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珠格格永琪為什麼不當皇帝(深扒還珠格格結局)
2023-06-11 02:28:51 1
腦洞歷史故事,純屬好玩,較真、當真著勿看本文。
要搞清楚《還珠》結局,我們首先要從最初的最初開始復盤:第一部《還珠》故事的18年前,發生了哪些事兒?
主要有三件:
1、夏雨荷被寵幸。
2、孝賢皇后死於東巡。
3、方之航被滿門抄斬。
那《還珠》第三部,哪三件是核心事件呢?
1、皇帝欲寵夏盈盈。
2、烏拉那拉氏皇后出家。
3、知畫入宮,五阿哥集團集體出走。
有沒有覺得歷史驚人的巧合?
其實令妃是孝賢皇后身邊的貼身宮女。既如此,無論是《還珠》第三部中的故事,還是18年前乾隆東巡的事件,都應該親身參與。我們一件一件來講。
先說夏雨荷。
焦點:身份存疑。
疑點1、那個年代,正經人家的女子怎麼會貿然接受陌生男子的「躲雨」呢。
疑點2、為什麼濟南夏家的大宅子,好像只有雨荷一個人住?
疑點3、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皆通,是否有人刻意培養?
線索1、從《還珠3》夏盈盈和紫薇的唱功比較來看,我們不難聽出,雨荷和盈盈師承一派,極有可能是一個人培養的。
推理1、為什麼皇帝不敢直接帶雨荷回京?如果雨荷是傳說中的大家閨秀,賜滿洲姓,入旗,完全是可以娶回家的嘛!唯一的可能,就是雨荷的身份尷尬,初登帝位的乾隆完全不敢!!
綜合以上疑點,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一個大膽,但合理地推測:夏雨荷是被人培養的「歌妓」,而非什麼大家閨秀。她被豢養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勾引皇帝。
而所謂的皇帝「躲雨」只不過是一個託詞,暗示皇帝給了這姑娘」雨露之恩」。
夏家的宅子,是夏雨荷受寵萬事,皇帝的賞賜,級別甚高,所以只能住雨荷一人。與之後給夏盈盈的賞賜類似。
「雨荷事件」發生在乾隆8年,弘曆第一次東巡。
自從乾隆寵幸雨荷回京之後,那是日思夜想,鬱郁不得志,欲求不滿。
於是在乾隆13年,乾隆策劃了第二次東巡,目的地仍是濟南,目標還是夏雨荷。但這次為了掩人耳目,帶了他自認為「懂事"的富察氏皇后。
此時紫薇應當已經5歲。皇帝見到了老情人和自己意外的女兒,格外興奮。一番纏綿之後,意欲封雨荷為妃,帶他回宮。
可沒想到,這件事情遭到了富察氏皇后強烈的阻撓。認為娶妓女回朝,有傷天子顏面。幾番爭執之下,皇后以命相威脅,不幸殞命濟南。此時成為皇帝終身之憾,遂放棄雨荷回京。
清實錄記載: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愈,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膚苛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而夏雨荷也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紫禁城」之夢,努力培養自己的女兒。
好了。同樣的事情在乾隆30年又發生了一次。
夏盈盈用歌聲勾引皇帝,烏拉那拉氏皇后被逐冷宮。
既然烏拉那拉氏皇后第二次中計,顯然策劃第一次「雨荷」事件的不是她。
而在宮中有那麼長資歷,且全程參與兩次事件的,只有一個人。皇后的貼身宮女,之後的令妃。
令妃自跟隨富察氏皇后入宮之後,每每見到皇帝,都是如痴如醉,想伺候這個全天下最有權勢的男人。而作為皇后的宮女,他前面最大的絆腳石,自然就是富察氏!必須將他踢開才行!
(同樣看過甄嬛傳的同學,還記得浣碧剛入宮時,想取嬛嬛而代之的情節麼?女人心,都是類似的)
所以這兩次事件,都看以看做為令妃的陰謀。作為皇后的貼身宮女,賞賜顯然少不了。從財力上講,她可以且有能力,做到這些事情。
有人問:憑什麼你說夏盈盈也是被安排的呢?不能是巧合麼?
因為疑點有2:
1、哪個正常的歌妓,即便你名滿天下,敢在禁區(皇帝下榻的地方)泛舟的?
2、皇帝已經到手卻主動放棄。你說這是紫薇勸服有功,我覺得是盈盈被令妃捏住了把柄,任務完成必須功成身退,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話說到這,令妃已經完全達成了自己的目的。根據清實錄記載:乾隆三十年:晉令妃為令皇貴妃,攝六宮事。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個時候我們再說回永琪。
在令妃得手之後,五阿哥立刻表示「不想當太子」的意願。你們以為這是為了小燕子?Naive!
我們好好看看清實錄裡,乾隆一朝太子的下場:
密立嫡子永璉為太子,不想這位皇子兩年後病亡。
立皇七子永琮、永琮僅兩歲便感染天花而亡。
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繼旁支為嗣。
你說這是因緣際會,世事無常的巧合,觀眾們會信麼!?
更要命的是:
無論歷史上,還是電視劇中,永琪的前幾個孩子,都是早夭,名字都來不及起。
一連失去幾個孩子,這樣的巧合未免太巧了些。
你說這是小燕子頑皮,但有沒有可能是有人從中作梗令其無後?
愉貴妃珂裡葉特氏早死,永琪在宮中無依無靠。皇后失勢之後,宮中已經失去了制衡令妃的力量。永琪為求自保,只好一再退讓,明確表示放棄太子的競爭,給令妃的兒子永琰騰出空間。
五阿哥集團,包括小燕子,紫薇在內,已經意識到令妃的喪心病狂。
所以在皇后被貶回京時,執意要把金牌給容嬤嬤。實際上是敲山震虎,警告令妃:你的目的已經達成,萬萬不可再傷了皇后的性命。他們的能力,力所能及可以做的,也僅止於此了。
以上所有,都只是前奏。並不足以使永琪離開紫禁城。真正的導火索,是前文提到的第三件巧合:
18年前:方之航被殺。
18年後:知畫入宮。
並沒什麼關係?
我來慢慢和你說:
僅僅因為文字獄,全家滅門,雖然在乾隆一朝可以理解(因為乾隆屢興文字獄),但發生在封疆大吏身上,也太奇怪了。
方之航作為二品官員,好歹也是摸爬滾打幾十年上位的,怎麼會這般不知檢點?
方之航死前的職務,是浙江巡撫。
而知畫所在地:浙江海寧陳家。
當老佛爺聽到蕭劍和小燕子的父親叫「方之航」的時候,都驚呆了!
顯然,老佛爺是認識這個人的。甚至殺掉方之航,老佛爺也參與其中。
把這些線索串聯到一起,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相對靠譜的結論:方之航在無意中得知了乾隆的身世,並非雍正親生,而是海寧陳家的兒子,這才惹來了殺身之禍。
這也足以解釋,為什麼「馬大人」可以先斬後奏,如此著急的殺掉方之航。
知畫偷聽完老佛爺和高無庸的對話後,蹦出了這句話:「我知道這有多嚴重。」
實際上,她在向老佛爺暗示:作為海寧陳家的女兒,我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要結成利益共同體才好。
知畫究竟是什麼身份呢?
我們看還珠格格3,陳邦直的年齡比乾隆較大,史料記載是工部尚書陳元龍的兒子。
然而陳元龍的兒子早就換給了雍正。
這個兒子陳邦直哪裡來的呢?
有一種可能:
雍正為了安撫陳閣老,賜的,約是某位旁支親王,比如慎親王的兒子。或者某個功臣之後。
因為乾隆年間,乾隆過繼過自己的孩子給慎親王府,顯然表示慎王府的孩子因為某種不可告人的原因沒有了,所以必須給出補償。
證據呢?
陳邦直,字其大。這個字真的是滿缺心眼的,是要表現自己哪裡大?
但諧音:承其大。暗示從某位大人物那兒傳承下來的喲!
彰顯了他與眾不同的身份。
陳家知道君臣禮儀之分,是斷斷不敢讓雍正的女兒叫自己爹的,唯有伺候在家裡,直到出嫁。
陳家所擔任的,是清朝最肥的肥缺。
鹽官,鹽官本是一個不受人待見的工作。但皇帝出遊兩次,每次都住鹽官家裡。
陳家花園窮奢極侈,皇帝卻並不在意。且他們家從未任何反腐的幹擾,顯然是有了保護傘。
而陳邦直的夫人,顯然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雍正為了換兒子,而遺棄的女兒。
沒錯,陳邦直的夫人應該是
雍正的女兒!
雍正的女兒!
雍正的女兒!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最後陳家還是把雍正的女兒娶進了自己家。可能是日久生情?這個我們不追究。
知畫是他們的孩子,流淌著的,顯然是皇族的血液。
這個論斷已經不新鮮了。
但是需要重複一下,陳邦直是賜給陳家的,也就是說,他姓陳,和乾隆沒有血緣關係。
而陳邦直的夫人是雍正之女,是正宗的愛新覺羅氏。
老佛爺希望理想狀態下,讓五阿哥娶了知畫,讓皇族的血脈歸正,於是就有了綿億。
綿億生於乾隆29年,嘉慶生於乾隆26年。嘉慶之比綿億大4歲。為什麼要扯這個。一會兒你就知道了。我們先放一放。
蕭劍作為方之航的兒子,繼承了復仇的意志。
從情理上來講,他應該知道當年那個天大的秘密,即乾隆並非雍正親生。
他為什麼不將這個秘密一開始就公布?當然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經過慈寧宮醉酒一鬧,這個秘密被擴散。五阿哥,福爾康,紫薇,小燕子都知道了。他們在宮中顯然已經呆不下去。
為了保證皇權的穩定,即便五阿哥是皇帝親生,以乾隆這般的雄主,親生骨肉知道的太多,也只能下殺手。
為什麼沒有殺,而是放他們離開?
蕭劍利用了他的江湖優勢。
這個情節有些老套,但依然好用。即:蕭劍在入宮前,將秘密託付給了江湖朋友。一旦自己無法救永琪和小燕子出苦海,甚至命喪紫禁城,則公開這個秘密,攪得天下大亂。
皇帝經過盤算,決定假報死訊,將他們放逐。
但是,乾隆和老佛爺生怕他們反水,留了兩個後手:
1、安插晴兒作為間諜。
給晴兒自己的貼身項鍊,方便晴兒號令地方官員,必要的時候殺掉蕭劍,小燕子等人。
一共99顆,如若一切太平,則每年寄回一顆。如果他們敢動異心,御用之物堪比尚方寶劍哦!
另外,在離別時,令妃的「想辦法捎封信給我們」同樣是在暗示間諜晴兒:必須讓宮廷中央掌握他們的起居地點,一舉一動。
2、留爾康,紫薇回京作人質。讓蕭劍不敢輕舉妄動。
有人問:爾康在雲南,即使逃跑不回去又如何?
回答:在「五阿哥黨」一行人中,小燕子,蕭劍無父無母,五阿哥是皇帝親子,無牽無掛。
只有福爾康身份不同,是拖家帶口的。如果爾康逃跑不回北京作為人質,那麼福家就有可能遭受滅門之禍。
這裡已經回答了為什麼五阿哥逃離雲南,而爾康必須回京的事實。但這還不夠。
因為留下了一個伏筆,紫薇回京,繼續與令妃做鬥爭。
你們一直以為,令妃此時做了人生的大贏家,攝六宮事不說,兒子之後還當了皇帝。
但奇怪的是,令妃49歲就香消玉殞,死於乾隆40年。
她沒有看到自己的孩子登上皇位。
已經掃蕩完後宮所有競爭對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令妃,匆匆離世令人起疑。
登上皇位的是不是令妃的親生孩子,那就更難說了。
因為老佛爺的本意,不僅希望皇統歸正,即血脈至少重新包含愛新覺羅氏,又平衡來自海寧陳家的威脅。
畢竟雍正的嫡親女兒去了陳家,且他們在朝中樹大根深,不得不忌憚。
老佛爺希望下一任皇帝能夠兼有乾隆與愛新覺羅的血液。
皇帝也如此想。這樣既能夠平衡自己竊據帝位多年的愧疚感,也可以報答陳家。
宮中只有一個人符合條件:綿億。
何況綿億又是自己最喜歡的阿哥,永琪的兒子。皇帝早有立永琪為儲的決心。
綿億與永琰只相差四歲,當時兩人都未成年,長居宮中,並沒有大臣見過,角色對換一下有什麼不可以?
乾隆40年時,令妃的兒子已經14歲,正當發育,要安排娶福晉了。
這是最後的時機。
乾隆為了給自己的孫子,綿億的繼位鋪平道路,毒殺令妃,偷天換日。
你們都以為令妃是人生的贏家,誰知道最後,還是輸的一敗塗地,枉做小人。她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局。
最後的最後,再次強調:腦洞僅供歡樂,較真無益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