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拉杆鎖控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02:24:06 2
專利名稱:行李箱拉杆鎖控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行李箱拉杆裝置的改良,尤指一種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
查一般行李箱的拉杆的伸縮裝置均使用一組鎖控裝置控制拉杆的拉伸與收縮兩種功能,亦即拉杆可呈全長度的拉伸狀態與完全收縮兩種狀態,當然在全拉伸與完全收縮兩種狀態下,亦可做成無段控制的拉杆的長度變化,但拉杆拉伸的最大長度永遠小於行李箱的高度,使行李箱的高度受國際航空規定的限制後,無法任意提高,以致行李箱的全伸長度拉出時,往往令使用人感到拉杆長度不足,尤其體形較高的用戶,使用起來倍感辛苦。
再者,行李箱在各種旅遊過程中,搭乘各種不同交通工具,需要以手直接提攜行李箱時,即在拉杆的握把呈完全收縮狀態時,提攜行李箱的重心不穩往往有朝內偏向而絆纏褲腳之弊,只好使人身往外傾斜提攜,如此動作,對人體的使力不當常遭致脊椎受害,故常用行李箱拉杆構造設計欠佳之處,實有待改良。
為此,創作人曾於88年3月30日申請第88215510號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一),即為解決上述常用拉杆鎖控裝置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改善常用行李箱單組拉杆鎖控裝置的缺點,而提供一種具有兩組或兩組以上鎖控裝置的行李箱拉杆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第二閉鎖裝置的構成元件進一步簡化,使組裝更容易快速。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拉杆的拉伸可停留在握把與行李箱箱體間相隔一小段距離處,以提供用戶欲行提攜行李箱行走時的最適當使用長度。
本實用新型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採行的技術手段包括一握把及按鈕;一固定在拉杆握把下端的一對內管;一銷固在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一設在該對內管外周可供內管在其內滑行的一對中管;一銷固在該對中管下端的第二閉鎖裝置;一設在中管外周可供中管在其內滑行的外管;一設在握把按鈕與第一閉鎖裝置間的牽引鋼索;而該第二閉鎖裝置包括一第二閉鎖殼體,一可在該第二閉鎖殼體的兩側上下滑行的滑動件,一偏壓於第二閉鎖殼體下半部內壁的彈簧;一可在第二閉鎖殼體內左右往復移動的閉鎖塊,及一頂端是扣持於第一閉鎖裝置的殼體上,而其底端是扣持於該滑動件上的牽引鋼線。
本實用新型上述目的功效及特點,將佐以如下附圖的說明而益加明晰。
圖示簡單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拉杆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2A及2B為本實用新型拉杆裝置呈完全收縮狀態的第一及第二剖面示意圖;圖3A及3B為本實用新型拉杆裝置的按鈕被按壓後第一閉鎖裝置由扣止於中管的下扣孔轉而扣止於中扣孔,即為本實用新型拉杆裝置被拉伸一小段高度,使握把可提攜行李箱行走的第一及第二剖面示意圖;圖4A及4B為本實用新型圖3A及3B所示拉杆裝置的按鈕再度被按壓,使本實用新型拉杆裝置的第一閉鎖裝置扣止於中管的上扣孔而第二閉鎖裝置仍扣止於外管下扣孔狀態的第一及第二剖面示意圖;圖5A及5B為本實用新型圖4A及4B所示拉杆裝置的按鈕再度被按壓,使第一閉鎖裝置中管上扣孔解除扣止關係,而被握把往上拉升,帶動第二閉鎖裝置也往上拉升的第一及第二剖面示意圖;圖6A及6B為本實用新型拉杆裝置的第二閉鎖裝置扣止於外管的上扣孔呈完全拉伸長度狀態藉牽引鋼線將第一閉鎖裝置往下拉至定位前的第一及第二剖面示意圖;圖7A及7B為本實用新型拉杆裝置呈完全拉伸長度及定位狀態的剖面圖;圖8A及8B為本實用新型拉杆裝置在收縮時,其第一閉鎖裝置受握把按鈕的按壓而縮入於中管內,其底部亦壓制於第二閉鎖裝置的頂部,而第二閉鎖裝置的閉鎖銷呈半伸出狀態,因而令第二閉鎖裝置可被第一閉鎖裝置邊被按壓而邊被解除與外管的扣止狀態的第一及第二剖面示意圖。
主要部分代表符號10內管12上固定孔13下固定孔14銷 20鎖控裝置21閉鎖殼體210上端部 211定位槽 212導槽213銷孔 214下端部 215內孔22牽引鋼索221下端扣持部 23彈簧24第一閉鎖塊 240銷柱 241開孔245內孔 30第一內套筒 32-32兩突扣40中管44銷 45上扣孔46中扣孔 47下扣孔 50第二閉鎖裝置51上半部 511凹溝 512銷孔52下半部 521凹穴 53彈簧54方形閉鎖塊 541閉鎖銷 5411第一段(傾斜部)5412第二段(水平部)542三角形凸部 5421下斜面部5422上斜面部 55滑動件 551上半部552鉤合部 553下半部 554上斜面部555V形凹部556下斜面部 557框形通孔56牽引鋼線561上鉤部 562下鉤部
60第二內套筒62-62兩突扣70外管72-72兩扣孔 73上扣孔 74下扣孔90握把 91按鈕如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兩組或兩組以上鎖控裝置的行李箱拉杆裝置,其拉杆裝置是設在行李箱拉杆座體的下方並由設在座體上方的握把按鈕操控拉杆裝置的伸縮,該拉杆裝置至少包括兩組鎖控裝置、內管、中管、外管,並在中管上設置上、中、下等多數扣孔而在外管上設置上及下扣孔,參閱
圖1及圖2,將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的兩組閉鎖裝置20及50配合內、中、外管的構造詳細說明如後。
如
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行李箱拉杆包括一固定在拉杆握把下端的一對內管10,該內管具有一下固定孔13及一可與握把相互連接固定的上固定孔12;一銷固在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20;一設在內管外周可供內管在其內滑行的中管40,該中管的一側面上並設有上、中、下扣孔45、46、47及一銷固定孔43;一套設在中管40上端並以兩突扣32-32分別扣止於中管40的兩扣孔42-42的第一內套筒30;一以銷44經由銷孔512銷固在該中管下端的第二閉鎖裝置50;一設在中管外周可供中管在其內滑行的外管70,該外管70的一側面上並設有上、下扣孔73、74及一銷固定孔75;一套設在外管70上端並以兩突扣62-62分別扣止於外管70的兩扣孔72-72的第二內套筒60;其中第一閉鎖裝置20包括一第一閉鎖殼體21,其上端部210具有一導槽212及一定位槽211,並設有一銷孔213,可藉銷14銷固於內管10的下端的下固定孔13;該閉鎖殼體21的下端部214內設有一內孔215;一設於第一閉鎖殼體21下端部內孔215的彈簧23;一設於第一閉鎖殼體21下端部內孔215的閉鎖塊24,該閉鎖塊24的一端為銷柱240,其一側面設有開孔241與閉鎖塊24的內孔245相通;第一牽引鋼索22,其上端扣持部(圖中未示)是連接於上述握把的按鈕,而其下端扣持部221則經由上述第一閉鎖殼體21的上端部210的定位槽211,伸入內孔215再經閉鎖塊24的側向開孔241而扣持於閉鎖塊24的內孔245內而將握把的按鈕按壓動作藉該牽引鋼索22與第一閉鎖裝置在動作上連成一體;而該第二閉鎖裝置50包括一第二閉鎖殼體的上半部51及下半部52,該上半部51的一側具有一凹溝511,並設有一銷孔512,可藉銷44銷固於中管40的下端的下固定孔43,該下半部52的中間具有一凹穴521;一可在第二閉鎖殼體的上半部51的凹溝511及下半部52的凹穴521兩側上下滑行的滑動件55,該滑動件55具有一較小寬度的上半部551及一較大寬度的下半部553,該較小寬度的上半部571具有一鉤合部552;而該較大寬度的下半部553則為一與上半部551連成一體的框形通孔557,並在該框形通孔557的兩側框上分別形成一V形凹部555,該V形凹部555具有一上斜面部554及一下斜面部556;一彈簧53的一端是偏壓於第二閉鎖殼體下半部52的內壁;一可在第二閉鎖殼體下半部52內凹穴521滑動的方形閉鎖塊54,其一端偏壓於彈簧53的另一端,該方形閉鎖塊54一端具有一上平下斜的閉鎖銷541,該方形閉鎖塊54的兩側相對位置上分別設有一對應於該滑動件55的下半部553的V形凹部555的三角形凸部542,該三角形凸部542具有一下斜面部5421及一上斜面部5422;一牽引鋼線56頂端的上鉤部561是扣持於第一閉鎖裝置20的殼體21的定位槽211內,而其底端的下鉤部562鉤持於滑動件55的上半部551的鉤合部552內;藉此,在拉杆裝置的握把按鈕91未被按住時,如圖2所示,拉杆裝置呈收縮狀態,使內管藏於中管內,而中管則藏於外管內,且設於內管10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20,其閉鎖塊24的銷柱240受彈簧23的作用扣止於中管40的下扣孔47上;且第一閉鎖裝置20的底部壓制於第二閉鎖裝置50的滑動件55上端,使第二閉鎖裝置50的方形閉鎖塊54的閉鎖銷541伸出其第一段5411扣止於外管70的下扣孔74內,使拉杆裝置止於收縮定位狀態;當拉杆裝置的握把按鈕91被按壓後,如圖3所示,拉杆被往上拉伸之際,即該第一閉鎖裝置20的牽引鋼索22被往上拉動,因而使第一閉鎖裝置20的彈簧23被壓縮並令閉鎖塊24的銷柱240縮入中管40的下扣孔47之內,如圖3A所示,並使拉杆裝置的握把可將內管往上拉出,而使第一閉鎖裝置20的底部與第二閉鎖裝置40的頂部分離,此時第二閉鎖裝置40的可上下滑行的滑動件55上端未為閉鎖第一閉鎖裝置20的底部所壓制,在彈簧53的作用下使方形閉鎖塊54被推動而使方形閉鎖塊54的閉鎖銷541全部伸出,即其第二段5412全部伸出於外管70的下扣孔74外,並扣止於下扣孔74上。此時,方形閉鎖塊54的側面三角形凸部542的上斜面部5422與滑動件55的上斜面部554相互作用(如圖4所示),而使滑動件55略為上升同時使第二閉鎖裝置的閉鎖銷541第二段5412完全伸出於外管的下扣孔74之外,而使中管停留在原處不動。當拉杆裝置的按鈕91被按壓後,第一閉鎖裝置20的閉鎖銷241縮入,將內管10往上再拉升至其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20的閉鎖塊24的銷柱240銷止於中管40的中扣孔46而止住時(如圖3所示),使拉杆裝置的拉杆被拉伸至第一段高度以供行李箱提攜使用;同理,當拉杆裝置的握把按鈕再行按壓時,第一閉鎖裝置20的銷柱240解除與中管40的中扣孔46的扣止狀態,並重複前述相同的動作,使內管下端第一閉鎖裝置20的閉鎖塊24往上移而扣止於中管40的上扣孔45而止住(如圖4A及圖4B所示),此時中管仍未被拉升,當握把90的按組再被按壓時,由於第一閉鎖殼體21的上端部210的長度大中管套筒30的長度,使第一閉鎖裝置20的閉鎖銷240縮入上扣孔45後尚可往上再拉升,因而使扣持在內管10下端的第一閉鎖殼體上半部21的定位槽211上的牽引鋼線56的上鉤部561被往上拉,令第二閉鎖銷541縮入外管70內(如圖5A及圖5B所示),且外管10可隨內管的上升而往上移動,因而帶動中管及設在中管下端的第二閉鎖裝置50一起往上移動,直至第二閉鎖裝置50的方形閉鎖塊54的閉鎖銷541扣止於外管的上扣孔73為止(如圖6A及圖6B所示),此時如圖所示,第一閉鎖銷240縮入,其位置在中管上扣孔45之上而未定位,但在此瞬間,由於彈簧53的作用可將第二閉鎖銷541往上扣孔73推出時,滑動件55的上斜面部554為方形閉鎖塊54的上斜面部5422所作用而令滑動件55往下降,因而帶動牽引鋼線56往下拉動,同時也將一閉銷殼體及第一閉鎖銷往下移動而扣止於上扣孔45內,因而使行李箱拉杆裝置的拉杆被拉至全伸長度狀態以供行李箱拖著行走;反之,當拉杆裝置欲行收縮時,便按壓握把按鈕91,使第一牽引鋼索22所連動的第一閉鎖裝置20的閉鎖塊24的銷柱240與中管的上扣孔45解除扣止關係,俾按下握把按鈕91時,內管10可縮入中管40中,直至該第一閉鎖裝置20的底部接觸到第二閉鎖裝置50的滑動件55的頂部時,該滑動件55的上斜面部554與方形閉鎖塊54的三角形凸部542的上斜面部5422發生接觸作用,而使第二閉鎖裝置50的閉鎖銷541呈水平伸縮狀態,僅以其前端的傾斜部5411扣於外管70的上扣孔73上,如圖8A及圖8B所示,如繼續按壓,令第一閉鎖裝置20的閉鎖塊24的銷柱240也解除與中管40的上扣孔45的扣止關係,亦即第二閉鎖裝置50的閉鎖銷541隻要受一閉鎖殼體21底端按壓,第二閉鎖裝置50即往下收縮,則內管10可縮入中管40中,而中管又可縮入外管70之中,而使行李箱拉杆整體呈現收縮狀態,如圖2A及圖2B所示。
此間應予說明,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是使用兩組閉鎖裝置20及50及相配套的內管10、中管40及外管70等,然事實上,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閉鎖裝置20為主動閉鎖元件只需要一個,而第二閉鎖裝置50為被動閉鎖元件,可以根據實際使用上的需要任意增加其數目,並同時增設相配套的外管,使本實用新型的拉杆裝置具有兩組以上的閉鎖裝置及多段伸縮拉杆,是輕而易舉可預知的事實。
又在行李箱拉杆裝置的使用過程中,倘用戶不擬有一小段拉出拉杆而扣止以供提攜行李箱使用時,則本實用新型上述附於第二閉鎖裝置50的牽引鋼線56及中管的中扣孔46均可予省略,仍不失其實用性,宜視為本實用新型創作精神的一部份,謹此說明。
此間擬予強調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拉杆裝置在創意技術內涵中,刻意地將中管頂部的第一套筒30的高度小於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20的殼體上端部210的高度,以便第一閉鎖裝置20被往上拉至全伸長度狀態,如圖7A及圖7B與圖8A及圖8B所示,在第一套筒30的下端與第一閉鎖殼體21上端部210之間預留一間隙,以便在圖7A及圖7B所示的第一及第二閉鎖裝置20及50皆呈閉鎖狀態下,第二閉鎖裝置50始可順利被解除閉鎖狀態,即可令第二閉鎖裝置50的滑動件57被往上拉動一小段時,使其方形閉鎖塊54解除全扣止於外管的下扣孔73的關係,此乃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特徵,謹此一併說明。
此間擬特別強調說明,本實用新型最主要的創意精神在於將第二閉鎖裝置50簡化至只包括一殼體51、52、彈簧53、方形閉鎖銷塊54及一滑動件55,以及一剛性第二牽引構件56等五個元件即足以達成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功效及目的,且滑動件55利用其兩側V形凹部的上、下斜面部與方形閉鎖塊54的上、下斜面部5421、5422間,相互作用關係復藉具上下鉤部561、562的第二剛性牽引件56的連動而與第一閉鎖裝置間生成交互關係而達成上述微妙的新功效及簡化第二閉鎖裝置構成元件的目的均為本實用新型的突破創意所在,又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閉鎖裝置50利用方形閉鎖塊54的斜面部(即第一段伸出)靠持外管的扣孔上,令第二閉鎖裝置不能上升,確能下降而依次扣入上、下扣孔內,再藉方形閉鎖塊54的水平部5412的全伸長度扣止於外管的定位孔中,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閉鎖裝置中的滑動件55及方形閉鎖塊54,以及牽引鋼線56實為本實用新型創意的精華所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至少包括一握把及其按鈕、一對內管、至少一對中管、一對外管、一設於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至少一組設於中管下端的第二閉鎖裝置、一設於握把按鈕與第一閉鎖裝置間的第一牽引鋼索及至少一組用以控制第二閉鎖裝置的第二牽引件等,使行李箱伸縮拉杆的伸縮長度可以大於行李箱的高度,俾便小行李箱具有足夠的伸縮拉杆的長度的可能性在本實用新型中付諸實施,實為行李箱拉杆鎖控技術上的一項突破,應允為充份符合新型專利要件。
權利要求1.一種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包括一握把及按鈕,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一固定在拉杆握把下端的一對內管;一銷固在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一設在該對內管外周可供內管在其內滑行的一對中管;一銷固在該對中管下端的第二閉鎖裝置;一設在中管外周可供中管在其內滑行的外管;一設在握把按鈕與第一閉鎖裝置間的第一牽引構件;而該第二閉鎖裝置包括一第二閉鎖殼體,一可在該第二閉鎖殼體的兩側上下滑行的滑動件,一偏壓於第二閉鎖殼體下半部內壁的彈簧;一可在第二閉鎖殼體內左右往復移動的閉鎖塊,及一頂端是扣持於第一閉鎖裝置的殼體上,而其底端鉤持於該滑動件上的第二牽引構件。
2.根據權利要求1項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第二閉鎖殼體包括一上半部及一下半部,該上半部可銷固於中管的下端;該下半部的中間具有一凹穴,該凹穴可容納上述的彈簧及閉鎖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滑動件具有一較小寬度的上半部及一較大寬度的下半部,該較小寬度的上半部具有一可供第二牽引構件鉤合的鉤合部;而該較大寬度的下半部則為一與上半部連成一體的框形通孔,並在該框形通孔的兩側框上分別形成一V形凹部,該V形凹部具有一上斜面部及一下斜面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閉鎖銷的前端具有與外管扣孔扣合的半伸長度的先端斜面部及一全伸出的後端水平部。
5.根據權利要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閉鎖塊為方形,且其一端偏壓於上述彈簧的另一端,該閉鎖塊的另一端為閉鎖銷,該閉鎖塊的兩側相對位置上分別各設有一三角形凸部,該三角形凸部具有對應於該滑動件的下半部的V形凹部相互作用的一下斜面部及一上斜面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閉鎖銷的先端斜面部是於該滑動件的頂部被第一閉鎖殼體的底端壓制時呈半伸出狀態,而於不壓制時,則呈全伸出的狀態,即使水平部扣止於外管的扣孔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第二牽引構件為一根上端及下端皆具有鉤部的剛性元件。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剛性元件為一種鋼線。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剛性元件為一種塑鋼棒。
10.根據權利要求所述的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拉杆裝置的握把按鈕被按壓後,使第一閉鎖裝置的閉鎖銷內縮,拉杆被往上拉伸時,該第一閉鎖裝置被往上動,而使第一閉鎖裝置的底部與第二閉鎖裝置的頂部分離,使第二閉鎖裝置的可上下滑行的滑動件上端未為第一閉鎖裝置的底部所壓制,在該彈簧的作用下使閉鎖塊向管外推動而使閉鎖塊的三角形凸部的下斜面部對滑動件的V形凹部的下斜面部作用,而使滑動件上升一小段同時使閉鎖塊的閉鎖銷往管外再移動一小段而令閉鎖銷的先端全伸出外管的扣孔而呈全扣止狀態,使中管停留在外管內,並使拉杆裝置的握把可將內管往上一直拉出,當拉杆裝置的內管被往上拉至其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的閉鎖塊的銷柱銷止於中管的一扣孔而止住,第二閉鎖裝置的閉鎖銷仍扣止於外管的下扣孔而止住,直至第一閉鎖裝置的閉鎖塊被拉升至第一閉鎖殼體的頂部與第二牽引構件的上端接觸後,拉動第二牽引構件上升,令第二閉鎖塊縮入外管的下扣孔,中管才被拉升,使拉杆裝置的拉杆被全部拉伸以供行李箱拖著行走。
11.一種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拉杆裝置是設在行李箱拉杆座體的下方並由設座體上方的握把按鈕操控拉杆裝置的伸縮,該拉杆鎖控裝置包括一固定在拉杆握把下端的一對內管;一銷固在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一設在內管外周可供內管在其內滑行的中管,該中管一側面上設有上、中、下多數個扣孔;一設在該第一閉鎖裝置與握把按鈕間的第一牽引構件;一銷固在該中管下端的第二閉鎖裝置;一設在中管外周可供中管在其內滑行的外管,該外管的一側面上設有上、下兩個扣孔;一設於第二閉鎖裝置與第一閉鎖裝置間的第二牽引構件;當拉杆裝置的握把按鈕被按壓後,該第一牽引構件被拉引,使第一閉鎖裝置的閉鎖塊縮入中管的下扣孔內,令該第一閉鎖裝置被往上拉動,因而使拉杆裝置的握把可將內管往上拉出,而使第一閉鎖裝置的底部與第二閉鎖裝置的頂部分離,令第二閉鎖裝置的閉鎖銷往管外移動而與外管的下扣孔呈扣止狀態;當拉杆裝置將內管往上拉升至其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的閉鎖塊銷止於中管的中扣孔而止住後,該內管單獨被拉升,而中管不動,使拉杆裝置的拉杆被拉伸一小段高度以供行李箱提攜使用;當拉杆裝置的握把按鈕再行按壓時,該第一閉鎖裝置再被解除與中管的中扣孔的扣止狀態,並重複前述動作,使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的閉鎖塊被往上拉升直至扣止於中管的上扣孔而止住,此時握把按鈕再度被按壓且將內管繼續往上拉伸時,扣持在內管的第一閉鎖裝置上的第二閉鎖裝置的牽引鋼線便隨內管的上升而往上移動,因而帶動管及設在中管下端的第二閉鎖裝置解除扣止關係而往上移動,直至第二閉鎖裝置的閉鎖銷扣止於外管的上扣孔為止,同時該第二牽引件復將第一閉鎖殼體往下拉一小段而令第一閉鎖銷扣止於中管的上扣孔而止住,因而使李箱拉杆裝置的拉杆被拉至全伸長度狀態以供行李箱拖著行走;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第二閉鎖裝置包括一第二閉鎖殼體,一可在該第二閉鎖殼體的兩側上下滑行的滑動件,一偏壓於第二閉鎖殼體下半部內壁的彈簧;一可在第二閉鎖殼體內左右往復移動的閉鎖塊,及一頂端是扣持於第一閉鎖裝置的殼體上,而其底端鉤持於該滑動件上的第二牽引構件。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中管上端的第筒的底部與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的第一閉鎖殼體的上端部的底緣間,於拉杆拉至最高點定位時,其間尚預留有一小段空間,以供解除第二閉鎖裝置的閉鎖狀態的操控空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行李箱拉杆的鎖控裝置,至少包括:一握把及其按鈕、一對內管、至少一對中管、一對外管、一設於內管下端的第一閉鎖裝置、至少一組設於中管下端的第二閉鎖裝置、一設於握把按鈕與第一閉鎖裝置間的第一牽引構件及至少一組用以控制第二閉鎖裝置的第二牽引構件等,使行李箱伸縮拉杆的伸縮長度可以大於行李箱的高度,以便小行李箱具有足夠的伸縮拉杆的長度的可能性在本實用新型中付諸實施,實為行李箱拉杆鎖控技術上的一項突破。
文檔編號A45C13/00GK2433861SQ002367
公開日2001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0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00年5月24日
發明者郭忠賢 申請人:喬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