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氣動液壓泵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21:01:36 3
一種氣動液壓泵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氣動液壓泵,包括第一單向閥、第二單向閥、氣動泵體、液壓泵體和活塞杆,液壓泵體與氣動泵體連接形成第一活塞孔,氣動泵體內設置有氣控閥、進氣通道和出氣通道,氣控閥分別對進氣通道和出氣通道進行開啟或關閉,進氣通道的進氣口設置在氣動泵體上,出氣通道的出氣孔設置第三單向閥座上,進氣通道和出氣通道分別經過氣控閥後相交至第一活塞孔內於活塞體的右側,出氣口設置有空氣消音器。通過氣壓及油壓活塞的高頻而可靠的往返運動,來實現吸入與排出油的循環動作,結構簡單,體積小。
【專利說明】一種氣動液壓慄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泵,特別是涉及一種氣動液壓泵。
【背景技術】
[0002]中國專利(CN201250767Y)公開了一種氣動液壓泵,包括閥體後蓋部分,活塞,缸筒,彈簧,小活塞杆,導向套,擋圈,密封圈,高壓油輸出體,吸油體,過渡連接體,法蘭,螺母,所述閥體後蓋部分包括消聲器,消聲器,換向杆,閥芯,導向套,氣源進氣口,閥芯,閥套,螺塞,閥體後蓋部分開設有氣源進氣口,閥芯安裝在閥套內,螺塞安裝在預先設好的孔內,螺塞和閥芯的軸線在一條直線上,換向杆設置於預設好的孔內,閥芯安裝在導向套內,消聲器、消聲器設置在其上,活塞安裝缸筒內,小活塞杆卡住活塞,彈簧繞在小活塞杆上,導向套、擋圈、密封圈順次套在小活塞杆上,法蘭安裝在過渡連接杆內,高壓油輸出體、吸油體聯通。
[0003]1、閥體後蓋部分設置的換向閥帶動活塞杆吸油和出油,其中,進氣口進氣,換向閥換向,氣體推動活塞帶動小活塞杆向下運動,活塞下腔空氣目前是通過外接通道連接換向閥,實現下腔內的空氣排出和充氣推動活塞帶動小活塞杆向上運動。這樣就使得氣動液壓泵的結構更加複雜,同時體積變大。
[0004]2、氣動液壓泵一段時間不用時,法蘭與小活塞杆相互運行的通道內殘留的油會出現固化現象,這時吸油體吸油,油無法通過設置在吸油體上的單向閥進入到該通道內,給用戶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氣動液壓泵。
[0006]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種氣動液壓泵,包括第一單向閥、第二單向閥、氣動泵體、液壓泵體和活塞杆,所述液壓泵體與所述氣動泵體連接形成第一活塞孔,
[0008]所述液壓泵體軸線上設置有第二活塞孔,所述液壓泵體的軸線上還設置有進油口,所述進油口與所述第二活塞孔連接形成進油通道,所述液壓泵體橫向設置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與所述第二活塞孔連接形成出油通道,所述進油通道與所述出油通道垂直連接,所述進油口螺紋連接有進口管接頭,所述出油口螺紋連接有出口管接頭,所述第一單向閥通過所述進口管接頭固定在所述進油口內,所述第二單向閥通過所述出口管接頭固定在所述出油口內;
[0009]所述活塞杆的中段套接有與所述第一活塞孔配合的活塞體,所述第一活塞孔通過活塞體分隔形成第一氣腔和第二氣腔,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液壓泵體之間為所述第一氣腔,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氣動泵體之間為所述第二氣腔,所述活塞杆的左段於所述第二活塞孔內,所述活塞杆外還套接有彈簧,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第一氣腔內;
[0010]所述氣動泵體上還設置有防止所述活塞杆右段滑出的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三單向閥設置在所述第三單向閥座上,所述第三單向閥座設置在所述氣動泵體上;
[0011]所述氣動泵體內設置有氣控閥、進氣通道和出氣通道,所述活塞杆右段穿過所述氣控閥連接所述第三單向閥,所述氣控閥分別對所述進氣通道和所述出氣通道進行開啟或關閉,所述進氣通道的進氣口設置在所述氣動泵體上,所述出氣通道的出氣口設置所述第三單向閥座上,所述進氣通道和所述出氣通道分別經過所述氣控閥後相交至所述第二氣腔內,所述出氣口設置有空氣消音器;
[0012]所述液壓泵體與所述氣動泵體通過螺栓固定,所述螺栓穿過所述氣動泵體至所述液壓泵體內,所述螺栓與所述氣動泵體間隙配合,所述氣動泵體上設置有第二出氣孔,所述第二出氣孔穿過所述螺栓與所述氣動泵體的間隙至所述第一氣腔內形成第一氣腔的進出氣通道。
[0013]上述氣動液壓泵,其中,所述液壓泵體與所述氣動泵體通過四個上述螺栓固定。
[0014]上述氣動液壓泵,其中,所述液壓泵體側面上還設置有進油口,所述進油口穿過所述液壓泵體至所述第二活塞孔內形成潤滑通道。
[0015]上述氣動液壓泵,其中,所述第二單向閥包括鋼球和彈簧,所述出口管接頭軸線上設置有放置所述彈簧的孔,所述彈簧放置在所述孔內,所述鋼球設置在所述彈簧和所述出油口之間,所述鋼球與所述出油口之間還設置有圓環墊片。
[0016]優選地,所述圓環墊片為硬質鋼支撐的圓環墊片。
[0017]上述氣動液壓泵,其中,所述換向閥包括氣動盤閥芯、彈簧和與所述氣動盤閥芯配合的第三活塞孔,所述換向閥外套接彈簧設置在第三活塞孔內,所述活塞杆右段外套設所述氣動盤閥芯。
[0018]本實用新型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0019]本實用新型氣動液壓泵,通過氣壓及油壓活塞的高頻而可靠的往返運動,來實現吸入與排出油的循環動作;利用空氣活塞與油壓活塞的面積比將驅動氣壓轉換高壓油壓,採用換向閥實現對氣體的排放,同時不需要外接管道對氣體進行排氣,使得結構更加簡單,體積變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氣動液壓泵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中:1為液壓泵體、2為氣動泵體、3為第一氣腔、4為第二氣腔、5為進氣口、6為進氣通道、7為出氣通道、8為出氣口、9為第三單向閥座、10為空氣消音器、11為彈簧擋板、12為彈簧、13為氣動單向閥芯、14為第三單向閥、15為活塞體、16為活塞杆、17為彈簧、18為第二單向閥、19為出口管接頭、20為彈簧、21為鋼球、22為出油口、23為出油通道、24為進油口、25為進油通道、26為進口管接頭、27為第一單向閥、28為第二活塞孔、29為第一活塞孔、30為氣動盤閥芯、31為第三活塞孔、32為氣控閥、33為空氣消音器安裝座、34為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0024]參見圖1所示,一種氣動液壓泵,包括第一單向閥27、第二單向閥18、氣動泵體2、液壓泵體I和活塞杆16,液壓泵體I與氣動泵體2連接形成第一活塞孔29,
[0025]液壓泵體I軸線上設置有第二活塞孔28,液壓泵體I的軸線上還設置有進油口24,進油口 24與第二活塞孔28連接形成進油通道25,液壓泵體I橫向設置有出油口 22,出油口 22與第二活塞孔28連接形成出油通道23,進油通道25與出油通道23垂直連接,進油口 24螺紋連接有進口管接頭26,出油口 22螺紋連接有出口管接頭19,第一單向閥27通過進口管接頭26固定在進油口 24內,第二單向閥18通過出口管接頭19固定在出油口 22內;
[0026]活塞杆16的中段套接有與第一活塞孔29配合的活塞體15,第一活塞孔29通過活塞體15分隔形成第一氣腔3和第二氣腔4,活塞體15與液壓泵體I之間為第一氣腔3,活塞體15與氣動泵體2之間為第二氣腔4,活塞杆16的左段於第二活塞孔28內,活塞杆16外還套接有彈簧17,彈簧17設置在第一氣腔3內;
[0027]氣動泵體2上還設置有防止活塞杆16右段滑出的第三單向閥14,第三單向閥14設置在第三單向閥座9上,第三單向閥座9設置在氣動泵體2上;
[0028]氣動泵體2內設置有氣控閥32、進氣通道6和出氣通道7,活塞杆16右段穿過氣控閥32連接第三單向閥14,氣控閥32分別對進氣通道6和出氣通道7進行開啟或關閉,進氣通道6的進氣口 5設置在氣動泵體2上,出氣通道7的出氣口 8設置第三單向閥座9上,進氣通道6和出氣通道7分別經過氣控閥32後相交至第二氣腔28內,出氣口 8設置有空氣消音器10 ;
[0029]液壓泵體I與氣動泵體2通過螺栓固定,螺栓穿過氣動泵體2至液壓泵體I內,螺栓與氣動泵體2間隙配合,氣動泵體2上設置有第二出氣孔,第二出氣孔穿過螺栓與氣動泵體的間隙至第一氣腔3內形成第一氣腔的進出氣通道。
[0030]進一步地,液壓泵體I與氣動泵體2通過四個上述螺栓固定。
[0031]通過設置上述螺栓代替了現有技術中的外接通道,活塞體左移時,第一氣腔內的空氣經過螺栓從第二出氣孔排出;通過向該第二出氣孔充氣,使得第一氣腔內充氣,推動活塞體帶動活塞杆右移,結構更加簡單,體積變小,使用方便。
[0032]作為對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氣控閥32包括氣動盤閥芯30、彈簧34和與氣動盤閥芯配合30的第三活塞孔31,氣控閥32外套接有彈簧34設置在第三活塞孔31內,第三單向閥座9上設置有出氣口 8,出氣口 8穿過第三活塞孔31至第二氣腔4內形成出氣通道7,氣動泵體2上設置有進氣口 5,進氣口 5穿過第三活塞孔31至第二氣腔4內形成進氣通道6。
[0033]作為對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液壓泵體I側面上還設置有進油口(未示出),進油口(未示出)穿過液壓泵體I至第二活塞孔28內形成潤滑通道。
[0034]氣動液壓泵一段時間不使用時,第二活塞孔內的油會出現固化現象,使得油不能從進口管接頭推動第一單向閥移動至第二活塞孔內。此時,通過液壓泵體側面的進油口注入油至第二活塞孔,浸泡一段時間後,由於油對第二活塞孔的潤滑,實現進口管接頭的油推動第二單向閥至第二活塞孔內,再從出油口出去。
[0035]作為對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第二單向閥18包括鋼球21和彈簧20,出口管接頭19軸線上設置有放置彈簧20的孔,彈簧20放置在該孔內,鋼球21設置在彈簧20和出油口22之間,鋼球21與出油口 22之間還設置有圓環墊片。
[0036]油從進口管接頭經第一單向閥和第二活塞孔至出油口,此時,油推動鋼球沿著彈簧伸縮移動,使油能夠從出油口流出至出口管接頭。鋼球由於彈簧的彈力,會對出油口撞擊,長時間的撞擊,會使出油口和鋼球損壞,使得鋼球不能對出油口進行封閉,此時油壓不能很好的保持。通過設置圓環墊片,有效保護出油口和鋼球,避免鋼球對出油口撞擊。
[0037]進一步地,圓環墊片為高硬度材料製成的圓環墊片。
[0038]優選地,圓環墊片為硬質鋼支撐的圓環墊片。
[0039]作為對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第三單向閥14包括氣動單向閥芯13、彈簧12和彈簧擋板11,彈簧12的一端外套接氣動單向閥芯13,彈簧12的另一端套接彈簧擋板11外。
[0040]活塞杆的右段頂住氣動單向閥,由於彈簧彈力的作用,使得活塞杆不能從氣控閥中穿出,通過設置第三單向閥,防止活塞杆從氣控閥穿出,造成活塞杆往復運動,造成活塞杆對油進行吸油或壓油。
[0041]進一步地,還包括空氣消音器安裝座33,空氣消音器安裝座33套接氣控閥32和第三單向閥座9外設置在氣動液壓泵2上,空氣消音器10設置在空氣消音器安裝座33上與排氣口 8處。
[0042]本發明氣動液壓泵的工作原理:
[0043]F1 = P氣XA1, F2 = P油XA2,其中Al為活塞體的橫截面積,A2為第二活塞孔(即活塞杆)的橫截面積,增壓比=A1:A2 = C(常數),Pn為第二氣腔內的氣壓,ΡΛ為第二活塞孔內的油壓,
[0044]步驟一:進氣口 5充氣,氣體經第三活塞孔31至第二氣腔4內推動活塞體15向左移動,由於Ptt<CXPn,則F1 < F2,使活塞杆16左移,(進氣口一直充氣),第一單向閥27關閉,第二單向閥18開啟,將第二活塞孔28內的油壓出出油口。此時,第一氣腔3內的空氣從螺栓孔(螺栓與氣動泵體配合的間隙)至第二出氣孔出去;
[0045]步驟二:當活塞杆16 —直向左移動,使得活塞杆16右段從氣動盤閥芯30內滑出(此時氣動盤閥30芯堵住出氣通道),使得進氣口 5的空氣從氣動盤閥芯30內穿過至第三活塞31孔內,第三活塞孔31內充滿氣後,使得氣動盤閥芯30向左移動,使得氣動盤閥芯30堵住進氣口 5,同時氣動盤閥芯30打開出氣通道7,進氣口 14的氣經第三單向閥14排出。
[0046]步驟三:此時由於第二氣腔4與外面相通,P氣,=O, F1 = 0,彈簧17的彈簧力作用使活塞杆16右移,活塞杆16關閉氣動盤閥芯30進氣通道6,第二氣腔4內的空氣從出氣通道7流出。則此時,第一氣腔3內的空氣從螺栓孔(螺栓與氣動泵體配合的間隙)經第二出氣孔充氣。同時,第一單向閥27開啟,第二單向閥18關閉,液壓油吸油經進口管接頭26至第二活塞孔28內。活塞杆16右移一段行程,氣動盤閥芯30在套接在氣動盤閥芯外彈簧34的彈簧力作用向右復位,進氣口 5打開,進行下一個循環。
[0047]本實用新型氣動液壓泵依照上述步驟循環運作,通過氣壓及油壓活塞的高頻而可靠的往返運動,來實現吸入與排出的循環動作,接近設定壓力後循環減慢,完全達到設定壓力時驅動氣壓與油壓於平衡則保持壓力F1 = F2,即Ptt=CXPn。在平衡狀態下完全不消耗驅動氣壓,不存在電動油泵的動力損失及油溫上升問題。即使驅動氣壓中斷,排出側的第二單向閥18也能保持油壓。負荷壓力減壓時將快速反應加壓,保持油壓穩定。相對於現有技術,通過外接空氣管道使氣動盤閥芯右移,使得結構更加簡單,體積變小。
[004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動液壓泵,包括第一單向閥(27)、第二單向閥(18)、氣動泵體(2)、液壓泵體(1)和活塞杆(16),所述液壓泵體(1)與所述氣動泵體(2)連接形成第一活塞孔(29),其特徵在於, 所述液壓泵體(1)軸線上設置有第二活塞孔(28),所述液壓泵體(1)的軸線上還設置有進油口(24),所述進油口(24)與所述第二活塞孔(28)連接形成進油通道(25),所述液壓泵體(1)橫向設置有出油口(22),所述出油口(22)與所述第二活塞孔(28)連接形成出油通道(23),所述進油通道(25)與所述出油通道(23)垂直連接,所述進油口(24)螺紋連接有進口管接頭(26),所述出油口(22)螺紋連接有出口管接頭(19),所述第一單向閥(27)通過所述進口管接頭(26)固定在所述進油口(24)內,所述第二單向閥(18)通過所述出口管接頭(19)固定在所述出油口(22)內; 所述活塞杆(16)的中段套接有與所述第一活塞孔(29)配合的活塞體(15),所述第一活塞孔(29)通過活塞體(15)分隔形成第一氣腔(3)和第二氣腔(4),所述活塞體(15)與所述液壓泵體(1)之間為所述第一氣腔(3),所述活塞體(15)與所述氣動泵體(2)之間為所述第二氣腔(4),所述活塞杆(16)的左段於所述第二活塞孔(28)內,所述活塞杆(16)外還套接有彈簧(17),所述彈簧(17)設置在所述第一氣腔(3)內; 所述氣動泵體(2)上還設置有防止所述活塞杆(16)右段滑出的第三單向閥(14),所述第三單向閥(14)設置在所述第三單向閥座(9)上,所述第三單向閥座(9)設置在所述氣動泵體⑵上; 所述氣動泵體(2)內設置有氣控閥(32)、進氣通道(6)和出氣通道(7),所述活塞杆(16)右段穿過所述氣控閥(32)連接所述第三單向閥(14),所述氣控閥(32)分別對所述進氣通道(6)和所述出氣通道(7)進行開啟或關閉,所述進氣通道¢)的進氣口(5)設置在所述氣動泵體(2)上,所述出氣通道(7)的出氣口(8)設置所述第三單向閥座(9)上,所述進氣通道(6)和所述出氣通道(7)分別經過所述氣控閥(32)後相交至所述第二氣腔(4),所述出氣口⑶設置有空氣消音器(10); 所述液壓泵體(1)與所述氣動泵體(2)通過螺栓固定,所述螺栓穿過所述氣動泵體(2)至所述液壓泵體(1)內,所述螺栓與所述氣動泵體(2)間隙配合,所述氣動泵體(2)上設置有第二出氣孔,所述第二出氣孔穿過所述螺栓與所述氣動泵體的間隙至所述第一氣腔(3)內形成第一氣腔(3)的進出氣通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液壓泵,其特徵在於,所述液壓泵體(1)側面上還設置有進油口,所述進油口穿過所述液壓泵體(1)至所述第二活塞孔(28)內形成潤滑通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液壓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單向閥(18)包括鋼球(21)和彈簧(20),所述出口管接頭(19)軸線上設置有放置所述彈簧(20)的孔,所述彈簧(20)放置在所述孔內,所述鋼球(21)設置在所述彈簧(20)和所述出油口(22)之間,所述鋼球(21)與所述出油口(22)之間還設置有圓環墊片。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動液壓泵,其特徵在於,所述圓環墊片為硬質鋼支撐的圓環墊片。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液壓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單向閥(14)包括氣動單向閥芯(13)、彈簧(12)和彈簧擋板(11),所述彈簧(12)的一端外套接所述氣動單向閥芯(13),所述彈簧(12)的另一端套接所述彈簧擋板(11)夕卜。
【文檔編號】F04B9/129GK204061075SQ201420407166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3日
【發明者】李勇濤, 歐靜逸 申請人:上海帕格液壓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