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為啥那麼重要(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2023-05-29 16:58:20
#在你的印象中,山西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文/魯順民 圖/圖蟲·創意
山西地形號稱「表裡山河」,遍布要塞關口,其中代表就是雁門關。
《天龍八部》中喬峰的一生,以雁門關開始,又以雁門關結束,那時候的遼宋對峙,是雁門關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
相比其他名關,雁門關以「險」為最,被譽為「中華第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藉助衛星地圖,能清晰地看到雁門關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
雁門關所處的山稱為勾注山,為北嶽恆山山脈之西段,山體呈西南——東北走向,寬度達到15公裡到30公裡,群峰相連,如伏虎,如蹲獸,長達200公裡,山頂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700-2400米之間,最高峰佛宿山也稱饅頭山,海拔2426米,比恆山主峰還要高。
如此體量的一架大山橫亙山西北部,既是一條自然地理分界線,同時也是一條人文地理分界線:山之南的滹沱河流域,氣候溫潤,河流兩岸甚至可以生產稻穀;山之北氣候相對乾旱,桑乾河衝積平原大片土地鹽鹼化特別嚴重。一過中秋,大山南坡尚滿目蒼翠,大山之北已是百草回頭,霜落如雪。
秋天的雁門關城一帶勁風如刀,老百姓說,風大的時候,能把磨扇吹起來放了風箏。《山海經》中說雁門關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雁出其間」。大雁飛越雁門,要在山裡穿行,高出山頂哪怕一寸,風也會將它刮回去。
勾注山為內地與塞外、中原與漠北、農耕與遊牧的重要地理分界。所以,從戰國到明代,勾注山都是「天下之大防」。帝國開疆拓土,要由此向北推進;遊牧民族擴張領地,則由此張開向南進擊。
早在周代和春秋時期,勾注山一線為雙方爭奪相持的分界線;到戰國、秦漢、隋唐,帝國強盛,中央王朝由此向北兵鋒四出,但其間,秦末、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中央政權分崩離析,無遐北顧,遊牧民族突破勾注山防線乘機南進;
北宋至今到處流傳「楊家將」故事,來自部分真實的歷史,這裡一直是宋、遼對峙的前沿;靖康國恥,徽、欽二帝經雁門關被擄出塞,雁門關上金兵誓師,大舉南進,南宋納表進貢,偏安一方。蒙元鐵騎則由此南下,席捲全國,統治未及百年,被朱明王朝逐出中原。自此,勾注山成為拱衛京師的重要屏障,昔日的關外一變而為關內,關內一變而為關外。
清軍入關,版圖擴大,勾注山才不再是民族碰撞融合的分界線。
今天的雁門關隧道,洞穿了新老兩座雁門關之間的大山,一出隧道,就可以看到連綿的烽燧、城堡、寨子。勾注山北麓,一左一右,新廣武、舊廣武兩座堡寨扼守進入雁門關城的山口,高速公路還在此專門設立一個出口。這條進出雁門關的道路,今天仍然是一條交通要道。
在明長城的防禦體系中,雁門關屬長城九鎮之山西鎮(亦稱太原鎮)所轄。由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構成的山西鎮長城防禦體系,既有外長城,也有內長城。
山西鎮(太原鎮)內長城由內外長城兩部分構成,外長城在偏頭關丫角墩與大同鎮外長城相接,沿黃河迤邐西進,從偏關縣老牛灣開始,一直到河曲縣陽丐堡結束,前後共18個堡寨,隔河與榆林鎮長城相望。
內長城則由偏關縣老營堡開始,一路向東,接神池衛、寧武關,再與雁門關相接,前後相連共計400多公裡,與山西鎮外長城構成一個「丁」字型防禦體系,外長城稱為「大邊」,內長城由被稱為「二邊」,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合稱為「山西三關」。
如果再把視野放大,就會發現,山西鎮外長城「大邊」與大同鎮長城「大邊」相接,一路向東,內長城「二邊」經寧武關、雁門關,又向北回折,內外長城最後在八達嶺居庸關會合,在明代的版圖上圍成一個完整的環形防防體系,這個環形防禦體系分布著宣府、大同、山西三鎮。
這個防禦體系已經非常龐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從明初到明末,三鎮僅駐軍就達到十數萬人,最少時期也在七八萬之間,正面防線千餘公裡,縱深400多公裡,外長城北側,分布有數以千計的烽火臺,而內長城又有大同、朔州、宣府、代州等軍事重鎮和近百個城防堅固的縣城及衛所,軍堡、民堡星羅棋布,數目字超過一萬。這在古今中外的軍事史上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山西三關,與直接蕃衛京師的倒馬關、紫荊關、居庸關相呼應,山西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被稱為外三關,倒馬關、紫荊關、居庸關被稱為內三關。
勾注山上雁門關,此關如門,但並不是天然的門。在此設關,緣於山上有「陘」,陘,即徑,是山脈中斷處的峪口,如果沒有這些峪口山徑,翻越龐大的勾注山千難萬難,而古代也沒有能力像今天一樣開鑿一條洞穿山體的隧道。勾注山上有西陘和東陘,是古代的兩條官道,分別位於雁門山東西兩側,除東西兩陘之外,勾注山還有20多條可供人行的山道,但東西兩陘的南北側山坡地勢較緩,山頂兩峰之間有足夠的寬度,所以成為溝通代州與朔州的主要通道。
楊業雕像
唐代之前,西陘為主要通道,是為雁門古道,現在可以清晰看到曾有工人開鑿的痕跡,兩山之間底部以石鋪路,從文字記載看,經過戰國、漢武帝及唐代郭子儀三次大的人工開鑿。直到明代,才將東陘作為主要通道,兩條古道一直並用,只不過,西陘的雁門古道乾燥但路險,而東陘古道則平緩易行,但冬季結冰不易車馬通過。
有了山,有了陘,才最後有了關。陘為通途、關為險阻,中國的古關隘莫不修築在交通要衝,陘有關便成為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雁門關從周代開始,先後被稱為勾注塞、雁門塞、西陘關、東陘關、雁門關,但關城並不固定在一個地方。唐代之前,雁門關扼守西陘,即西陘關,唐代之後移至東陘隘口,兩個地方相距不到5公裡。
古雁門關亦稱西陘關,當地口口相傳為「鐵裹門」——鐵裹門作為地名在萬裡長城上並不少見,居庸關邊上有一個村子就叫鐵裹門,而外長城河曲縣唐家會營邊上的一個村子也叫鐵裹門,城垣高峻,險要異常,極言其防守嚴密。
雁門新關又稱為東陘關,關城為明代所築,其形勢如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所形容「重巒疊巘,霞舉雲飛,兩山對峙,其形如門,飛雁出其間」,所以此地又稱為雁門峪口。較之鐵裹門,雁門峪口相對開闊一些,大規模的建築群落才得以展開。這樣,雁門關有「雙關雙城」的布局。
俯瞰寧武關
寧武關
偏關
外三關中,偏頭關與寧武關都是以城代關、亦關亦城,如果不加留意,幾乎無法分辯出它與普通的城池有什麼區別,唯獨這雁門關,高踞山口。
航拍雁門關
雁門關城,由大磚城、石城、北門甕城和北外的羅城組成,還是第一次上雁門關,當時僅存大磚城和北門甕城,石城和羅城或坍圮,或殘破,現在基本原樣恢復。四城共同構成雁門關關城格局,四城之間,由城牆聯為一體,佔地在一平方公裡左右。
大磚城坐北朝南,上書「天險」二字,亦稱為天險門,其上築樓,名叫「雁樓」。這座體量龐大的城樓是雁門關的標誌性建築。關門之外,為李牧祠。因為李牧是歷史上第一位鎮守雁門關的大將。
與天險門相對,是地利門,上有城樓,為「六郎廟」。關城之內,點將臺、關署、校場、兵堡、糧倉、武廟錯落分布,在一平方公裡不到的空間裡,各式建築有節奏感地徐徐展開,並不顯擁擠。
雁門新關北出10公裡即為廣武口,與長城相連,曾有重兵把守;南出10公裡,再有南口寨,亦築堡守衛,南口與廣武之間,雁門關古道盤山而行,由折蚰蜒;而古雁門關那一頭,北出10公裡,為白草口,有常勝堡與六郎堡,出白草口,再有舊廣武城,均與長城相連,南出10公裡,則為太和嶺口,有太和嶺寨。
舊廣武城
這樣,一個以新老雁門關為中心的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就呈現了出來,獨具匠心的設計直讓人嘆為觀止。
晉商之路很多軍事要塞,也往往是交通要道。到了後來,後者的功能顯得更為重要。
清代統一長城內外,關城的軍事防禦功能幾乎消失,但交通經濟功能反而凸顯了出來。天險門外的李牧祠,兩根高聳入雲的明代石旗杆保存完好,下有三通碑刻,是商家捐資修整雁門古道的花名冊,計有歸化、包頭、託克託、豐鎮、張家口、大同府、朔州府、寧武府、代州、廣武、陽明堡、平遙、太谷、榆次、介休等幾十處商埠共700餘家商號。
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溝通南北的陸港碼頭,它強勁的經濟輻射功能在明清兩代發揮得淋漓盡致。南邊的代州、崞縣、五臺、定襄、忻州、繁峙諸縣,北邊的應縣、朔縣、山陰、渾源,甚至大同,其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與雁門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代州為例,清代的代州境內有商戶700餘家,從業者3000餘人,分布於州城以及州城周邊的四大商鎮之中,而這些商鎮無一例外都是雁門關長城體系中屯兵防守的堡寨。而與經濟繁榮相匹配的文化繁榮,更是一部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代州一城,人文薈萃,世家大族雲集。代州一縣,明代就有中舉者162人,中進士46人;代州馮氏一門,明清兩季共出過進士18,舉人55,清代和民國年間,馮氏共有132人擔任各級官員,其中不乏閣臣、督撫、將軍。
代州文廟
從五千多年前起自新疆和田,出天山南品,經陰山南麓越過大草原,進入山西北部,然後轉輸各的玉石之路,一直到清代和民國初年由江南經中原入山西輸往內外蒙古,抵達中俄邊貿口岸恰克圖的茶葉之路,雁門關不僅僅是一個咽喉要道,而且也是一個重要節點。事實上,從漢到唐,從明到清,雁門關都曾開關設市,它作為一個重關營壘的同時,也是一個商貿發達所在,承擔著非常重要的陸港碼頭重任。
萬裡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