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三峽大壩旅遊景點有哪些(同我一起去旅行)
2023-06-14 22:40:55 1
今天行程二壩一峽,先遊覽三峽大壩,在坐船遊覽三峽,主要體驗一下是怎麼過葛洲壩船閘的。
先到達罈子嶺,看三峽大壩的風光。一路電梯上行免去了爬山的勞累。
三峽大壩,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意在引起國際實業界的響應。孫中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國民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遊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所以說三峽大壩是百年工程。
經過多年的商討論證於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在宜昌三鬥坪向全世界宣布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長江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方案。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到2009年工程已全部完工。
三峽工程動態總投資預計為2039億元人民幣,水庫最終將淹沒耕地43.13萬畝,最終將移民113.18萬人。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裡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截流石,重達28噸,把它放在這裡,作為一種象徵性的標誌,是鎮水的標誌。 1981年葛洲壩大江截流用的石頭只是它的1/2,這是放大了8倍的截流石。工程中採用三維體中最抗激流,穩定性最好的四面三角體,當把它拋下水後,它那尖尖的稜角就迅速地插入水下的淤泥中從而能夠很好的阻擋水流對它的衝擊。
這個就是罈子嶺,罈子嶺景區是三峽工地的制高點,是觀賞三峽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
罈子嶺因其頂端觀景臺形似一罈子而得名
上到罈子嶺頂部的景色
下面的截流石
罈子嶺頂部的大壩建設勘測點,海拔262.48米。
下面等待過船閘的船隻
銀版天書一本巨大的鐵書雕塑,上面是三峽工程的有關介紹。這本書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這本史書已經翻到三峽工程這一頁,三峽工程的興建給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離開罈子嶺往船閘方向走
三峽大壩雙線五級船閘,規模舉世無雙,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船閘。每一級20米落差,它全長6.4公裡,其中船閘主體部分1.6公裡,引航道4.8公裡。
三峽大壩壩前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75米高程,而壩下通航最低水位62米高程,船閘上下落差達113米,船舶通過船閘要翻越40層樓房的高度。已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二大的船閘世界紀錄。(現記錄已被國內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船閘突破)此前,世界水位落差最大的船閘也只有68米。
離開罈子嶺景區坐景交車去185觀景臺,近距離觀賞三峽大壩。
等待過船閘的輪船
185觀景臺位於三峽大壩壩頂公路的左岸埠處,因與三峽壩頂齊高,同為海拔185米而得名。
三峽大壩將整個長江攔腰截斷,站在平臺上向下俯看,就如同身臨壩頂,可以感受到大壩的高度,同時,現在海拔175米的水位也使我們能在這兒領略到平湖的感覺。
近距離接觸三峽大壩
據說輕量的船可以通過升降機快速通過大壩。其原理就是像坐電梯一樣,箱體長120米,寬18米,裡面存有3.5米深的水,船進去後,關閉閘門,形成一個封閉的箱體,然後大壩頂部的動力設備,利用鋼纜和齒輪帶動爬升,將整個箱體,連人、連船、連水一體,垂直上升或下降100多米過閘,只用3-4分鐘就足夠了,以節省很多時間。雖然過閘很快,但承重有限,噸位大的船是通過五級船閘。
身後的輪船正在往船閘裡行駛
對面離江邊很近的一圈白色建築就是屈原故裡,在修建三峽大壩時以前的屈原故裡已被水淹沒,這個是搬遷後的屈原故裡。江對面是秭歸縣。
這是上遊的隔流堤、這裡是參觀船過升船機的理想地點。
馬上就要進入船閘的輪船。
遊覽完185觀景臺坐景交車去三峽大壩的最後一個景點——截流紀念園。
三峽截流紀念園是以三峽工程截流為主題,集遊覽、科普、表演、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內首家水利工程主題公園。
在修築三峽大壩期間的大型施工機械。
在截流紀念園走到江邊可以看到三峽大壩的全貌
在三峽大壩的景區裡也只有在這裡能夠看到三峽大壩的全貌。
在江邊遊覽往出口方向走
離開截流紀念園就結束了三峽大壩的遊覽
前往碼頭去坐船遊覽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為長江三峽
今天遊覽的就是最東在宜昌境內的西陵峽。
西陵峽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西起湖北省秭歸縣西的香溪口,東止宜昌南津關,全長76千米,歷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行舟驚險而聞名,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寬谷,西陵峽上段寬谷,廟南寬谷,西陵峽下段峽谷
西陵峽為三峽最險峽
西陵峽可謂大峽套小峽,峽中還有峽,如破水峽、兵書寶劍峽 (米倉峽)、白狗峽、鎮山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等
在這裡屈原、昭君、陸羽、白居易、元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寇準、陸遊、馮玉祥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篇詩賦。
在船上觀賞西陵峽兩岸的風景
船體上下共分為三層,在三層夾板欣賞風景視覺會更好
經過了燈影峽的三峽人家,昨天已來過這裡,看著那麼熟悉
這裡就是昨天遊覽的龍津溪。
在這裡清晰可見巴王寨上方的奇石。
在一層還有土家族的節目表演,表演的也是土家族的民俗哭嫁。
前方就是葛洲壩船閘,一會要在這裡過閘。
葛洲壩水利樞紐位於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它是長江上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頭大流量、徑流式水電站。
葛洲壩工程是萬裡長江建設的第一座大壩,屬於三峽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期工程於1981年1月4日勝利實現大江截流,1988年12月6日最後1臺機組併網發電,整個工程約8年建成。
開始設計三峽工程方案時,根本沒有想到要興建葛洲壩工程,而是後來在討論三峽大壩的選址問題的過程中,經過不同意見的爭論,形成了「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方案」,這才有了葛洲壩工程的建設。修建葛洲壩也是為了修建三峽大壩來尋求經驗。
開始駛入葛洲壩船閘
進入船閘後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船閘外的水位要比船閘內的水位低很多,在上遊往下遊走就要把船閘內的水放到下遊,船隨著水位下降而下降,然後打開下遊閘門駛出,下遊往上遊走反之。所謂:小船爬樓梯,大船坐電梯。
在閘門內的水位已下降了很多,已看不到閘門外的事物。
水位降到與閘門外水位相同時,閘門開始打開。
閘門完全打開,船開始駛出船閘
這是船閘的大門
駛出船閘,前方還有一貨船在等待著駛入船閘過大壩
貨船已開始駛入船閘,它是在下遊往上遊走和我們相反,在船閘裡就是升高。
過了葛洲壩船閘就是宜昌市區了
經過宜昌市區的每一座大橋
到達宜昌碼頭,就在這裡上岸
這裡以前叫做九碼頭
宜昌從隋代成為過往商船的泊地開始,歷經唐代「北鬥三更席,西江萬裡船」的水運盛況,宋明時期更為繁榮,於明朝洪武十二年(1377年)成為名副其實的碼頭城。清雍正十三年,取「順應天時而宜於昌盛」之意定名宜昌
晚上回到宜昌東站附近的住宿地點,去吃的清燉甲魚火鍋,又加了一份鱔魚。
下一站:宜昌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