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13:55:26 1

本實用新型屬於剪力牆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
背景技術:
剪力牆又稱抗風牆、抗震牆或結構牆。房屋或構築物中主要承受風荷載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的牆體,防止結構剪切破壞。實際使用過程中,在剪力牆強度不足的情況下,多採用置換混凝土的方法進行剪力牆加固。混凝土置換法是處理嚴重損壞混凝土灌漿料的一種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將損壞的混凝土灌漿料剔除,然後再置換入新的混凝土。目前,剪力牆混凝土置換施工中,樓板標高處牆體的混凝土置換通常採用的是在樓板上或上方牆體上開洞的澆築方法,從孔洞自上向下灌漿。但在樓板上或上方牆體上開洞後,樓板或上方牆體的受力條件發生不可避免會發生變化,並且其剛度和承載力都要降低,開洞對樓板或上方牆體的影響較大。另外,上述澆築方法受施工場地和周側條件的限制較多,施工難度較大,經常出現無法從樓板上部進行灌漿的情形,並且也無法保證所灌注混凝土的密實度,這樣就必須從樓板下方進行灌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製作及拆裝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便安裝於樓板與需置換剪力牆交界處的成型模板上,實現從下方對樓板位置處剪力牆進行簡便、快速灌漿。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連接套管、固定套裝在連接套管上部的上夾板、位於上夾板下方且能在連接套管上進行上下移動的墊板、位於墊板下方且對墊板進行限位的限位件和安裝在連接套管上部外側且與連接套管內部連通的排氣管,所述墊板套裝於連接套管上,所述限位件安裝在連接套管上;所述連接套管的上部由下至上穿入成型模板內,所述成型模板支立於由需置換剪力牆進行支撐的樓板底部,所述成型模板位於所述樓板與所述需置換剪力牆之間的交界處;所述上夾板和墊板均與所述成型模板呈平行布設;所述上夾板和墊板均與連接套管呈垂直布設,上夾板和墊板組成夾裝於所述成型模板上的夾持結構,上夾板和墊板分別位於所述成型模板的上下兩側;所述排氣管的上端由下至上伸出至所述需置換剪力牆上方,所述排氣管下部固定在連接套管的外側壁上,所述連接套管的側壁上開有與排氣管的下埠連通的排氣孔;所述成型模板上開有供連接套管和排氣管穿入的通孔,所述上夾板為對所述通孔進行封堵的封堵板;所述連接套管下端與注漿管連接;所述連接套管上設置有防回流件,所述防回流件為安裝於連接套管上端的液體單向閥或蓋裝於連接套管的上埠上的蓋板。
上述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特徵是:所述連接套管為圓形鋼管,所述圓形鋼管的外徑為Φ40mm~Φ60mm且其長度為120mm~180mm。
上述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特徵是:所述上夾板為正方形板或圓形板,所述墊板為正方形板或圓形板;所述上夾板和墊板均為鋼板且二者的板厚均為2mm~4mm。
上述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特徵是:所述蓋板為鋼板,所述上夾板中部設置有供蓋板放置的凹槽;所述連接套管的上端面與所述凹槽的底面相平齊。
上述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特徵是:所述蓋板上裝有旋轉手柄。
上述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特徵是:所述蓋板包括圓形蓋板和布設在所述圓形蓋板一側且供旋轉手柄安裝的手柄安裝板,所述圓形蓋板的直徑大於連接套管的外徑。
上述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特徵是:所述排氣管位於墊板上方,所述上夾板上開有供排氣管穿出的圓孔;所述排氣管的外徑為Φ8mm~Φ12mm且其長度為50mm~80mm。
上述剪力牆混凝土置換用下部灌漿裝置,其特徵是:所述限位件為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套裝在連接套管上,所述連接套管上設置有供限位螺母安裝的外螺紋段;所述連接套管下端與所述注漿管之間通過連接螺母進行連接。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加工製作簡便且投入成本較低。
2、結構設計合理,主要包括連接套管、固定套裝在連接套管上部的上夾板、位於上夾板下方且能在連接套管上進行上下移動的墊板、位於墊板下方且對墊板進行限位的限位件和安裝在連接套管上部外側且與連接套管內部連通的排氣管,上夾板和墊板組成夾裝於成型模板上的夾持結構,連接套管下端與注漿管連接;連接套管上設置有防回流件,防回流件為安裝於連接套管上端的液體單向閥或蓋裝於連接套管的上埠上的蓋板,上述夾持結構能簡便、快速且穩固夾持於成型模板上,並能對成型模板上的通孔進行有效封堵,同時設置有防回流件,能有效防止灌漿完成後且灌漿料凝固之前灌漿料回流,因而能滿足下部灌漿需求。所設置的排氣管使下部灌漿裝置內部與外界大氣連通,確保能夠簡便、快速進行正常注漿。
3、使用操作簡便且使用效果好,拆裝簡便,能簡便、快速且穩固安裝於支立於樓板與需置換剪力牆交界處的成型模板上,並且能與成型模板一併拆除,施工效率高,並且能多次重複使用,經濟實用。同時,能滿足不同厚度的成型模板的夾持需求,適用面廣。採用本實用新型能簡便,快速完成樓板位置處剪力牆(即剪力牆的上部牆體)的樓板下方灌漿過程,並能有效保證置換後混凝土的密實度,有效解決了目前無法在樓板下方進行灌漿的難題。同時,無需在樓板上或上方牆體上開洞,不會對現有樓板和上方牆體造成任何傷害。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且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實現從下方對樓板位置處剪力牆進行簡便、快速灌漿,並且無需在樓板上或上方牆體上開洞。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上夾板、蓋板和排氣管的布設位置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蓋板與旋轉手柄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連接套管、上夾板和排氣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採用本實用新型進行下部灌漿施工時的方法流程框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連接套管; 2—上夾板; 3—墊板;
4—限位螺母; 5—蓋板; 6—旋轉手柄;
7—排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連接套管1、固定套裝在連接套管1上部的上夾板2、位於上夾板2下方且能在連接套管1上進行上下移動的墊板3、位於墊板3下方且對墊板3進行限位的限位件和安裝在連接套管1上部外側且與連接套管1內部連通的排氣管7,所述墊板3套裝於連接套管1上,所述限位件安裝在連接套管1上;所述連接套管1的上部由下至上穿入成型模板內,所述成型模板支立於由需置換剪力牆進行支撐的樓板底部,所述成型模板位於所述樓板與所述需置換剪力牆之間的交界處;所述上夾板2和墊板3均與所述成型模板呈平行布設;所述上夾板2和墊板3均與連接套管1呈垂直布設,上夾板2和墊板3組成夾裝於所述成型模板上的夾持結構,上夾板2和墊板3分別位於所述成型模板的上下兩側;所述排氣管7的上端由下至上伸出至所述需置換剪力牆上方,所述排氣管7下部固定在連接套管1的外側壁上,所述連接套管1的側壁上開有與排氣管7的下埠連通的排氣孔;所述成型模板上開有供連接套管1和排氣管7穿入的通孔,所述上夾板2為對所述通孔進行封堵的封堵板;所述連接套管1下端與注漿管連接;所述連接套管1上設置有防回流件,所述防回流件為安裝於連接套管1上端的液體單向閥或蓋裝於連接套管1的上埠上的蓋板5。
本實施例中,所述通孔為圓孔。
本實施例中,所述防回流件為蓋裝於連接套管1的上埠上的蓋板5。
實際使用時,所述防回流件也可以為安裝於連接套管1上端的液體單向閥。所述液體單向閥為常規的液體單向閥。所述液體單向閥的工作原理是靠液動力頂開閥芯導通,在液動力推力小於單向閥復位彈簧彈力時閥門關閉;反向不導通。
實際加工時,所述連接套管1為圓形鋼管,所述圓形鋼管的外徑為Φ40mm~Φ60mm且其長度為120mm~180mm。
並且,所述上夾板2為正方形板或圓形板,所述墊板3為正方形板或圓形板。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夾板2和墊板3均為正方形板且二者的長度和寬度均為100mm。
所述上夾板2和墊板3均為鋼板且二者的板厚均為2mm~4mm。
本實施例中,所述蓋板5為鋼板,所述上夾板2中部設置有供蓋板5放置的凹槽;所述連接套管1的上端面與所述凹槽的底面相平齊。
本實施例中,所述蓋板5的板厚為3mm。
如圖2所示,所述凹槽為正方形槽,所述正方形槽的邊長為60mm且其槽深為3mm。
本實施例中,所述圓形鋼管的外徑為Φ50mm且其長度為150mm,所述圓形鋼管的壁厚為5mm。
實際加工時,所述墊板3中部開有供所述圓形鋼管安裝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的孔徑為Φ52mm。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夾板2和墊板3的板厚均為3mm。
實際加工過程中,可根據具體需要,對圓形鋼管的外徑、長度和壁厚以及上夾板2和墊板3的長度、寬度和板厚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結合圖2和圖3,所述蓋板5上裝有旋轉手柄6。實際使用時,通過旋轉手柄6,能簡便、快速實現蓋板5移位。
本實施例中,所述蓋板5包括圓形蓋板和布設在所述圓形蓋板一側且供旋轉手柄6安裝的手柄安裝板,所述圓形蓋板的直徑大於連接套管1的外徑。
本實施例中,所述圓形蓋板的直徑為Φ60mm且其板厚為3mm。所述旋轉手柄6與所述圓形蓋板呈水平布設,所述手柄安裝板與所述圓形蓋板的厚度相同且二者加工製作為一體,所述旋轉手柄6的高度為60mm且其直徑為Φ5mm。
實際加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旋轉手柄6的高度和直徑以及所述圓形蓋板的直徑和板厚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排氣管7為鋼管且其焊接固定在連接套管1上。
實際加工時,如圖4所示,所述排氣管7位於墊板3上方,所述上夾板2上開有供排氣管7穿出的圓孔;所述排氣管7的外徑為Φ8mm~Φ12mm且其長度為50mm~80mm。
本實施例中,所述排氣管7的外徑為Φ10mm且其長度為60mm。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排氣管7的外徑和長度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上夾板2和墊板3組成的夾持結構能簡便、快速夾持於所述成型模板上,只需在預先在所述成型模板上開設通孔即可,安裝簡便且夾持穩固;同時,上夾板2在夾持的同時,能對所述成型模板上開設的通孔進行有效封堵。實際進行拆除時,本實用新型能與所述成型模板一併進行拆除,因而實際拆裝簡便,施工效率高。同時,採用所述限位件對墊板3進行限位,墊板3能在連接套管1上進行上下移動,因而能滿足不同厚度的成型模板的夾持需求,適用面廣。並且,本實用新型上設置有所述防回流件,能有效防止灌漿完成後且灌漿料凝固之前灌漿料回流,確保樓板加固效果。所述排氣管7與外界大氣連通,能有效保證注漿過程正常進行。
本實施例中,所述限位件為限位螺母4,所述限位螺母4套裝在連接套管1上,所述連接套管1上設置有供限位螺母4安裝的外螺紋段;所述連接套管1下端與所述注漿管之間通過連接螺母進行連接。
因而,實際連接簡便,能簡便、快速實現連接套管1與所述注漿管之間的連接。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置換區段劃分:將沿牆體長度方向將需置換剪力牆劃分為多個置換區段;
所述需置換剪力牆以所支撐樓板的底面為界分為下部牆體和上部牆體,所述下部牆體位於所述樓板下方,所述上部牆體的底面與所述樓板的底面相平齊,所述上部牆體的頂面與所述樓板的頂面相平齊;
步驟二、下部灌漿加固:採用所述下部灌漿裝置對步驟一中多個所述置換區段分別進行下部灌漿施工,多個所述置換區段的下部灌漿施工方法均相同;對任一個所述置換區段進行下部灌漿施工時,過程如下:
步驟201、模板支立:待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中下部牆體的混凝土置換完成後,在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中上部牆體的一側下方支立所述成型模板,所述成型模板位於所述樓板底部,所述成型模板位於所述樓板與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之間的交界處;所述成型模板上開有供所述下部灌漿裝置的連接套管1穿入的通孔;
步驟202、下部灌漿裝置安裝:在步驟201中所述成型模板上安裝所述下部灌漿裝置,並使所述下部灌漿裝置的排氣管7伸出至步驟201中所述上部牆體所處的空腔上方;
步驟203、注漿設備連接:將步驟202中所述下部灌漿裝置的連接套管1通過所述注漿管與注漿設備連接;
步驟204、灌漿:啟動所述注漿設備,將灌漿料通過所述下部灌漿裝置灌入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的上部牆體所處的空腔內;
步驟205、模板及下部灌漿裝置拆除:待步驟204中所述灌漿料凝固後,完成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的下部灌漿加固過程,再對所述成型模板與安裝在所述成型模板上的所述下部灌漿裝置分別進行拆除;
步驟206、多次重複步驟201至步驟205,直至完成所有置換區段的下部灌漿加固過程。
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所述置換區段的長度為500mm~800mm。
實際施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置換區段的長度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步驟202中所述下部灌漿裝置的數量為一個,所述下部灌漿裝置位於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的中部。
本實施例中,步驟204中進行灌漿之前,先對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的上部牆體所需的灌漿量進行計算;步驟204中進行灌漿過程中,對所述注漿設備的灌漿量進行同步觀測,待所述注漿設備的灌漿量與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的上部牆體所需灌漿量相同時,完成灌漿過程。其中,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的上部牆體所需的灌漿量為當前所施工置換節段的上部牆體需進行置換的混凝土體積。
為施工簡便,所述注漿設備上安裝有灌漿量檢測單元。
本實施例中,步驟204中灌漿完成後,關閉所述注漿設備;
當所述下部灌漿裝置中的所述防回流件為所述液體單向閥時,步驟204中進行灌漿過程中,所述液體單向閥處於打開狀態;關閉所述注漿設備後,所述液體單向閥處於關閉狀態;
當所述下部灌漿裝置中的所述防回流件為蓋板5時,步驟204中進行灌漿之前,將蓋板5放置於連接套管1的上端外側;關閉所述注漿設備後,將蓋板5移至連接套管1的上埠上方,並通過蓋板5對連接套管1的上埠進行封堵。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