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沒人情味的城市(深圳的城市味道是什麼)
2023-06-11 03:07:37 2
採寫 | 南都周刊記者 賀達源
一個城市的味道是什麼?是成都老茶館裡香氣四溢的蓋碗茶,是廣州西關小巷中的精緻點心,是上海弄堂裡濃油赤醬的五花肉,是京都舊巷中清新素美的壽司刺身。
這些獨特的味道,不僅體現一個城市的飲食,更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化。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深圳的城市味道又是什麼?朋友來深圳時,要帶去嘗嘗什麼本地特色小吃?每次回老家時,要給家人帶點什麼手信?相信是不少深圳人最煩惱的難題。
令世界驚嘆的「深圳速度」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缺少歷史積澱和文化也成為深圳揮之不去的標籤。事實上,從南頭古城到大鵬所城,深圳有著上千年的建城史;從沙井蠔到雲片糕,深圳有著獨特的本地飲食文化。
年過古稀的深圳本土民俗專家廖虹雷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用零用錢買了一塊雲片糕的情景,「還未吃就香到喉嚨,甜入心胃。」
合成號的雲片糕作為深圳特色小吃已有120年歷史,其第五代傳承人陳淦忠表示:「希望能通過合成號,留住城市味覺記憶,煥新深圳歷史文脈。」
2011年深圳會展中心文博會現場,被沓米餅吸引的外國小孩,顛覆深圳印象,從深圳味道開始
每次外地朋友說想吃點本地特色時,趙興總會犯難。作為一名在深圳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深二代」,他也不知道深圳有什麼特色飲食,總會半調侃道,「小漁村沒什麼好吃的,帶你去吃深圳市菜——椰子雞吧!」
「開什麼玩笑,椰子和文昌雞都不是深圳的呢!」在朋友詫異的眼神中,趙興只好解釋椰子雞是從深圳流行起來的。
而當朋友要走的那天,提出想帶點深圳手信給家人時,趙興更加犯難了。從北京的稻香村到廣州的蓮香樓,很多城市都有代表一城一味的糕點小吃,深圳卻很難找到。
直到去了一次深圳市博物館和南頭古城博物館後,趙興才發現,原來深圳並非缺少歷史積澱和飲食文化,只是被淹沒在了飛速發展的經濟中。
南頭古城是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即設東官郡,被學者定位為「粵東首郡、港澳源頭」。到了明代,南頭古城成了新安縣衙所在地。南頭古城博物館中一段「南頭繁會勝景圖」的沉浸式視頻,更是讓趙興身臨其境地一覽200年前的古城繁榮景象。
清代新安縣境圖
「深圳這片土地,有7000多年人類活動史、1600多年城市史、300多年移民史。」廖虹雷也表示,「深圳並非從小漁村走來,而是有著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
南頭古城博物館中的蠔牆,生動地記載了沙井蠔的興盛。深圳博物館中的合成號的雲片糕,則是深圳饋贈給世界民俗文化的一份大禮。
「大鵬鮑沙井蠔,石巖柿子南山桃,龍崗雞金龜桔,還有深圳雲片糕。」這是深圳原住民中自清末流傳至今的民謠。民謠中的「深圳雲片糕」,是深圳本土文化和飲食習俗的重要代表,其歷史已逾百年。
1901年,"合成號"正式在深圳墟掛牌
據《寶安縣誌》記載:光緒27年(1901年),「合成號」商號在深圳墟創辦,中外聞名的深圳雲片糕正式投產。深圳歷史長河中特色飲食不少,但形成品牌的老字號卻不多,「合成號」即是重要代表。
「由於毗鄰香港,深圳雲片糕率先從香港、臺灣引進奶油和白砂糖,作為雲片糕配料,結合本地鹹淡水交界處所產的大粒糯米,使它的口感與眾不同。」深圳市寶安區傳統文化協會會長陳淦忠對南都周刊記者介紹,「1911年,連接粵港兩地的廣九鐵路開通,南來北往的旅客多將深圳雲片糕作為捎帶給親朋好友的手信。雲片糕開始大量銷往內地,甚至賣到南美和澳洲,成為海外僑胞維繫鄉誼的紐帶。」
合成號雲片糕,外觀雪白,薄如紙片
上世紀50年代合成號生產的雲片糕出口海外,為國家創匯作出重大貢獻。雲片糕也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老深圳的集體記憶,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廖虹雷也是吃著雲片糕長大的,他還記得六十多年前,每次路過位於深圳墟制餅工場的情景。「飄蕩出來的餅香,就能滿足嗅覺的享受。」在廖虹雷看來,一個地方的小吃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
解放後由於公私合營,「合成號」商號名稱已不再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老工匠退休與改革開放後洋糖果湧入市場的雙重衝擊下,深圳雲片糕等地方名優特產一度消失市場幾十年。
2009年,作為合成號的第五代傳承人,陳淦忠毅然立志恢復百年老字號,註冊成立了深圳市合成號食品有限公司。
在深圳市、寶安區兩級政府的大力關懷支持下,2015年合成號「深圳雲片糕製作技藝」被列入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7年合成號入選第五批廣東省老字號名錄,成為深圳首個「廣東老字號」。
2019年,百年合成號復業,展示老寶安風土人情,服務市民和遊客
陳淦忠用現代少糖少油的健康理念,生產雲片糕、雞仔餅等深圳傳統名小吃,獲得了市場認可,使「合成號」這一百年老店重放異彩。
以「合成號」為代表的的寶安四寶,曾獲寶安區委主要領導的大力推薦。在寶安歷屆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成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目前,合成號的產品線越來越豐富:著名深圳雲片糕、喜嫁禮餅等各類傳統糕餅、老寶安本地粽、深圳月團(本土月餅)、公明臘腸、荔枝酒、廣式年貨等,還有二十四節氣的食品,這些產品成為深圳地方特色旅遊禮品,其中梘水粽、艾草餅製作配方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合成號寶安腊味三寶:公明臘腸
聞香識深圳,時至今日,深圳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家鄉。合成號用百年時光,為每個深圳人沉澱出濃濃的「深圳情懷」,沉澱出獨屬味道,喚醒了深圳文化,成為了深圳人的鄉愁。
「40年把我們帶進現代化,民俗文化在我們身邊卻逐漸式微。」1946年出生於羊臺山下的廖虹雷,見證了東門步行街從「老土村姑」變身為「時尚少女」的過程,卻也目睹了城市化改造對文化積澱的忽視。
從荔灣區西關永慶坊到到潮州古城,從柳州螺螄粉到沙縣小吃,近幾年來在各地考察時,多次探訪古城和地方小吃,這讓廖虹雷和陳淦忠備受鼓舞,「這傳遞出一個信號,就是要弘揚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的本土文化。」
早在2003年,深圳即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在全國率先吹響「文化立市」的號角。飲食文化是深圳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圳首個本土民俗文化產業園
「很多城市都有一城一味,深圳的城市味道是什麼?」除了生產產品,陳淦忠更多的精力用於將深圳傳統糕點製作技藝傳承下去。他還成立了合成號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糕點博物館,吸引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前來參觀。2014年,陳淦忠又說服自己1991年出生的兒子,學習雲片糕製作技藝,並讓他專職負責傳統糕點傳承保護工作。
在陳淦忠看來,合成號是深圳地方文化標誌,傳承城市味道,傳播地域文化,是在這個新時代責任。
目前,陳淦忠正在為「深圳雲片糕製作技藝」申請成為囯家地理商標食品,爭取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隨著社會各界本土文化的重視,「希望能通過合成號,留住城市味覺記憶,煥新深圳歷史文脈。」
2019年,在合成號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舉辦的深圳首個非遺傳習研學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