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張良為劉邦出個什麼主意(漢初第一謀士張良)
2023-06-10 17:32:13 1
秦末漢初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這麼一位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橫空出世,幫助劉邦力挽狂瀾,還定三秦,智鬥鴻門,最後功成身退,他就是三傑之一的張良。他不僅被後人稱為謀聖,更是智慧的化身,跟文聖孔子,詩聖杜甫,武聖關羽等人並列為我國古代14位聖人。
他一無實權,二無政績,為何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這麼高?而且劉邦建國後,為了加固自己的帝位,無情的除掉了很多功臣,三傑之中的兵聖韓信,被呂后和蕭何用計處死,身死道消,忠心耿耿,一心為民的蕭何更是自汙名節,這才逃過一劫,但是他並沒有收到任何影響,幫助劉邦統一天下後,就隱退江湖,進山修道養生去了,無人不誇讚他的大智慧,那他的到底有何神奇之處?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盤點一下。
他本是韓國世代貴族,父親和祖父都是韓國的宰相,在他成年之後,韓國走向沒落,始皇更是橫掃六國,統一天下,這導致他家破人亡,過上了流亡的生活,人生的大起大落,讓他對始皇懷恨在心,於是便開始了復仇之路。
他變賣了所有的資產,組合了一幫反秦人士,合謀刺殺始皇,有一次始皇巡遊天下,他們在半路設伏,並對始皇的座駕發起進攻,但是遺憾的是,此時的始皇經過多次暗殺後,多多少少也是有防備的,所以這次刺殺任務並沒有取得成功。
張良見刺殺未果,也就藉機逃走了,秦始皇震怒,下令全國通緝他,然而並沒有人見過他的真正面目,這才讓張良逃出生天,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張良之名也是在這時名揚天下,受到很多的人的追捧,此時的張良只是一介匹夫。 他刺秦失敗後,隱姓埋名躲在下邳山中,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改變他一生的人。
一日,張良閒來無事在沂水圯橋頭閒逛,他身邊走過一位身穿麻衣的老頭,老頭在經過他時故意將一隻鞋踢到河水中,不僅如此,還傲慢地對他說:「年輕人,去下給我把鞋撈上來。」張良心中瞬間火冒三丈,想我一貴族哪有伺候別人的道理,不過見對方年紀大,他也就強忍心中不滿,下到水中將鞋給撈了起來。
他將鞋遞給老人,心想沒事自己也就走了,這時老人開口說道:「給我把鞋穿上吧」。他愣了一下,心想就好人做到底,於是便幫老人把鞋穿上,老人起身輕輕笑了一聲,什麼也沒說,轉身就走了。張良看著老人的背影若有所思,沒想到老人去而復返,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天後一早,我們在這相會,我有東西送給你。
張良聽後雖然不明所以,但此時已經對老人是非常尊敬了,他恭敬地跪在地上答應了老人的要求。
五天後,天還蒙蒙亮,他就趕緊往橋上趕去,但此時老人已經在橋上等他多時了,並責怪他,讓他五天後再來。後天過後,張良又一次晚到。第三次,張良索性晚上就不回去了,半夜在橋上等。老人被張良的真誠和隱忍感動,於是老人掏出一片竹簡送張良,並且說道,熟讀此書,便可為帝王之師,興邦立國。說完不見了蹤影。這位老者就是傳說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天亮後,張良低頭看竹簡,上面寫著《太公兵法》。自此以後,張良日夜研讀這部軍事奇書,眼觀天下大事,終於練成了一個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秦朝暴政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於是各地紛紛起義,當然張良也不例外,他召集了一百多人聚集在下邳,此後的一段時間裡,起義的人也越來越多,派系眾多,當時的劉邦帶領了幾千人來到下邳,張良聽聞劉邦是一個禮賢下士的人,於是就投奔劉邦,在交流中他發現劉邦這個人並不簡單,別人都聽不懂自己講得,而劉邦卻越聽越來勁,兩人相見恨晚。
在交流過程中,劉邦發現了他的才能,再後來,更是向韓王提出願意用一座城換張良一人。張良不是領兵打仗的軍事人才,但他足智多謀,絕對是任何帝王夢寐以求的頂尖人才!
漢初三傑,這三人實際上就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一個作為帥才領兵打仗,攻城掠地,打了無數場令人驚嘆的勝仗;一個作為相才,管理後勤,治理國家、給沛公打造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而張良足智多謀,作為謀士,他的作用就在於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中,直指問題的要害,並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如果說蕭何韓信是大漢的左膀右臂,那麼張良就是大漢的大腦,一次又一次地給劉邦指引了正確的方向。
楚懷王曾許下先入關者為王的承諾,這時候的劉邦雖被人尊稱為沛公,但劉邦心懷天下,一個小小的沛公自然無法滿足他,這個關中王對他來說勢在必得,漢軍一路勢如破竹,但被卡在了嶢關,嶢關險要,而且關內秦軍眾多,易守難攻,張良向劉提議不能強攻,一邊在關外布置大量漢軍虛張聲勢,一邊以大量金銀珠寶賄賂守城官兵。在這招威逼加利誘之下,不費一兵一卒,成功拿下嶢關了,這給沛公節省出了大量的時間,第一個攻佔了鹹陽城。
進入關中,劉邦開始貪圖享樂,並且下令並將死守嶢關,這時項強劉弱,楚軍進關,漢軍瞬間會全軍覆滅,等劉邦醒悟時已經為時已晚,張良便勸劉去給霸王服軟謝罪。並且利用項伯暗中相助,成功讓劉邦躲過了項羽的追殺。
再說漢軍彭城大敗,與他結盟的魏趙齊燕皆叛劉邦歸降楚軍,項羽勢如破竹,無人能擋,劉邦此時也是失去了鬥志,但是張良迅速看出局勢的轉機之處,韓信可獨當一面,可以讓其攻打北方,彭越貪得無厭,可以收買讓他襲擊楚軍脆弱的糧道,給楚軍大軍造成幹擾,季布跟項羽有間隙,因為背叛項羽一直擔心被楚軍報復,可以離間為漢軍所用。
劉邦聽從他的建議成功大敗項羽,並在鴻溝握手言和,但他建議乘勝追擊,一舉殲滅項羽,一統天下,雖然是偷襲,但是兵不厭詐,勝者為王,這一戰後劉邦順利建立漢朝,君臨天下。
張良雖沒有韓信的蓋世軍功,也沒有蕭何的卓越政績,但他憑藉著一顆最強大腦,每次都能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為大漢基業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說劉邦最敬重的就是張良,一直都以子房兄相稱,從未直呼過其名,在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開始給眾人論功封賞,可張良卻急流勇退,隱退江湖,「功成,身退,天之道」,張良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老子的這句道家經典。
自此,張良遠離政務,遊山玩水,悠然自得。縱觀歷史,足智多謀的人太多了,但能夠集謀士、義士、隱士於一體,又能輔佐草莽白手起家的劉邦登上大位,又能明哲保身隱退江湖,可見「謀聖」的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