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歷史文化風景區(上海不僅有武康路)
2023-07-02 04:35:31
經過五年努力,「建築可閱讀」已經成為上海文化的「金名片」和上海旅遊的千萬級流量入口。從「建築可閱讀」項目得到啟發,聚焦上海都市文旅特點,借鑑了傳統考古範疇「價值發現」的功能和意義,上海市文旅局全新提出「海派城市考古」項目。
作為「海派城市考古」的總領隊,上海市文旅局局長方世忠經常會抽空去城市的街巷裡弄探索體驗。7月19日的「2022民生訪談」上,方世忠向市民朋友推薦自己「私藏」的三個「海派城市考古」的新發現,包括名人小路、藝術外灘、電影搖籃。
「這兩年,大家討論和打卡比較多的是武康路、愚園路,今天我再推薦一個南昌路,也有網友親切將這條路稱為『最嗲馬路』。建築精美、人文薈萃、煙火十足是這條街的最大特色。」方世忠說。
有人做過統計,在南昌路從重慶南路路口到瑞金二路路口這段不足2公裡的沿路上,曾居住過近40位名人,可謂是臥虎藏龍。
方世忠介紹,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位於南昌路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這條馬路上,還有上海現存最大單體法式建築、位於南昌路47號的科學會堂,這裡接待過包括數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大批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訪交流。坐落在南昌路和茂名南路交界的淮海坊,則是名副其實的「 名人坊」,夏丏尊、竺可楨、許廣平、趙丹、白楊等文化名人都曾在這裡居住,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春》《秋》都在此完成。走走看看,你會發現林風眠、郭沫若、徐志摩與陸小曼等人的故居零散地分布在南昌路上。行走南昌路,就像是徜徉在歷史之海,不時就能與文化名人進行「隔空對話」。
他推薦的第二個「海派城市考古發現」是藝術外灘。「一談到藝術,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徐匯西岸的藝術大道,而一提到外灘,大家所熟知的是建築外灘、金融外灘。今日的外灘,其實還有另一張藝術的面龐,一系列美術館、文博空間低調地藏身在老建築裡。」方世忠介紹,從位於外灘源附近的上海外灘美術館、久事藝術沙龍,到位於中山東一路1號亞細亞大樓內的東一美術館,再到充滿後現代金屬工業風的建築復星藝術中心,城市文化藝術在這裡滋生、交流、探討和傳播。「漫步外灘,不再僅僅是閱讀萬國博覽建築,還可以欣賞藝術大展、享受美的薰陶。」
他推薦的第三個「海派城市考古發現」是電影搖籃。「提到虹口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裡是中國電影的『搖籃』。」方世忠說。
1897年,蘇州河畔的浦江飯店(當時為禮查飯店)見證了電影在中國的第一次放映。中國第一家電影院——虹口大戲院曾坐落在海寧路乍浦路口,老上海口中的「過河看影戲」說的就是這裡。而資深影迷魯迅曾說過:「我的娛樂只有看電影。」他攜妻帶子生活在虹口期間,據說看了95部電影。位於四川北路1408號的上海大戲院,是魯迅在上海觀看電影最多的影院,據統計有27次之多。建於四川北路的中國第一所戲劇實驗學校——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是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曾經是無數中國電影人的造夢地。同樣從四川北路的石庫門裡,走出了蔡楚生、胡蝶、阮玲玉、周璇等光芒四射、風採卓然的電影人,書寫了中國電影和海派文化的傳奇篇章。
除了分享自己的發現,方世忠也樂於跟隨市民的美好發現並按圖索驥。今年春節期間,根據網友「望鄉叔叔」繪製的「虎年跑步路線圖」,方世忠利用假日採取慢跑的形式,全程打卡路線圖中的17.7公裡。「沿途景致很美、體驗很棒。上海還有很多像『望鄉叔叔』這樣的旅遊達人,歡迎大家把自己發現的美好分享出來,傳遞給更多人。」
他透露,今年將評出「海派城市考古」十大新發現和十佳領隊。面向市民遊客的「海派城市考古」十大新發現徵集活動也於今天(7月19日)全面啟動,「歡迎大家一起在城市漫步中,發現與眾不同的風景,分享喜愛上海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