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00:34:31 2
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處理系統氣浮分離設備,特指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主要包括金屬管、管狀浮球,所述金屬管為一空心管狀金屬,其一端設有帶排氣孔的堵頭,金屬管內部設有帶排氣孔的隔層,隔層上方有活動閉氣閥,且位於隔層下方的金屬管壁設有若干對稱的進水通孔,所述管狀浮球活動於金屬管內部的隔層下方,其兩端均有密封堵頭,其上端部的密封堵頭上設有橡膠頂柱,且該頂柱與隔層的排氣孔相契合,可完全塞住隔層的排氣孔,本實用新型可作為水溶氣罐的核心部件,通過氣壓與水浮力相抵消後的作用力決定管狀浮球的頂柱是否塞住隔層的氣孔,是否排出多餘氣體,從而維持氣水比例的穩定,使所釋放的水溶氣不會產生大氣泡,達到素體氣浮的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系統氣浮分離設備領域,為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背景技術】
[0002]中小型水處理系統氣浮分離設備中,水溶氣罐為一種釋放水溶氣將原水中經過混凝後產生的素體向上分離的設備,其通過氣、水結合形成水溶氣釋放入原水中,加入藥物後使藥物與雜質混凝後所產生素體通過水溶氣中微細上浮的氣泡帶動上浮於水面,從而達到分離的效果。然而,傳統的水溶氣罐無法使水溶氣中的氣水結合比例達到最佳程度,導致水溶氣罐中剩餘大量多餘的氣體,這些氣體在水溶氣釋放的同時便會一同釋放,在原水中產生大氣泡,使水翻滾,且產生轟鳴聲,這樣便會在原水中形成攪拌作用,使雜質與藥物混凝後所產生的素體無法穩定上浮,同時大氣泡在水中翻滾會使素體破碎,雜質重新融入水中,不僅達不到分離淨化的效果,反而會加深汙染。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已有的技術現狀,提供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使水溶氣中的氣水比例穩定,無大氣泡,達到最佳分離效果。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主要包括金屬管、管狀浮球,所述金屬管為一空心管狀金屬,其一端設有堵頭,金屬管內部固定一帶排氣孔的隔層,所述管狀浮球活動於金屬管內部的隔層下方,管狀浮球兩端均設有密封堵頭,管狀浮球上端部的密封堵頭設有一橡膠頂柱。
[0006]所述隔層上方還設有端部呈錐形的活動閉氣閥。
[0007]所述橡膠頂柱面積略大於隔層排氣孔的面積。
[0008]所述活動閉氣閥的錐形端部與隔層排氣孔上方的倒錐形相契合。
[0009]所述隔層下方的金屬管壁設有若干對稱排列的進水通孔。
[0010]所述堵頭為凸臺型,其塞入金屬管端部後,在金屬管端部形成一與金屬管呈直角的延伸邊,且堵頭中間設有排氣孔。
[0011]所述金屬管與管狀浮球作為核心部件由水溶氣罐的排氣口插入,水溶氣罐上端的排氣口內壁上的槽與堵頭塞入金屬管後所形成的延伸邊重疊。
[0012]所述水溶氣罐中還包括可調進氣口、水溶氣出口以及排水口,所述可調進氣口位於水溶氣罐外壁,水溶氣出口及排水口均位於水溶氣罐下端壁。
[0013]所述水溶氣罐通過進水管與水泵連接,所述可調進氣口通過進氣管與水泵的導水管連接。
[0014]所述水溶氣出口處設有減壓釋放器。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利用水溶氣罐中的氣壓和水浮力相抵消後的作用力使管狀浮球下沉或上浮,使多餘氣體可以自動排出,從而達到氣水平衡,水溶氣罐所排出的水溶氣為最佳比例,無多餘氣體釋放,無大氣泡,所釋放的水溶氣流速均勻,可最大程度帶動素體上浮,從而分離原水中的素體,達到最佳分離效果;同時由於氣體與液體比例穩定,水溶氣進入原水中不造成翻滾,水面較為穩定,不產生轟鳴聲,無噪音汙染。
[0016]【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附圖1為排氣系統之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2為溶氣罐之結構示意圖;
[0019]附圖3為排氣系統與溶氣罐之組合狀態圖。
[0020]【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了使審查委員能對本實用新型之目的、特徵及功能有更進一步了解,茲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0022]請參閱附圖,主要由金屬管1、管狀浮球2、水溶氣罐3、水泵4、可調進氣口 5、水溶氣出口 6、排水口 7、隔層11、堵頭12、進水通孔13、活動閉氣閥14、密封堵頭21、橡膠頂柱211、排氣口 31、槽311、進水管41、進氣管51組成。
[0023]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主要包括金屬管1、管狀浮球2,所述金屬管I為一空心管狀金屬,其一端設有堵頭12,所述堵頭12為凸臺型,其塞入金屬管端部後,在金屬管I端部形成一與金屬管I呈直角的延伸邊,在與外部設備結合時,該延伸邊主要起固定金屬管位置的作用,且堵頭12中間設有排氣孔,用於排出多餘氣體;金屬管I內部固定一設有排氣孔的隔層11,該隔層11為氣水分離層,隔層11上方為氣體,下方則為水,隔層11下方的金屬管I壁設有若干對稱排列的進水通孔13,該進水通孔13作為金屬管I內部與外部的水的流動通道;所述管狀浮球2活動於金屬管I內部的隔層11下方,管狀浮球2兩端均設有密封堵頭21,管狀浮球2上端部的密封堵頭21設有一橡膠頂柱211,該橡膠頂柱211的面積略大於隔層11排氣孔的面積,即橡膠頂柱211可完全封住隔層11的排氣孔,所述隔層11上方還設有端部呈錐形的活動閉氣閥14,活動閉氣閥14的錐形端部與隔層11排氣孔上方的倒錐形相契合,即隔層11上方的倒錐形可給活動閉氣閥14的錐形端部提供定位,且該活動排氣閥14具有一定的重量。
[0024]圖2所示,所述水溶氣罐3中包括可調進氣口 5、水溶氣出口 6以及排水口 7,所述可調進氣口 5位於水溶氣罐3外壁,水溶氣出口 6及排水口 7均位於水溶氣罐3下方,水溶氣罐3通過進水管41與水泵4連接,可調進氣口 5通過進氣管51與水泵4的導水管連接,水由導水管進入水泵4後通過進水管41進入水溶氣灌3的同時,可調進氣口 5通過連接外部氣體設備將氣體由進氣管51導入水泵4的導水管中,氣體與水混合,一同由水泵4抽取經過進水管41送入水溶氣灌3中,在水溶氣罐3中形成水溶氣,水溶氣通過水溶氣出口 6所連接的減壓釋放器使其釋放出微細氣泡,而排水口 7則用於清理水溶氣罐3。
[0025]圖3所示,為水溶氣灌自動排氣系統與水溶氣灌相結合,所述金屬管I與管狀浮球2作為核心部件由水溶氣罐3的排氣口 31插入,水溶氣罐3上端的排氣口 31內壁上的槽311與堵頭12塞入金屬管I後所形成的延伸邊重疊,即槽311支撐住堵頭12,從而固定金屬管I的位置;
[0026]結合金屬管I與管狀浮球2所形成的水溶氣灌自動排氣系統,與水溶氣罐3配合使用,當水溶氣中多餘的氣體上浮,在水溶氣罐3頂部積累過多,內部氣壓過大,水面下降,水的浮力不夠時,水溶氣灌3中的氣壓因活動閉氣閥14的重量與橡膠頂柱211間的氣壓所形成的壓力抵消導致無法託住管狀浮球2,管狀浮球2落下,其橡膠頂柱211無法堵住隔層11的排氣孔,多餘的氣體便會頂起活動閉氣閥14後通過隔層11的排氣孔由排氣口 31排出,當多餘氣體排出後氣壓下降,水位升高,活動閉氣閥14落下並堵住隔層11的排氣孔,這時水的浮力使管狀浮球2升高使橡膠頂柱211重新堵住隔層11的排氣孔,這時氣水平衡;如此循環往復,保持氣體與水的比例穩定,多餘的氣體不會與水溶氣一起釋放入原水中,不會產生大氣泡。
[0027]當然,以上圖示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方式,並非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範圍,故,凡是在本實用新型原理上做等效改變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主要包括金屬管(I)、管狀浮球(2),所述金屬管(I)為一空心管狀金屬,其一端設有堵頭(12),金屬管(I)內部固定一帶排氣孔的隔層(11),所述管狀浮球(2)活動於金屬管(I)內部的隔層(11)下方,管狀浮球(2)兩端均設有密封堵頭(21),管狀浮球(2)上端部的密封堵頭(21)設有一橡膠頂柱(2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隔層(11)上方還設有端部呈錐形的活動閉氣閥(14)。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橡膠頂柱(211)面積略大於隔層(11)排氣孔的面積。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動閉氣閥(14)的錐形端部與隔層(11)排氣孔上方的倒錐形相契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隔層(11)下方的金屬管(I)壁設有若干對稱排列的進水通孔(13)。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堵頭(12)為凸臺型,其塞入金屬管(I)端部後,在金屬管(I)端部形成一與金屬管(I)呈直角的延伸邊,且堵頭(12)中間設有排氣孔。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金屬管(I)與管狀浮球(2)作為核心部件由水溶氣罐(3)的排氣口(31)插入,水溶氣罐(3)上端的排氣口(31)內壁上的槽(311)與堵頭(12)塞入金屬管(I)後所形成的延伸邊重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水溶氣罐(3)中還包括可調進氣口(5)、水溶氣出口(6)以及排水口(7),所述可調進氣口(5)位於水溶氣罐(3 )外壁,水溶氣出口( 6 )及排水口( 7 )均位於水溶氣罐(3 )下端壁。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水溶氣罐(3)通過進水管(41)與水泵(4)連接,所述可調進氣口(5)通過進氣管(51)與水泵(4)的導水管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水溶氣罐自動排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水溶氣出口(6)處設有減壓釋放器。
【文檔編號】C02F1/24GK203741076SQ201320810149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林祥利 申請人:林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