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
2023-06-10 10:58:56 1
一種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是針對海洋防汙劑的要求,以碳納米管、1,6-己二胺、N,N'-二環己基碳醯亞胺、硝酸銀為原料,通過碳納米管的氧化、胺化、微波焙燒,製得載銀碳納米管,銀負載於碳納米管,此製備方法工藝先進、數據翔實、載銀碳納米管直徑≤30nm,納米銀直徑≤30nm,產物純度達97%,以碳納米管為載體,既防止了銀納米顆粒的團聚,又解決了納米銀防汙劑與樹脂之間的相容性問題,是十分理想的製備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方法。
【專利說明】一種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屬碳基海洋防汙劑的製備及應用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海洋是一個廣闊的水域,海洋防護、海上運輸、海洋石油開採、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海洋礦產資源開發使用著大量的多種設備,例如:海上艦船、近海和遠程運輸船、石油鑽臺、港口設備及涉海材料長期在海水中浸泡,面臨著海洋生物的汙損腐蝕,海洋生物汙損是指藤壺、藻類等海洋生物附著在涉海材料表面,這些海洋生物的附著不僅會增加船舶的航行負重,引起動力的消耗,而且會加劇水下設施和水下武器的腐蝕,嚴重影響其使用壽命;對海洋設備表面塗裝防汙塗料是解決海洋生物汙損最便捷的方法。
[0003]海洋防汙塗料中起到防汙作用的是防汙劑,長期以來,海洋船舶大量採用高汙染、高毒性的有機錫類防汙塗料,國際海事組織已經禁止使用該類防汙劑;氧化亞銅目前應用較廣,在塗料中用量較多,但對生物有潛在危害,中國環保總局已將氧化亞銅列入高風險、高汙染材料,並將禁止使用含氧化亞銅的防汙塗料;納米銀較銅類化合物具有優異的廣譜抗菌特性,對人體及其他有機體較安全、無毒副作用,對環境無汙染;例如201010275187.8專利公開了一種用於海洋船舶與設施的無毒防汙塗料及其製備方法,使用的納米銀對藻類表現出了很好的抑制效果,但納米銀比重較大,納米顆粒表面能較高易團聚,與樹脂基體的相容性較差,存在很大的弊端和不足。
【發明內容】
[0004]發明目的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背景技術】的狀況,以解決納米銀防汙劑與樹脂之間的相容性問題為主旨,以碳納米管為載體,將納米銀顆粒負載其表面,以防止納米銀顆粒團聚,加強與樹脂基體的相容性,以使海洋防汙劑能有效抑制海洋生物生長,達到綠色環保、提高防腐能力的目的。
[0006]技術方案
[0007] 本發明使用的化學物質材料為:碳納米管、1,6-己二胺、N,N』_ 二環己基碳醯亞胺、硝酸銀、硫酸、硝酸、去離子水、無水乙醇、氬氣,其組合準備用量如下:以克、毫升、釐米3為計量單位
[0008]
【權利要求】
1.一種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使用的化學物質材料為:碳納米管、1,6-己二胺、N,N』-二環己基碳醯亞胺、硝酸銀、硫酸、硝酸、去離子水、無水乙醇、氬氣,其組合準備用量如下:以克、毫升、釐米3為計量單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超聲氧化碳納米管是在超聲波分散儀上進行的,是在三口燒瓶、超聲波水槽內,在加熱、攪拌狀態下完成的;超聲波分散儀為立式,在超聲波分散儀(I)上設有超聲儀顯示屏(2)、超聲儀指示燈(3)、超聲儀電源開關(4)、超聲儀頻率調控器(5)、加熱溫度調控器(6);在超聲波分散儀(I)上部設有超聲波水槽(7),超聲波水槽(7)內為超聲水(8);在超聲波水槽(7)內放置三口燒瓶(10),並由固定架(9)固定,超聲水(8)要淹沒三口燒瓶(10)體積的4/5 ;三口燒瓶(10)上部設有加液漏鬥(11)、酸鹼度計(12)、出氣孔(13),並深入三口燒瓶(10)內部,三口燒瓶(10)內為酸性混合溶液(14)。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海洋防汙劑載銀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微波焙燒爐為立式,在微波焙燒爐(15)下部為微波焙燒控制箱(20),在微波焙燒控制箱(20)上設有微波焙燒顯示屏(21)、微波焙燒指示燈(22)、微波焙燒電源開關(23)、微波加熱時間控制器(24)、微波加熱控制器(30);在微波焙燒爐(15)的內壁上設有微波發生器(17),在微波焙燒爐(15)內底部設有工作檯(16),在工作檯(16)上設有石英容器(18),在石英容器(18)內為載銀碳納米管(19),在微波焙燒爐(15)的爐腔內由氬氣(28)充填,在微波焙燒爐(15)的右上部設有出氣管閥(29);在微波焙燒爐(15)的左部設有氬氣瓶(25),氬氣瓶(25)通過IS氣 閥(26)、気氣管(27)向微波焙燒爐(15)的爐腔內輸入IS氣(28)。
【文檔編號】C09D5/16GK104004391SQ201410257719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1日
【發明者】劉旭光, 李莎, 閆曉亮, 楊永珍, 鄒竟 申請人:太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