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9:16:26 1
專利名稱:一種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集成電路技術,尤其涉及到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
背景技術:
在電池充電集成電路中,對電池充電電壓的要求很高,隨著恆定電流充電的進行,電池電壓上升,當電池電壓達到輸出電壓時,進入恆定電壓充電階段。在此階段,電池電壓不斷上升,被恆定在一定電壓,同時充電電流逐漸減小。恆壓充電控制電路是在電池充電電壓達到一定電壓時,輸出控制信號,使充電過程進入恆壓充電狀態。通過電池電壓VBAT與基準電壓VREF進行比較放大,在VBAT達到輸出電壓時控制電路進入恆壓充電。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對電池充電控制更加穩定的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包括偏置電路、比較電路和輸出驅動電路:所述偏置電路是對整個電路提供偏置電流;所述比較電路是對基準電壓和電池電壓進行比較;所述輸出驅動電路是對所述比較電路產生的電壓進行驅動輸出。所述偏置電路包括第一電流源和第一 NPN管: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接電源,另一端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發射極接地。所述比較電路包括第二 NPN管、第三NPN管、第四NPN管、第五NPN管、第六NPN管、第七NPN管、第八NPN管、第九NPN管、第十NPN管、第一 PMOS管、第二 PMOS管和第一電阻:所述第二 NPN管的基極接基準電壓,集電極接電源,發射極接所述第三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所述第三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二 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四NPN管的集電極和所述第七NPN管的基極;所述第四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和所述第五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三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七NPN管的基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六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五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七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八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地;所述第六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五NPN管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八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九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四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七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三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四NPN管的集電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一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八NPN管的發射極和第五NPN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八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九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集電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二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七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五NPN管的集電極;所述第九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十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八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十NPN管的基極接電池電壓,集電極接電源,發射極接所述第九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所述第一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接所述第七NPN管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所述第二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接所述第八NPN管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接所述第四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發射極,另
一端接地。所述輸出驅動電路包括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i^一 NPN管、第十二 NPN管和第十三NPN管:所述第三PMOS管的柵極接所述第一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和所述第七NPN管的集電極,漏極接所述第十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基極,源極接電源;所述第四PMOS管的柵極接所述第二 PMOS管的基極和漏極和所述第八NPN管的集電極,漏極接所述第十二 NPN 管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所述第i^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基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三NPN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i^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極,集電極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十一 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三NPN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十三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五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十一 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地。利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能使整個電池電壓充電控制更穩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內容進一步說明。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如圖1所示,包括偏置電路、比較電路和輸出驅動電路:所述偏置電路是對整個電路提供偏置電流;所述比較電路是對基準電壓和電池電壓進行比較;所述輸出驅動電路是對所述比較電路產生的電壓進行驅動輸出。[0037]所述偏置電路包括第一電流源101和第一 NPN管102:所述第一電流源101的一端接電源VCC,另一端接所述第一NPN管102的基極和集電極;所述第一 NPN管102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一電流源101的一端,發射極接地。所述比較電路包括第二 NPN管103、第三NPN管104、第四NPN管105、第五NPN管106、第六NPN管107、第七NPN管108、第八NPN管109、第九NPN管110、第十NPN管111、第一 PMOS 管 112、第二 PMOS 管 113 和第一電阻 114:所述第二 NPN管103的基極接基準電壓VREF,集電極接電源VCC,發射極接所述第三NPN管104的基極和集電極;所述第三NPN管104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二 NPN管103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四NPN管105的集電極和所述第七NPN管108的基極;所述第四NPN管105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102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101的一端和所述第五NPN管106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107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三NPN管104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七NPN管108的基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六NPN管107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一電阻114的一端;所述第五NPN管106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102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101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105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107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七NPN管108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八NPN管109的發射極,發射極接地;所述第六NPN管107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102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101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105的基極和所述第五NPN管106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八NPN管109的 基極和所述第九NPN管110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四NPN管105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一電阻114的一端;所述第七NPN管108的基極接所述第三NPN管104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四NPN管105的集電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一 PMOS管112的柵極和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八NPN管109的發射極和第五NPN管106的集電極;所述第八NPN管109的基極接所述第九NPN管110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六NPN管107的集電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二 PMOS管113的柵極和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七NPN管108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五NPN管106的集電極;所述第九NPN管110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十NPN管111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八NPN管109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107的集電極;所述第十NPN管111的基極接電池電壓,集電極接電源VCC,發射極接所述第九NPN管110的基極和集電極;所述第一 PMOS管112的柵極和漏極接所述第七NPN管108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VCC ;所述第二 PMOS管113的柵極和漏極接所述第八NPN管109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VCC ;所述第一電阻114的一端接所述第四NPN管105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六NPN管107的發射極,另一端接地。所述輸出驅動電路包括第三PMOS管115、第四PMOS管116、第i^一 NPN管117、第十二 NPN管118和第十三NPN管119:所述第三PMOS管115的柵極接所述第一 PMOS管112的柵極和漏極和所述第七NPN管108的集電極,漏極接所述第i^一 NPN管117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118的基極,源極接電源VCC;所述第四PMOS管116的柵極接所述第二 PMOS管113的基極和漏極和所述第八NPN管109的集電極,漏極接所述第十二 NPN管118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VCC ;所述第i^一 NPN管117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三PMOS管115的漏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118的基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十二 NPN管118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三NPN管119的集電極;所述第十二 NPN管118的基極接所述第i^一 NPN管117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三PMOS管115的漏極,集電極接所述第四PMOS管116的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i^一 NPN管117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三NPN管119的集電極;所述第十三NPN管119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102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101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105的基極和所述第五NPN管106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107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i^一 NPN管117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118的發射極,發射極接地。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池恆壓充電控制 電路,並且參照附圖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和效果。應該理解到的是:上述實施例只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說明,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實用新型實質精神範圍內的實用新型創造,均落入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包括偏置電路、比較電路和輸出驅動電路: 所述偏置電路是對整個電路提供偏置電流; 所述比較電路是對基準電壓和電池電壓進行比較; 所述輸出驅動電路是對所述比較電路產生的電壓進行驅動輸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偏置電路包括第一電流源和第一 NPN管: 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接電源,另一端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 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發射極接地。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比較電路包括第二NPN管、第三NPN管、第四NPN管、第五NPN管、第六NPN管、第七NPN管、第八NPN管、第九NPN管、第十NPN管、第一 PMOS管、第二 PMOS管和第一電阻: 所述第二 NPN管的基極接基準電壓,集電極接電源,發射極接所述第三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 所述第三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二 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四NPN管的集電極和所述第七NPN管的基極; 所述第四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和所述第五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三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七NPN管的基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六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 所述第五NPN管的 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七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八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地; 所述第六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五NPN管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八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九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四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 所述第七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三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四NPN管的集電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一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八NPN管的發射極和第五NPN管的集電極; 所述第八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九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集電極,集電極接所述第二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七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五NPN管的集電極; 所述第九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十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八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集電極; 所述第十NPN管的基極接電池電壓,集電極接電源,發射極接所述第九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 所述第一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接所述第七NPN管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 所述第二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接所述第八NPN管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 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接所述第四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發射極,另一端接地。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輸出驅動電路包括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一 NPN管、第十二 NPN管和第十三NPN管: 所述第三PMOS管的柵極接所述第一 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和所述第七NPN管的集電極,漏極接所述第十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基極,源極接電源; 所述第四PMOS管的柵極接所述第二 PMOS管的基極和漏極和所述第八NPN管的集電極,漏極接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集電極,源極接電源; 所述第十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基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三NPN管的集電極; 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十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極,集電極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極,發射極接所述第十一 NPN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三NPN管的集電極; 所述第十三NPN管的基極接所述第一 NPN管的基極和集電極和所述第一電流源的一端和所述第四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五NPN管的基極和所述第六NPN管的基極,集電極接所述第十一 NPN管的 發射極和所述第十二 NPN管的發射極,發射極接地。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包括偏置電路、比較電路和輸出驅動電路所述偏置電路是對整個電路提供偏置電流;所述比較電路是對基準電壓和電池電壓進行比較;所述輸出驅動電路是對所述比較電路產生的電壓進行驅動輸出。利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池恆壓充電控制電路能使整個電池電壓充電控制更穩定。
文檔編號H02J7/00GK203071627SQ20132008060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1日
發明者王文建 申請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