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膠囊進料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8:07:12

本實用新型涉及膠囊填充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安裝在膠囊填充機上的膠囊進料裝置。
背景技術:
粉末或顆粒狀的藥品或健康食品原料等製成膠囊式充填包裝,除了可確保原料物性,同時便於控制其份量。但是,以往這種膠囊式充填包裝時在藥劑充填與膠囊上、下殼體組合作業之前,必需在膠囊充填機上先將空膠囊的上殼體與下殼體分別於上、下料盤中定位,才能將上、下料盤分離,以便於藥劑充填作業。
已知的膠囊充填機在空膠囊被送入料盤後,都是由操作人員將充滿空膠囊的料盤以人工再次旋轉兩圈,才能確保空膠囊的上殼體與下殼體分別定位在上料盤與下料盤的料孔中。該由人工操作的方式費工費時,生產效率低,有時候也會因人工出力的不穩定性,在料盤旋轉動作中,不能達到使上、下殼體充分定位的目的,導致每一膠囊上、下殼體間的組合出現問題,當上、下料盤分離時,就會有部份空膠囊殼從料盤中脫離出來,產生空殼、缺殼現象,無法順利完成下一藥劑充填的工序,大幅增加了後續作業上的困擾。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上述膠囊填充效率低,上下殼體組合易存在缺陷的問題,提供一種自動化程度高的膠囊進料裝置。
為了達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膠囊進料裝置包括機體和機體上側的工作平臺,其特徵在於:其還包括填料機構、轉座、動力裝置和負壓槽,所述的填料機構頂部設有料槽,填料機構設在轉座的上方,所述的轉座上側依次設有下料盤和上料盤,上料盤和下料盤分別設有對應的上料孔和下料孔,轉座下側還設有外軸杆和內軸杆;所述的動力裝置包括第一馬達和第二馬達,第一馬達通過齒輪與外抽杆連接,第二馬達通過離合器與內軸杆連接;所述的負壓槽設在填料機構下方,負壓槽通過導管與設在填料機構正下方的工作平臺上的氣槽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上料盤和下料盤的內圈均設有若干位置相互對應的扣座,扣座上均設有安裝孔。
作為優選,所述的連接第二馬達的離合器還通過連杆連接有一個壓缸,離合器上還設有近接開關,近接開關與壓缸電連接。其中近接開關可以感知第二馬達轉動的圈數,當近接開關感知到內軸杆旋轉指定的圈數後,即可控制壓缸運作,經連杆推送離合器,使內軸杆脫離第二馬達,從而使轉座停止運轉。
作為優選,所述的外軸杆為中空的圓環柱體,內軸杆為實心的圓柱體,外軸杆的內徑大於內軸杆的直徑,內軸杆的長度大於外軸杆的長度,內軸杆、外軸杆和轉座同軸設置。
作為優選,所述的膠囊進料裝置還包括一個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分別與第一馬達、第二馬達、負壓槽電連接。操作人員只需控制該控制面板來實現第一馬達、第二馬達及負壓槽的開關,操作方便簡單。
採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涉及膠囊進料裝置控制第一馬達帶動轉座與料盤寸動旋轉、控制負空壓對料孔吸氣以及控制第二馬達帶動料盤旋轉等作業,都是經由連結於機體的控制面板,配合操作軟體,在適當時序中完成,其間不需人工操作。
(2)本實用新型的膠囊進料裝置作完成後至下一個新的空料盤置於轉座上時,上述製程動作即重覆自動執行,故而能節省工時,簡化流程,並大幅降低空殼、缺殼等不良品,使膠囊充填機的膠囊生產作業更圓滿地完成。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膠囊進料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動力裝置、負壓槽與轉座的連接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動力裝置、負壓槽與轉座的部件組裝圖。
示意圖中的標註說明:10機體,11工作平臺,12控制面板,13上料盤,14下料盤,15料孔,16上殼體,17料孔,18下殼體,19扣座,21料槽,22填料機構,23轉座,24第一馬達,25齒輪,26外軸杆,27負壓槽,28導管,29氣槽,30第二馬達,31離合器,32壓缸,33連杆,34內軸杆,35近接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本實施例涉及的一種膠囊進料裝置包括機體10和機體上側的工作平臺11,其還包括填料機構22、轉座23、動力裝置和負壓槽27。
所述的填料機構22設在轉座23的上方,頂部設有料槽21,用於容置空膠囊原料,該填料機構22是用於將料槽21內的空膠囊原料送入上、下料盤13、14的每一料孔內。轉座23上依次設有下料盤14和上料盤13,上述上料盤13與下料盤14的結構如圖3所示,該上料盤13上設有多個料孔15,用於容置膠囊上殼體16,該下料盤14上設有多個相對應的料孔17,用於容置膠囊下殼體18,上料盤13與下料盤14的軸心端分別設有扣座19,可將上、下料盤13、14合併在一起,使上、下料盤13、14可拆組式的被組裝在工作平臺11表面的轉座23上。轉座23下側還設有外軸杆26和內軸杆34,所述的外軸杆26為中空的圓環柱體,內軸杆34為直徑小於外軸杆26內徑的圓柱體,外軸杆26和內軸杆34同軸設置在轉座23的圓心處。
所述的動力裝置包括第一馬達24和第二馬達30,第一馬達24通過齒輪25與外抽杆26連接,第一馬達24的輸出動力經齒輪25及外軸杆26,可帶動轉座23上的料盤,並控制料盤旋轉,使填料機構22送出的每一空膠囊,可被送入料盤的每一料孔中。第二馬達30通過離合器31與內軸杆34連接,連接第二馬達24的離合器上還通過連杆33連接一個壓缸32,離合器31上還設有與壓缸32電連接近接開關35,上述近接開關35用於感應內軸杆34的旋轉圈數,如果設定旋轉圈數為2圈,當內軸杆34旋轉2圈後,即可控制壓缸32動作,經連杆33推送離合器31,使內軸杆34脫離第二馬達30的輸出動力,從而使轉座23旋轉圈2圈後即停止運轉,值得注意的是:實際操作上,設定的圈數也可以是1圈、2圈或3圈,一般作業時設定2圈後即停止運轉已足夠應用。上述轉座23帶動上、下料盤13、14旋轉圈2圈後停止運轉的動作,可使膠囊上、下殼體16、18分別於上、下料盤13、14的料孔15、17中穩固定位於正確的位置上。當上、下料盤13、14分離時,膠囊的上殼體16仍可穩固的被容置在上料盤13的料孔15中,膠囊的下殼體18仍可穩固的被容置在下料盤14的料孔17中。
上述負壓槽27設置在第一馬達24的底部,該負壓槽27內容置了負空壓,該負空壓經導管28導通至上述轉座23側邊的氣槽29,如圖3中所示,該氣槽29恰對應於下料盤14的料孔17,當料盤旋轉運動時,每一空膠囊原料被送入料孔中,由於負空壓作用,氣槽29對料孔17吸氣,使每一空膠囊的上殼體16位於上料盤13的料孔15中,使每一空膠囊的下殼體18位於下料盤14的料孔17中穩固定位。
本實施例還包括一個控制面板12,控制面板12分別與第一馬達、第二馬達、負壓槽電連接,用於方便地控制第一馬達、第二馬達及負壓槽的運行與開關。
以上示意性的對本實用新型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之一,實際的結構並不局限於此。所以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