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29 23:51:36 4
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包括底座、上壓板、外護罩、多個隔震空氣彈簧、多根下立柱、多根上立柱及輔助壓板;上壓板位於底座上方,多個隔震空氣彈簧設在底座及上壓板之間,多個隔震空氣彈簧上端與底座下表面連接,下端與底座上表面連接;外護罩套在上壓板外邊緣上;多根下立柱設在底座及上壓板之間,多根下立柱的上端焊接在上壓板的下表面上,多根下立柱的下端位於底座的上方;多根上立柱在上壓板上,上立柱的底端與上壓板的上表面焊接;輔助壓板設在上壓板上。本實用新型能提高可控震源發出震擊力的垂直導向能力,避免了底部的摩擦,能隔震效果好,石油的地質勘探能力有較大的提升。
【專利說明】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地質勘探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背景技術】
[0002]地質勘探是發掘石油的基礎,在地質勘探的過程中,對可控震源的隔震十分重要。現有技術的可控震源隔震和輔助的方式通常是通過橡膠隔震墊,橡膠材質在震動的時候受到摩擦,容易發熱,磨損率高,需要經常更換,浪費人力、物力,提高了成本,還影響了進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種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能有效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磨損。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包括底座、上壓板、外護罩、多個隔震空氣彈簧、多根下立柱、多根上立柱及輔助壓板;所述的底座及上壓板是圓形板狀結構,所述的底座的縱截面是上窄下寬的梯形結構,所述的底座的直徑大於所述的上壓板的直徑,所述的上壓板位於所述的底座的正上方,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底座及上壓板之間,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的底座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的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外護罩套在所述的上壓板的外邊緣上,所述的外護罩是中空的圓柱形結構,所述的外護罩的直徑在所述的上壓板的直徑與所述的底座的直徑之間,所述的外護罩的上端高於所述的上壓板,所述的外護罩的下端位於所述的上壓板及底座之間;所述的多根下立柱分別豎直設置在所述的底座及上壓板之間,所述的多根下立柱的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的上壓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的多根下立柱的下端位於所述的底座的上方;所述的多根上立柱分別豎直在所述的上壓板上,所述的多根上立柱的上端低於所述的外護罩的上端,所述的上立柱的底端與所述的上壓板的上表面焊接,所述的多根下立柱與所述的上立柱交錯設置;所述的輔助壓板固定設置在所述的上壓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的輔助壓板是「米」字形結構。
[0006]上述的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其中,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有五個,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均勻分布在所述的底座的中央及四周。
[0007]上述的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其中,所述的下立柱有四根,所述的下立柱均勻分布在所述的上壓板的邊緣上,所述的下立柱交錯設置在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之間。
[0008]上述的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其中,所述的底座的底部均勻分布有加強筋,所述的加強筋與所述的底座是一體結構,所述的加強筋插入在地下。
[0009]本實用新型能提高可控震源發出震擊力的垂直導向能力,避免了底部的摩擦,能隔震效果好,石油的地質勘探能力有較大的提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的俯視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的仰視圖。
[0012]圖3是本實用新型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0014]請參見附圖1至附圖3所示,一種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包括底座1、上壓板
2、外護罩3、多個隔震空氣彈簧4、多根下立柱5、多根上立柱6及輔助壓板7 ;所述的底座I及上壓板2是圓形板狀結構,所述的底座I的縱截面是上窄下寬的梯形結構,所述的底座I的直徑大於所述的上壓板2的直徑,所述的上壓板2位於所述的底座I的正上方,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4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底座I及上壓板2之間,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4的上端與所述的底座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4的下端與所述的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外護罩3套在所述的上壓板2的外邊緣上,所述的外護罩3是中空的圓柱形結構,所述的外護罩3的直徑在所述的上壓板2的直徑與所述的底座I的直徑之間,所述的外護罩3的上端高於所述的上壓板2,所述的外護罩3的下端位於所述的上壓板2及底座I之間;所述的多根下立柱5分別豎直設置在所述的底座I及上壓板2之間,所述的多根下立柱5的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的上壓板2的下表面上,所述的多根下立柱5的下端位於所述的底座I的上方;所述的多根上立柱6分別豎直在所述的上壓板2上,所述的多根上立柱6的上端低於所述的外護罩3的上端,所述的上立柱6的底端與所述的上壓板2的上表面焊接,所述的多根下立柱5與所述的上立柱6交錯設置;所述的輔助壓板7固定設置在所述的上壓板2的上表面上,所述的輔助壓板7是「米」字形結構。
[0015]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4有五個,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4均勻分布在所述的底座I的中央及四周,導向能力分布均勻。
[0016]所述的下立柱5有四根,所述的下立柱5均勻分布在所述的上壓板2的邊緣上,所述的下立柱5交錯設置在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4之間。
[0017]所述的底座I的底部均勻分布有加強筋8,所述的加強筋8與所述的底座I是一體結構,所述的加強筋8插入在地下,底座I更穩固。
[001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能提高可控震源發出震擊力的垂直導向能力,避免了底部的摩擦,能隔震效果好,石油的地質勘探能力有較大的提升。
【權利要求】
1.一種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底座、上壓板、外護罩、多個隔震空氣彈簧、多根下立柱、多根上立柱及輔助壓板;所述的底座及上壓板是圓形板狀結構,所述的底座的縱截面是上窄下寬的梯形結構,所述的底座的直徑大於所述的上壓板的直徑,所述的上壓板位於所述的底座的正上方,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底座及上壓板之間,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的底座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多個隔震空氣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的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外護罩套在所述的上壓板的外邊緣上,所述的外護罩是中空的圓柱形結構,所述的外護罩的直徑在所述的上壓板的直徑與所述的底座的直徑之間,所述的外護罩的上端高於所述的上壓板,所述的外護罩的下端位於所述的上壓板及底座之間;所述的多根下立柱分別豎直設置在所述的底座及上壓板之間,所述的多根下立柱的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的上壓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的多根下立柱的下端位於所述的底座的上方;所述的多根上立柱分別豎直在所述的上壓板上,所述的多根上立柱的上端低於所述的外護罩的上端,所述的上立柱的底端與所述的上壓板的上表面焊接,所述的多根下立柱與所述的上立柱交錯設置;所述的輔助壓板固定設置在所述的上壓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的輔助壓板是「米」字形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有五個,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均勻分布在所述的底座的中央及四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下立柱有四根,所述的下立柱均勻分布在所述的上壓板的邊緣上,所述的下立柱交錯設置在所述的隔震空氣彈簧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質勘探可控震源輔助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底座的底部均勻分布有加強筋,所述的加強筋與所述的底座是一體結構,所述的加強筋插入在地下。
【文檔編號】G01V1/04GK203587814SQ201320804227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0日
【發明者】常琳, 張煜, 湯力, 張偉, 郝志偉, 張明耀 申請人:常琳, 湯力, 張明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