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包括什麼(上海市民形象和城市精神是什麼)
2023-07-02 07:37:16
上海城市精神包括什麼?一場聲勢浩大的「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討論,給20世紀90年代初的上海烙上了團結奮進的時代印記,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上海城市精神包括什麼?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上海城市精神包括什麼
一場聲勢浩大的「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討論,給20世紀90年代初的上海烙上了團結奮進的時代印記。
在這場大討論中,活躍著無數政協委員的身影。來自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各界別的委員們,通過座談會、報刊媒體等平臺踴躍發聲。市政協多次召開座談會,舉辦政協講壇,號召委員們以「前鋒」意識,對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加速上海的振興積極建言獻策。
「這次大討論促進了廣大幹部群眾思想觀念的進一步解放,對上海的改革開放產生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體現出了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基因』。」十屆、十一屆市政協委員毛時安說。
廣泛凝聚共識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一度被貼上「保守」「排外」「精明不高明」等負面標籤。「那時我國南方的改革與開放走在上海前面,包括江蘇在內的周邊地區的體制外經濟發展也十分活躍,上海成為計劃經濟體制最後的『橋頭堡』。」回溯那個年代,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毛時安的記憶與感受仍十分真切。
時任民建市委秘書長的顧宗棠也發現,「十談九不成」是當時外商到上海談判的現狀,他說:「上海人習慣站在『後衛』的位置上,牢牢守住『球門』,老是怕『失球』。上海應該從『後衛』趕到『前鋒』」。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提高市民素質,衝破思想牢籠,以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成了燃眉之急。可是,如何重塑上海人的形象?20世紀90年代初,中共上海市委提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要求全市上下堅決貫徹黨中央的要求,努力讓上海「在兩個文明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體現出「上海水平、上海效率、上海風格、上海精神」。
1991年12月11日,《解放日報》刊登了署名魏瀾的讀者來信,提出「上海人的素質與形象如何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新要求」的問題,並建議以「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為題開展群眾性的討論。倡議一呼百應,許多讀者來信來電錶示讚賞和支持,一致認為「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討論很有必要。一場聲勢浩大、頗具影響力的「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群眾性大討論就此在全上海拉開序幕。
1992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動員大會,提出要通過大討論,發揚上海人的優良傳統,提高全體市民的素質,樹立與上海這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良好形象。3月30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會同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聯合發出《關於深入開展「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討論的通知》。
「社會各界熱烈響應,許多行業和單位,從90年代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著眼於提高幹部、職工的整體素質,緊密聯繫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職工思想實際,運用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了討論活動。」 當時就職於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的毛時安也參加了多次座談會。
當時臥病在床的六屆市政協副主席、著名報人趙超構也參與到了「九十年代上海人」的大討論中。他在《掃除六害,謹防幽靈》一文中說道:「九十年代的上海,不僅應擁有現代物質文明,還應建成一道精神文明的萬裡長城,防止一切邪惡幽靈侵蝕。」文中字字真切,表達了他對上海加快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期望。
解開思想韁繩
「紅燈亮了繞道走,黃燈亮了趕快走,看見綠燈拼命走,沒有燈摸著走。」這是當時人們對改革開放前沿地帶人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描述。而上海人卻為此則爭論了數月有餘:有人說紅燈就是立即叫停,怎麼可以繞道?有人說黃燈是提示你停,怎麼反而要快走?
改革開放過程中,守規則、重規範的上海人既有優勢,也有劣勢。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對上海提出「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的殷切期望,給上海提供了世紀之交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使全市人民倍受鼓舞。上海能否抓住這難得的機遇乘勢而上? 「中央已經給了上海政策,上海就要用好政策、用足政策,切不能『拿著令箭當雞毛』,謹小慎微,束縛手腳,貽誤良機!」一次會議上,一位政協委員的話觸動了文藝界政協委員宗福先。
「上海人有一套本領:公交車上1平方米能擠11個人,8平方米的亭子間布置得像四星級賓館,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應付……」宗福先認為,上海人的心態和行為與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他說,上海人的生存環境越來越狹窄,街上、車上、單位乃至家裡都是「人擠人」,聰明的、善適應的上海人學會了一整套在擁擠的人叢中有序生存的本領,但同時上海人的目光、行為乃至心理都順應著這種環境而逐漸變「小」了。發展到極端,便在一些人身上出現了「老怕吃虧」「寸土不讓」「想佔小便宜」等畸形心理。他覺得這次大討論很有必要。
圍繞著「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討論,市政協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步伐」等方面,號召委員們以「前鋒」意識,對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對如何加速上海的振興積極建言獻策。
委員們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發聲,在發揚上海工人階級的優良傳統和上海人的長處的同時,批評和克服不適應改革開放及與國際化大都市不相稱的現象。
1992年4月,市政協七屆五次全會開得熱氣騰騰。時任市政協七屆常委的宗之琥發現,上海有些人「當局者迷」,一切按現有的 「條條框框」辦事,無章可循就不能辦,於是新生事物就到處碰壁、就難產。他當時通過市政協機關報《聯合時報》呼籲,上海已進入振興和發展的關鍵時刻,「現在是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時候了。因此,學習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是各級幹部(包括我們自己)的當務之急。希望能做到當局者不迷,旁觀者更清」。
為重塑上海的整體形象,還有政協委員主張制定《市民手冊》,從最平凡的事情開始,如排隊乘車、待人接物、言行舉止、衛生習慣、維護市容等,重新學習禮儀,使上海人的精神面貌與萬商雲集、人來客往的國際大都市相稱。
這場大討論從1991年底持續到1992年底,歷時1年多。上海人民對「形象問題」形成共識,歸納為4個方面16個字:「文明禮貌、勤奮高效、胸懷大志、開拓創新。」這16個字,既是對上海人形象的高度概括,也是對提高市民素質的具體要求。
鑄造城市精神
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已成為上海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作為「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討論的延續和深化,上海不失時機地開展「面向新世紀的上海人精神」討論。
2000年11月,上海發出關於深入開展「面向新世紀的上海人精神」討論通知,要求各區縣、委辦文明辦和工青婦宣傳部,把開展「面向新世紀的上海人精神」討論作為增強上海市民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載體,積極組織開展討論。
十一屆、十二屆市政協委員,文匯報高級編輯江世亮回憶道,市精神文明辦與文匯報連續進行了4次座談會,分別邀請專家學者和外省在滬企業家、駐滬單位領導及工作、生活在上海多年的外籍人士座談,就「面向新世紀的上海人精神」展開專題研討。
十屆、十一屆市政協委員、市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吳仁傑組織了 「面向新世紀的上海人精神」演講大賽。這場討論得到廣大市民和各行各業的熱情關注與積極參與,參與者普遍把「改革意識」「現代觀念」「競爭精神」「開放心態」「創新精神」和「法制意識」歸納為上海人的精神面貌。
「面向新世紀的上海人精神」討論,不僅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人精神面貌的變化,進行回顧和總結,而且對上海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全面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2002年12月3日,上海「申博」成功。作為國際性大都市的上海,正需要世博精神中所倡導的追求進步、崇尚卓越、堅持創新、共享交流的氣魄和胸懷,以促進城市文化的多元發展,樹立城市良好的國際形象,進一步培育與發揚上海的城市精神。
為了抓住這一機遇,助推城市精神的塑造,提升城市文明,市政協進行了一系列的履職活動,例如建議實施「市民文明行為養成計劃」,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修養,陶冶市民的情操,為提高上海城市的文明水平,培育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打好基礎;舉行「發揚申博精神與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研討會,就如何進一步豐富新時期上海城市精神的內涵,如何發揚申博精神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等提出的觀點與見解。
上海世博會後,市政協委員關於延續世博精神的呼籲依然不絕於耳,提出了建立「上海世博主題公園」等許多建議。在市政協對世博精神的持續關注與建言下,10月31日被定為「世界城市日」,上海市政府決定,在當時的世博場館原址建「世博文化公園」,以此紀念這次對城市精神塑造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盛會。
「城市精神就是一座城市的精、氣、神,蘊含著一座城市獨具特質的精神品格。」毛時安說,「上海城市精神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政協委員始終是其中的積極弘揚者、模範踐行者和堅強支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