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菌加溼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01:55:26
專利名稱:無菌加溼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用以溼潤空氣的設施,具體的說,是一種無菌加溼裝置。
背景技術:
加溼器是一種用以調節環境溼度的設備,通常地,其用以辦公、娛樂以及家庭居住地等環境。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加溼器,其內部的加溼轉子的吸收/解吸能力均受到室外環境溫度的影響,而用以輔助加溼轉子工作的吸溼風扇功率較低,其吸溼能力很弱,這樣就不可避免的放大了室外環境溫度對加溼器的影響,使得加溼器難以進行最佳的加溼作業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整體結構簡單、實現方便的空氣加溼機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方案如下無菌加溼裝置,包括加溼軟管,加溼轉子,分別設置在該加溼轉子同一面兩側的電加熱器、吸溼風扇,設置在加溼轉子另一面且與所述電加熱器相對的加溼風扇,以及用以控制加溼轉子、電加熱器、吸溼風扇與加溼風扇的控制系統;所述加溼轉子、加溼風扇與吸溼風扇均通過馬達提供動力,所述加溼風扇的風口正對加溼軟管的入口,而所述吸溼風扇數目為三個,且該三個吸溼風扇呈「品」字型設置在加溼轉子的一側,而所述加溼軟管為盤管形狀,且其由PMMA、PC或PEA塑料製成。進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統包括用以控制加溼轉子、電加熱器以及吸溼風扇的運行控制部,與運行控制部連接並用以控制加溼風扇的室外控制部,以及與室外控制部連接的室內控制部。再進一步的,在所述室外控制部上還設有通過信號線與之連接的溫度傳感器。更進一步的,在所述加溼軟管的入口處還設有通過信號線與室外控制部連接的排氣溫度傳感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I)本實用新型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實現方便;(2)本實用新型中在考慮到提高吸溼風扇功率會導致加溼器工作耗能大大提高的缺陷,開闢新思路,將現有的吸溼風扇數目增加為三個,且該三個吸溼風扇呈「品」字型設置在加溼轉子的一側,三個吸溼風扇共同作用,大大地增加了吸溼能力,保證了加溼器的功效;(3)本實用新型在在室外控制部上設有通過信號線與之連接的溫度傳感器,以及在加溼軟管的入口處設有通過信號線與室外控制部連接的排氣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以及排氣溫度傳感器能快速及時地反映出室外以及排氣的溫度變換,以便於用戶根據溫度變換調整加溼器的工作狀態;(4)本實用新型中加溼軟管為盤管形狀,且其由PMMA、PC或PEA塑料製成,上述三種型號的塑料能被紫外線穿過,紫外線能透過加溼軟管將其內溼氣的病菌除去,而盤管形狀則增加了溼氣的傳輸距離,延長了其殺菌時間,保證了人們的身體健康。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為1_加溼轉子,2-電加熱器,3-吸溼風扇,4-加溼風扇,5-加溼軟管,6-運行控制部,7-室外控制部,8-室內控制部,9-溫度傳感器,10-排氣溫度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於此。·
實施例如圖I所示,強型吸溼空氣調節系統,包括加溼軟管5,加溼轉子1,分別設置在該加溼轉子I同一面兩側的電加熱器2、吸溼風扇3,設置在加溼轉子I另一面且與所述電加熱器2相對的加溼風扇4,以及用以控制加溼轉子I、電加熱器2、吸溼風扇3與加溼風扇4的控制系統;所述加溼轉子I、加溼風扇4與吸溼風扇3均通過馬達提供動力,所述加溼風扇4的風口正對加溼軟管5的入口,而所述吸溼風扇3數目為三個,且該三個吸溼風扇3呈「品」字型設置在加溼轉子I的一側。其中,加溼軟管5的一端伸入室內;而三個吸溼風扇3共同作用,大大地增加了吸溼能力,保證了加溼器的功效。本實施例中,所述加溼軟管5為盤管形狀,且其由PMMA、PC或PEA塑料製成;上述三種型號的塑料能被紫外線穿過,紫外線能透過加溼軟管將其內溼氣的病菌除去,而盤管形狀則增加了溼氣的傳輸距離,延長了其殺菌時間,保證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其中,所述控制系統包括用以控制加溼轉子I、電加熱器2以及吸溼風扇3的運行控制部6,與運行控制部連接並用以控制加溼風扇4的室外控制部7,以及與室外控制部連接的室內控制部8。本實施例中,在所述室外控制部7上還設有通過信號線與之連接的溫度傳感器9 ;在所述加溼軟管5的入口處還設有通過信號線與室外控制部連接的排氣溫度傳感器10,溫度傳感器以及排氣溫度傳感器能快速及時地反映出室外以及排氣的溫度變換,以便於用戶根據溫度變換調整加溼器的工作狀態。為了進一步方便設備的控制,本實施例在室內也設有相應的溫度傳感器。按照上述實施例,即可很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1.無菌加溼裝置,包括加溼軟管(5),加溼轉子(I),分別設置在該加溼轉子(I)同一面兩側的電加熱器(2 )、吸溼風扇(3 ),設置在加溼轉子(I)另一面且與所述電加熱器(2 )相對的加溼風扇(4),以及用以控制加溼轉子(I)、電加熱器(2)、吸溼風扇(3)與加溼風扇(4)的控制系統;所述加溼轉子(I)、加溼風扇(4)與吸溼風扇(3)均通過馬達提供動力,其特徵在於所述加溼風扇(4)的風口正對加溼軟管(5)的入口,而所述吸溼風扇(3)數目為三個,且該三個吸溼風扇(3)呈「品」字 型設置在加溼轉子(I)的一側,而所述加溼軟管(5)為盤管形狀,且其由PMMA、PC或PEA塑料製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菌加溼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系統包括用以控制加溼轉子(I)、電加熱器(2)以及吸溼風扇(3)的運行控制部(6),與運行控制部連接並用以控制加溼風扇(4)的室外控制部(7),以及與室外控制部連接的室內控制部(8)。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菌加溼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室外控制部(7)上還設有通過信號線與之連接的溫度傳感器(9 )。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菌加溼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加溼軟管(5)的入口處還設有通過信號線與室外控制部連接的排氣溫度傳感器(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無菌加溼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加溼器的吸溼風扇吸溼能力弱,影響加溼器工作效率的問題。其包括加溼軟管(5),加溼轉子(1),分別設置在該加溼轉子(1)同一面兩側的電加熱器(2)、吸溼風扇(3),設置在加溼轉子(1)另一面且與電加熱器(2)相對的加溼風扇(4),以及用以控制加溼轉子(1)、電加熱器(2)、吸溼風扇(3)與加溼風扇(4)的控制系統;加溼轉子(1)、加溼風扇(4)與吸溼風扇(3)均通過馬達提供動力,加溼風扇(4)的風口正對加溼軟管(5)的入口,而吸溼風扇(3)數目為三個,且該三個吸溼風扇(3)呈「品」字型設置在加溼轉子(1)的一側。
文檔編號F24F11/02GK202792354SQ20122041253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0日
發明者冷淑, 袁鳳, 劉美芹 申請人:四川頂點建築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