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專殺方法
2023-06-11 01:41:06 2
蝗蟲專殺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蝗蟲專殺方法,其特徵在於如下步驟:步驟a:在蝗蟲聚集的地方放置蝗蟲專殺裝置,其中的滅蝗箱內設有一層阻攔網;阻攔網左側設有加熱器,阻攔網右旁的滅蝗箱下箱壁上開有蝗蟲出口,蝗蟲出口的下部有蝗蟲收集部件;防退鬥水平裝在滅蝗箱內的右部;防退鬥為左小右大的鬥狀結構,並在小口端具有n條剪縫;布袋右端開口的四周與滅蝗箱右箱口的四周固定,布袋左端的開口固套在防退鬥的大口端外面;步驟c:若蝗蟲收集部件中裝滿了蝗蟲,則將蝗蟲收集部件取下;步驟d:將蝗蟲收集部件中的蝗蟲殺死。本方法利用加熱器發熱時的紅外輻射吸引蝗蟲,這樣就能將蝗蟲收集起來,後續將蝗蟲全部殺死,滅蝗方便、高效,滅蝗成本低廉。
【專利說明】蝗蟲專殺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農林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蝗蟲專殺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蝗蟲是一種危害很大的害蟲,它對紅外輻射比較敏感。為了滅蝗每年全國安排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花費40多億,工人的勞動強度大,且滅蝗效果不佳。並且,由於蝗蟲能飛,因此採用現有的滅蝗方式往往會導致蝗蟲滿天飛,但真正殺死的蝗蟲卻很少。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滅蝗效果好、成本低的蝗蟲專殺方法。
[000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蝗蟲專殺方法,其特徵在於如下步驟:
[0005]步驟a:在蝗蟲聚集的地方放置一組蝗蟲專殺裝置,該蝗蟲專殺裝置包括滅蝗箱
(1)、防退鬥(6)和布袋(8),其中滅蝗箱⑴通過安裝架(9)支撐在地面上,在滅蝗箱(I)內設有一層阻攔網(2),該阻攔網的四周與滅蝗箱(I)內壁固定,且阻攔網網眼的孔徑為1-3_;所述阻攔網(2)左側設有加熱器(3),該加熱器裝在滅蝗箱(I)內,且滅蝗箱(I)的左箱口由隔熱板(4)封閉;所述阻攔網(2)右旁的滅蝗箱(I)下箱壁上豎直開有一個蝗蟲出口(Ia),該蝗蟲出口的下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一個蝗蟲收集部件(5),這個蝗蟲收集部件(5)位於滅蝗箱(I)下方;
[0006]所述防退鬥(6)為塑料件,該防退鬥水平裝在所述滅蝗箱(I)內的右部,且防退鬥
[6]通過支撐架(7)支撐在滅蝗箱(I)的下箱壁上;所述防退鬥(6)為左小右大的鬥狀結構,其小口端的開口直徑為2-3mm,並在小口端具有η條剪縫(6a),這些剪縫從防退鬥(6)的小口端向其大口端設置,並將防退鬥(6)左部剪成n+1個小防退出部;所述布袋(8)右端開口的四周與滅蝗箱(I)右箱口的四周固定,該布袋左端的開口固套在所述防退鬥(6)的大口端外面;
[0007]步驟b:將加熱器(3)接上電;
[0008]步驟c:若蝗蟲收集部件(5)中裝滿了蝗蟲,則將蝗蟲收集部件(5)取下,再在蝗蟲出口(Ia)下部裝上一個空的蝗蟲收集部件(5);
[0009]步驟d:將蝗蟲收集部件(5)中的蝗蟲殺死。
[0010]在上述方法中,加熱器(3)發熱時紅外輻射很強烈,這樣就能吸引對紅外輻射很敏感的蝗蟲,蝗蟲從防退鬥(6)處進入滅蝗箱(I)內,並被阻攔網(2)攔住,最後從蝗蟲出口(Ia)處進入蝗蟲收集部件(5)中,這樣就將蝗蟲收集起來,以便後續將蝗蟲殺死,滅蝗方便、高效,整個滅蝗過程人工幹預很少,工人的勞動強度低,且本發明中滅蝗裝置的結構簡單,通過這個方法很好地解決了現有技術的缺陷,具有很好的技術及經濟、社會價值。
[0011]作為優選,所述阻攔網(2)同時為電擊網,這樣就能在阻攔蝗蟲的同時,將其擊斃或擊暈,這樣就能防止其在滅蝗箱內到處亂發,擊斃或擊暈後的蝗蟲剛好落入蝗蟲收集部件(5)中。
[0012]作為優選,步驟d中可採用水淹、火燒或者噴灑滅幢藥劑的方式來殺死幢蟲。
[0013]在本案中,所述蝗蟲收集部件(5)採用蝗蟲收集袋或透明的蝗蟲收集瓶。
[0014]作為優選方式,所述步驟c中通過手摸或目視的方式查看蝗蟲收集部件(5)中是否裝滿蝗蟲。
[0015]有益效果:本方法利用加熱器發熱時的紅外輻射吸引蝗蟲,蝗蟲從防退鬥處進入滅蝗箱內,並被阻攔網攔住,最後從蝗蟲出口處進入蝗蟲收集部件中,這樣就將蝗蟲收集起來,並在後續將蝗蟲全部殺死,滅蝗方便、高效,滅蝗成本低廉,整個滅蝗過程人工幹預很少,工人的勞動強度很低,很好地解決了現有技術缺陷的缺陷,具有很好的技術及經濟、社會價值。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明所採用的蝗蟲專殺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8]一種蝗蟲專殺方法,一種蝗蟲專殺方法,其特徵在於如下步驟:
[0019]步驟a:在蝗蟲聚集的地方放置一組蝗蟲專殺裝置,如圖1所示,該蝗蟲專殺裝置主要由滅蝗箱1、阻攔網2、加熱器3、隔熱板4、蝗蟲收集部件5、防退鬥6、支撐架7和布袋8構成。其中,滅幢箱I為白色透明箱體,該滅幢箱I的左箱體和右箱體敞開,且滅幢箱I水平設置,並通過安裝架9支撐在地面上。
[0020]滅蝗箱I內設有一層阻攔網2,該阻攔網2的四周與滅蝗箱I內壁固定,且阻攔網網眼的孔徑為1_3_,並可進一步優選為1.5、2、2.5_,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防止蝗蟲穿過阻攔網2。並且,阻攔網2同時為電擊網,即阻攔網2通電,這樣就能將害蟲擊斃或擊暈。所述阻攔網2左側設有加熱器3,該加熱器3優選為電阻加熱器,其數目為1-5個,且加熱器3的具體數目可根據實際需要做相應調整。同時,加熱器3裝在滅蝗箱I內,且滅蝗箱I的左箱口由隔熱板4封閉,也可以在滅蝗箱I的四個箱壁內表面對應設置附加隔熱板,這樣就能防止熱量從此處散發出去。
[0021]如圖1所示,所述阻攔網2右旁的滅蝗箱I下箱壁上豎直開有一個蝗蟲出口 la,該蝗蟲出口 Ia的下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一個蝗蟲收集部件5,這個蝗蟲收集部件5位於滅蝗箱I的下方。
[0022]所述防退鬥6為塑料件,該防退鬥6水平裝在所述滅蝗箱I內的右部,且防退鬥6通過支撐架7支撐在滅蝗箱I的下箱壁上。所述防退鬥6為左小右大的鬥狀結構,其小口端的開口直徑為2-3_,並可進一步優選為2.4、2.5、2.9_,把該小口端的直徑設計成上述參數,是為了能夠讓蝗蟲從防退鬥6處進入滅蝗箱I內,但不能從防退鬥6處退到滅蝗箱I外面。作為優選,防退鬥6的小口端具有η條剪縫6a,這些剪縫6a從防退鬥6的小口端向其大口端設置,並沿防退鬥6的周向均布,且所有的剪縫6a將防退鬥6左部剪成n+1個小防退出部。在本案中,上述η的數目為3-6個。採用上述結構設計,就能讓蝗蟲更輕易地進入滅蝗箱I內,同時也能可靠地防止蝗蟲從防退鬥6處退到滅蝗箱I外面。同時,所述布袋8右端開口的四周與滅蝗箱I右箱口的四周固定,該布袋8左端的開口固套在防退鬥6的大口端外面。
[0023]步驟b:將加熱器3和阻攔網2接上電;
[0024]步驟c:若蝗蟲收集部件5中裝滿了蝗蟲,則將蝗蟲收集部件5取下,再在蝗蟲出口 Ia下部裝上一個空的蝗蟲收集部件5。作為優選,蝗蟲收集部件5可以選擇收集帶或者透明的收集瓶,若採用收集袋,則通過抱箍箍緊在蝗蟲出口 Ia外面,這時通過手摸的方式來判斷蝗蟲收集部件5中是否裝滿蝗蟲;若採用透明的收集瓶,則通過螺紋連接的方式固定在蝗蟲出口 Ia外面,這時通過目視的方式來判斷蝗蟲收集部件5中是否裝滿蝗蟲。
[0025]步驟d:將蝗蟲收集部件5中的蝗蟲殺死,具體採用的方式可採用水淹、火燒或者噴灑滅蝗藥劑的方式來殺死蝗蟲,當然這些方式都為常規方式。
[0026]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以本發明為限制,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蝗蟲專殺方法,其特徵在於如下步驟: 步驟a:在蝗蟲聚集的地方放置一組蝗蟲專殺裝置,該蝗蟲專殺裝置包括滅蝗箱(I)、防退鬥(6)和布袋(8),其中滅蝗箱(I)通過安裝架(9)支撐在地面上,在滅蝗箱(I)內設有一層阻攔網(2),該阻攔網的四周與滅蝗箱(I)內壁固定,且阻攔網網眼的孔徑為1-3_;所述阻攔網(2)左側設有加熱器(3),該加熱器裝在滅蝗箱(I)內,且滅蝗箱(I)的左箱口由隔熱板(4)封閉;所述阻攔網(2)右旁的滅蝗箱(I)下箱壁上豎直開有一個蝗蟲出口(Ia),該蝗蟲出口的下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一個蝗蟲收集部件(5),這個蝗蟲收集部件(5)位於滅蝗箱(I)下方; 所述防退鬥(6)為塑料件,該防退鬥水平裝在所述滅蝗箱(I)內的右部,且防退鬥(6)通過支撐架(7)支撐在滅蝗箱(I)的下箱壁上;所述防退鬥(6)為左小右大的鬥狀結構,其小口端的開口直徑為2-3_,並在小口端具有η條剪縫(6a),這些剪縫從防退鬥(6)的小口端向其大口端設置,並將防退鬥(6)左部剪成n+1個小防退出部;所述布袋(8)右端開口的四周與滅蝗箱(I)右箱口的四周固定,該布袋左端的開口固套在所述防退鬥(6)的大口端外面; 步驟b:將加熱器(3)接上電; 步驟c:若蝗蟲收集部件(5)中裝滿了蝗蟲,則將蝗蟲收集部件(5)取下,再在蝗蟲出口(Ia)下部裝上一個空的蝗蟲收集部件(5); 步驟d:將蝗蟲收集部件(5)中的蝗蟲殺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蝗蟲專殺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阻攔網(2)同時為電擊網。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蝗蟲專殺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d中可採用水淹、火燒或者噴灑滅蝗藥劑的方式來殺死蝗蟲。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蝗蟲專殺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蝗蟲收集部件(5)採用蝗蟲收集袋或透明的蝗蟲收集瓶。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蝗蟲專殺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c中通過手摸或目視的方式查看蝗蟲收集部件(5)中是否裝滿蝗蟲。
【文檔編號】A01M1/04GK104430252SQ201410769162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12日
【發明者】龔恆翔, 朱國軍, 喻小華 申請人:重慶利貞元農林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