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傳送機構及盤驅動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00:17:56 3
專利名稱:盤傳送機構及盤驅動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對記錄在盤(圓盤狀的信息記錄介質)中的樂曲信息等進行重放、或用於將所需信息記錄在盤中的盤驅動裝置,特別涉及裝載於這種盤驅動裝置中以對盤進行傳送的盤傳送機構以及具備該盤傳送機構的盤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在盤中記錄所需信息或重放該記錄信息的盤驅動裝置已知有如下的裝置,即,不使用搭載盤的託盤,而是通過傳送機構將插入至插入口的盤直接傳送至規定位置。一般將該裝置稱為吸入式,作為用於吸入式盤驅動裝置的盤傳送機構,廣泛被知曉的有通過正反地進行旋轉驅動的輥(進給輥),在該輥與板狀的引導部件之間夾著盤而進行傳送的方式(例如專利文獻1)。另外,在本申請中,將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盤驅動裝置」相當的部分稱作「驅動單元」,將包含有該「驅動單元」和「盤傳送機構」的裝置整體稱作「盤驅動裝置」。在此,在使用輥的盤傳送機構中,如專利文獻1所述,通過支撐體以自由旋轉的方式對輥進行支撐,並且,將該支撐體的兩端部樞接支撐於框體上,對輥朝向上方施加彈簧作用力,在對送入裝置內的盤進行重放驅動等時,抵抗彈簧力而將輥支撐體壓下,由此使輥退避到離開盤的位置。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3402408號公報(第0024段、第0026段、圖1、圖3)然而,如專利文獻1所述,存在如下難點在對盤進行重放驅動等時,在抵抗彈簧力而壓下輥及其支撐體的情況下,執行該壓下的部件(本發明中為驅動凸輪)的驅動源被施加較大的負荷,若為了減輕該負荷而減弱彈簧力,則會導致由進給輥作用於盤的傳送力降低而無法適當地對盤進行傳送。此外,在用於汽車等振動環境下的盤驅動裝置的情況下,為了防止音樂重放時的跳音等,通常對驅動單元進行彈性支撐,但是可以想到,若驅動單元在被彈性支撐的狀態下進行盤的傳送,則驅動單元與盤傳送機構的相對位置不確定,而不能夠將盤引導至驅動單元的轉盤上。因此,在這種盤驅動裝置中一般具備鎖定機構,除了盤位於轉盤上時之外,該鎖定機構對驅動單元進行限制以制約其振動。作為該鎖定機構,有時利用壓下進給輥的上述部件,但是,該部件在驅動單元的單側設置,因此只通過該部件是不能夠適當地對驅動單元進行固定支撐的,而且,即使在驅動單元的兩側都設置鎖定機構用部件,為了使該兩者連動而必須通過連接部件對兩者進行連接等,因此,作為裝置整體會導致零件數量和裝配工時增加,成本增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鑑於上述情況而做出,其目的在於,可以形成零件數量少的簡單結構的盤傳送機構並適當地對盤進行傳送,並且利用該盤傳送機構進行盤傳送等時能夠適當地對驅
4動單元進行固定支撐。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1)提供一種盤傳送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盤傳送機構具有能夠自由旋轉的進給輥31,設置於驅動單元2與插入口 13之間,其中,該驅動單元2具備用於使盤D旋轉的轉盤22並內置於裝置主體1中,該插入口 13設置於所述裝置主體1上以供盤進行插拔;輥支撐部件33,對所述進給輥31進行支撐,使得所述進給輥31能夠以與該進給輥31的旋轉軸 31a平行的支點軸3 為中心、在和插入至所述插入口 13的盤D接觸的盤傳送位置與離開由所述轉盤22支撐的盤D的退避位置之間進行迴轉移動;驅動凸輪6,與所述進給輥31的旋轉軸31a卡合,在沿著所述驅動單元2的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的同時,使所述進給輥31 在所述盤傳送位置與所述退避位置之間迴轉移動,並且,在所述進給輥31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2進行限制;以及從動凸輪7,與所述進給輥31的旋轉軸31a卡合, 通過所述進給輥31的迴轉移動而沿著所述驅動單元2的另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在所述進給輥31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2進行限制。(2)此外,根據上述⑴所述的盤傳送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盤傳送機構具有第一彈性部件65,對所述驅動凸輪6朝向該驅動凸輪的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以及第二彈性部件75,對所述從動凸輪7朝向該從動凸輪7的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並且,所述盤傳送機構如下構成所述第一彈性部件65及所述第二彈性部件75的作用力,經由所述驅動凸輪6 及所述從動凸輪7與所述進給輥31的旋轉軸31a卡合的卡合部分61d、76,作用於使所述進給輥31朝向所述盤傳送位置移動的方向上。(3)此外,根據上述⑴或(2)所述的盤傳送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凸輪6具有滑動自如的齒條部件62,該齒條部件62用於與夾設在該驅動凸輪6與對所述進給輥31 進行旋轉驅動的驅動源4之間的齒輪傳動部5的小齒輪58嚙合;在所述驅動凸輪6的附近設有觸發杆9,該觸發杆9受由所述進給輥31送入至所述裝置主體1內的規定位置的盤D 按壓而擺動的同時,使所述齒條部件62滑動至與所述小齒輪58嚙合的位置。(4)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盤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盤驅動裝置具有裝置主體1,具有用於插入盤D的插入口 13 ;驅動單元2,具備用於使所述盤D旋轉的轉盤22,並內置於所述裝置主體1中;進給輥31,能夠自由旋轉,設置於所述插入口 13與所述驅動單元2之間;輥支撐部件33,對所述進給輥31進行支撐,使得所述進給輥31能夠以與該進給輥31的旋轉軸31a平行的支點軸3 為中心、在和插入至所述插入口 13的盤D接觸的盤傳送位置與離開由所述轉盤22支撐的盤D的退避位置之間進行迴轉移動;驅動凸輪6,與所述進給輥31的旋轉軸31a卡合,在沿著所述驅動單元2的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的同時, 使所述進給輥31在所述盤傳送位置與所述退避位置之間進行迴轉移動,並且,在所述進給輥31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2進行限制;以及從動凸輪7,與所述進給輥 31的旋轉軸31a卡合,通過所述進給輥31的迴轉移動而沿著所述驅動單元2的另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在所述進給輥31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2進行限制。(5)此外,根據上述⑷所述的盤傳送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盤驅動裝置具有第一彈性部件65,對所述驅動凸輪6朝向該驅動凸輪6的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以及第二彈性部件75,對所述從動凸輪7朝向該從動凸輪7的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並且,所述盤驅動裝置如下構成所述第一彈性部件65及所述第二彈性部件75的作用力,經由所述驅動凸輪6及所述從動凸輪7與所述進給輥31的旋轉軸31a卡合的卡合部分61d、76,作用於使所述進給輥朝31向所述盤傳送位置移動的方向上。(6)此外,根據上述(4)或( 所述的盤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凸輪6具有滑動自如的齒條部件62 ;在對所述進給輥31進行旋轉驅動的驅動源4與所述驅動凸輪 6之間,夾設具有能夠與所述齒條部件62嚙合的小齒輪58的齒輪傳動部5 ;在所述驅動凸輪6的附近設有觸發杆9,該觸發杆9受由所述進給輥31送入至所述裝置主體1內的規定位置的盤D按壓而擺動的同時,使所述齒條部件62滑動至與所述小齒輪58嚙合的位置。(7)此外,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單元2由隔振緩衝器觀彈性支撐;所述驅動凸輪 6和所述從動凸輪7上設有單元固定支撐部63、72,該單元固定支撐部63、72在所述進給輥 31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2的端緣部21b、21c、21d、21e進行限制。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驅動凸輪和從動凸輪與進給輥的兩端部卡合,因此,即使減少了向要傳送的盤按壓進給輥的彈簧數量,或者即使減弱了其彈力,也能夠通過驅動凸輪和從動凸輪將進給輥保持在按壓於盤上的位置。因此,能夠以將進給輥按壓於盤上的狀態適當地對盤進行傳送。特別是由於構成為,具有第一彈性部件,對驅動凸輪朝向其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以及第二彈性部件,對從動凸輪朝向其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上述兩個第一彈性部件的作用力,經由驅動凸輪及從動凸輪與進給輥的旋轉軸卡合的卡合部分,作用於使進給輥向所述盤傳送位置移動的方向上,因此,通過這些彈性部件的作用能夠將進給輥牢固地按壓於盤上,從而適當地對盤進行傳送。此外,根據本發明,構成為,使驅動凸輪和從動凸輪與進給輥的各一端部卡合,從動凸輪與驅動凸輪使進給輥進行迴轉移動相連動地進行直進移動,因此,驅動凸輪與從動凸輪的連動動作不需要採用專用的部件,而能夠設置成簡單結構來抑制製造成本。進而,驅動凸輪具有滑動自如的齒條部件,該齒條部件用於與夾設在該驅動凸輪與旋轉驅動進給輥的驅動源之間的齒輪傳動部的小齒輪嚙合,在驅動凸輪的附近設有觸發杆,該觸發杆受到由進給輥送入至裝置主體內的規定位置的盤按壓而擺動的同時,使齒條部件滑動至與小齒輪嚙合的位置,因此,能夠通過單個驅動源進行進給輥的旋轉驅動、迴轉移動以及驅動凸輪和從動凸輪的直進移動。此外,由於驅動單元被隔振緩衝器彈性支撐,因此,在振動環境下也能夠適當地進行信息的記錄重放,並且,由於在驅動凸輪和從動凸輪上設有在進給輥位於盤傳送位置時對驅動單元的端緣部的進行限制的單元固定支撐部,因此,可以將由進給輥送入裝置主體內的盤相對限制狀態的驅動單元適當地進行配置。
圖1是表示具備本發明所涉及的盤傳送機構的驅動裝置的內部構造的側視圖。圖2是驅動單元的俯視概略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盤傳送機構的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同盤傳送機構的傳動系統的側視圖。圖5是表示進給輥的一端部及其周邊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進給輥的另一端部及其周邊的立體圖。圖7是驅動凸輪的右側視圖。圖8是驅動凸輪的左側視圖。圖9是驅動凸輪的俯視圖。圖10是表示圖8中的驅動凸輪的X-X截面和驅動單元的部位的說明圖。圖11是表示驅動凸輪的移動引起的進給輥的位移的說明圖。圖12是從動凸輪的右側視圖。圖13是從動凸輪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進給輥和從動凸輪的連動時的位置關係的說明圖。圖15是表示驅動單元與驅動凸輪及從動凸輪之間的位置關係的說明圖(盤旋轉驅動時)。圖16是表示驅動單元與驅動凸輪及從動凸輪之間的位置關係的說明圖(盤排出時)。圖17是表示對驅動單元的部位進行限制的鎖定杆的俯視圖。圖18是表示由鎖定杆限制了驅動單元的部位的狀態的局部放大圖。圖19是表示鎖定杆對驅動單元的部位的限制被解除的狀態的局部放大圖。圖20是表示用於使驅動凸輪起動的觸發杆的俯視圖及正視圖。附圖標記說明D 盤1框體(裝置主體)11基底架12 頂板13 插入口2驅動單元21b、21c、21d、21e 端片22 轉盤28隔振緩衝器31進給輥31a輥軸(進給輥的旋轉軸)33輥支撐部件33b支點軸4馬達(驅動源)5齒輪傳動部58齒輪(小齒輪)6驅動凸輪62齒條部件62a 齒條63單元固定支撐部65彈簧(第一彈性部件)
7從動凸輪72單元固定支撐部75彈簧(第二彈性部件)9觸發杆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於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首先,在圖1中,1為構成裝置的外殼的框體(裝置主體),該框體1由對金屬板進行衝壓加工而成的底架以及覆蓋該底架的上部的頂板12構成,框體1的前面開設有用於使盤D出入的橫長的插入口 13。2是驅動單元(俗稱為「卜,乂力」),該驅動單元2通過在金屬制的座板21上一體地組裝轉盤22、光拾取器23等而構成。其中,轉盤22是用於支撐盤D並使盤D旋轉的圓形的旋轉部件,該轉盤22與固定在座板21上的主軸馬達M的轉子軸直接連接而被驅動向一個方向旋轉。另一方面,光拾取器23是用於一邊沿著被轉盤22支撐的盤D的半徑方向移動,一邊讀出盤D的記錄信息或對盤D進行信息的寫入的電子元件單元,該光拾取器23如公知那樣具備產生要對盤D的盤面進行照射的光的雷射二極體等發光元件、接受來自盤D 的反射光的受光元件等。此外,25是與轉盤22協同動作以旋轉自如地夾持盤D的夾緊盤,26是旋轉自如地保持夾緊盤25的夾緊基座,該夾緊基座沈的一端部被在座板21上形成的託架21a樞接支撐。由此,由夾緊基座沈保持的夾緊盤25將圖1所示的位置作為待機位置,能夠從該待機位置下降至夾緊轉盤22上的盤D的夾緊位置。另外,夾緊盤25被架設在座板21與夾緊基座沈之間的彈簧27朝向上述夾緊位置施力,如圖2所示,在夾緊基座沈上形成有從一端伸出的凸輪隨動部^a,該凸輪隨動部 26a受到外力而被向上頂起,由此,夾緊盤25被保持於上述待機位置。另外,座板21經由隔振緩衝器觀彈性支撐於底架,由此,能夠防止盤驅動時的重放音的跳音等。進而,如圖2 所示,在座板21上,相互接近且具有階梯差地形成有從其一端緣突出的兩個端片21b、21c, 在座板21的另一端緣側,前後相隔地在橫向上形成有兩個端片21d、21e。除此之外,在座板 21的後端緣形成有朝上翹起的端片21f。另一方面,在圖1中,3是在如上述那樣構成的驅動單元2與開設於框體1的插入口 13之間對盤D進行傳送的盤傳送機構,該盤傳送機構3具有被驅動正反旋轉的進給輥31 以及安裝於頂板12的引導板32。進給輥31形成為具有與盤D的直徑(例如12cm)大致相等長度的細長的橡膠輥, 配置在驅動單元2與插入口 13之間,其旋轉軸31a(以下稱為「輥軸」)的兩端被輥支撐部件33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撐。輥支撐部件33是形成有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撐進給輥31的左右一對託架 33a(圖1隻示出了一個託架33a)的金屬板部件,託架33a的各一端經由與輥軸31a平行的支點軸3 被底架保持。因而,被託架33a的另一端部支撐的進給輥31能夠以支點軸3 為中心、在圖1的單點劃線所示的退避位置和實線所示的盤傳送位置之間沿上下方向進行迴轉移動,能夠在實線所示的盤傳送位置處與引導板32之間夾著盤D而進行傳送。另外,進給輥31被架設在輥支撐部件33與底架之間的彈簧34朝向盤傳送位置施力,但是在將盤D向轉盤22上引導時,進給輥31通過後述的驅動凸輪抵抗彈簧34的作用力而被朝向上述退避位置壓下,在盤D已裝載在轉盤22上的時刻,進給輥31位於退避位置而與盤D分離。相反,在傳送盤D時,彈簧34的作用力作為向盤D按壓進給輥31的力而發揮作用。接著,在圖3中,4是用於驅動上述進給輥31正反旋轉的馬達(驅動源),5是將馬達4的動力向進給輥31傳遞的齒輪傳動部,6是上述驅動凸輪,該驅動凸輪6也經由齒輪傳動部5被傳遞馬達4的動力。如圖3和圖4可知,齒輪傳動部5具有裝配於馬達4的驅動軸的蝸杆51、具有與該蝸杆51嚙合的蝸輪部52a的二級齒輪52、與二級齒輪52的蝸杆部52b嚙合的蝸輪53、 與蝸輪53固定於同軸上的齒輪54、與該齒輪M外嚙合的齒輪55、具有與該齒輪55外嚙合的大徑齒輪部56a的二級齒輪56、與該大徑齒輪部56b外嚙合的齒輪57以及與二級齒輪 56的小徑齒輪部56b外嚙合的齒輪58。另外,在輥軸31a的一端固定有受動齒輪31b,在進給輥31迴轉移動至圖4的實線所示的盤傳送位置時,受動齒輪31b與齒輪57嚙合而對進給輥31進行旋轉驅動。此外,齒輪58是與後述的齒條部件相對應地設置的小齒輪,通過該齒輪58與齒條部件的部位相嚙合而使驅動凸輪6進行直進移動。如圖3所示,驅動凸輪6配置成與進給輥31正交的狀態,其一端部與圖5所示的輥軸31a的一端部卡合。此外,如圖3所示可知,驅動凸輪6在進給輥31的軸向上與從動凸輪7對置,其一端部也如圖6所示那樣與輥軸31a的另一端部卡合。並且,根據本發明所涉及的盤傳送機構3,通過驅動凸輪6向前後方向的直進移動,使進給輥31在上述盤傳送位置與上述退避位置之間沿上下迴轉移動,從動凸輪7與其迴轉動作連動而進行直進移動。也就是說,在本發明中,進給輥31被用作從驅動凸輪6向從動凸輪7傳遞動力的傳動軸,由此進行驅動凸輪6與從動凸輪7之間的連動動作。在此說明驅動凸輪6的構造,該驅動凸輪6包括圖7所示的凸輪主體61和剖面線所明示的上述齒條部件62。凸輪主體61是由合成樹脂形成的一體成形物,其上部作為用於使圖1所示的夾緊盤25升降的凸輪輪廓部61a而被切缺成規定形狀,在上端面和單側側面形成有凸部61b。並且,這些凸部61b插入於在裝置主體上貫穿設置的未圖示的長孔中而被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支撐,由此,驅動凸輪6整體能夠在其長度方向(圖7的左右方向)上進行直進移動。此外,如圖7 圖9所示,凸輪主體61的下部單面側形成有用於對圖2所示的驅動單元2的部位進行限制的單元固定支撐部63。單元固定支撐部63具有從凸輪主體61的厚度方向伸出的凸緣63a以及與該凸緣63a的底面連續地形成的突片63b,在限制驅動單元 2時,如圖1所示那樣,在驅動單元2的座板21上形成的端片21b、21c (參照圖2)之中,一個端片21b與凸緣63a的底面緊貼,另一個端片21c與突片6 的上面緊貼。進而,在凸輪主體61的一端上部,形成有從下方支撐後述的鎖定杆的支承座64。 另外,如圖9所示,在支承座64上形成有凸輪孔6 及與該凸輪孔6 相鄰的凸輪輪廓部 64b,關於其作用將在後面描述。此外,如圖7和圖8所示可知,在凸輪主體61的下端部形成有鉤部61c,在凸輪主體61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形成有相對於其移動方向傾斜的凸輪槽61d。如圖11所示,在鉤部 61c上,在該鉤部61c與底架之間掛設有彈簧65 (第一彈性部件),由此,凸輪主體61被朝向與進給輥31相反的後方(是驅動凸輪6的移動方向一端側,圖11的右方)施力,凸輪槽 61d中插入有輥軸31a的一端部。而且,驅動凸輪6具有供輥軸31a的一端部插入的凸輪槽 61d並與輥軸31a的一端部卡合,驅動凸輪6在抵抗彈簧65的施力向進給輥31側(圖11 的左方)進行直進移動時,能夠如圖11的單點劃線所示那樣沿著凸輪槽61d將進給輥31 壓下至退避位置,該驅動凸輪6在向遠離進給輥31的方向(圖11的右方)進行直進移動時,能夠沿著凸輪槽61d將進給輥31頂起至盤傳送位置。另外,如圖11所示可知,在進給輥31從實線所示的盤傳送位置向單點劃線所示的退避位置移動時,驅動凸輪6的凸輪輪廓部61a相對於上述夾緊基座的凸輪隨動部^a向遠離的方向移動,由此,上述夾緊盤25移動至上述夾緊位置,並且,單元固定支撐部63對端片21b、21c的限制被解除。另一方面,在圖7中,齒條部件62配置在凸輪主體61的單面側,其一端部形成有齒條62a,另一端部作為凸緣狀的突片62b如圖9所示那樣定位在凸輪主體61的支承座64 上。此外,齒條部件62具有收納在凸輪主體61上形成的凸部61e的導向孔62c,並以沿著凸輪主體61的側面前後滑動自如的方式設置。另外,在圖7中,66是對凸輪主體61和齒條部件62進行連接的彈簧,通過該彈簧66對齒條部件62朝向後方(圖7的右方)施力。 因此,在裝置內沒有盤時,齒條部件62維持在圖11的實線所示的位置且維持為齒條6 不與齒輪傳動部的齒輪58 (小齒輪)嚙合的狀態,若由進給輥31將盤送入至裝置內的規定位置,則齒條部件62朝向齒輪58移動,其齒條62a與旋轉中的齒輪58嚙合,由此,凸輪主體 61 一邊與齒條部件62 —起向圖11的左方移動,一邊將進給輥31壓下至上述退避位置。此外,在將盤排出時,通過處於與齒條6 嚙合狀態的齒輪58的反轉,使驅動凸輪6從圖11的點劃線所示的位置移動至實線所示的位置,與此相伴,進給輥31從退避位置向盤傳送位置移動,在進給輥31到達盤傳送位置時,齒條6 從齒輪58離開。另外,若齒條6 從齒輪 58離開,則通過彈簧65將凸輪主體61拉回至使齒條6 完全從齒輪58離開的位置,除此之外,彈簧65、34的彈力通過凸輪槽61d作用於將進給輥31按壓於盤上的方向上。因此, 儘管使用了彈簧常數小的彈簧34,卻能夠通過兩個彈簧65、34的作用將進給輥31牢固地按壓於盤上,能夠適當地對盤進行傳送。接著,利用圖12 圖14來說明從動凸輪7的構造。在從動凸輪7的上端面上形成有兩個凸部71,該凸部71插入於在裝置主體(圖1所示的頂板1 上貫穿設置的未圖示的長孔中而被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支撐,由此從動凸輪7能夠在其長度方向(圖12 圖14 的左右方向)上進行直進移動。此外,從動凸輪7上形成有用於對圖2所示的驅動單元2的部位進行限制的兩個單元固定支撐部72。這些單元固定支撐部72分別具有在上下方向對置的一對凸緣72a、 72b,其一端側形成為間隔狹窄的狹縫72c,另一端側以」、」字形擴開。並且,如圖14所示, 在進給輥31 (輥軸31a)位於實線所示的盤傳送位置時,驅動單元的端片21d、21e(參照圖 2)嵌入狹縫72c中而被限制,若進給輥31 (輥軸31a)移動至單點劃線所示的退避位置,則端片21d、21e從狹縫72c拔出而使受到的限制被解除。進而,如圖12和圖14所示,從動凸輪7形成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孔部73,該孔部73的一端形成有鉤部74。在鉤部74上,在該鉤部74與底架之間掛設有彈簧75 (第二彈性部件),通過該彈簧75對從動凸輪7朝向進給輥31位置所處的前側(是從動凸輪7
10的移動方向一端側,圖12、圖14的左方)施力。特別是,從動凸輪7的一端部形成有用於供輥軸31a的一端部插入的傾斜狀的凸輪槽76。該凸輪槽76形成與驅動凸輪6的凸輪槽61d的傾斜方向(參照圖7)反向地、高度向後方遞增的形態。而且,從動凸輪7具有供輥軸31a的一端部插入的凸輪槽76並且與輥軸31a的一端部卡合,若通過上述驅動凸輪6將輥軸31a從圖14的實線所示的盤傳送位置壓下,則通過輥軸31a對凸輪槽76的邊緣的按壓,該從動凸輪7向圖14的右方移動,在進給輥31復位至盤傳送位置時,通過該輥軸31a對凸輪槽76的上緣的按壓,該從動輪7向圖14的左方移動。特別是,在進給輥31復位至盤傳送位置時,彈簧75的彈力通過凸輪槽76的下緣作用於將進給輥31按壓在盤上的方向上。因此,根據從動凸輪7,與驅動凸輪6同樣,儘管使用了彈簧常數小的彈簧34(參照圖11),卻能夠通過兩個彈簧75、34的作用將進給輥31牢固地按壓於盤上,能夠適當地對盤進行傳送。另外,優選的是,從動凸輪7如上所述地構成, 以發揮功能,使彈簧75的作用力作用於使進給輥31向盤傳送位置移動的方向上,但是也可以不這樣構成。在此,從動凸輪7與上述驅動凸輪6同步且與該驅動凸輪6反向地移動。詳細地講,在沿著圖15的盤送入方向通過進給輥31將盤D送入至裝置內的規定位置(在轉盤22的軸線上,盤D的中心一致的位置)之後,驅動凸輪6向與盤送入方向A相反的盤送出方向B移動,與此連動地,從動凸輪7向盤送入方向A移動。此外,在與上述相反地將裝置內的盤D送出時,驅動凸輪6向盤送入方向A移動,從動凸輪7向盤送出方向B 移動。並且,在盤D的送出結束的時刻,如圖16所示那樣,通過單元固定支撐部63、72等對驅動單元2的各端片21b、21c、21d、21e進行限制,之後,在盤D送入至裝置內的規定位置為止的期間,維持該限制狀態。另外,如圖15和圖16所示可知,驅動凸輪6與從動凸輪7隔著驅動單元2相對置,分別能夠沿著驅動單元2的各一端緣向前後(圖15、圖16的上下方向)移動。在此,補充說明與對驅動單元2進行限制相關的構造、動作。圖15和圖16中,8是用於對驅動單元的端片21f (參照圖2、進行限制的鎖定杆,該鎖定杆8能夠沿著圖1所示的頂板12的底面在與驅動凸輪6的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5、圖16的左右方向)上滑動。如圖17所示可知,鎖定杆8在其中央部分貫穿設置有孔81,該孔81的一端部形成為寬度狹窄的狹縫81a。此外,鎖定杆8的一端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滑動銷82。另外,83是在鎖定杆8的上面形成的突起,該突起83嵌入於在上述頂板12貫穿設置的未圖示的導向孔中而被引導著移動。而且,如圖18和圖19所示,鎖定杆8的一端部被驅動凸輪6的支承座64從下方支撐,在形成於支承座64的上述凸輪孔64a中插入有滑動銷82。由此,鎖定杆8與驅動凸輪6連動而在左右方向上滑動,在由上述夾緊盤25將盤D夾緊在轉盤22上之前,如圖18 所示那樣通過狹縫81a限制端片21f,而在夾緊了盤D時,如圖19所示,鎖定杆8向從驅動凸輪6離開的方向移動而解除狹縫81a對端片21f的限制。另外,在圖18和圖19中,9是與鎖定杆8相鄰地安裝於上述頂板12(圖18、圖19 中未圖示)上的觸發杆,該觸發杆9能夠以軸部9a為中心而沿著上述頂板12的底面擺動。 如圖20所示,觸發杆9貫穿設置有供上述軸部9a嵌入的孔91,在長度方向兩端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凸部92、93。如圖18和圖19所示,一個凸部92與驅動凸輪的凸輪輪廓部64b接觸,另一個凸部93在盤的送入路徑上垂下。並且,如圖18所示,該觸發杆9的凸部93被送入途中的盤D按壓而向該圖的順時針方向擺動,同時利用另一個凸部92按壓齒條部件62的突片62b,由此齒條部件62的部位 (齒條62a)與上述齒輪58嚙合而使驅動凸輪6開始移動(參照圖11)。此外,若驅動凸輪 6開始向圖18的下方移動,則通過凸輪輪廓部64b對凸部92的按壓使觸發杆9進一步向該圖順時針方向擺動,由此,在夾緊結束的時刻,盤D的端面從凸部93離開(圖19參照)。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不限於從動凸輪7與驅動凸輪6反向地移動, 也可以構成為二者6、7在同一方向上移動。此外,本發明不限於通過進給輥31和引導板32 夾著盤而進行傳送的方式,也可以是,代替引導板32而使用只被允許旋轉的輥,通過該輥和可迴轉移動的進給輥31夾著盤而進行傳送的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盤傳送機構,其特徵在於, 所述盤傳送機構具有能夠自由旋轉的進給輥,設置於驅動單元與插入口之間,其中,該驅動單元具備用於使盤旋轉的轉盤並內置於裝置主體中,該插入口設置於所述裝置主體上以供盤進行插拔;輥支撐部件,對所述進給輥進行支撐,使得所述進給輥能夠以與該進給輥的旋轉軸平行的支點軸為中心、在和插入至所述插入口的盤接觸的盤傳送位置與離開由所述轉盤支撐的盤的退避位置之間進行迴轉移動;驅動凸輪,與所述進給輥的旋轉軸卡合,在沿著所述驅動單元的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的同時,使所述進給輥在所述盤傳送位置與所述退避位置之間迴轉移動,並且,在所述進給輥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進行限制;以及從動凸輪,與所述進給輥的旋轉軸卡合,通過所述進給輥的迴轉移動而沿著所述驅動單元的另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在所述進給輥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進行限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傳送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盤傳送機構具有第一彈性部件,對所述驅動凸輪朝向該驅動凸輪的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以及第二彈性部件,對所述從動凸輪朝向該從動凸輪的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並且,所述盤傳送機構如下構成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的作用力,經由所述驅動凸輪及所述從動凸輪與所述進給輥的旋轉軸卡合的卡合部分,作用於使所述進給輥朝向所述盤傳送位置移動的方向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盤傳送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凸輪具有滑動自如的齒條部件,該齒條部件用於與夾設在該驅動凸輪與對所述進給輥進行旋轉驅動的驅動源之間的齒輪傳動部的小齒輪嚙合;在所述驅動凸輪的附近設有觸發杆,該觸發杆受由所述進給輥送入至所述裝置主體內的規定位置的盤按壓而擺動的同時,使所述齒條部件滑動至與所述小齒輪嚙合的位置。
4.一種盤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盤驅動裝置具有裝置主體,具有用於插入盤的插入口 ;驅動單元,具備用於使所述盤旋轉的轉盤,並內置於所述裝置主體中; 進給輥,能夠自由旋轉,設置於所述插入口與所述驅動單元之間; 輥支撐部件,對所述進給輥進行支撐,使得所述進給輥能夠以與該進給輥的旋轉軸平行的支點軸為中心、在和插入至所述插入口的盤接觸的盤傳送位置與離開由所述轉盤支撐的盤的退避位置之間進行迴轉移動;驅動凸輪,與所述進給輥的旋轉軸卡合,在沿著所述驅動單元的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的同時,使所述進給輥在所述盤傳送位置與所述退避位置之間進行迴轉移動,並且,在所述進給輥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進行限制;以及從動凸輪,與所述進給輥的旋轉軸卡合,通過所述進給輥的迴轉移動而沿著所述驅動單元的另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在所述進給輥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進行限制。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盤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盤驅動裝置具有第一彈性部件,對所述驅動凸輪朝向該驅動凸輪的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以及第二彈性部件,對所述從動凸輪朝向該從動凸輪的移動方向一端側施力;並且,所述盤驅動裝置如下構成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的作用力,經由所述驅動凸輪及所述從動凸輪與所述進給輥的旋轉軸卡合的卡合部分,作用於使所述進給輥朝向所述盤傳送位置移動的方向上。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盤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驅動凸輪具有滑動自如的齒條部件;在對所述進給輥進行旋轉驅動的驅動源與所述驅動凸輪之間,夾設具有能夠與所述齒條部件嚙合的小齒輪的齒輪傳動部;在所述驅動凸輪的附近設有觸發杆,該觸發杆受由所述進給輥送入至所述裝置主體內的規定位置的盤按壓而擺動的同時,使所述齒條部件滑動至與所述小齒輪嚙合的位置。
7.如權利要求4 6中任一項所述的盤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驅動單元由隔振緩衝器彈性支撐;所述驅動凸輪和所述從動凸輪上設有單元固定支撐部,該單元固定支撐部在所述進給輥位於所述盤傳送位置時對所述驅動單元的端緣部進行限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盤傳送機構及盤驅動裝置,可以設置成零件數量少的簡單結構的盤傳送機構並適當地傳送盤,並且,在利用該盤傳送機構進行盤傳送時等情況下能夠適當地固定支撐驅動單元。該盤傳送機構具備進給輥(31),設置於內置在裝置主體(1)中的驅動單元(2)與開設於裝置主體(1)的插入口(13)之間;輥支撐部件(33),以能夠在盤傳送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進行迴轉移動的方式支撐進給輥;驅動凸輪(6),使進給輥在盤傳送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進行迴轉移動;以及從動凸輪(7),與進給輥的迴轉移動相連動。驅動凸輪與進給輥的旋轉軸(31a)卡合併沿著驅動單元的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從動凸輪沿著驅動單元的另一端緣進行直進移動。
文檔編號G11B17/04GK102347041SQ201110208589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1日
發明者小川譽晴 申請人:J&K汽車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