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中的紅色故事(紅色經典之長篇小說紅巖在烈火中永生)
2023-06-10 08:00:14 1
接上文
楊益言又說:「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和事,往往不那麼集中,不那麼連貫,因此,在創作時,就不能不有集中、概括,這樣加工的結果,小說中出現的人和事必然就和歷史上的人和事有所不同了。」「大體上說來,凡是在這部小說中寫明是犧牲了的人物,都有一個或幾個烈士原型作為依據,綜合成一個典型來寫。凡是在這部小說中沒有寫明是犧牲了的人物,虛構的成分就更多一些。」
小說中許雲峰的高大完美的烈士形象,就有著許建業、羅世文、韋德福三位烈士的原型。那許建業是當時中共重慶市委委員、工運負責人,長期從事地下鬥爭。在《紅巖》小說中,許雲峰和另一位地下黨負責人李敬原在茶館接頭時被叛徒甫志高帶特務包圍時,許雲峰坦然起身,吸引特務的注意掩護李敬原逃脫的故事,就取材於許建業被捕時在茶館掩護戰友脫險的真實事跡。
小說中的特務頭子大擺筵席,企圖獲得一張與「投誠」地下黨人合照以供宣傳的片段(但最終失敗),則取材於羅世文(中共四川省委負責人)和車耀先在1945年端午節拒絕赴監獄主任的宴會的歷史。
至於韋德福,他是一個為生活所迫誤入軍統的幼稚青年,後來他因在重慶參加學生運動被捕。韋德福在白公館獄中的地牢裡,用雙手挖開地牢的巖石,越獄被抓回遭毒打,英雄就義。小說《紅巖》裡許雲峰在白公館地牢挖出地道的情節就是由此而來。只不過,許雲峰沒有像韋德福那樣自行越獄,而是將逃生的希望留給監獄中的其他同志,之後自己英雄就義。這一情節的改動,烘託出了一個高風亮節的革命烈士形象。
白公館
在小說《紅巖》的地下黨人裡,第二位主要人物便是江雪琴,即「江姐」,她的原型江竹筠,為許多人了解。1948年1月,江竹筠的丈夫彭詠梧在川東的武裝起義中不幸犧牲,敵人將彭詠梧的頭顱掛在竹園坪城樓上示眾。當江竹筠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並沒有哭泣。他仰望蒼穹,緊咬雙唇,悲憤地告訴同志說:「我們到重慶去報告老彭他們失敗的經過,重新檢討一下,我們再來!」為了使「江姐」這個形象更加飽滿,除了江竹筠的其人其事之外,作者也「借用」了他人的事跡。在真實的獄中鬥爭中,江竹筠被囚的女牢房並未「繡紅旗」,這實際上是把發生在白公館的男牢羅廣斌等人「繡紅旗」的事跡移植給了江姐。
《紅巖》的作者之一羅廣斌,他富家子弟的身世與小說中的劉思揚有類似之處。劉思揚是《挺進報》的工作人員之一,負責收聽並抄錄新華社廣播,後來由於叛徒的出賣而被捕。是不是作者將自己的親身經歷代入到小說人物裡?並非如此。楊益言後來說,他跟羅廣斌構思創作《紅巖》之前,決定了:「決不把自己的影子寫進去。」
劉思揚的原型是兩位烈士,一位是劉國鋕(中共重慶沙磁區學運特支書記,1949年11月27日被殺害於歌樂山松林坡,時年28歲);一位是王樸(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經濟實體南華貿易公司經理,1949年10月28日被殺害於重慶大坪,時年28歲)。有關《紅巖》中劉思揚這一人物的不少情節,就取材於劉國鋕的革命經歷。如劉思揚寫的就義詩,就是劉國鋕寫的;劉思揚在重慶住的那座公館,就是劉國鋕住過的住所。
由於這些細節的存在,劉思揚這個人物形象趨於飽滿。在歷經種種考驗之後,劉思揚終於成長為合格的革命者。
1949年的秋天,當國民黨在重慶的反動統治行將覆滅的時刻,特務頭子徐鵬飛下令殺害地下黨員許雲峰。在臨刑前,徐鵬飛對許雲峰說:「還有一點小消息,我也不想隱瞞」。徐鵬飛再次露出奸笑「共產黨的勝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見自己的勝利,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我不知道此時此地,許先生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許雲峰無動於衷地笑了笑:「這點,我完全可以奉告。我從一個普通的工人,受盡舊社會的折磨、迫害,終於選擇了革命的道路,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見了無產階級在中國的勝利,我感到滿足。風捲殘雲般的革命浪潮,證明我個人的理想和全國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無窮的力量。人生自古誰無死?可是一個人的生命和無產階級永葆青春的革命事業聯繫在一起,那是無上的光榮!這就是我此時此地的心情。」——本節選自《紅巖》第二十八章。
未完待續,請看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