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套管固定帶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09:17:06 2
氣管套管固定帶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包括頸帶和用於綁系氣管套管的第一系帶,頸帶的一端與第一系帶連接,頸帶的另一端與第二系帶連接;第一系帶和第二系帶上均設有與卡扣扣合的扣眼。該氣管套管固定帶固定過程簡單、方便打理。
【專利說明】
氣管套管固定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
【背景技術】
[0002]當前,臨床中廣泛使用棉布條或紗布來固定氣管套管,在氣管套管的一端或兩端打結,然後套在患者的脖子上。固定過程中,操作麻煩、費時。並且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由於氣管切開初期,患者溢血較多,一般綁帶容易髒而硬,患者感覺不舒服;並且由於是在氣管套管端進行打結處理,更換麻煩。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固定過程簡單、方便打理的氣管套管固定帶。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包括頸帶和用於綁系氣管套管的第一系帶,頸帶的一端與第一系帶連接,頸帶的另一端與第二系帶連接;第一系帶和第二系帶上均設有與卡扣扣合的扣眼,頸帶的材質為棉布,第一系帶和第二系帶的材質為矽膠或棉布。
[0005]進一步地,該頸帶上沿其長度方向縫製有鬆緊帶。
[0006]進一步地,該頸帶與第一系帶和第二系帶為一體成型連接。
[0007]進一步地,該頸帶的一端與第一系帶膠壓連接,頸帶的另一端與第二系帶膠壓連接。
[0008]進一步地,該第一系帶上的扣眼均等設置。
[0009]進一步地,該第一系帶上的扣眼的個數為3?5個。
[0010]進一步地,該頸帶的寬度為lcm。
[0011]進一步地,該頸帶的材質為棉布,第一系帶和第二系帶的材質為矽膠或棉布。
[0012]本實用新型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頸帶部分選用棉布,避免了選用矽膠做頸帶時,當人出汗時,頸帶就會粘附到患者的脖子上,非常的不舒服。頸帶上沿其長度方向縫製有鬆緊帶,頸帶帶有伸縮性,這樣,活動時更舒適,當偶爾壓到時,也不會產生扯到氣管套管。採用矽膠材質,在病人手術初期,會有較多的血溢出,容易粘到系帶上,採用矽膠系帶,方便擦拭血跡,不會給患者造成不適。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的卡扣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包括頸帶2和用於綁系氣管套管的第一系帶1,頸帶2的一端與第一系帶1連接,頸帶2的另一端與第二系帶3連接;如圖2所示,第一系帶1和第二系帶3上均設有與卡扣4扣合的扣眼5。頸帶2與第一系帶1和第二系帶3為一體成型連接。頸帶2 —端與第一系帶1膠壓連接,頸帶2的另一端與第二系帶3膠壓連接。第一系帶1上的扣眼5均等設置。第一系帶1上的扣眼5的個數為3個,4個或5個。頸帶2的寬度為lcm。頸帶2的材質為棉布,頸帶2上沿其長度方向縫製有鬆緊帶6。第一系帶1和第二系帶3的材質為矽膠或棉布。
[0017]第二系帶3上設有一個扣眼,使用時,先將第二系帶3穿過氣管套管的一側,然後扣合固定。將頸帶2繞過患者的頸部,將第一系帶1穿過氣管套管的另一側,根據不同的患者調整長度,然後扣合。
【權利要求】
1.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其特徵在於,包括頸帶(2)和用於綁系氣管套管的第一系帶(I),所述頸帶(2)的一端與第一系帶(I)連接,所述頸帶(2)的另一端與第二系帶(3)連接;所述第一系帶(I)和第二系帶(3)上均設有與卡扣(4)扣合的扣眼(5);所述頸帶(2)的材質為棉布,所述第一系帶(I)和第二系帶(3)的材質為矽膠或棉布。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其特徵在於,所述頸帶(2)上沿其長度方向縫製有鬆緊帶(6)。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其特徵在於,所述頸帶(2)與第一系帶(I)和第二系帶(3)為一體成型連接。
4.按照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其特徵在於,所述頸帶(2)的一端與第一系帶(I)膠壓連接,所述頸帶(2)的另一端與第二系帶(3)膠壓連接。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系帶(I)上的扣眼(5)均等設置。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系帶(I)上的扣眼(5)的個數為3?5個。
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氣管套管固定帶,其特徵在於,所述頸帶(2)的寬度為Icm0
【文檔編號】A61M16/04GK204073015SQ201420419069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8日
【發明者】張晶, 齊海妮, 吳婭婭, 張俊葉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