯卡最佳短片獎的提名。
電影《龍爭虎鬥》(1973)片場內,從左至右:約翰·薩克松John Saxon、麥可·艾林Michael Allin(站著拿著劇本)、李小龍、吉米·凱利Jim Kelly、導演羅伯特·高洛斯Robert Clouse(右)討論劇情
羅伯特·高洛斯在《龍爭虎鬥》封鏡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談感想:
「拍片時最令我吃驚的是李小龍何以演得那麼好。有人曾告訴我:李小龍不需要把戲'演'出來,他全身都是戲,他只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就行了。是的,他確實使我驚訝不已。他是一個好演員,也是一個超群絕倫的武術師。」
儘管羅伯特·高洛斯對李小龍、對香港讚不絕口,但美方人士卻適應不了香港的氣候與環境,也適應不了李小龍玩命的工作方式和暴躁的作風。
《龍爭虎鬥》的拍攝可謂多災多難。
電影《龍爭虎鬥》(1973)劇照,喬宏(左)和李小龍
嘉禾廠的拍攝條件遠比好萊塢差得多。因故事情節主要是在荒僻島嶼上展開,島上搭建了大規模的外景場地,大部份鏡頭要在這裡拍攝。
辛苦自不用說,幾乎每一個美方人員都染上疾病。港方參加演出的演員有喬宏(1927-1999)、石堅(1913-2009)、林正英(1952-1997)、鍾玲玲、茅瑛、楊斯等,他們也叫苦不迭。
李小龍對人太嚴了。他是個追求完美的人,他要求這部影片要超過前三部影片,他為他的每一個動作都苦思苦想,嘔心瀝血,他吃的苦頭、付出的精力自然比任何人都大。同時,他又把對自己的嚴要求強加於任何人頭上,不光是對演員,對燈光、美工、化妝等人員亦是如此,使人不敢馬虎,但心存怨言,覺得他在吹毛求疵。
電影《龍爭虎鬥》(1973)外景地,前排從左至右:導演羅伯特·高洛斯Robert Clouse、羅伯特·沃爾Robert Wall(導演右側)、茅瑛和李小龍正在排練劇情
分鏡頭劇本與拍攝幾乎是同步進行,即邊拍邊寫,依據的是整個故事框架和拍攝的實際狀況與效果。操刀人是好萊塢的資深電影劇作家麥可·艾林Michael Allin。
一開始,李小龍就對他頗不滿意,認為他根本不懂中國功夫、中國的風俗習慣。李小龍對他很不恭敬,與他談論劇情發展及人物對白,不是以商榷的口氣,而是在質問。
那時候,劇組人員看見李小龍喋喋不休地罵麥可·艾林,好像麥可·艾林不是邀請而來的,而是因犯滔天罪行來接受審判的。知情的人,都認為李小龍太過份,而不是太認真。
李小龍和洪金寶在《龍爭虎鬥》(1973)中搏鬥的影像
李小龍對麥可·艾林寫出的場面片斷,不僅僅是挑剔中國功夫之類的常識問題,而是要與他想的完全一樣——然而,誰也不知道李小龍肚裡是怎麼想的,甚至連李小龍也不知道!
也許,在麥可·艾林一生的創作生涯中,沒遇過李小龍這麼難侍候的主。他說一些玄之又玄、空之又空的武道哲學,再叫人用具體畫面表現出來,並且要形神兼備;他昨天講的意圖,第二天一早就可推翻,甚至馬上就可推翻,但責任卻要由麥可·艾林擔當,譴責麥可·艾林把他的話當耳邊風。
日本《電影旬報》雜誌對電影《龍爭虎鬥》(1973)專版介紹的頁面
這種情況,麥可·艾林怎能與李小龍共事相處?但他卻有股子非得把劇本寫好寫完的韌性。結果,李小龍聲稱:不能跟麥可·艾林共事下去!
李小龍對麥可·艾林的不滿,導致與製片人弗雷德·溫特勞布的衝突,李小龍聲色俱厲地指責弗雷德·溫特勞布在劇作人選上的嚴重失策:"他(指麥可·艾林)根本就不懂中國的功夫!什麼都不懂!若是我,比他強一千一萬倍!你應該知道誰適合寫我主演的劇本,你這樣做,是存心要把劇本弄得一團糟!"
李小龍在《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這真是無稽之談,作為投資方的代表製片人,會存心把劇本弄糟麼?弗雷德·溫特勞布哭笑不得,又異常地惱怒。為了大局,弗雷德·溫特勞布忍住火氣跟李小龍作解釋。
李小龍仍在厲聲指責弗雷德·溫特勞布,在這種情況下,麥可·艾林忍不住反駁李小龍,說李小龍作為"武術指導",而劇本未把中國功夫寫得規範傳神,武術指導也有不可推卸之責。
李小龍暴跳如雷,立即宣布炒麥可·艾林的魷魚,叫他卷行李回美國去,聲稱這一輩子再也不願見到他。
電影《龍爭虎鬥》(1973)日本LP版封套
但李小龍沒這個權,編劇是受僱於製片人的。弗雷德·溫特勞布為了顧全李小龍的面子,也是為了爭吵不再升級,他跟幾個美方人士把麥可·艾林勸離片場的宿舍,並且把麥可·艾林的行李也拿走了。
這事真不好辦,麥可·艾林已跟弗雷德·溫特勞布籤了協約。再說尚未封鏡就打道回府,麥可·艾林的面子往哪擱?弗雷德·溫特勞布跟鄒文懷商議後,把麥可·艾林安排到一家高檔酒店住下,一切待遇不變,若不再繼續《龍爭虎鬥》,麥可·艾林可幹別的。
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弗雷德·溫特勞布仍希望李小龍回心轉意,並及時向華納公司總部匯報了這事。
李小龍是個喜歡意氣用事的人,他一旦知錯,會在內心悔恨不迭,並默默地改正。風波暫時平息後,弗雷德·溫特勞布希望李小龍突然問起麥可·艾林來,說怎不見他找我談本子。
李小龍沒這樣,他說:"我來寫!"李小龍一頭扎進寫字間。但沒多久,又悻悻出來。他要幹的事委實太多,他除了主演兼武術指導,還要越俎代庖管制片、導演、攝影、燈光、道具……等等一切大大小小、已有專人司職的事。
李小龍總是不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
電影《龍爭虎鬥》(1973)劇照
拍攝離不開腳本,停機就意味著浪費大量的資金。在碰頭會上,李小龍說原劇本不行,弗雷德·溫特勞布說:"我們會請好萊塢最優秀,也最擅長寫動作片的電影劇作家重新創作,比如斯特林·西利芬特……等等。"他一連點了五六個人名,看李小龍的反應。李小龍回答說:"我要最好的!"
兩位製片弗雷德·溫特勞布與保羅·M·海勒鬧不清李小龍為什麼對他們的暗示無動於衷,似乎壓根就不知道好萊塢有個奧斯卡金像獎劇作家斯特林·西利芬特。也許,李小龍名氣太大,忘掉了老朋友;也許,李小龍想證明:沒有你斯特林·西利芬特,我李小龍照樣能主演好萊塢影片,照樣有人為我寫出功夫片劇本。
電影《龍爭虎鬥》(1973)日本LD特別版封套
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李小龍在最後一次通話中,卻責怪起弗雷德·溫特勞布沒請斯特林·西利芬特來!弗雷德·溫特勞布好氣又好笑,實在弄不清李小龍肚裡是怎麼想的,直覺得他神經有毛病。
應該說,這是事情的轉機,現在唯有斯特林·西利芬特能拯救劇本。他熟悉中國功夫,跟李小龍相處多年,算得上半個中國通,他是李小龍最敬佩的好萊塢劇作家,他們近來的關係只是疏遠了,並未破裂。
李小龍的妻子蓮達·艾米莉Linda Emery跟斯特林·西利芬特通了電話,說李小龍現在十分困難,很需要你幫助,也只有你能幫助。蓮達的口氣真誠懇切,並且近於哀求,斯特林·西利芬特道:"你不用再說了,我馬上就動身。"
李小龍和石堅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斯特林·西利芬特與李小龍在片場見面,沒有任何客套,馬上就討論劇本。在工作中,他們也常發生爭執,但很快就意見一致。有時,李小龍還會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主動做出讓步。這使弗雷德·溫特勞布感到驚喜。也許李小龍已完全恢復理智,他應該知道,他如果把斯特林·西利芬特得罪走,不再會有第二個人趕來香港"擦屁股"。
麥可·艾林仍住在九龍的酒店,仍暗中參與劇本的創作。因為劇本的前半部是他寫的,斯特林·西利芬特在許多問題上仍需跟他商量,盡可使劇本既讓李小龍滿意,又符合攝製要求。
一天,李小龍在九龍街頭看見悠閒散步的麥可·艾林,李小龍膛目驚詫,正欲追過去問話。
電影《龍爭虎鬥》(1973)日本版海報
麥可·艾林自知不妙,很快就從李小龍視線下消失。李小龍找到弗雷德·溫特勞布,向他大發雷霆,要他立即買機票讓那個"美國佬滾回美國去!"
麥可·艾林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回美國。他說:"平心而論,李小龍確實是個完美主義者,一切都想弄得好上加好。可我無法忍受他的作風,在我看來,他不僅像個暴君,而且像個瘋子。"
《龍爭虎鬥》預計在四個星期內拍完,但事實上拍了十個星期。困難比想像的要多得多,好萊塢的製片方式在這裡寸步難行。
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製片人弗雷德·溫特勞布對此心如火焚,他對外界抱怨道:「這裡與好萊塢是完全不同的,香港人對什麼都說'行',但並不是真的'行'。他們對我們好萊塢的拍片方式一無所知,又不願從多個角度選取每一個鏡頭,因此,剪輯時,除了把鏡頭連接在一起之外,就沒有什麼事可幹了。」
美方人士抱怨中方,中方人士亦抱怨美方。同做一樣的工作,中美雙方人員的待遇迥然不同。美方人員是按照好萊塢的標準,中方人員則是香港的標準。
拍戲請了兩百多名臨時演員,這是一群烏合之眾。有人聲稱是功夫師,實際上一點功夫都沒有;還有人德性很不好,見著值錢的東西,就偷偷摸摸帶走。
李小龍和妻子蓮達·艾米莉Linda Emery
這也許都是小事,最令人頭痛的是絕大部份人不懂表演。
拍攝進度延誤,跟李小龍過於認真、過於偏執不無關係。李小龍常跟製片、導演、編劇等發生衝突,他一意孤行,執拗於自己的主張不放。若蓮達在場,事情或許會好辦許多。但通常的情況是,一切工作都暫停下來,或推倒重來。
有一次在新界拍外景,所有人員都到位,唯有李小龍沒到。大家焦急地等了數個小時,李小龍悠哉悠哉姍姍來遲。大家並未責備他,立即投入拍攝前的準備工作,李小龍卻神經質地說:"我頭痛,今天不拍!"拂袖而去。導演羅伯特·高洛斯給他氣得幾乎快哭。
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弗雷德·溫特勞布回憶當時的情形苦不堪言,他說:「我的確認為李小龍很自負,倘若沒有蓮達,《龍爭虎鬥》是完不成的,是她使李小龍控制住情緒。在洛杉磯時,我和李小龍是朋友;而在香港,我們卻成了一個巨星與製片人的關係。影片真正開拍後,他變得通情達理起來,這真是萬幸。而在每一次開拍前,我們確實有些隔閡。」
蓮達在《龍爭虎鬥》的片中擔任一個不重要的角色,而在實際拍攝中,她的角色卻異常地重要。導演羅伯特·高洛斯說:"如果沒有蓮達,我們不可想像將會是什麼樣的情形,或許大家賭氣不幹,成為好萊塢電影史上的醜聞。"
電影《龍爭虎鬥》(1973)外景地,前排從左至右:導演羅伯特·高洛斯Robert Clouse、約翰·薩克松John Saxon、石堅、李小龍和茅瑛合影
李小龍的暴躁與多疑,使他成為一個孤家寡人。沒人能與他直接溝通和交流,而蓮達就成為溝通大家思想的紐帶和橋梁。當李小龍發怒時,沒誰能扭轉他的意志,而等他火氣稍平,往往是蓮達說服李小龍,使李小龍接受別人的正確方案,或者坐下來重新商榷。
蓮達常與演職員一起交流,尤其是與那些受過李小龍怨氣或對李小龍不滿的人談心,蓮達通常是責備自己,以內疚的口氣說她在家裡末盡到一位妻子的職責,才使得李小龍心情不好,動輒發火。蓮達自然還會談到李小龍的為人,說他脾氣雖壞,其實心地不壞,他錯待了人,內心總是懺悔,臨睡前還向我說個不停。
李小龍和成龍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大家都尊敬蓮達,愛蓮達。因為蓮達,才使大家對李小龍的對立情緒末演化到勢不兩立的地步。蓮達或許不能徹底抹平大家對李小龍的惡劣印象,但至少有一點:這部由多方人員湊成的攝製機器之所以能不屈不撓運作下去,有蓮達的一份功勞。
保羅·M·海勒說:"蓮達是我一生見到的,少有的幾位偉大的女性。"
蓮達回憶起《龍爭虎鬥》的拍攝,有一般不堪回首的無奈感,她沒有談人際間的是是非非,只是談李小龍,說他那段日子是極緊張極痛苦的,命途多舛,常會有些意想不到的事落在他身上。
日本《電影旬報》雜誌對電影《龍爭虎鬥》(1973)專版介紹的頁面
那時候報界常會出現一些揭李小龍隱私的文章,弄得他心煩意亂。又因為李小龍的某些做法非禮或粗暴,使得他與新聞界的關係日益惡化。
向他挑戰的人總是接連不斷,他們想借打敗李小龍而名揚天下,或者至少把李小龍氣得暴跳如雷。李小龍對挑戰者一律掛免戰牌,這使得公眾輿論認為他膽怯。在《龍爭虎鬥》的片場,李小龍忍無可忍,把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挑戰者打得一敗塗地。李小龍並無快慰,而又是深深的苦惱。
《龍爭虎鬥》中有一幕李小龍遭遇眼鏡蛇的戲,李小龍與眼鏡蛇周旋、對峙,最後將這兇殘靈敏的毒物制伏。在拍攝過程中,李小龍卻被眼鏡蛇咬了一口,幸好這條眼鏡蛇已事先摘除了毒腺。
電影《龍爭虎鬥》(1973)外景地,約翰·薩克松John Saxon和李小龍合影
該片最嚴重的事故是李小龍被玻璃扎傷了手。劇中有一幕李小龍與惡棍阿哈拉搏鬥的場面,阿哈拉以敲碎的玻璃瓶做銳器向李小龍突刺,李小龍徒手還擊。李小龍與演員羅伯特·沃爾Robert Wall事先排練過,一切順利。
當時,香港影業還沒有採用糖料制的玻璃瓶做道具,而是用真的。在正式拍攝時就出事了,羅伯特·沃爾沒有掌握好時間,玻璃瓶不是刺向空檔,而是直接扎在李小龍手上,手被割開一個好大的口子,鮮血淋淋。
當時,拍攝已近尾聲,李小龍是主角,又是武術指導,結果使拍攝工作幾乎停頓下來。李小龍整整養傷一星期,他心焦似火,煩躁不安。
羅伯特·沃爾Robert Wall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的片場內活動身體
本來就不順的攝製工作又再次緩慢下來。
好事多磨,《龍爭虎鬥》終於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成功的好萊塢式的中國功夫片。
該片的故事情節套用深入虎穴查奸鋤害的模式。一名姓韓的少林武術的叛徒(石堅 飾演),來到一座荒島上立寨為營,幹起販賣海洛因的不法勾當。警方須查證核實,並將韓緝拿歸案。但由於韓嚴禁任何人攜帶槍枝進入海島,便只能派徒手功夫高強的間諜才能深入虎穴完成此項艱巨任務。於是,警方來到少林寺,邀請李姓的功夫高手(李小龍 飾演)出山。
李小龍和石堅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同時,李的師父(喬宏 飾演)也有意清理門戶,以正佛門戒律,故批准李前去查證鋤奸。
劇情的高潮,是發生在海島堡壘裡的角逐。韓邀請美國的角力專家威廉(吉米·凱利 飾演)、羅伯(約翰·薩克松 飾演)來參加比武競賽。李拒絕參加競賽,他不想暴露自己的功夫。此刻,李的妹妹因遭不幸也在海島上,李打算把妹妹(蓮達·艾米莉 飾演)拯救出去。島上有個叫阿哈拉的惡棍(羅伯特·沃爾 飾演),帶領幾個韓的門徒,襲擊了李的妹妹,迫使他妹妹自殺。李義憤填膺,毅然參加了競賽。
電影《龍爭虎鬥》(1973)日本畫冊圖書封面
李最後證實,這島嶼不僅是巨大販毒組織總部,還是拘禁少女的地方,這些少女都是用來做'實驗'或販毒的。
李曾抑制他為其妹復仇的欲望。阿哈拉不敵李快捷的雙腳。在狂怒之下,阿哈拉抓起兩個酒瓶,敲碎它們,用來刺李。李終於別無選擇,殺了阿哈拉。
這並不是一個以牙還牙的故事。實際上,李被描述成一個非暴力的人。他殺死阿哈拉也是被逼得不得已的情形下而出手的。這是武術界的原則。
電影《龍爭虎鬥》(1973)劇照,石堅
在片中,李小龍將角色冷漠嚴峻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行家都認為李小龍是個內涵很深、戲路很寬的動作演員。
在此片中,李小龍展示的功夫亦有頗多新鮮處,李小龍的動作比過去更明快,更瀟灑。全片最高潮,是李小龍在地牢裡獨戰群豪,他的拳腳、雙節棍;長棍及菲律賓魔杖到達登峰造極的境界。
在片中,李小龍不僅展示他的功夫,還借劇中人之口弘揚他的截拳道。其中一段對白是,李在少林寺跟一高手比武,輕易擊敗對手。
電影《龍爭虎鬥》(1973)劇照,喬宏(左)和李小龍
李的師父贊道:"剛才看你的武藝已進入化境,希望你能身心一致發揮到最高境界。你能解釋什麼叫武術的最高境界嗎?"
李回答:"就是把技巧隱於無形。"
最後,李小龍甚至把這種挑戰上升到了極致,那就是他還要最終打敗一個「隱藏」的敵人,那就是鏡子中的自己!這是李小龍功夫電影中頗具有玄學意味的一個鏡頭!這也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讖語,李小龍在打遍天下無敵手之後,最終無可避免地要面對自己,要戰勝自己,超越自己。
此片由中美雙方聯合攝製,在風格上不甚統一和諧。在中國觀眾看來,不少地方不倫不類。但恰恰是這些不倫不類的地方,卻能為西方觀眾所接受。
李小龍和石堅在電影《龍爭虎鬥》(1973)中的影像
儘管拍攝過程艱難波折,但是影片公映以後還是取得了成功。影片在香港是該年度的票房亞軍,而當年的票房冠軍影片是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1973)。
雖然在香港沒有取得票房第一,但《龍爭虎鬥》所到之處票房無死角,這是後來的華人電影無法做到的。
該片在全球各市場都創下了歷史級別的戰績,比如在波蘭觀影1726萬人次,排名外語片歷史第二,力壓李連杰的《少林寺》(1982)1278萬人次。
日本《電影旬報》雜誌對電影《龍爭虎鬥》(1973)專版介紹的頁面
在日本票房也大賣了50.6億日元(多次上映),這個總累計成績直到2009年《赤壁》(2008)才被打破。
因此,《龍爭虎鬥》不僅又一次轟動香港,在歐美亦風靡之至,而且全球票房達到了比較驚人的9000萬美元,使李小龍成為世界性的電影明星!
不過超負荷的工作曾經使他暈倒在《龍爭虎鬥》的錄音室,但是從醫院出來後,李小龍便準備繼續拍攝《死亡遊戲》。可惜李小龍未能再一次品嘗成功之喜悅——他於《龍爭虎鬥》公映的前一個月,撒手而去……
電影《龍爭虎鬥》(1973)美國藍光版封套
李小龍VS成龍誰最有「範」李小龍生前使用的機器在日本被禁賣李小龍死前80天,有過一次「死亡預演」毛澤東看《精武門》後哭了 贊李小龍是英雄《半斤八兩》打工仔的無奈和心酸 許冠文開創香港市民喜劇屢破票房紀錄,開啟暴力美學,真正帶動港片熱潮的劃時代巨星《色情男女》小導演在片場的掙扎和辛酸 周星馳辭演張國榮救場《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令狐衝搖擺在異性戀與同性戀之間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